民国翻译家|“清末怪杰”辜鸿铭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He who loves others is constantly loved by them. He who respects others is constantly respected by them.

——辜鸿铭译《孟子》

民国翻译家|“清末怪杰”辜鸿铭

民国翻译家|“清末怪杰”辜鸿铭

民国时代,一个新旧交替的特殊时期,在这个时期里涌现出了一大批文人志士,他们学贯中西,渴望用笔杆子唤醒一代人,救世于苦难。他们单纯,他们学做学问,他们也学做人,他们渴望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改变不了历史长河既定的方向,他们只求为当下的青年学子带来精神上的振奋,使他们不至于被国仇家恨压弯了腰。

细数民国翻译那代人,且听鄙人慢慢道来。

民国翻译家|“清末怪杰”辜鸿铭

民国翻译家|“清末怪杰”辜鸿铭

说到民国时期,曾经出现了一批极有个性的人,比如鲁迅、章太炎、傅斯年,但要说最有个性的一个,或者说是最“怪”的一个,那就非辜鸿铭莫属了。这位老爷子有个雅号,乃唤做“清末怪才”,同时呢,他也被称为“清末第一名士”。

辜鸿铭,字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为什么他称自己为“东西南北人”呢,这是有缘由的。辜鸿铭其人,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阳,仕在北洋。

1857年7月,辜鸿铭降生在南洋马来半岛槟榔屿的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他的父亲是福建人,会讲熟练闽南语、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是一位西洋女子,会英语和葡萄牙语,因此在这种环境之下,辜鸿铭自小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没有子女的橡胶园园主布朗先生看他聪慧可爱又收他做义子,自幼又让他阅读莎翁、培根等人的作品。这也就是所谓的生在南洋。

在辜鸿铭十岁那一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将他也带走了。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的牌位前焚香告诫他:“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辜鸿铭跟布朗夫妇到了伦敦。他按照父亲的交代,在伦敦也始终穿着长衫马褂,留着长长的辫子,永远记住自己是个中国人。

有一次,他坐在电车上看伦敦泰晤时报,几个同车的英国人觉得好玩,侮辱辜鸿铭。起初辜鸿铭不理他们,干脆把报纸调头来看。但是这样做那几个英国人却更来劲,说:"看,那个中国小子连字都不认得,还看什么报纸?"

这下却辜鸿铭给惹火了,他用纯正娴熟的英语把整段文章念出来,然后说:"你们英文才26个字母,太简单,我要是不倒着看,那就一点意思都没有!"那帮英国人一听都傻了,只好灰溜溜地走掉。

在之后的十几年中,辜鸿铭在西方各个国家游学,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语等9种语言,共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成为了当时晚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的第一人。

虽说常年生活在国外,但是辜鸿铭没有忘记他父亲的话,始终牢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所以在之后遇到了清朝官员、著名的语言大师马建昌之后,满肚子洋墨水的辜鸿铭开始对古老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无限的向往和好奇。他开始学习中国文化,并且在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昂首走上了宣扬中国文化的道路。

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和《中国人的精神》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民国翻译家|“清末怪杰”辜鸿铭

民国翻译家|“清末怪杰”辜鸿铭

再说这辜鸿铭不是被称为怪才吗?那他怪在哪呢?

要知道在当时的中国,屡屡败给西方列强,西学声势浩大,人人都在学西方,但是辜鸿铭这位洋博士却反其道而行之。

这位“洋博士”平时一副灰白小辫、瓜皮小帽和油光可鉴的长袍马褂前清遗老的打扮,在当时一度成为京城街头和北大校园的一大景观。

有一次老爷子去给北大的学生上课,一进教室,底下的学生就笑开了,辜鸿铭却反唇相讥:“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把这群学生说的面红耳赤。

而且这位老爷子吧,还十分提倡帝制并且抵制西方的共和,他视妇女缠足为国粹,把一夫多妻当作天理,似乎保守到了无法想象的地步,被视为那个时代的“怪物”。

民国翻译家|“清末怪杰”辜鸿铭

他有一套著名的“茶杯论”,主张男人要娶小老婆,认为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他说男人是茶壶,女人是茶杯,一个茶壶肯定要配几个茶杯,总不能一个茶杯配几个茶壶。

辜鸿铭还曾对学生说:“现在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便是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蔡先生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而要去革命,到现在仍在革命。而我呢。自从跟张文襄(张之洞)做了前清的官以后,到现在还在保皇。”

但是,辜鸿铭虽然一生主张皇权,可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头。慈禧太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袁世凯死,全国举哀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闹了三天。

罗家伦说辜鸿铭是:在清末民初一位以外国文字名满海内外,而又以怪诞见称的,那便是辜鸿铭先生了。可见是真的没说错了。

民国翻译家|“清末怪杰”辜鸿铭

辜鸿铭老先生是个奇人,但他在外国人的眼中名气似乎要更大一些。

当年,辜鸿铭在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六国饭店用英语讲演《春秋大义》,不但要售票,而且票价要高于“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梅兰芳的戏票价格为一元二角,而辜鸿铭的讲演票则开价两元,却还很叫座,足见他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民国翻译家|“清末怪杰”辜鸿铭

他曾与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有书信往来;英国作家毛姆到中国来也专门去拜访他;与泰戈尔一同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甚至泰戈尔来访中国的时候也和他畅谈,可见他的名气、才气有多大。

作为翻译家,辜鸿铭的贡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中国经典古籍《论语》、《中庸》、《大学》等译成英文,在清末民初的中书英译中最享盛誉;另一方面是将外国诗歌等翻译成中文,主要有威廉·柯伯的《痴汉骑马歌》和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成为近代中国向国内译介西方诗歌的先驱。

辜鸿铭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是作为清朝的最后一根辫子的形象存在的,虽然他有一些自己的“怪”病,但是他依然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堪称“学界泰斗”,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