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学贯中西的“文化怪杰”

清末民初著名文化“怪杰”辜鸿铭祖籍福建,“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被称为“清末怪杰”。他向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被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学贯中西的文化怪杰》一书作者引领读者走进这位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民国时期名士的内心世界——

本报记者 林升文

辜鸿铭:学贯中西的“文化怪杰”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活跃着这样一位“怪杰”:他祖籍福建,辗转世界,回归故土。他掌握数门外语,获得西洋13个博士学位,精通西方文化,却极其保守,固守传统。他满腔爱国热情,在国内却饱受嘲讽,被视为怪人;他批判西洋文化,在国外却享有盛名,被视为圣哲。当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时人眼中他那奇怪的装束: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小帽,脑后拖着一条辫子。他就是“文化怪杰”辜鸿铭。《学贯中西的文化怪杰》(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作者李永、傅奕群结合该书内容,向读者讲述了这位民国时期名士的精彩人生。

学贯中西的杰出人才

辜鸿铭(1857—1928),名汤生,字鸿铭,祖籍福建同安,出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十岁时随义父布朗至欧洲留学,遍历英、德、法、意诸国,先后就读于德国莱比锡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等,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希腊文、拉丁文等数种欧洲语言,获得了文学、哲学、工学、理学等13个博士学位。留学十几年后,辜鸿铭返回南洋。

辜鸿铭华侨出身,后回归故土。他一生耿直,性格刚正,为人坚持己见,绝不随波逐流。他谙熟西方文化,又饱读中华经典,既是西洋通,又被推举为“醇儒”。他用尽毕生所学,弘扬东方文化,成为东方文化的代言人。

长期的游学经历让辜鸿铭对西洋文明有了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成为名副其实的西洋通,同时也是一个有思想、有批判精神的热血青年。随着他的阅历增长,他开始有意识地维护东方文化的传统,反击西方的文化歧视。中法战争前夕,他被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纳入府中,从此开始了他长达20多年的文襄幕府生涯,同时也开始了他了解、拜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历程。

张之洞是晚清洋务重臣,为政讲究务实、致用。进入张之洞幕府后,辜鸿铭利用自己的学识和人脉解决了许多棘手的实务问题。在此过程中,辜鸿铭完成了思想转型,并逐渐奠定了自己的学术地位。他翻译中国传统典籍,批判西洋文化,在西方名声大噪。

晚年的辜鸿铭东游日本,四处讲学,宣扬东方文化。后来他返回中国,并在穷困、凄凉、孤独中走完了他那嬉笑怒骂的一生。

拖着辫子的北大教授

辛亥革命后,辜鸿铭以传统社会的遗老自居,坚决不剪辫子,而且顽固地穿着中国传统服饰。辜鸿铭虽然思想保守,但他博涉东西,学问精深,在当时社会享有很高的声望。1917年,从德国留学归来的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之后,聘请他做北大教授,教授英国古典文学。拖着长辫的辜鸿铭成为校园内一道奇异的风景,他的顽固保守形象也随着北大师生的纷纷议论而在时人心目中逐渐定格。

辜鸿铭在北大任教授期间,以学识渊博和性格古怪著称,经常有一些奇谈怪论。在一次北大开学典礼上,辜鸿铭发表演讲,痛骂当时官场与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让刚入北大的学子们印象深刻。很多学生还没有开始上课,就已经开始佩服、欣赏这个看上去古怪的老头了。

辜鸿铭写出了《春秋大义》等在西方有较大影响的著作。《春秋大义》分析了欧洲战争的起因和出路,提出只有中国的儒家文明才能拯救世界。辜鸿铭在书中批驳了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歧视,极力赞扬中国人的精神。他认为真正的中国人是“温良”“温文尔雅”的,这不仅体现在待人接物的外在风度上,而且已经内化成一种内心状态。中国人之所以能够养成这种温儒之风,主要是因为中国人重视内心情感的陶冶,过着一种“心灵生活”。“心灵生活”方式让中国人灵动敏捷。他用毛笔和钢笔来比喻中西文化的差异:能够象征中国心灵或精神智慧的是毛笔。用毛笔写字作画比较难,但一旦掌握了它,就能得心应手,作出优美的书画来,但用西方坚硬的钢笔是不能达到这种效果的。如此传神的比附,让人心领神会,回味无穷。

辜鸿铭还与西方文化名流多有来往,享誉中外,比如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英国大文豪毛姆、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等。

“怪杰”留给后人的思考

性格的执拗怪异是辜鸿铭的特质与标志,但也正是这样的性格,让他在当时西风日渐的社会大环境中,能够不为时流所裹挟,坚守住内心的精神方向与文化信仰,从而最终成为享誉国际社会的东方文化的代言人。可以说没有这种性格,也就没有辜鸿铭的人生成就。

辜鸿铭曾对自己的一生有过如下总结:“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四洋说”极其凝练地概括了他的人生经历。正是这种复杂的游历,让他阅尽世间百态,也让他最终在西洋与东洋之间,毅然选择了恪守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儒家文明。

辜鸿铭是一个需要我们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进行思考的先人。辜鸿铭生活在一个社会激荡的时代,西方社会的坚船利炮直抵中国这一东方古老国度的国门,西方文明给传统的中国社会带来巨大冲击,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也在经历痛苦的转型。面对当时中国社会的落后状况,越来越多的人主张利用西方的所谓先进文明,来改造甚至替代中国的传统文明。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在世界上丧失了文化自信,东方文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危机。辜鸿铭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者,穷其一生,用尽所学,宣扬东方文明的精神与魅力,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尊。辜鸿铭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与声誉,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道理:只有自己自信、强大,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辜鸿铭留给后人深深的思考。辜鸿铭曾经有言:“我不是清朝‘遗老’,也没有忠于清室,而是忠于中国之政教,即系忠于中国之文明。”他一生的所作所为均在践行这一人生信条。时至今日,我们应该从他的诙谐怒骂中,品味他对东方文化的坚守。这种信念,如同他那条至死不肯剪掉的辫子一样,伴其一生,未曾改变。辜鸿铭确实怪,但他是“怪杰”。

在全球化日益成为潮流的今天,如何保持中华文化的传统特色,使之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是我们必须思考并解决的问题。从这样一个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怪杰”身上,我们或许会得到一些启示。

本文来源:福建日报 2019年11月18日 星期一 第12版 读书版块

版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0596-2595655),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