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外信訪幹部”的精彩人生——杞縣信訪局朱廣志同志先進事蹟

“編外信訪幹部”的精彩人生

——杞縣信訪局朱廣志同志先進事蹟

在杞縣信訪局,有個信訪幹部,雖是“編外”幹部,但工作做的卻很“出彩”。 曾40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和“優秀通訊員”,獲得中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人民日報等國家和省、市級獎勵30多項,8次走進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國家領導人頒獎,用手中的筆塗畫出了生活的亮色和生命的精彩。他,就是朱廣志,

朱廣志今年53歲,幼時患病致殘,初中畢業後因殘失去了繼續升學深造的機會。但他不氣餒、不灰心,尤其聽了張海迪身殘志堅、不向命運低頭的事蹟後,更加堅定了他生活的信心。他在日記裡寫下這樣一句話:“雖然我身體殘疾了,但我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殘疾人的人生和正常人一樣可以出色、精彩!”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有句名言:“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朱廣志常用這句名言激勵自己。

1988年3月,在鄉政府面向社會招聘中,朱廣志以最佳的成績入選,成了一名鄉政府工作人員,負責文字材料和新聞報道。2001年3月,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2005年鄉鎮機構改革中,因種種原因,朱廣志被分流下崗。他下崗不落志,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是金子總會發光的。由於他有較高的文字水平和豐富的群眾工作經驗,2006年被縣委群眾信訪工作部招聘為“編外信訪幹部”。

一開始,安排朱廣志的工作是接待群眾來訪。信訪工作被稱為“天下第一難”和“天下第一煩”。特別是接待來訪工作,是一份責任重、壓力大、出力不討好的“苦差事”,每天面對的大多是難事、煩事、傷心事,每天聽到的大多是哭聲、吵聲、抱怨聲,可以說是既辛苦、清苦、艱苦,又煩瑣、麻煩、棘手,是誰也不想幹、誰也不願幹、想起就頭痛的工作。可是,這項工作又十分重要,若做不好,就會影響全縣的和諧穩定和外部形象。朱廣志迎難而上,甘當上訪人的“出氣筒”和黨委政府的“減壓器” ,從而架起了一座黨和政府與信訪群眾情感溝通的“連心橋”。

“接訪工作沒有彩排,天天都是現場直播。”朱廣志如是說。在接待群眾來訪中,他始終秉持一個信念:群眾來訪就是對我們的信任,要帶著感情和責任認真接待好每一位來訪群眾,把他們當家人,把他們的事當家事,當好他們的貼心人,讓他們抱著希望而來,帶著滿意而歸。對待每一位來訪群眾,他都像家人一樣接待他們,一張笑臉相迎、一句暖語問候、一杯熱茶相敬,第一時間先暖暖他們的心、消消他們的氣,打消他們的對立情緒和不信任感,拉近與他們的距離,以心換心,以情換情,真正與他們融合在一起。同時,他堅持做到首次接待“熱心”、再次來訪“暖心”、多次上訪“耐心”,不厭其煩地去疏導,釋法說理,並與其一起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使來訪群眾有了盼頭,看到希望,從而贏得他們的信任和尊重。

接訪中,有好多來訪群眾都是年齡偏大的,他們中間有的聽不見,有的看不見,還有的聽不懂。對於聽不見的,朱廣志就提高點嗓門兒;對於看不見的,他就一五一十地說給他聽;對於聽不懂的,他就反覆地給以解釋,直到上訪人理解接受。遇到上訪人多時,忙的一上午連口水也顧不上喝,特別是遇到纏訪鬧訪的,常常是連午飯都不能吃,加班加點可以說是家常便飯。

在接訪實踐中,朱廣志還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接訪辦法:“一穩” ,用自己的熱情接待,穩定上訪人的情緒;“二聽”,耐心聽取和詳盡記錄上訪人的訴求;“三辯”,在與上訪人的交流中區分信訪事項的輕重緩急;“四明”,讓上訪人明白哪些訴求可以信訪途徑解決,如何依法、文明、有序上訪。

“人不傷心不落淚,人無難事不上訪。”這是朱廣志工作多年的工作體會。群眾上訪主要是為了解決問題,只要問題解決了,就能夠息訴罷訪、案結事了。對群眾上訪反映的每一件事,不論大事還是小事,朱廣志都盡心盡責,認真對待,哪怕群眾反映的問題只有1%的合理成分,也要付出100%的努力去幫助解決。

朱廣志常說:“身為信訪工作者,眼睛裡要容得下憂愁容,耳朵裡要聽得進疾苦聲,心裡要裝得下煩惱事。”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雖說,自己的工作職責不能直接解決上訪人反映的問題,但是,可以在職責範圍內借力推動信訪問題的解決,真正把接待群眾的過程變為做好群眾工作、為他們排憂解難的過程。自己工作更加努力一點、辛勞一點,群眾反映的問題解決起來就會更好一點、更快一點。10多年來,朱廣志接待群眾來訪3600多人次,為他們解決實際問題650多件;還以自己的勵志經歷,幫助30多名農村青年走出困境,使60多名殘疾人擺脫心理陰影,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每個來訪者臨走時,朱廣志總要奉送一句話和自己的手機號碼:“有事了,請找我”。

由於工作需要,朱廣志被安排到局辦公室工作。辦公室人少事多責任大,特別是每天都要處理大量的文字和材料,工作起來不分晝夜,加班像上班一樣平常,通宵達旦也是常有的事。長時間的超負荷運轉,朱廣志患上了腰疼、肩周炎等疾病,疼痛時就吃點藥緩解一下,不疼了仍繼續工作。

家,對每個人永遠是走不出的牽掛,但朱廣志虧欠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家人。他的家在農村,家庭狀況不好,上有老,下有小,妻子還沒有工作。按理說,他應把更多精力放在家裡,可是幹著信訪工作,他能顧家的時間真的少之又少。他常常是每天早早起床到公路上等早班車,也是每天下午坐末班車回家。他知道虧欠家人實在是太多太多,他把虧欠家人的成倍回報給了那些勝似親人的信訪群眾,因而贏得了群眾的點贊,都誇他“心地好得很”,把他當成了“貼心人”。

10多年來,朱廣志憑藉對黨和人民的一顆忠誠之心和一腔熱血,用真情擦乾了一雙雙流淚的眼睛,用真心撫慰了一顆顆受創的心靈,用真誠舒展了一張張欣慰的笑臉,用真誠譜寫一曲曲和諧的樂章。 “現在,有很多殘疾人都把我當做貼心人,我覺得就是再苦再累也值得!”朱廣志如是說。

俗話說,能者多勞。朱廣志說:“我不是能者,但我是願者。”他始終把願者多勞作為一種美德,作為一個共產黨員的一種品質。雖說,他一直“編外信訪幹部”,但從沒氣餒過,而是更敬業、更精業,把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出彩,把自己的人生活的更精彩。

朱廣志的敬業奉獻精神,贏到了大家的廣泛讚譽。《河南日報農村版》、《開封日報》、《東方今報》、《河南思客》等媒體多次對他進行了報道。河南黨刊:潘永利 吳丙起(杞縣信訪局 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