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功高震主,卻得善終的人?

鳶飛九天2018


在歷史的河流中,有很多大臣都因為自己的功勞太大了,從而威脅到了君主的統治地位,然後被君主猜疑而不得善終,就比如白起、韓信、年羹堯。但也例外的情況發生,有些君主不會因為大臣的功勞高就胡亂猜忌他們,不信任他們,而且那些大臣也不會因為自己的功勞高而目中無主,他們也因此得了個好結果。



就比如秦國的將軍王翦,他曾幫助秦始皇做了很多事情,比如秦始皇想要滅掉楚國,相信了李信用二十萬兵就能攻破楚國,而不聽王翦要用六十萬兵馬的話,最終被楚國打敗,秦始皇才後悔沒有聽他的話,向他請罪,請求他帶兵去攻打楚國,還允諾給他六十萬的兵馬,就連他要良田宅地秦始皇也答應了他,而他這樣子做也是為了打消秦始皇的疑慮,讓秦始皇知道他那麼拼命打仗是為了後代子孫的基業。

所幸他也不負眾望所歸,用自己的計謀打敗了楚國的軍隊,擒獲了楚王,讓楚國淪為了秦國的一個郡縣。後來他還打敗了百越,又和自己的兒子王賁合力剿滅了燕國,又平定了長安君的叛亂,還幫秦始皇掌握了全國的權力,剷除了心腹大患,因為那時候秦始皇的母親很寵信嫪毐,給嫪毐很大的權力,而嫪毐也很有野心,想要取而代之,還好有他領兵去鎮壓了嫪毐的謀逆,還順便控制了牽連到其中的呂不韋,最後這兩人的下場都是以死為結局。


所以,王翦可算是勞苦功高了,但他也沒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是在恰當的時間中請求卸甲歸田,不在處理朝政,就算秦始皇多次請他出山,他也不肯,只會給秦始皇一些建議,不親自插手這些事情。也因為這樣,秦始皇才會信任他,重用他的兒子,讓他安度晚年。

唐代也有一名大將功高蓋主,但也能得善終,他就是郭子儀,他曾幫唐玄宗平定了安史之亂,打敗叛軍薛忠義,收復了雲中、馬邑等重地,一掃之前的頹敗之勢,重創了安祿山等人的兵力,接著他和李光弼第一次打敗了叛軍史思明,收復了洛陽,再緊接著他又設計大敗了史思明,讓史思明在沙河中計,反殺了史思明的大軍,後來他實行了疲敵戰術,駐紮恆陽,嚴重挫傷了安祿山大軍的銳氣,他可以說是四戰四勝了。但他的辛苦付出,卻還是被昏庸無能的唐玄宗聽信楊國忠的讒言給毀了,最終潼關失守了。


後來肅宗李亨即位後,他又幫助肅宗收復了兩京,他也因為這個功勞被肅宗封為了代國公。之後便是唐代宗李豫登上了皇位,但李豫對他是有猜疑的,所以就解除了他的副元帥之位,但最終又因為內憂外患的局面而不得不重新重用他,真正的平定了安史之亂,還打敗了外敵吐蕃兵,收回了很多失地,從此,李豫就很信任他,認為他是為國為民的好將領。

而德宗李適還尊稱他為“尚父”,讓他安享晚年,重用他的子孫後代,就連他死後,德宗還很難過,在安福門口哭著為他送行。


夏目歷史君


在封建社會,每一個王朝的更迭之中,總會出現一些不世出的將才。這些人,大多數都沒有得到一個好的結果,就算有,也是小心翼翼的苟活。

毛主席帶領的黨的領導人建立的新中國,完全把“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局面改寫了過來。 一大批為建立新中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將軍們在建國以後又繼續為國家貢獻自己的餘力。

今天我們就說一說第一大將粟裕將軍!



  1. 從坎坷求學到入黨幹革命。粟裕出生於1907年湖南的會同縣伏龍鄉,1925年曾到省立師範學校學習,後轉入到葉挺24師教導大隊。1927年粟裕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隨後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之後他屢立戰功,歷任班長、連長、營長、團長、師長、參謀長。
  2. 整個抗日戰爭十四年,粟裕練就了過硬的指揮本領。無論是在國民黨的“圍剿”戰爭還是史無前例的長征,到陝西根據地共同抗日後的抗日戰爭,粟裕作為指揮員,打了大大小小許多的戰役,都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3. 解放戰爭奠定“軍神”名號。1946年,在解放戰爭時期,作為華中野戰軍的領導人,粟裕率領3萬餘人取得了了殲滅敵軍5萬多人的戰績,是解放戰爭初期重大勝利之一。蘇中“七戰七捷”一舉奠定“軍神”的名號,毛主席親自發賀電評價: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打敵一部,故戰無不勝,士氣甚高;繳獲甚多,故裝備優良;憑藉解放區作戰,故補充便利;加上指揮正確,故能取得偉大勝利。 1947年孟良崮戰役,粟裕率軍全殲國民黨的王牌師74師。48年粟裕任華東野戰軍總指揮,全殲濟南守敵10萬多人。爾後在1948年著名的淮海戰役中,粟裕用傷亡13萬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44萬餘人。
  4. 建國後,粟裕擔任總參謀長的職務,並在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

粟裕大將的一生,充滿著傳奇。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xiaoZ彈史


1986年10月7日,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劉伯承元帥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劉伯承元帥以其獨特的立世之道 ,雖然功勳卓著,戰功彪柄,卻不貪功,不戀權,不爭利,使自己獨得善終,不能不讓後人尊敬佩服傳領。

劉伯承元帥身經百戰,戎馬一生,先後9次負傷。他20歲時考入軍校,在校因操守嚴謹,作風正派,被同學們稱為軍中“菩薩”。畢業後就開始了他的戰鬥征程,在一次作戰中,右眼致殘,為了不損傷腦神經,堅持不施麻藥手術,被主治的德國醫生贊為“軍神”。

34歲時加入中國共產黨,35歲與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領導八一“南昌起義”,同年赴蘇聯進入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

38歲學成回國,在紅軍擔任高級領導職務,參加“反圍剿”、“長征”,並在戰鬥中充分展現了他高超的指揮才能,協助毛澤東領導紅軍突破烏江,四渡赤水,與彝族頭領結為兄弟,使紅軍順利通過少數民族地區,指揮紅軍強度大渡河,堅決抵制張國燾的分裂活動,三大主力紅軍會師後,被任命為紅軍總參謀長等職。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師長,與鄧小平一文一武,率部與日軍進行了殊死決戰,先後指揮兩伏七亙村,神頭嶺,響堂鋪,百團大戰等許多著名的戰鬥、戰役,給了侵華日軍以沉重的打擊。

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克服重重困難,在取得多次重大戰役勝利後,千里躍進大別山,經略中原,消滅大量敵人有生力量,對扭轉國共雙方戰局,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與粟裕等共同領導發起淮海戰役,指揮第二野戰軍參加渡江戰役,解放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廣大地區, 而後進軍大西南,收復四川、雲南、貴州大部,打出了新中國的半壁江山。



1950年末,全國大部分解放,劉伯承元帥激流勇退,主動交出軍權,辭去行政職務,創辦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優秀軍事人才。從《亮劍》中看到,一身匪氣的李雲龍少將,見到劉伯承院長的慫樣,就能知道老帥在我軍的威望。

劉伯承元帥受人欽佩和愛戴,不僅是戰場上的運籌帷幄和赫赫戰功,重要的是他一身正氣,不邀功請賞,不居功自傲,不攬權,不戀位,頗有漢代張良之風。雖然也曾受到衝擊,但未受到大的傷害,後來他也是遠離權力中心,擔任的都是一些虛職,相比於其他三個野戰軍的主官彭德懷、陳毅(粟裕)、林彪,不能不讓人佩服劉伯承元帥的大智大識,他讓自己平穩祥和度過餘生,高壽善終。功勳卓著而又安然自保,從古至今的文臣武將,能做到的不多。



我是歷史的微點,歡迎互相關注,共同學習!


歷史微點



歷史上功高震主的人一般都很少得到善終,即便皇帝不殺你,你也會膽戰心驚,猶如驚弓之鳥。而有一個人,不但能繼續得到皇帝的重用,還忍辱負重數十年後成功發動兵變,奪取政權,為建立自家王朝打下基礎,縱觀幾千年的歷史,真乃第一人。


他就是司馬懿。


司馬懿的知名度不亞於同時期的曹操和諸葛亮等人,更因為司馬懿數十年如一日的隱忍、蟄伏,使得他欺騙了曹操、曹丕、曹睿爺孫三代君主,並且在曹芳時期發動政變,控制局勢,成為了三國後期最大的權臣。


其實曹操時期的司馬懿,算不上多麼出色的軍事將領,首先是曹操的軍事才能碾壓了和他同時期的大將,再者就是曹操時期,人才輩出,曹操還是優先重用自己更加信任的曹家人和夏侯家人,使得司馬懿只能作為一個替補隊員出場,沒什麼出彩之處。



在曹操眼中的司馬懿,是一個不成氣候的人物,絕對想不到司馬懿會成為曹魏家的掘墓人,但這一點早在郭嘉死前就看出了司馬懿長有反骨,建議曹操將司馬懿處死。可雄才大略的曹操不置可否,畢竟當時的司馬懿完全看不出有取代曹魏實力的野心和能量。


不過曹操死前還是交代曹丕,要好好防範司馬懿。可是我們知道在曹丕時期的司馬懿,已經走上了權力的快車道。曹丕不但重用司馬懿,而且司馬懿也通過軍功控制了更多的軍隊。但是在曹丕心中,還是有信心控制住司馬懿的。



老奸巨猾的司馬懿也知道功高震主這句話,所以做人低調的同時,也向世人展現出自己對曹魏政權的忠心,使的曹丕和曹睿都很放心他,似乎司馬懿從未有過搶班奪權的野心。

可年僅八歲的曹芳繼位後,一切都變了。


由於司馬懿和曹爽同是託孤大臣,但曹爽是曹氏宗親,自然想做到一家獨大,於是在架空司馬懿的同時,也把朝中的要害職務都交給了自己的心腹。在曹爽大權獨攬的十年時間裡,曹爽的行為可謂是天怒人怨,百姓怨聲載道。而身為士族領袖的司馬懿則臥薪嚐膽、隔岸觀火,在等待時機。



公元249年,曹爽陪同皇帝曹芳去祭祀高平陵,裝病的司馬懿立刻發動了政變,用3000死士奪取了大權,誅殺了曹爽三族,史稱“高平陵之變”。此後的司馬家族牢牢控住了朝政,歷經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再到臭名昭著的司馬炎手上。


回到頭來我們看,司馬懿功高震主的同時,為什麼還能成為終結曹魏政權,除了草包曹爽這個重要因素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司馬懿的長壽。


當年發動“高平陵政變”時,司馬懿已經是70多歲的人了。要知道,那是在公元249年,也就是距今1700多年,在那個人均壽命只有30歲的時候,70歲可真的算是長命百歲的代名詞了。



但即便有司馬懿父子三代人的經營,再到司馬炎建立西晉,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但從日後來看,司馬炎並沒有得到司馬懿等人的真傳,而新生政權對於華夏兒女們,只是幾百年深重苦難的開始。


對此,你認為司馬懿是一個成功的人嗎?歡迎留言評論。


歷史局中人


歷史上有哪些功高震主,卻得善終的人?(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粟裕(1907-1984),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大將軍銜,並授予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1984年2月5日逝世。

粟裕顧全大局,團結同志,胸懷廣闊,謙遜質樸。身為共和國第一大將,被稱為“無冕元帥”,他一生經歷了兩個歷史時期,即打天下的戰爭年代和建國後的和平年代。前一個年代,粟裕從一名普通的班長一步步走到野戰軍的統帥,身經百戰,出生入死六次負傷,功高如日月。這一個時期,毛澤東對粟裕言聽計從,粟裕的戰略思想和軍事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後一個年代,粟裕由毛澤東親自點將,進入中央軍委統帥部,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他以軍事家的雄才大略,殫精竭慮,任勞任怨,對新中國的國防現代化和軍隊現代化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提出了未來反侵略戰爭方略,有效履行了統帥機關的職責。

粟裕先後6次負傷,九死一生,用兵如神,百戰百勝,經歷極富傳奇色彩,淮海戰役中更是以少勝多,創造了戰爭奇蹟。毛主席說:“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據統計,在近4年的解放戰爭中,我軍進行的較為重要的戰役共134次,每役殲敵3萬以上的38次,其中粟裕指揮的有12次;每役殲敵5萬人以上的23次,其中粟裕指揮的有8次。

毛主席1961年在接見英國蒙哥馬利元帥時曾說:“在我的戰友中,有一個最會帶兵打仗的人,這個人叫粟裕。”劉伯承元帥曾評價粟裕:“百戰百勝,是解放軍最優秀的將領之一。”

與粟裕卓越戰功相輝映的,是他光輝的人格魅力。粟裕曾三次“斗膽直陳”,力促戰局改變。

第一次“斗膽直陳”:1946年夏,中央軍委要粟裕率華中野戰軍主力兵出淮南,與山東野戰軍配合作戰。粟裕從戰場實際出發,認為“在蘇中先打一仗”,更為有利,粟裕以個人名義發電中央軍委,毛主席根據戰場形勢變化,最終採納了粟裕的建議,蘇中戰役發起後,為增加兵力,確保勝利,7月25日至8月5日間,粟裕先後3次向中央發電建議調淮南的五旅至蘇中參戰,終獲同意。其中第三封電報(8月5日電)以“斗膽直陳、尚祈明示”結尾,這是第一次。

第二次“斗膽直陳”:1948年1月初,中央決定粟裕率華野3個主力縱隊渡長江南下,配合劉鄧大軍行動。粟裕認為解放軍在長江以北打更大規模的殲滅戰,更有利於加速勝利進程。粟裕向中央軍委和劉鄧發出了《對今後作戰建軍之意見》的電報,電文最後,粟裕用“管見所及,斗膽直陳”的語句,表達自己的慎重。但中央複議的結果是堅持既定決策,粟裕深知對中央已經確定的戰略決策,不宜輕易提出不同意見。但他作為一個戰役指揮員,在堅決貫徹執行中央的指示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見解作為中央的參考,這是第二次。

第三次“斗膽直陳”:1948年4月18日粟裕再次致電中央軍委,建議華野3個縱隊暫不渡江南進,而集中兵力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幾個大規模的殲滅戰。電文最後說“以上是職個人不成熟的意見,……斗膽直陳,是否正確尚祈指示。我們對南渡準備仍積極進行,決不鬆懈”。中央最終採納了他的建議。對粟裕的這一次“斗膽直陳”, 周恩來後來評價說:“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決策,構成了以後淮海戰役設想的最初藍圖。”

3次“斗膽直陳”,不僅體現了粟裕作為戰區指揮員能夠站在戰略高度分析形勢,敢於提出正確意見的膽略和胸懷,更充分體現了一名無產階級革命家對黨和人民解放事業的高度負責精神,和一名共產黨員淡泊名利、無私無畏、將個人得失置之度外的高尚品格和堅強黨性。

1955年,授銜元帥、將軍以“資歷、威望、戰功”為主要依據。毛澤東有意將粟裕封為元帥,但被粟裕推辭了,但毛澤東認為粟裕必須為十大大將之首。粟裕對他的軍銜問題看得很淡泊,並稱:“評我大將,就是夠高的了,要什麼元帥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從總參謀長位置退下的粟裕,後來也是遠離權力中心,擔任一些虛職,相比於其他兩個野戰軍的主官彭德懷,林彪,粟裕的智慧讓人欽佩,他安詳的度過了自己的餘生,1984年2月5日16時33分,粟裕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逝世。1988年10月,粟裕被中央軍委評為“中國共產黨36位開國軍事家”之一。功勳卓著而又安然自保,古往今來像粟裕這樣的將軍不多。


葛大小姐


功高震主,卻善終。我想起了白起和王剪這一對立面的秦國大將。


長平一戰,白起成“殺神”,終其一生,大小七十餘戰,零敗績收場,號稱“戰神”。有人統計過,戰國戰死的人,一半和白起有關。

但他被賜死在杜郵。

秦王到嬴政這代,歷史選擇了王剪和王賁這對父子。早在嬴政舉行成人禮,嫪毐兵變時,王剪領兵鎮壓,後參與滅六國之戰。


最精彩的還是滅楚國,李信說:“王,給我二十萬大軍滅楚。”但王剪堅決六十萬。嬴政考慮會兒,選擇了李信,王剪稱病歸家。沒想到,嬴政再次跑到頻陽,請王剪出山,肩負滅楚重擔。

攻下楚國國都後,王剪即刻上書,告老還鄉,急流勇退。


兩人都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二,但結局顯然很大不同,王剪最終善終了。司馬遷曾用“尺有所長,寸有所短”來評價二位。

這是個很明顯的例子,張良號稱謀聖,國士無雙,助劉邦奪取天下,被稱“漢初三傑”,相比起韓信,他也善終。


另外李靖也是個代表例子,李靖號稱“唐初軍神”,不光會打仗,還著作出眾多被後人所稱讚的兵書。

兩月不到,他平定江南最大的割據勢力南梁,由此嶄露頭角,然後安撫嶺南、平定輔公祏,李淵曾誇耀李靖,“古代白、韓、衛、霍四大名將,無一人比肩李靖,是讓蕭銑、輔公祏的膏肓之疾。”

貞觀四年,李靖擊滅東突厥,一雪前恥,迎回蕭皇后。之後又在貞觀八年,攻滅吐谷渾。這兩次出征,李靖足已功高震主。

但先是御史大夫蕭瑀彈劾李靖治軍無方,李靖被訓責,後是高甑夥同唐奉義汙衊李靖謀反。從此,李靖闔門自守。


一些兵士搶奪頡利可汗帳前的珠寶,多大點事?李靖會謀反嗎?最終查出來純屬虛假。但是李世民已經猜疑了,估計和李靖談談心,李靖收斂,閉門不出,謀求善終。

等等例子,作為臣子應該主動謀求“急流勇退”之道,該低調還是低調。大清相國中,陳廷敬等、忍、穩、狠四字後加一個“隱”字,不無道理。


史小二記


在我國曆史上有名的將軍很多,功高震主又能得到善終的卻不多。因為既然能功高震主,那麼這個人一定是個人才。正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許多功臣最後卻沒有善終,這與他們所追隨的那個帝王的心胸有很大的關係。

像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的功臣,卻沒有一個善終的。兵仙韓信、劉邦的連襟樊噲等,最後都不得善終。

但在我國曆史上卻有這樣一個帝王,他不殺功臣,因此追隨他打江山的臣子們最後基本都得到善終。他就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

劉秀是劉邦的第九世孫,也許是因為受到劉邦誅殺功臣給後世留下罵名的緣故,雖然同為劉姓皇帝,劉秀在登基以後,只是削弱了他手下將領們手中的兵權,而沒有傷及他們的性命。因此,我們可以在他的手下看到許多功高震主的將領,最後都得以善終。

一、鄧禹。

鄧禹和劉秀是太學的同窗,知道劉秀起兵造反後,鄧禹不遠千里跑到河北追隨劉秀。從此隨著劉秀東征西戰,立下赫赫戰功,曾官拜徵西大將軍,高密候。劉秀去世後,他還輔佐劉秀的兒子漢明帝劉莊。

不但鄧禹自己一生仕途順利,他死後,他的家族也得以繼續風光延續。東漢著名的女政治家鄧綏就是出自鄧禹的家族。

二 、馮異。

馮異是在昆陽大戰時認識的劉秀,被劉秀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在劉秀最困難的時期跟隨劉秀,幾次救劉秀於危難之中。因為人低調,又不喜爭功,次戰後論功行賞時他都一個人悄悄跑到一邊,背靠大樹被人們戲稱為大樹將軍。

三、吳漢。

吳漢原是一名馬販子,以販馬為生,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劉秀。從此跟隨劉秀,在劉秀平定河北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後被封為大司馬。

在東漢朝,像這三位一樣的將軍一共有28位,他們被稱為雲臺二十八將。這二十八個人無一不是像韓信那樣的能臣,但他們的結局卻和韓信大不相同,都得以善終。


沉香學歷史


功成身退,首推張良!

張良,子“子房”,為漢初三傑之一。在秦朝末年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張良輔助劉邦建立了不朽的功勳,創造了一段傳奇佳話。但是劉邦身性多疑,漢王朝建立以後,那些曾經立下漢馬功勞的將軍大臣一個個被劉邦屠戮殆盡。這其中的韓信尤其讓人扼腕嘆息。


但是張良卻與同時代的那些功臣不同,他在最後的緊要關頭急流勇退,最終功成名就而又得以善終,成為一個傳奇。現在就讓我來大家詳細瞭解一下這為傳奇功勳的一生:

【張良的背景、生平】

張良,一位漢初時代不可避免被提及的傑出謀士。而假如說漢劉邦陣營沒有張良,是否能獲得最終的勝利未可知也。



張良出生於韓國(今河南新鄭),家中世代在韓國為相,祖父張開地為韓國三朝宰相,為韓國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父親張平依舊擔任了兩朝宰相。張家的家史、命運,便是韓國的國史、命運,兩者息息相關,不可分離。覆巢之下豈有安卵,韓國滅亡的同時張家也就宣告著覆滅,張良從此流落在外,誓死與秦敵對。

【張良事蹟】

張良對秦國有著瘋狂的仇恨,這種來自家國的危亡時刻充斥著張良的內心。為了復仇,張良散盡家財,謀得武士意圖刺殺秦始皇,但是失敗。



在秦末動盪開始之前,張良偶然間獲得了黃石老人的教導,得到“黃石天書”。而秦末動盪,農民、貴族紛紛起義的時候,張良以自身之所學投靠劉邦。在張良的輔佐之下,劉邦從小到大,最終擊敗項羽,成為了第二個“秦始皇”。而張良最終也得以名垂青史。



但是張良卻在一切都安定之後,深得黃老之學的他選擇離開官場,離開劉邦,雲遊四方。而正是張良這種雲淡風輕的性格,最終使他得以保存自己的性命,成為了功成身退的一位傳奇。

【結尾語】

劉邦說:夫運籌帷幄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這一句話就是對張良的最好肯定。張良以其傑出的謀略,獲得世人的崇敬;以淡泊的性格,得到了所有人的敬佩。而張良卻也可以稱為雖功高蓋主,但也功成身退的第一人!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提到功高震主,並且得善終,我想說一個人,他就是南宋名將韓世忠。

韓世忠可以說是南宋王朝得以在靖康之恥,北宋滅亡,金軍南下的惡劣情況中延續下去的重要功臣,他也和岳飛,張俊,劉光世並稱為南宋的“中興四將”。但在我個人看來,除了岳飛和韓世忠之外,另兩人入選似乎有些不夠。

韓世忠在金軍的首次南下便嶄露頭角,趙州城之戰時,韓世忠率領三百勇士夜襲金營,使得金軍自相殘殺,從而解除了趙州城之圍。

後來宋高宗趙構即位,一路南逃時,韓世忠也緊緊跟隨。在高宗身邊的親衛隊長苗傅,劉正彥發動兵變時,高宗性命遭受威脅時,又是韓世忠挺身而出,叛軍以韓世忠的妻兒性命為要挾,韓世忠全然不顧,依然親率大軍平叛,斬殺叛軍重要將領吳湛,順勢將苗劉二人擒獲,平定了叛亂,可以說此時的韓世忠是皇帝的救命恩人。

此外,韓世忠始終活躍於抗金的一線,相傳每次韓世忠出戰時,他的妻子梁紅玉都會擊鼓助戰,也成就了一段佳話。在金兀朮搜山檢海,將宋高宗趕到海上逃難時,又是韓世忠率領水軍迎戰,將金兀朮的軍隊在黃天蕩困住48天,讓金軍遭受滅頂之災,使得宋高宗以及南宋朝廷獲得了穩定發展的環境。

而後來,高宗和秦檜想要促成議和,便想要對韓世忠和岳飛等武將下手。最後,岳飛屈死於風波亭,韓世忠通過向皇帝索要田宅,賞賜等“自汙”手段來自保,交出了兵權,閉門謝客,再也不與老部下來往,填詞唱曲過完了餘生。雖然不能稱得上是完美結局,但相比於其他人,在當時的處境下也算得上是一種“善終”了。


薄暮嘆息


一,諸葛亮,在勸劉備為漢中王的勸進表裡,勸進大臣依次是馬超、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法正、李嚴,馬超排在第一,主要是馬超原來跟劉備一樣是一方諸侯,而諸葛亮是排在關羽和張飛之前的。

劉備進益州後,得到五百黃金、一千白銀、五千萬錢、千匹錦的賞賜的共有四個人,分別是諸葛亮、法正、張飛、關羽。劉備稱帝之後,諸葛亮被封為丞相,錄尚書事,劉備臨終前,託孤於諸葛亮,並讓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

劉禪稱帝之後,再加益州牧,蜀漢政事,不管大小,都由諸葛亮來處理,這個時候諸葛亮已不僅僅是功高震主了,完全可以功高換主了。諸葛亮雖然是權臣,但他是一個忠心的權臣,自然不會像曹操與司馬懿,去搶劉備的江山,最終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得以善終。

二,王翦,王翦是秦國名將,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為四大名將,但是白起被秦王所殺,李牧被趙王所殺,廉頗被迫離開趙國,跑到魏國去,最後病死於楚地,只有王翦的結局是最好的,因為他會審時度勢。

秦滅六國裡,功勞最大的是王翦、王賁父子,六國幾乎被王翦父子所滅,當秦王趙政將六十萬秦軍交給王翦的時候,王翦知道秦王趙政是很猶豫的,因為這個是秦國的全部家當,秦王趙政是很擔心王翦的,畢竟只要王翦有野心、反心,那麼秦王是要換人的了。

正因為如此,王翦就向秦王趙政求田問舍,不斷的派人去向秦王趙政索要田地與屋舍,這樣子,秦王趙政才徹底放心,王翦也最終率領秦軍打敗了楚國,當他得勝的時候,他選擇的是歸隱山林,沒有再率軍打仗了,自然得以善終。

三,蕭何、張良為什麼要將他們兩個放在一起呢,因為他們兩個是漢初三傑之一,而且另外一個韓信,也因為功高震主,最後被呂后殺於長樂宮的鐘室,蕭何是通過自汙的方式,多買一些田地和屋舍,代表自己沒有野心,雖然被劉邦下了獄,但是沒多久還是放了出來,最後得以善終。<strong>

而張良,更是簡單明瞭,在幫助劉邦取得天下的時候,劉邦想要賜給他三萬戶的時候,他選擇了拒絕,只要了小小留縣做為自己的封邑,因為這是他與劉邦第一次相遇的地方,張良之後選擇了歸隱山林,但是在劉邦要廢立太子的時候,他又出來說話了,後面還幫呂后出主意,讓呂后請出商山四皓,最終劉盈的太子之位就保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