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像”是客觀存在,“象”是主觀感覺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現在我們要講講賢人,賢人“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看起來賢人是水平比較低一點的。我們經常說孔子是聖人,他的弟子叫七十二賢人,我們就追比聖賢。聖賢都是地位很高的人,他們一般都能活到接近百歲的天數,孔子活到73歲,亞聖孟子活到84歲。孔子是聖人,孟子是亞聖,而追隨他們學習的這些學生也達到了賢人的境界,那麼,賢人的境界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黃帝內經:“像”是客觀存在,“象”是主觀感覺

“法則天地,象似日月”,天的變化叫“道”,地形成的變化叫“理”,人制定出來的規則就叫“法則”。“法”和“則”有什麼不一樣?“法”和“則”都是人定的,法隨天,則隨地,就像圓隨天,規隨地。所以這個法則天地,就是根據天道、地理的變化來制定人的行為規則—法則。我們平時說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負陰抱陽,面南背北”,都是根據陰陽天地的變化制定出來的。

“象”和“像”有什麼區別呢?“像”是客觀存在的,“象”是主觀感覺。所以要面對一個“像”,大家產生了不同的“象”,那麼誰更接近於真相呢?有句話叫“相由心生”,一個人是否心地善良,會在面相上有所展現。當然這並不是絕對的,鍾馗相貌醜陋,但他正氣浩然。這個“象”是一種無形的,接近於真相的主觀的感覺。那這樣說“相由心生”這個詞就很深刻了!我們現在都把它淺薄的誤讀了,“象”是你的心神對物質,對客觀世界的一種感覺。

黃帝內經:“像”是客觀存在,“象”是主觀感覺

中醫講“望而知之謂之神”,一看你,就能得出一個接近真相的結論,這樣的人是“神醫”。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為之聖,問而知之為之功,切而知之為之巧,這就是做醫生的四個區別。一位高明的中醫,只要三根指頭往病人手上一搭,甚至只要往病人手上懸根絲,就能掌握病人的陰陽,表裡,虛實,寒熱等狀況,人家是真相流露在心中。這就叫“八綱辯證”,透過不同的表象,勾勒出一個完整的“象”。象似日月,就是用自己的心去跟著日月,星辰變化走,然後保持與天地的節奏同步,也就是“天人合一”。如同地球的自轉、公轉,以及衛星、恆星的運轉等,其實形成了一種合力。這種河裡會對生物形成一種影響。

心變了,人變了!我們經常把一些客觀存在當成了主觀感覺,這是不對的!只有人的心神對物質的體會才是最接近真相的,所以大家要相信自己的內心。正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黃帝內經》裡任何一個字,都有深刻的內涵,細細讀來,讓人獲益匪淺!

黃帝內經:“像”是客觀存在,“象”是主觀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