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判蘇格拉底(下)

讀完《蘇格拉底申辯》之後,明明是在古希臘的審判現場,但是腦海中忽然蹦出了一個非常古中國的詞語:凜然之氣。儘管蘇格拉底的言辭中多少帶點調侃的成分,但是通篇申辯詞中的精神,都洋溢著那種為了自己的信念敢於正視死亡的凜然之氣。按照整個申辯的流程規矩,他首先反駁了原告的控訴——不敬神以及讓青年墮落。他指出:自己有意讓青年墮落這件事情是不合理的,因為任何一個人都不願意身處壞人堆裡,如果他要青年墮落,自己又整天和青年人混在一起,那豈不是把自己也放到壞人堆裡去了?因此,即使他真的造成了青年的墮落,那麼也一定不是有意的。況且受他影響的那些青年人,他們的父兄此刻都在這個法庭上,但是他們並沒有對他提出指控,這也足以證明他並沒有帶壞青年人。在蘇格拉底看來,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指控,主要是因為自己經常用那種提問的方式弄得人難堪,教人下不來臺,而青年們也往往喜歡仿效他的方式,如此一般地去提問,讓人難堪,結果就引得所有的恨意都集中到他身上去,這才是關鍵的原因。其次,他也否認了自己不信神的指控,而且他還強調,自己正是受了神的指引,才不斷去提問他人的。因為他有個學生曾經向神請教,誰是雅典城裡最有智慧的人,神告訴他是蘇格拉底。蘇格拉底說自己聽到這一個神諭之後大為驚奇,因為他根本不相信自己是最聰明的人,於是便向雅典城裡那些最聰明的人去請教問題,結果發現那些人原來都不如他本人聰明,但也正是因為這樣,他才招來了這些所謂的聰明人的記恨。可蘇格拉底也說,為了證明神的正確性,他明知道這樣會得罪人,也不得不四處奔走,不斷向人提問,以至於都沒有時間照顧家裡的經濟,全家到現在還是一貧如洗的狀態,以至於原告試圖控告他用智術斂財,都沒有辦法拿出證據。

在對上述控訴作出反駁之後,蘇格拉底指出,相比死亡,道義更加重要。他認為自己對他人不斷的提問才是導致自己惹怒他人招來災禍的根源,但他也指出,由於這是神讓他所做的事情,因此,這就是他的立身之本,他不會更改,哪怕這樣會給他帶來死亡。如果法庭判處他無罪,但是前提條件是讓他從此不再談論哲學,閉口不言的話,他也絕不接受。他告訴在場的所有人,自己就是神賜給雅典的禮物,他四處向人提問,就是神安排他在世間的任務,就像一個牛虻,刺激著雅典這匹昏昏欲睡的馬保持清醒,不斷前進。從這個角度來說,他不但無罪,反而有功,整個城邦應該感謝他,而不是判處他有罪。在得知被判處死刑的結果之後,他又做了一段發言,對於那些判處他死刑的人,他做了一個預言,告訴他們不久之後他們就將為判處他死刑而後悔,因為從此雅典將會背上殺害賢者的壞名聲;對於那些判處他無罪的人,他安慰他們說:死亡也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可怕,要麼不過是一夜長眠,要麼就是可以在另一個世界遇到那些高貴公正的人。可以說,在整個答辯詞裡都體現了他對信仰的堅定,以及面對死亡時的從容。

審判蘇格拉底(下)

接下來在判處有罪,在監獄裡等待死期的時候,蘇格拉底與朋友克里同有一次長篇的談話,談話中再度重申了他之所以不願逃走的主張。中國有句話說: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人們出於情緒的激動,會表現出不怕死的行為,但是在冷靜下來之後,難免對即將到來的死亡有所恐懼,但是無論是在審判庭上,還是在一個月的等待死刑到來的時間裡,蘇格拉底都沒有動搖,始終保持從容不迫,這也讓我們可以看到,他已經把自己堅持的事情看作是一種信仰,這種信仰足以抵消對死亡的恐懼。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到,蘇格拉底雖然被判處死刑,但是依舊有一些真正的好朋友願意為他做出犧牲。比如說,此刻和他對話的朋友克里同,他就一直在苦苦勸說蘇格拉底逃走,他本人願意冒著被雅典人判有罪的風險,幫助蘇格拉底逃走。除此之外,他還列舉了其他許多朋友的名字,他們都願意幫助蘇格拉底。讀到這裡的時候,我忍不住就會想,或許有這些可以放心地交託後事的好朋友,也是蘇格拉底坦然赴死的一個重要原因?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首嵇康,因為政見不同,和自己的朋友山濤絕交,但他一直相信自己和山濤之間的友誼,所以後來雖然嵇康因為反對司馬氏政權而被殺害,但死前對他的兒子說,有山濤在,你就等於還有父親。而後來山濤也果然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全力照顧他的兒子。一個人活在世上,總會有些牽掛羈絆,在蘇格拉底的審辯中,蘇格拉底也提到,自己有三個孩子,一個勉強成年,兩個還在年幼。而蘇格拉底之所以能夠不擔心自己的孩子,而從容赴死,一方面固然是出於自己的信仰,但另一方面,他應該也會和嵇康信任山濤一樣,相信自己這些朋友,不至於讓自己的孩子在未來成長道路上無依無靠。而且我們也都知道,他的畢生的思想,已經有了一個非常好的繼承人,也就是把他此刻一言一行都記錄下來,從而流傳後世的柏拉圖。年逾古稀,後嗣有託,學術有承,區區一死,何懼之有?也許這個時刻,是蘇格拉底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候:有你們這些可以信任可以依託的朋友和學生,我已無牽無掛,那麼就請讓我用生命去任性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