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歷史思想最活躍的時期?

昔圭讀書


由時代背景決定的。

主要有兩點:1.、春秋禮崩樂壞,沒有統一思想。2、沒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

期間,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你方唱罷我登場登場,演繹了一段五百年分分合合,諸侯國混戰割據的波瀾壯闊的歷史。

戰國七雄我們都知道:秦、齊、楚、燕、趙、魏、韓。

春秋五霸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 另外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小編認為後一種說法存在疑問,吳國、越國都是一個小地方的諸侯國,戰國時都看不到他們的影子,它們是怎麼做到名列五霸的。。

一,春秋戰國的開端

拉開春秋戰國的序幕

自周武王立國後,分封天下諸侯。周室一度繁盛,為天下諸侯的共主,一直延續了300年,到周幽王時期。

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

周幽王廢掉申後及太子宜臼,立其寵愛的妃子褒姒為後,伯服為太子。引來申後之父申侯的不滿,申侯勾結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點起烽火求援,眾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戲而不加理會。周幽王最後被殺於驪山,西周滅亡。

其後眾諸侯擁立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因當時的首都鎬京,曾發生過地震受損,殘破不堪,又接近戎、狄等外患威脅之下,於是平王在即位後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護衛下,將國都遷至洛邑,史稱平王東遷。西周也因為國都東遷,稱為東周。

禮樂崩壞,自東周始

平王東遷後,周天子王權開始衰落,因為遠離夷狄,不再正面號召諸侯面對夷狄,犬戎,不能擔當共主的責任,諸侯勢力不斷坐大。

且因為平王是由申侯擁立的,間接犯了弒父罪名,開始得不到諸侯的尊重。

而且,周天子無力自保和抗拒外族入侵,須依賴諸侯國保護,致周天子地位不斷衰落,最終形成春秋時期群雄爭霸的局面。

人才外流,互相流通

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頻繁,因為諸侯國之間為了稱霸,需要吸引優秀人才,來充實本國的實力,因此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再要求貴族世襲,依據實際的才能授予官職。

孟子在他的名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寫道: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商鞅是衛國的,李斯是楚國人,張儀是魏國人,伍子胥是楚國人。都在別國擔任門客,謀士,和客卿了,更有別的國家的人,在本國官至丞相的,如李斯,呂不韋,這在今天基本上想都不敢想,在後世也沒有。可見當時思想開放的風氣。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氛圍使得各國不再重視門第,貴族世襲來做官,平民只要有才能,也能立於朝堂之上,增加了人才的來源,和多樣性。

而各國頻繁的人才來往,思想交流的頻繁,令各國更加開放。

思想的火花,碰撞的更加激烈。

生產力的發展

生產力,經濟決定上層建築。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青銅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同時也標誌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生產力的飛躍引起了生產關係的革命。春秋戰國時期, 井田制(公田)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

<strong>

<strong>

在這場摧枯拉朽、勢不可擋的大變革中,舊的奴隸主階級沒落了,新的地主階級興起了;舊的制度和道德倫理觀念,被新的制度和意識形態取代了;一部分農民獲得較多的自由,社會的生產關係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階級矛盾尖銳激烈,兼併戰爭連年不斷,整個社會呈現出紛繁複雜的大動盪大改組局面。

在這個時期,一個新的社會階層應運出現了,這就是士。他們來自社會的各個方面,地位雖然較低,但很多是有學問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曉天文、歷算、地理等方面知識的學者,有的是政治、軍事的傑出人才。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許行、陳相、蘇秦、張儀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或科學家。至於一般的出謀劃策、談天雕龍之流,以及擊劍扛鼎、雞鳴狗盜之徒,更是人數眾多。

由於士的出身不同,立場不同,因而在解決或回答現實問題時,提出的政治主張和要求也不同。他們著書立說,爭辯不休,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名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等許多學派,百家爭鳴的局面自此形成。

春秋戰國時代,是先進的封建生產關係,戰勝落後的奴隸制生產關係的時代,在學術上是諸子蓬起、百家爭鳴空前活躍的時代。各種藝術蓬勃發展,有聲有色。

成為古代歷史上,思想最活躍的時期。

文丨歷史天下


歷史天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很多人都奇怪,為什麼秦朝之前,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各類思想文化輝煌燦爛、群星閃爍。似乎每一天都有新奇的文化思想誕生。但為什麼從秦朝統一天下之後,一直到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時期,整個中國的文化思想就陷入了停滯不前的狀態呢?原因非常簡單。說起來很多人可能覺得詫異。事實上正是因為國家的統一才使得文化思想被禁錮,甚至被圈禁。


因為從秦朝之後,歷朝歷代的統治階層都有他們所重視或者欣賞的學術流派。為了維護統治,建立起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權。統治階層會選擇一個自己欣賞比較適合自己統治的學術思想流派。比如秦朝時期,始皇帝重視法家,以法治國。所以秦朝時期最受重視的就是法家門人。秦滅漢朝建立後,在初期漢朝實際上並沒有傾向於哪個學術流派。所以漢朝建立後,道家老子學術,法家,儒家等學術思想流派層出不窮。直到漢武帝時期,當時的儒家為了諂媚漢武帝。儒家代表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大一統思想。而這個思想又極度貼合漢武帝的統治。所以漢武帝才會遵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雖然實際上漢武帝是一個“法骨儒皮”的實用家。但這也不妨礙從漢武帝時期開始,思想文化被禁錮。儒學成了正統。而其他學術思想則成了野路子。一家獨大肯定思想文化就會停滯不前了。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文化最輝煌燦爛的時期。當時諸子百家相互之間為了自己流派的發展相互詰難,表面上看大家斗的非常兇,影響很不好。但實際上各流派之間的學術思想爭論有利的促進了各家流派學術思想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至戰國時期,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之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各個流派可以不受鉗制的發展自己的學術思想,不斷的開拓創新。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國家沒有統一。沒有來自最高統治階層的干預。所以各個學術流派都可以健康發展。而有了統一國家出現之後。思想文化肯定會被最高統治階層所限制並且引導。統治者會選擇一家或者幾家學術流派思想進行糅合,最終形成有利於管理國家的學術思想。而私人文化學術思想被嚴格的禁止。秦始皇時期焚書坑儒中有就有關於限制私人傳授文化思想的一條。這也充分的說明的了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是歷史上思想最活躍的時期。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中國歷史經過了兩次思想統一,一次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一次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兩次思想整合運動把中國人的思想徹底限制在儒家一個方向上,扼殺了其他所有的可能性。春秋戰國時期還沒有進行這種思想的自我限制,並且當時諸侯混戰,中央缺位的客觀環境激發了各種思潮,兩個因素催生了那個閃耀思想光芒的時代。

亂世是思想的盛世

但凡亂世,沒有一個強有了的核心對思想進行管制,便是思想的盛宴。春秋戰國周天子已淪為背景板,各諸侯國互相戒備征戰,活下去是他們最大的需求,各諸侯國不限制多樣化思想出現,以方便他們從中尋找治國理政的方針。百家爭鳴中行成了很多閃耀智慧之美的派別如法家,儒家,道家,墨家,縱橫家,兵家,陰陽家,名家等。

遠有春秋戰國,近有清末民初。李鴻章嘆清朝末年“兩千年之變局”,兩千年之前恰是春秋戰國。鴉片戰爭不僅打開了地理上中國的大門,更是思想上轟斷了儒家思想的枷鎖,康有為梁啟超“君主立憲”,李鴻章“以夷制夷”“洋務運動”,孫中山“資產階級革命”,馬克思主義傳入,“五四運動”都是新時期的百家爭鳴。

中國歷史上也有五胡亂華,五代十國等亂世,為何沒有思想大解放?因為技術。思想屬於上層建築,中國自漢以後技術對客觀世界的改造沒有達到一個質變臨界點,導致客觀環境並沒有大的改變,底層的地基沒有改變,上層建築的發展空間自會受限。

中華群星閃耀時

中華大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歷史的動力是大勢與偉人的結合。春秋戰國和民國時期都湧現了一大批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我以前認為時勢造英雄。正因有了春秋戰國和清末大亂的特定環境,肯定會造就偉人。但現在我認為偉人不是必然的。南美洲某些國家也和中國一樣,在帝國主義時期受到西班牙、葡萄牙和美國的輪番殖民,比如智利,也出現了一些有長遠眼光的愛國人士為了祖國奮鬥,但國家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中期雖然也有領導人極力要擺脫歐美國家的控制都以失敗告終,控制經濟命脈的礦業都是外國資本在掌握。

但中國就不一樣了,我們的偉人在極其艱苦的情況下取得革命的勝利,並且完全把命脈掌握在自己手裡。都是同樣的條件,有的國家走了出來,有的國家至今還被控制。所以時勢造英雄,但英雄也造就未來的時勢。

春秋戰國活躍的各種思想是我們閃耀的鑽石,代表了我們曾經擁有許多可能性。名家與古希臘哲學一樣注重邏輯,墨家注重科學,我們也曾和西方一樣有類似思想的萌芽。漢武帝時統一了思想,形成了我們大一統的特色,沒有像歐洲一樣四分五裂,以一種獨特的歷史狀態屹立於東方。


歷史洞見


無非是為了宣揚自己的學說。

春秋戰國時期,湧現了許多學派,都有自己的一套學說。但是,這些學說都離不開一個核心問題:我們的祖先從何而來。所以,要解釋“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思想最活躍的時期?”這個問題,要圍繞著一下兩個方面來解釋。

一、文明誕生之初,人們渴望瞭解自己

其實這一點很容易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獻《國語》、《左傳》等,都有關於我們祖先的記載,而且是神話傳說居多。諸子百家都試圖用自己的學說去解釋我們祖先的起源等問題。其中不乏三皇五帝、二帝三王、五帝三王等等。我們都知道,中國有5000年曆史(這是從黃帝部落的姬軒轅時期算起的),也有別的說法,如果從三皇五帝算起的話,大約有4600年。如果從夏朝算起,大約有4100年。而從中國第一次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大約有2240年(這裡暫時不討論到底該從哪裡算起)。那麼,在這之前,中國的歷史是怎麼樣的呢?到底是誰開創了中國歷史呢?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對這些問題也有很深刻的思考和理解。

二、為了獲得統治階級的認同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處於奴隸制社會,文明等級不高。不管是統治者還被統治者,對於神靈都有極大敬畏之心。許多生產活動都離不開“神靈的指示”。誰能給統治者一個更合理的解釋,誰就能得到統治者的支持。所以,諸子百家開始不斷宣揚自己的學說。他們不斷地整合西周時期的文獻,包括《詩》、《書》、《易》等,又注入自己的觀點,試圖梳理出一套合理的歷史系統。百家爭鳴的局面就出現了,而且由於沒有統一的思想,春秋戰國時期的就成了中國歷史上思想最活躍的時期。比如儒家和墨家推崇堯、舜、禹的“二帝三王”的歷史系統。儒家蒐集了《堯典》、《皐陶謨》,並加工《禹貢》,塑造堯、舜、禹的盛德大業,編成“二帝(堯、舜)三王(禹、湯、周文王)的歷史系統。

還有道家、法家和兵家等提出的“七十九代之君”等等;陰陽家的“黃帝—夏—商—周的歷史系統。等等諸如此類,在這就不過多贅述了,有興趣的可以其研究一下。

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歡迎評論!


歷史時間線


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出現並逐漸推廣、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確立等經濟因素是思想大突破、大活躍的根本原因。而學術下移、人才需求、社會動盪等因素屬於非根本性的其他原因。


春秋戰國的經濟革命

春秋之前,古人的農具多為木製、青銅製,到春秋時期,鐵農具開始出現,並於戰國時期逐漸推廣。而牛耕則於春秋末年出現,也是在戰國時期向天下推廣。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與應用,使農業工具有了質的飛躍,耕地的數量和利用效率在更先進的農具的推動下迅速提高,從而引起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在歷史上掀起了一場農業革命。

(春秋時期鐵製農具文物)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耕地的拓展導致受困於井田制的奴隸和平民大量逃亡去耕種不受奴隸主貴族控制的新土地,井田制在此背景下瓦解,新的階級——農民階級誕生了。地主階級也相應而生。

一個誕生一個沒落,新的地主階級和舊的奴隸主貴族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由此形成了攻擊對方、維護本階級利益的各種思想,諸如代表奴隸主貴族階級,要求回到“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第80章)的道家思想,和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主張“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史記•商君列傳》)的法家思想。


(商鞅變法前與秦國保守派的辯論,實際上是兩大階級思想之爭)

因此,經濟變革是百家爭鳴的根本原因。

學術下移,科技認知進步,學術自由

這三者可統一歸納為“思想文化因素”。

最初,學術教育由官府主導,即所謂“學在官府”,這是與當時奴隸主階級的土地國有制(實為國王私有)相適應的。隨著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民間學術興起,孔子施教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學術下移讓人們的知識來源增加,不侷限於奴隸主階級意識形態的知識分子的數量也相應增加了。


科技知識的進步,從《墨子》一書中關於力學、光學等領域的論述可以窺知一二。這進一步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也是使百家思想更加多元化。

最後,學術自由使思想家們儘管希望被君主啟用,但在“用我則留,不用我則去”思想下能夠保持相當的學術獨立,其思想也就更加純粹、更具有爭辯意識和攻擊性。

這三者便是百家爭鳴的思想文化原因。

政治動盪,群雄爭霸,士人渴望得到任用,君主渴望得到賢人

春秋和戰國時期的戰爭是不同性質的戰爭:前者多爭霸而少兼併,後者則多兼併而少爭霸。但從本質上講,這一時期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


正因如此,引進賢人整頓政治,提高國力,就成為不少雄主的夙願。統治階層的需求給了士人用武之地,士人紛紛就社會構造、經濟發展、政治思想、強軍富國等領域發表己見,以得到賞識,養門客之風便是這一社會特點的表現。

三家分晉之後,兼併戰爭盛行的戰國時代的到來,國力不但關乎霸主地位,還關係到國家存亡,各國君主對士人的需求進一步增加了,這進一步刺激了百家爭鳴的發展。但隨著秦漢大一統王朝的建立,除特殊時期外,統治者必須用統一的思想加強皇權、鞏固大一統,百家爭鳴便不可避免地消亡了。


司文郎中


一.社會轉型期總是容易出現思想的激盪,因此,思想家也很多。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很多的優秀思想家,最讓我們熟知的就是孔子這個儒學創始人,還有老子、孟子等人。


近三千年有兩次社會轉型,一次是春秋戰國時代,由封建制而帝國制;一次是一百年前,由帝國制而共和制。

轉型期出現思想家的根本原因

至於為何社會轉型期容易出思想家,我的理解是,大家都在為未來尋求方向,大家都沒有一個共同認可的答案,所以你爭我搶。


春秋戰國時期出的思想家,多是本土貨,而一百多年前出的那些思想家則多是向西方學習的結果,從數量和思想的深度來說的話,一百年前產生的思想家並不亞於春秋戰國時期;只是,要是從純原創來說的話,春秋戰國時期確實多,多,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