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妃位列五妃之一卻被說是辛者庫賤婦,歷史上康熙良妃感情如何?

文學痞子


良妃是滿洲正黃旗,正五品內管領阿布鼐之女,是康熙第八子允禩的生母。她是以秀女的身份,進入的辛者庫。辛者庫是什麼地方呢?在《寄楮備談》中記載:

“辛者庫,乃半個佐領下食口糧人也”

意思也就是說,辛者庫中的人,是在此地為營生之人。良妃出身辛者庫,論地位的確十分卑微,這與辛者庫中人的挑選方式有關。但她的的確確,是整個清朝第一個以辛者庫的奴婢身份,被康熙封為妃子的女人。那麼他們之間的感情如何呢?事實上,歷史上的良妃和康熙之間記錄,十分之少。我們要看康熙和良妃之間感情如何,就要從她被說“辛者庫賤婦”來詳細說起。

良妃被說成“辛者庫賤婦”是真是假?

良妃被康熙說“辛者庫賤婦”,這段在《康熙諭旨》中的確有記載:

“允禩母妃病篤時,遺允禩之言 曰:爾皇父以我出自微賤,常指我以責汝,我惟願我身何以得死, 我在一日為汝一日之累.因而不肯服藥。”

從這段文獻來看,良妃似乎在晚年,已經和康熙老死不相往來。甚至在康熙眼裡,因為她是辛者庫出身,所以十分厭惡她。但是這裡有個疑點,這段歷史,是出自雍正撰寫的《康熙諭旨》,而並非是康熙時期親自撰寫的。那麼就有可能,是雍正為了抹黑自己的兄弟,而故意將良妃和康熙的感情,進行貶低。那麼這康熙是否,真的如此嫌棄良妃呢?我們需要客觀地來分析一下。

首先,我們要先說下良妃的身份問題

良妃是辛者庫出身,辛者庫中的女子,大多是由犯罪家庭中的女子,用來受刑並維持生計的一個服務機構。但這僅僅是一部分人的來源,在《清代內務府檔案》中記載:

“以前八旗拖欠錢糧人等,因限滿不能完納,題參將本人或子孫治罪,其妻子在上三旗及下五旗公中佐領者人內務府辛者庫,在下五旗入各王公辛者庫,其上三旗人等亦有入下五旗王公辛者庫者。”

可見,除了受刑家庭中的女子,需要在辛者庫來做重活贖罪。在旗人之中,也有從正當身份,把在辛者庫幹活當做一個正當工作之人,用來專門服務八旗子弟。

而良妃的父親是正黃旗,屬於上三旗中人,因此是專門服務皇帝的。而且良妃是覺禪氏,在《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卷四十九·覺禪氏》中記載:

“瑚柱,正黃旗包衣人,世居佛阿拉地方,天聰時來歸,原任膳房總領。”

所以從地位來說,雖然同樣是出自辛者庫,但卻比一般用來受刑的女子,地位高得多。因為她們再怎麼說,也是旗人。也就是說,良妃在辛者庫的地位,只是相對較低。所以,康熙皇帝會在良妃晚年,如此激烈地說她是“辛者庫賤婦”,就存在很大的問題。

其次,康熙對良妃的感情,從史料來看確實“一般”

為什麼這麼說呢?最明顯的一件事,就是封良妃為妃子這件事。康熙在位61年,一共封了39位妃子。這裡面就有點問題,舉幾個例子,在康熙十六年的時候,曾經大肆封了很多妃子。其中有惠嬪、榮嬪、宜嬪等等,卻並沒有先得到皇帝恩寵的良妃。就可以看出良妃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如果說是因為惠嬪、榮嬪、宜嬪這三位妃子的出身好,而良妃是辛者庫布衣之女,不被重視也可以理解。但是後來在康熙二十年的時候,康熙又封了一個妃子,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的母妃,德妃。而德妃和良妃的地位是一樣的,甚至還不如良妃。《清史稿》記載:

德妃是孝恭仁皇后,烏雅氏,護軍參領威武女。後事聖祖。康熙十七年十月丁酉,世宗生。 十八年,為德嬪。二十年,進德妃。

德妃是“護軍參領威武女”,也是正黃旗中人,是以宮女身份進宮的。和當時的良妃身份一樣的卑微。但是在康熙二十年的時候,卻只冊封了德嬪為德妃,卻並沒封良妃。那麼良妃是何時被封為妃子的呢?在《皇朝文獻通考》中記載:

良妃衛氏,內管領阿布鼐女,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封良嬪,後晉封良妃。

良妃最終在康熙三十九年,被封為了妃子。並非是因為康熙愛她,而是因為彼時的良妃,已經是處於重病之中。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康熙在當時封她為妃子,不過是想要安慰她而已。

最後,我認為,康熙對良妃的感情,可能本身並沒有那麼差。之所以對良妃的態度如此,又經常說她是“辛者庫賤婦”,究其原因,其實是因為老八允禩。

史書上的良妃,早年是辛者庫的奴婢。她和康熙是如何見面的,史書中沒有記載。但絕對不是,一件巧合的事情。因為在《雍正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中記載:

“良妃母妃,心亦甚大,爾等豈能不知謝世緣故?”

這段文獻,就說明了良妃,絕對不是一個普通的女人。她有自己的政治慾望,不想要一直在辛者庫之中乾重活。而且在《清代十三朝宮闈秘史》也對良妃的面貌,有所形容:

“美豔冠一宮,寵幸無比。”

可見,早年的良妃,因為美貌很受康熙的喜愛。那麼為什麼會被康熙如此嫌棄呢?其實就是她兒子允禩的鍋。

禍端就是當年的廢太子胤礽,被康熙兩廢兩立。但在期間,康熙對胤礽並未完全失去希望,也就是說,在康熙的心裡,還是很希望他能夠繼承皇位的。《清史稿》中就說過:

“朕適召廢皇太子、亦既見之矣。自此以後、不復再提往事,廢皇太子現在安養鹹安宮中。朕念之、復可召見,胸中亦不更有鬱結矣。”

康熙讓百官表態,其實是想要個臺階下。康熙那時候身子骨還很硬朗,他根本沒打算另立太子,只是百官沒揣測明白聖意,允禩也沒明白。導致除了四爺黨,朝中重臣竟然都紛紛支持允禩為新太子。就是這件事,讓康熙對允禩產生了不好的印象。因為康熙最恨的就是結黨營私,阿哥們和朝臣沆瀣一氣。也因為這件事,影響了康熙對良妃的態度。

在《聖祖實錄》中記載了這件事:

以佟國維、馬齊、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為首的朝中重臣聯名保奏胤禩為儲君,令康熙大感意外,無奈之下只得出爾反爾,諭曰:“立皇太子之事關係甚大,爾等各宜盡心詳議,八阿哥未曾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賤,爾等其再思之。”

這是在歷史上,康熙第一次稱良妃“微賤”,其實就是因為允禩的表現,讓康熙難以接受,因此才對她也產生了怨恨。其實在允禩的心裡,他覺得自己最像康熙,但其實他根本不明白康熙心裡所想。所以在皇位之爭中,他是失敗的。而他的母妃良妃,也因此被康熙嫌棄,這才是二人感情出現波動的原因。

那麼康熙是真的不喜歡良妃嗎?很顯然不是。從上面的文獻也提到了,早期的良妃是“寵幸無比”。甚至在死後,是康熙親自為她祭奠的。在《清起居注·康熙朝》中記載:

“ 十九日癸酉未時上由德勝門進神武門,謁寧壽宮問安回宮。申時上由東華門出朝陽門至良妃靈前奠酒舉哀畢回宮。”

皇帝親自祭奠後宮嬪妃,這在整個清朝,都是極為罕見的事情,對於良妃來說,無異於是極為尊貴的殊榮。所以,在康熙的心裡是很有良妃的。他們之間的感情,在早期的確度過了一陣子琴瑟和鳴的幸福生活。直到允禩的表現讓康熙不滿後,才直接影響了康熙和良妃的感情。事實上,康熙對良妃的感情,還是很深厚的,這與她卑賤的身份,並無關係。


十點歷史君


康熙時期只有“惠宜德榮”這“四妃”的說法,並不存在有“五妃”之說。

康熙的妃子良妃衛氏,其出身確實非常的卑微。

良妃衛氏(?-1711年),辛者庫出身,正五品內管領阿布鼐女,是清朝首個出身內管領而得封妃位的后妃,後來還有一個便是乾隆朝時期的令貴妃魏佳氏了。康熙二十年(1681年)生皇八子胤禩。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冊為良嬪,後晉封良妃。

辛者庫,含義是“包衣管領下食口糧人”,是八旗之下的包衣組織,而絕不是專門監管罪奴的機構,更不會像電視劇那樣只能從事皇宮中卑賤的苦差的,畢竟辛者庫的的人再怎麼卑賤,還是八旗的旗人,擁有者八旗的“戶口”,在當時也是屬於特殊的階層。

辛者庫人員在關外時期,主要是通過戰爭俘獲而來的漢族手藝人,被編入辛者庫籍;而在康雍時期,主要用於接受犯了罪的旗人,特別是滿洲八旗的旗人的機構,而其中,經濟罪犯又佔了絕大部分。良妃衛氏一家就是在康熙年間獲罪被降入辛者庫的罪籍當中的,由此可見良妃衛氏的出身是非常的卑賤。

而良妃衛氏的地位相較於“惠宜德榮”“四妃”,也可以說是有著巨大的差別。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二月,康熙皇帝的四位妃子,即惠妃那拉氏,宜妃郭絡羅氏和德妃烏雅氏與榮妃馬佳氏同時晉封為妃,按照順序是“惠宜德榮”,因而也被成為“四妃”,由於康熙在三位皇后相繼去世後再也沒有冊立過皇后,貴妃也就只有溫僖貴妃鈕祜祿氏一人,因而“四妃”在後宮之中的地位非常的高。

而此時的衛氏,連嬪都不是,直到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十二月才被冊封為良嬪,後晉封良妃,冊封的時間大大的晚於“四妃”。

所以良妃衛氏在後宮中的地位一直不高,與“四妃”也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良妃的得寵並且生育皇子具有極大的偶然性,而康熙確實也不怎麼重視良妃。

首先,就是良妃衛氏冊封嬪的時間上,是在生育八阿哥胤禩二十年之後。

以德妃烏雅氏作為參考,德妃在生育皇子前,也是沒有名分的,但是康熙十七年(1678年)生下皇四子胤禛,僅過了一年,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就被晉封為德嬪,有了名分。

而良妃衛氏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為康熙生下了皇八子胤禩,但是冊封為良嬪的時間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此時的八阿哥胤禩已經是快20歲了,也就是說,自己雖然生育了皇子,但是直到二十年之後才有了名分,足可見康熙對於良妃的忽視以及良妃的不受重視。

其次,就是良妃衛氏之位康熙生下了一個孩子,就是八阿哥胤禩。

在“四妃”之中,惠妃那拉氏共生下了兩位皇子,宜妃郭絡羅氏生下了三位皇子,德妃烏雅氏為康熙生下了三兒三女共六個孩子,榮妃馬佳氏也為康熙生下了五兒一女共六個孩子。

然而良妃衛氏僅僅是為康熙生下了一個皇子,八阿哥胤禩,並不是像其他四妃一樣在一段時間內受到康熙的寵愛而為康熙生育了多個皇嗣,這也說明良妃得寵誕下皇嗣具有極大偶然性。

再次,就是良妃的這個“良”字。

良妃衛氏,是中國封建史上唯一一個嬪以上等級的妃子當中,用“良”字作為稱號的。而“良”在清朝之前的一些朝代,曾用來形容品階和地位非常卑微的後宮之人,給良妃的這個“良”也可見良妃衛氏的身份和地位,還是非常不受到重視的。

所以從這幾項來看,康熙實際上對於良妃衛氏並不是很重視,對於她的感情自然也就比不上對他的幾位皇后、貴妃和其他妃子。


康熙曾稱良妃衛氏為“辛者庫賤婦”,實際上並不是再說良妃衛氏,而是因為遷怒於八阿哥胤禩,故此借良妃衛氏卑微的出身徹底否定了八阿哥繼位的可能。

康熙一廢皇太子後,八阿哥胤禩被眾人推了出來,希望他繼位太子,這立馬引起了康熙非常的不滿與厭惡,直接訓斥了胤禩,並且當眾宣佈不會將大位傳給八阿哥。

康熙五十三年(1713年),康熙前往熱河,八阿哥胤禩以為母守孝為由留守北京,期間派人給康熙請安,並派人送去兩隻海東青,誰知到了康熙那裡的時候,這兩隻海東青已經是奄奄一息了,要知道,這是在詛咒康熙的大逆不道的行為,因而引起了康熙的震怒,立馬將胤禩召集過來,當著眾人的面大罵胤禩為“辛者庫賤婦所生”,這樣說一來是因為對於胤禩送死鷹的事情表示極為的憤怒,二來也是對八阿哥長久以來一直處心積慮奪取皇位的不滿,而在非常講究母方出身的清朝初年,對胤禩的母親如此的描述,也就基本宣告了胤禩從皇位爭奪戰中的徹底出局。

所以,康熙說良妃是“辛者庫賤婦”,並不是康熙對良妃有什麼不滿,而僅僅是因為良妃衛氏的兒子八阿哥胤禩惹怒了康熙而已。


雍親王府


依《大清會典則例》解釋:“辛者庫即內管領”。皇家的內管領主要是管理下人服務於皇家和王公貴族。自己大小是管理者,本身並不做雜役差使。在王侯將相面前,他們的身份顯得低賤。但,對於不在旗的奴僕和普通旗人的家奴來說,他們擁🈶很高的地位。有科舉做官、擁有奴婢、女兒可以參選秀女等等權力。



良妃是 允禩的母親,出身於“辛者庫”,外祖父是正五品內管領阿布鼐,家世地位中等巴樣。康熙對良妃是應該是不錯的。康熙39年,衛氏被封為良嬪,後來她又單獨獲得晉升,成為康熙當時顯赫一時的五妃之一。康熙50年,良妃薨逝,康熙還破例為其親自主持了滿月祭祀的典禮,可見她在康熙心中是🈶一定的位置。


康熙是🈶雄才大略的一代帝王!日理萬機之餘,🈶怒稱她為“辛者庫賤婦”的事,這主要因為允禩上躥下跳的緣故。本來,允礽太子被廢,已引發了眾皇子奪嫡之心。使得局勢更加錯綜複雜,康熙不苑囿於傳統,決定復立允礽太子之位以暫穩局面。卻不料,保舉允礽復位太子者寥寥無幾,而擁立允禩的呼聲日益高漲。

允禩強大的勢力與文武班底彰顯出來,讓康熙感到驚訝,引起了內心的惶恐。康熙突然明白允禩對自己的威脅遠超過了允礽太子黨。眼見利用允礽復位以平息奪嫡之亂的意圖即將落空,迫不得已,康熙只有找藉口挽回不利局面,於是“辛者庫賤婦所生”脫口而出!


這是申明允禩是不可被立為太子的, 儘管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但,當時,這句話是🈶殺傷力的,能🈶效地抵禦允禩一黨擁戴活動。其實,允禩的失敗在於他沒揣摩出康熙復立太子的真實用意!主要原因還是在於他政治目光短淺,不懂得審時度勢後及時收斂鋒芒,對帝王心術鑽研不透。所以,沒笑到最後。


希望星晨58298869


之前在一些關於康熙朝的電視劇中,我們關於良妃與康熙帝的感情,一直都被描繪的不是很好,那麼歷史上的她與康熙帝的感情究竟如何呢?

良妃的家庭身世如何呢?

良妃衛氏,正五品內管領阿布鼐女。先說說內管領是怎樣一個職務呢?它是內務府上三旗管理包衣的頭目,負責處理皇室後勤工作,服務於皇室的。因為一些小說和影視作品,讓我們對辛者庫和內管領有誤解。

再來說說良妃的父親阿布鼐,有兩種猜測和說法:

第一種,良妃所在的家族是天聰年間歸順清朝,因為家族人少,所以被正常的編入辛者庫,屬包衣籍,非小說和影視劇中所說的罪籍。

第二種說法,良妃的父親身份是察哈爾部林丹汗的遺腹子,他的生母就是皇太極的懿靖大貴妃博爾濟吉特·娜木鐘。娜木鐘最初是林丹汗的正室大福晉,天聰九年她率部歸順當時的後金,因其地位尊貴,封為西宮貴妃。察哈爾部歸順後,阿布鼐的哥哥額哲被封為察哈爾親王,娶了皇太極的次女馬喀塔。沒過多久額哲去世,按女真舊俗,兄死弟娶其嫂,年僅11歲的阿布鼐把馬喀塔娶了,隨後襲了察哈爾親王之位。

本來出生在這樣的家庭,衛氏應該是出身高貴的,但無奈她的爹喜歡作死,對其先人的恥辱耿耿於懷,多年不朝覲,康熙帝也利落的革了他的職位,令其子布爾尼襲爵。康熙十四年,布爾尼與其弟發動叛亂,試圖劫其父,但被清廷平定,不久阿布鼐被絞死。也正是因為這件事,衛氏全族被康熙帝革了職位了,送入了辛者庫成為了宮女。

良妃上位之路

衛氏初入宮為宮女,偶然的機會憑藉姣好的面容、聰慧的資質德蒙康熙帝的寵幸。康熙二十年生皇八子,康熙三十九年冊為良嬪,而後晉封為良妃。都知道,康熙帝喜歡一大撮一大撮的人一起封妃晉位,如康熙十六年、康熙二十年、康熙五十七年的幾次大型封妃。但也有例外,比如雍正帝的生母烏雅氏,康熙十八年單獨晉封為德嬪。

而良妃可能是第二位有此特殊殊榮的人。《康熙朝起居注冊》記載衛氏為良妃,可見衛氏最終的位份是妃位,在康熙四十五年清皇室玉牒中,衛氏的位份還是良嬪,而衛氏薨逝的時間是康熙五十一年,由此推測封妃時間應在康熙四十五年到五十一年之間,在這期間,康熙朝並無大型冊封,由此推斷良妃可能也是享受了單獨冊封的榮耀。

康熙與良妃的感情究竟如何?

關於康熙帝對良妃的態度,從一些史料中或可以獲得線索。在雍正年間編纂的《清世祖實錄》記載:康熙皇帝曾經怒罵八阿哥是“信者庫賤婢之子”。雍正皇帝輯錄的《康熙諭旨》中有下面一段記載:“允禩母妃病篤時,遺允禩之言曰:爾皇父以我出自微賤,常指我以責汝,我惟願我身何以得死,我在一日為汝一日之累。因而不肯服藥。”從這兩個記載中,我們看的出康熙帝對衛氏是帶有厭惡之情的。但這個史料的記載有待商榷,這兩個史料皆出自雍正帝在位期間,我們也知道,雍正帝繼位之前與良妃之子八阿哥胤禩那是敵對關係,因而是有可能存在抹黑八阿哥的可能。

如果這些記錄存在偏頗,那麼只能從良妃的上位之路來看了。衛氏是康熙二十年二月生下的八阿哥胤禩,二十年年末,康熙帝進行了一波大型封妃,但衛氏沒有在名單之內;康熙三十九年,衛氏與孝懿皇后之妹佟佳氏、17歲的瓜爾佳氏一同冊封,賜封號“良”,滿語含義為忠厚,善良,冊封文書上也提及她“德蘊溫柔,性嫻禮教”,可見良妃在康熙帝心中的印象還是很不錯的。此時的八阿哥胤禩正值恩寵,衛氏這次得以冊封,多是與兒子得寵有關。

前面我們也提及了良嬪晉封妃位的時間,是單獨晉封的,上一個有這個殊榮的是雍正帝生母烏雅氏。康熙五十一年,良妃薨逝,康熙皇帝為了祭奠她,一連給她寫了兩篇祭文,且親自主持祭祀典禮。良妃是康熙朝前中期生前獲封妃位的五妃之一(貴妃除外),並且是這五人資歷最淺、生皇子最晚的一人。從這些方面,又能看出衛氏在康熙帝心中是有一定分量的,不管是因為八阿哥有出息得康熙帝看重,又或是衛氏本身條件較優得蒙盛寵。

各位看官,你們覺得呢?


若淺話史


允禩大家都很熟悉,他是康熙第八個兒子,自幼便有大志,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不遺餘力地謀取皇位。為此,他暗中極力結交大臣,培植親信黨羽,在他身邊聚集了皇子允禟、允䄉、允禵和大臣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人,形成了一股龐大的政治勢力。但此時蠢蠢欲動的不光是允禩一黨,大阿哥允禔也出手了,他先是奏請康熙殺掉允礽,順帶著告發了允禩在私下的秘密活動。很快允禔魘鎮廢太子的事情敗露被囚,允禩也因為謀立太子的事情受到康熙處罰,被削去貝勒爵位,成為閒散宗室。

但是允禩並不氣餒,反而愈挫愈勇。不久,康熙下旨朝廷大臣推舉新太子人選。在阿靈阿等黨羽的四處活動串聯下,很多朝中重臣聯名推舉允禩,但是康熙一句話便否決了這個選舉結果。他列舉了允禩不可立為太子的三條理由:一是少不更事難當大任,二是剛受到處罰,是戴罪之身,三其“其母亦微賤”,是“辛者庫賤婦”所生,要求另外推舉太子人選。前兩條理由我們可以勉強理解,但康熙為何要罵允禩是“辛者庫賤婦”所生呢?

說起“辛者庫”,一般人會想到影視劇中的情節,某人因犯錯觸怒皇帝,被罰入辛者庫做苦力,而且從字面意義理解,似乎辛者庫就是個勞動改造的地方,其實這是一個誤會。“辛者庫”,是滿語的音譯,《大清會典則例》解釋:“辛者庫,即內管領”。清代皇室和王公貴族都有自己的世僕,也就是包衣奴才,他們根據旗籍、統屬關係被編成不同的組織,管領就是其中基層的單位。皇家的叫內管領,王公府第的叫府屬管領。這些管領下人主要服務於皇家和王公貴族,做一些後勤的雜役差使,他們低賤的身份只是相對於他們的主子,地位遠遠高於那些不在旗的奴僕和普通旗人的家奴,還有科舉做官和擁有奴婢的權利。他們的女兒同樣可以參選秀女,有的甚至平步青雲,成為皇帝的后妃,比如乾隆的孝儀皇后魏佳氏。

允禩的母親是良妃衛氏就是出身於“辛者庫”,外祖父是正五品內管領阿布鼐,家世並不顯赫,但也遠算不上低賤,但康熙言語中似乎流露出對她極度地輕視和憎惡。事實上,康熙對良妃是寵愛有加的。康熙三十九年,皇帝冊封后宮,衛氏被封為良嬪,成為為數不多受到冊封的后妃之一,而同樣生育了皇七子的戴佳氏卻沒有得到冊封。不久她又單獨獲得晉升,位列康熙當時僅有的五妃之一。康熙五十年,良妃去世,康熙又破例為其主持了滿月祭祀典禮,可見她在康熙心中的位置。

康熙之所以怒稱她為“辛者庫賤婦”,還是因為允禩的緣故。康熙廢太子允礽的根本原因是太子黨勢力龐大,已經對皇權和康熙本人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太子被廢,引發了眾皇子的奪嫡之心,康熙發現局勢並沒有平穩下來,反而更加錯綜複雜。出於平衡各方勢力、安穩朝局的考慮,康熙決定復立允礽太子之位。為了找到合適的臺階,康熙多次召見允礽,又在和李光地等元老大臣談話時,多次暗示出復立太子的意思。在以為朝廷大臣都領會了自己的意圖後,康熙下旨公選太子,卻不想事情出乎意料,不僅很少有人保舉允礽,反而允禩的呼聲最高。允禩勢力的強大讓康熙感到震驚和恐懼,原以為允礽對自己的最大威脅,沒想到允禩的威脅遠超過太子黨。眼見意圖落空的    康熙只有找藉口挽回這種不利局面,於是“辛者庫賤婦所生”,就是了允禩不可立為太子的理由。

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允禩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他在政治上的淺薄,不懂得收斂鋒芒,沒有看懂康熙的帝王心術,反觀四阿哥胤禛則聰明得的,他將奪嫡的想法深藏了起來,以不爭為爭,卻笑到了最後。

 

 






紅袖添香讀史


康熙朝從來沒有”五妃“一說,只有”四妃“的講法。良妃衛氏封妃較晚,遠遠不能跟前四個相提並論。至於感情,應該還比較得寵,所謂康熙說她”辛者庫賤婦“,或許是康熙的一時氣話,更大的可能是雍正為了打擊政敵胤禩編造出來的。

先來說說康熙的妃子們的問題,康熙朝沒有“五妃”的說法,只有“四妃”,也就是惠妃納喇氏、宜妃郭絡羅氏、德妃烏雅氏、榮妃馬佳氏。這四個妃子之所以並列,因為她們四人是康熙二十年十二月同一批封妃(馬佳氏、納喇氏、郭絡羅氏還是康熙十六年八月第一次封嬪時的七嬪中的三位,烏雅氏康熙十八年三月單獨封嬪),四妃在康熙後宮地位僅次於出身名門的三任皇后和兩位貴妃(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是早年四輔臣之首索尼的孫女,孝昭仁皇后和溫僖貴妃鈕祜祿氏是四輔臣之一遏必隆之女,孝懿仁皇后和愨惠皇貴妃佟佳氏是康熙舅舅佟國維之女),四妃也是生育子女最多的,康熙早期的子女除了極個別的幾個,其他基本被四妃承包,如榮妃有五子一女,宜妃、德妃都有三子。反觀良妃衛氏,康熙三十九年才封嬪。至於封妃日期沒有任何記載(肯定是康熙四十五年後,因為那一年她還被記載為良嬪),一般認為最有可能是康熙五十年衛氏病重時被晉升,這比較符合清朝後宮女子臨終前晉升的慣例。況且,康熙五十七年,又封了和妃瓜爾佳氏(康熙三十九年與衛氏一同冊封為嬪)、成妃戴佳氏、宣妃博爾濟吉特氏。這些都是康熙生前就被封為妃的,如果良妃有資格和前四位並稱“五妃”,那這三位也有資格並稱“八妃”。

然後說說康熙與良妃衛氏的關係。應該是還不錯的,有三點可以看出來。第一就是生前單獨封妃。康熙對待後宮一向比較平均,對嬪妃的晉升也一般是一批封好幾個。康熙十六年、二十年、五十七年都有幾次後宮妃嬪大型冊封,而良妃是單獨封妃。即使是臨終前加恩,也說明康熙對她比較眷戀。因為康熙的很多妃嬪,都是死後才晉升(如十三阿哥胤祥之母章佳氏死後次月追封敏妃、孝誠仁皇后之妹赫舍里氏死後當月追封平妃)。如果是未在臨終時就單獨晉升,那就更顯赫,康熙朝未病重單獨晉升的例子大概只有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冊封時和雍正的母親烏雅氏晉升德嬪時是如此。

第二就是生育皇子。康熙早年皇子(包括幾個早夭未序齒的),多為孝誠仁皇后和四妃所出,最早由其他嬪妃生下皇子的就是皇七子胤祐(成妃戴佳氏所生)和皇八子胤禩(良妃衛氏所生),這屬於比較難得的。而胤禩早在康熙三十七年第一次大封皇子時就獲封與四哥胤禛、五哥胤祺、七哥胤祐一同獲封貝勒,年僅十七歲,是最年輕的一個。更能彰顯衛氏得寵。

第三就是衛氏的葬禮。康熙五十年良妃去世,葬禮參照平妃赫舍里氏的規格。赫舍里氏是孝誠仁皇后的妹妹,當年四輔臣之首索尼的孫女,出身名門。而良妃卑賤很多。另外,康熙親自主持良妃初滿月禮祭祀典禮。一般皇太后、皇太妃、皇后等的祭祀禮儀皇帝會親自出席,妃嬪大臣等的祭祀禮儀皇帝很少參加。康熙能親自主持其祭典,足見對其很是重視。

最後就來說說”辛者庫賤婦“一說。良妃衛氏確實出身辛者庫,但不是辛者庫裡的奴隸,而是出身於辛者庫官員的家庭。其父阿布鼐是正五品內府管領,也就是辛者庫的管理者,而不是被貶入辛者庫為奴的罪人。

那康熙有沒有說過良妃是辛者庫賤婦呢?存疑。這種說法來源於雍正朝編纂《清聖祖實錄》,說是在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在上諭中怒斥胤禩“胤禩系辛者庫賤婦所生”。問題在於,這個所謂的上諭並沒有實物佐證,而是僅僅存在於《實錄》當中。

先要明白說這個話的語境。當時發生了一個著名的“斃鷹事件”。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康熙巡幸熱河,胤禩應該隨侍在旁,卻因為母親的週年祭,前往祭祀而離開,派了一個太監向康熙說明,又選了兩隻上好的海東青送給康熙。誰知送到康熙行宮時,兩隻鷹已經奄奄一息。為此康熙怒斥胤禩。

所以,如果康熙真的說過這個話,很有可能是一時氣話。因為看到兩隻死鷹,覺得是胤禩在詛咒自己,加上聯想到他是為了祭奠母親而離開,更加不滿,一時火大。這也情有可原。而胤禩在之後的康熙五十四年也確實被康熙冷落,還停掉了他的俸祿,甚至連生病康熙也不理不睬。因此,有可能說過氣話。

但同樣可能的情形是,此話是雍正所編,用來攻擊胤禩。眾所周知,雍正繼位後一直視胤禩為最大政敵。於雍正四年羅織罪名,將其削去官職爵位,剝奪宗籍,賜賤名阿其那。所以,在雍正朝編撰的《聖祖實錄》不一定是真實的康熙原話。而且康熙這段訓斥邏輯不是很通。如果良妃真是“賤婦”,康熙自己與賤婦交合生孩子又算什麼?豈不是連自己也罵了。所以,很可能康熙根本沒說過這個話。


伊耆角木


良妃,姓衛,真實姓名已經不可考,滿洲正黃旗人。是內管領阿布鼐的女兒。良妃出身卑微,原來是辛者庫的宮女。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被康熙皇帝見識到她的美貌,便將她召入宮中,封為了良貴人。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良貴人生下康熙的八皇子胤禩。胤禩小的時候,由惠妃娘娘撫養。在康熙三十五年,遠征噶爾丹的戰爭中,胤禩兩次跟隨康熙皇帝出征,倍獲殊榮。

康熙三十九年,良貴人被封為良嬪,此時她已經病重,康熙皇帝十分焦急,於是又冊封她為良妃。良妃是康熙五妃之一,也是康熙朝入宮時間最晚、資歷最淺的一個妃子。

康熙五十年,良妃病逝。康熙皇帝悲痛萬分,特意給她寫了兩篇追悼文,對她的祭祀儀式也由康熙皇帝親自主持。兩年後,良妃娘娘的遺體被安葬於景陵中的妃園。

可以說,真實歷史上的良妃經歷,和電視劇中還是有著一些區別的。電視劇中良妃最後穿越回到了現代,那就是沒有屍體存在了,又何來安葬景陵呢?其次,《宮》中的良妃一直居住在冷宮,有著和康熙老死不相往來的態度。但實際上,良妃並沒有進入冷宮,而且還備受康熙帝的寵愛。要不然,何以用兩篇祭文祭祀她?這在康熙那麼多妃子裡可是很罕見。

康熙與良妃

康熙與良妃的感情關係,一直是研究清史的學者的一個重要議論課題。目前大致有幾種說法:第一,康熙對良妃娘娘是有感情的;第二,康熙極其蔑視,甚至是厭惡良妃。

首先,說康熙對良妃有感情的,他們的主要論據在於,清代雍正年間編纂的《清世祖實錄》有這樣一段記載:康熙皇帝曾經怒罵八阿哥是“信者庫賤婢之子”。但是出了本書之外,便再無類似的記載,包括在康熙皇帝的親筆聖諭中也沒有見過。眾所周知,在康熙皇帝駕崩之前,還是四阿哥的雍正皇帝和八阿哥之間的帝位爭奪戰最為激烈。而《清世祖實錄》正出自於剛剛繼位不久的雍正初期,所以當時的史官,或為了討好當今皇帝,或受了當時的雍正的指使,惡意汙衊八阿哥的可能性也並非沒有。所以,到底當時康熙皇帝有沒有說過這句話,現在還存在著一定的疑問。

至於第二種說法,依據比較充足。自從良妃進入康熙的視線之後,幾乎可以說是平步青雲,起先是良貴人,後來是良嬪,知道最後是良妃。而良妃本人也是康熙一朝被冊封得最晚,生皇子最晚,資歷最淺的一位妃子。在康熙冊封皇后後,單獨被冊封的妃子一巴掌就數得過來。而良妃正是其中一個,也是康熙五妃之一。另外,在良妃死後,康熙皇帝為了祭奠她,一連給她寫了兩篇祭文。注意啊,是兩篇。這在康熙朝的待遇可謂是無上的。想當年,皇后駕崩的時候,也不過如此。並且祭祀典禮,也是由康熙皇帝親自主持的。

從以上證據來看,康熙帝對於良妃,還是有很深的感情的。





四月文藝


能有多少感情?憑著兒子受康熙喜歡她才封了妃,一共就生了一個兒子,感情也就一般吧,就因為她出身辛者庫,被歪歪的成了康熙最愛 康熙真愛,受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