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東風-陳永鏘的藝術天地

“我的畫是故鄉給我的”

著名美術史論家遲軻評論道:“中國的知識分子和藝術家,如果對於農村和農民有較深的接觸和理解,他就能更多地認識中華民族的靈魂,能夠更深地理解民族文化優良傳統中的人文思想和美學思想。而這一點,正是陳永鏘藝術的魅力所在。”

不負東風-陳永鏘的藝術天地

西樵寫生46cm×30cm1970 年

陳永鏘1948 年生於廣州市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電氣工程師,母親是一位民國律師之女。陳永鏘總說自己是一個特別幸運的人:他在孩提時代就痴迷畫畫,在知識荒蕪的年代,由於某種機緣,他先後得到了梁佔峰、黎葛民、陳盧荻、朱庸齋的畫學和詩學啟蒙,經歷了系統紮實的訓練,這在同輩藝術家中是難能可貴的。

不負東風-陳永鏘的藝術天地

家鄉寫生33cm×16cm1969 年

1968 年,由於父親的冤案,陳永鏘全家被迫從廣州遷回原籍南海縣西樵公社路邊陳村務農。整整10 年後,他才因考取廣州美術學院研究生而返回廣州。陳永鏘將這一遭遇視作自己的又一次幸運,儘管命運無情地把他拋棄到生活的底層,但大自然卻無比公允地賦予這裡的稼穡樹木、閒花野草以豐沛的活力與蓬勃的生機。正是在這裡,他學會了謀生、讀書,並用一種早熟的眼光去觀察和處理他所處的生存環境。盧森堡的《獄中書簡》、海涅、普希金和萊蒙托夫的詩篇,成了濡潤這位少年老成而又心未枯槁的“鄉下佬”的甘泉,這些書中溫暖的人道主義情懷和充滿浪漫情調的意象氛圍,很適合他的心境,那種貼切、溫婉的情感和對大自然敏銳的直覺把握,幾乎成了陳永鏘繪畫世界中的藍本。

不負東風-陳永鏘的藝術天地

出魚28cm×35cm1971 年

陳永鏘一家人在艱難困苦中相濡以沫。在年復一年繁重的體力勞動中,陳永鏘的藝術泉思如湧,他在桑陌帶霜的綠意中,體驗到穿透心脾的甘涼之泉在奔流;他在風雨和游魚的啜喋聲中,傾聽到如天簌般的呼喚……漸漸地,一種深摯動人的“鄉土之愛”、“親子之情”充盈著他的畫面,其取材佈局的獨具慧眼與意境的清新和諧,顯示了迥異於前人的創新精神,這正是大自然對一位農民畫家的慷慨饋贈。陳永鏘創作於1973 年署名為“西樵公社社員”的成名作《魚躍圖》,入選全國美展,並被評為優秀作品;他在《獻給一個平凡而始終熱愛著生活的人》中,用生動的畫面和一節短文,描述了全家返鄉後第一年春節,買不起桃花,父親領著全家將紅紙剪成小花,粘貼在柴枝上製成年花的盎然情趣,坎坷生活中的樂觀精神溢出畫面;他在《水仙》一畫中,題上一段散文記述母親為了他作畫而培植水仙的苦心與期望;他的一幅《西樵山花》,深情記載的是他與妻子新婚之時攜手採擷西樵摩崖上的杜鵑花。在《冬原》中,畫面是一片茁壯碩大的冬白菜,他在題詞中寫道:“我的鄉親和我鄉的沃土一樣,沒有冬眠。”

不負東風-陳永鏘的藝術天地

新娘子46cm×51cm1971 年

1978 年神州大地回春之際,陳永鏘考取廣州美術學院研究生,受到導師關山月、黎雄才、楊之光、陳金章等大家的直接教誨與藝術薰陶,他的藝術人生翻開了嶄新而多彩的一頁。然而,陳永鏘始終深深紮根泥土。在當今中國畫壇,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樣表現泥土渾厚的美。因為,那是令他刻骨銘心的真切感受,以及他為之嚮往的人文內涵。陳永鏘由衷道:“故鄉西樵是曾使我在沮喪中振作的聖地。我的畫就是故鄉給我的,也是我給予故鄉的零零星星的愛和美。”

不負東風-陳永鏘的藝術天地

深谷裡的紅旗38cm×32cm1975 年

不負東風-陳永鏘的藝術天地

我們的原野也有山51cm×45cm1984 年

不負東風-陳永鏘的藝術天地

老黃的小廚房33cm×35cm1976 年

不負東風-陳永鏘的藝術天地

山根速寫46cm×51cm1982 年

不負東風-陳永鏘的藝術天地

農閒78cm×56cm

不負東風-陳永鏘的藝術天地

秋荷148cm×84cm

不負東風-陳永鏘的藝術天地

我們的船頭向著海68cm×68cm

不負東風-陳永鏘的藝術天地

百日紅84cm×33cm

不負東風-陳永鏘的藝術天地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69cm×69c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