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宰中都——中都邑

《史記・孔子世家》:“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

春秋戰國時期汶上稱中都邑,公元前501年,魯定公任命孔子為中都宰,就是孔子做中都的地方長官,時年孔子51歲,是有史料記載的汶上第一位長官。

孔子宰中都——中都邑

魯中都城遺址,在今汶上縣城西南25裡的次丘鎮湖口村附近。今有孔廟、孔子講堂、孔子溝、中都故邑碑、夫子履、平陸祠等建築遺址。在朱莊的講書堂遺址到到釣魚臺遺址。

關於中都邑的命名,有多種說法,這裡僅取其一。何為“都”?“邑有先君之廟曰都”。當時,汶邑境內闞城西南葬有魯國九位國君,從莊公到昭公。後來,又有九公亦葬於此,但為另一區,故有九公十八墓之說。因中都邑城距魯九公墓僅十里許,故治邑曰“都”。何為“中”?《中庸章句》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故取“中和”之意,因名中都。由此可見,中都的地位雖說不能和曲阜相比,也是非同一般。“汶雖褊小,孔冉蒞焉!高山景行,其在斯與!”

魯中都邑位於魯國西部水陸交通要塞,且系魯國九位國君陵墓所在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齊國要攻打魯國的話,就需繞過泰山從西部進攻,而魯中都邑就是齊國攻打魯國的必經之地,可謂魯國的重要門戶。

因此,確保中都邑的穩定與發展,關係著整個魯國的國家安全。這就需要選派魯國精英人士去治理中都。而此時的孔子早已聞名遐邇,德才兼備,又有一批賢能弟子輔佐,沒有比孔子再合適的人選了。對此,魯國君臣形成了共識,任命孔子為中都宰。這一任命,無疑寄託著對孔子的信任和期望,也是對孔子政治才幹的一次考驗。

孔子上任一年,行教化,勸農耕,百姓安居樂業,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孔子家語》記載了孔子宰中都的主要措施和政績:孔子初仕,為中都宰。製為養生送死之節,長幼異食,強弱異任,男女別途,路無拾遺,器不雕偽。為四寸之棺,五寸之槨,因丘陵為墳,不封不樹。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諸侯則焉。

在任中都宰的這一段時期內,孔子主要制定了養生送死的禮節:不同年齡的人享有不同的食物,強弱不同的人分配不同的任務,男女行路各走一邊,撿到行人的遺失物品不能據為己有,製作器物不能人為地雕畫;安葬死者時用四寸厚的棺、五寸厚的槨,依丘陵為墳,不聚土成墳,墓地不種植樹木。實行一年,西方各諸侯國都紛紛仿效學習。魯定公問孔子,用你治理中都的這個方法來治理魯國,怎麼樣?孔子回答說:即使治理天下都可以,何止一個魯國呢!

由於孔子取得了立竿見影般的政績,受到了魯定公的提拔重用。孔子由中都宰連升三級,於是二年,定公以為司空。由司空為魯大司寇。

孔子準備離開汶上到曲阜上任時,中都百姓傾城相送,東門外十里人巷,人們戀戀不捨,含淚與孔子道別。孔子說:“望大家遵循禮範,長此下去中都必然萬世安泰,我人雖去,腳印還留在這裡”孔子邊說邊脫下腳上穿的一隻靴子,接著說:“留下這隻靴子,以示我永遠立足中都,大家既然擁戴我,我走後請仍然按我的倡導行事吧!”後來人們在城東門樓上專門修建了一層樓閣,供放孔子的靴子,又叫“夫子屐”。後來清官離任脫靴、留靴的美舉,就是孔子那時留下來的。

孔子政暇之餘設教、講學、釣魚。據史載,這裡有孔子講堂、釣魚臺,孔廟大成殿等,此地朱氏以居孔子所宰之地為榮,故朱氏族譜中,有孔子講堂、釣魚臺等畫圖。孔子釣魚臺在馬踏湖畔,當年孔子座在釣魚臺上,望著波濤浩淼的馬踏湖水,曾有觀水之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述而篇》中寫道:“子釣而不綱”,也是孔子在這裡釣魚時教誨弟子們的話語,意思是說孔子不主張用大繩子橫斷流水來捕魚,不要把大魚、小魚全都捕完。孔子講學堂設在城南25裡的馬踏湖岸邊,這裡碧水盪漾、綠柳成蔭。明嘉靖年間,因擴充馬踏講學堂被湖水淹沒。時任縣令吳瀛把講學堂遷建於西城中,改名聖澤書院,和曲阜的洙泗書院、尼山書院、春秋書院、石門書院一樣,成為傳播儒家文化的重要場所。

孔子經常帶領弟子到一些村莊講學樹風,宣傳施政方針,當時汶上縣城南九公里的進義村周圍村落稀少,僅有幾十戶人家,孔子在此講學後進義村更名為次丘村。清朝中期,為避孔聖人名諱,把次的“丘”改為“邱”,延續至今。後人也把次邱村稱為講學村或講村,直到民國時還曾在次邱設講村區。孔子在此講學多日,因公務繁忙即將離開,村裡的人們想挽留孔子,就把孔子騎的馬藏在了東邊村裡。孔子在這裡又講了三天學後方啟程回縣衙。從那以後,次邱東邊藏馬的村子叫留馬莊,孔子住的旅店所在村叫次邱店。

桓公十年(前702),魯桓公曾遊闞城,觀其所象,占卜吉凶,大為感嘆,告訴左右,他想死後就葬在這裡。次年冬十二月,他又約宋國國君馬馮在闞城舉行了會談。

魯桓公之前的魏、厲、獻、真、武、懿、孝、惠、隱九位國君,均葬於曲阜城東的防山之麓。桓公死後,魯國大夫們便遵照他的遺願,將他埋葬於闞城西南的鳳凰嶺南坡。其後,魯國的莊、閔、僖、文、宣、成、襄、昭八公也多依照周代埋葬天子的禮儀埋葬於桓公墓以南。又因此陵墓此桓莊二公居上,所以也叫“桓莊陵”。鳳凰嶺東北側原建有更衣樓(一名更新樓),為魯國國君、大夫們前往祭祀時的更衣憩息之所。

魯昭公死在被逼逃亡之地——晉國邊邑乾侯。之後,被擅權的季氏大夫埋在了魯諸公墓道之南(外),以示死後不得意進祖塋之意。據載,對這種違反禮儀法規的葬法,當時魯大夫駕鵝曾苦苦加以諫止。後孔子就任魯大司寇,主持在昭公墓南面及墓地東西兩側開掘了一條“U”形溝塹,意在聚合昭公遺散在外的魂靈,使與以上諸公墓神靈相溝通。這條溝,後人命名為“孔子溝”,又名“講溝”。

孔子宰中都——中都邑

《孔子聖蹟圖》之誅少正卯

《孔子聖蹟圖》之誅少正卯:孔子由中都宰改任為司空,魯定公11年又晉升為大司寇,並代理執行宰相的職務。孔子當時誅殺了"亂政"大夫少正卯。孔子參預國家大事3個月,做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買賣公平,社會秩序良好,使國家呈現大治的景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