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戰爭的勝負是因為一個人而改變的?

不昧自我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550萬大軍兵分三路,以閃擊戰的方式大規模入侵蘇聯。北路的北方集團軍群沿著波羅的海海岸推進,目標直指蘇聯十月革命發祥地——列寧格勒;中路的中央集團軍群沿著佈列斯特—明斯克—斯摩稜斯克大路直取蘇聯首都莫斯科;南路的南方集團軍群進入烏克蘭,直指蘇聯石油重鎮高加索。

三路德軍一開始都是旗開得勝,僅僅兩個多月,北方集團軍群便連續擊潰蘇軍西北方面軍、北方方面軍的幾十萬部隊,於9月9日抵達列寧格勒外圍。眼看這座“歷史上從未被征服”過的城市就要在劫難逃了,可是,一位戰神一樣的蘇聯英雄出現後,不僅改變了列寧格勒即將被征服的命運,同時也開始讓德軍的閃電戰開始破產。

這位戰神就是蘇聯紅軍中唯一一個被授予四次蘇聯英雄稱號的朱可夫大將!

朱可夫就任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員後,迅速調整作戰部署,集中兵力兵器於德軍攻勢最猛的正面,同時出其不意的進行反突擊。同時喊出了“不是列寧格勒懼怕死亡而是死亡懼怕列寧格勒”這一激動人心的口號,讓開戰以來屢戰屢敗的蘇聯軍民重拾勝利的信心。接連頂住了德軍的進攻,持續到9月底。德軍攻打列寧格勒不下,於10月上旬停止攻勢作戰改為圍困,列寧格勒從而保住了“從未被征服”的記錄。

德軍攻打列寧格勒不下,隨即改變全面進攻的部署為重點攻擊,目標選在蘇聯首都莫斯科。在德軍強大的鉗形攻勢和閃擊戰打擊下,防守莫斯科正面的蘇軍再次遭遇慘重損失。就在德軍距離莫斯科不到200公里的時候,最高統帥斯大林將朱可夫從列寧格勒前線緊急召回,任命為西方方面軍司令員,全盤負責莫斯科戰事。朱可夫雖說是西方方面軍司令員,但是該方面軍主力部隊尚在百公里之外的德軍包圍圈中,在劫難逃。他能指揮的部隊僅有一些突圍出來的零星部隊和剛剛從遠東調來的一些步兵師,總數也就十餘萬人。與170餘萬德軍相比,兵力完全處在極端劣勢狀態。

形勢比之前列寧格勒還要嚴峻,即便如此,朱可夫毅然向最高統帥表示“我們能守住莫斯科!”這不是空口說大話安慰斯大林,面對強大的德軍,朱可夫組織部隊充分利用天氣、地形且戰且退,不斷遲滯德軍的進攻,苦苦支撐。就在德軍先頭部隊距離莫斯科市區僅有10公里、蘇聯最高統帥部——克里姆林宮都在其大炮射程範圍以內的時候,朱可夫突然指揮部隊從德軍兩翼發動反擊作戰,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一舉粉碎了德軍的進攻,將德軍驅逐到莫斯科以西150——300公里處,取得了首都保衛戰的最後勝利。

在莫斯科碰了壁,德軍吸取嚴寒的教訓,不在冬季發動進攻轉向夏季。攻擊方向也做了調整,將南面的高加索作為主攻目標,拿下了高加索,也就等於徹底摧毀了蘇聯的工業、能源基礎。

和前兩次一樣,在進攻一開始,德軍也是旗開得勝。從頓河到伏爾加河千里之地,德軍一路勢如破竹,用輝煌的勝利迎來了1942年的開局之年。

至當年八月底,德軍已經登上高加索山脈,將蘇聯南部的重要工業城市——斯大林格勒團團包圍。如果斯大林格勒失守,那麼整個蘇聯南部戰線將全線崩潰。

在國家和人民又一次面臨生死存亡的最後關頭,斯大林再次將“救火隊員”朱可夫調到斯大林格勒前線,作為副最高統帥全權指揮作戰。

朱可夫到前線後,將突破口選擇在德軍兵力相對薄弱的北面,集中三個集團軍全力攻擊。但是由於德軍銳氣正盛,火力也佔優勢,蘇軍的三個集團軍都是臨時組建,顯然不是德軍的對手。因此,連續激戰好幾天,並沒有取得什麼戰果,而蘇軍確已經精疲力盡。但是朱可夫突然發現了德軍的致命弱點,那就是在斯大林格勒正面的德軍雖然攻勢兇猛,但是在德軍的兩翼卻沒有強有力的部隊掩護。而戰爭一開始,蘇軍正是因為兩翼缺少掩護,所有部隊全集中在一個點上,因而被德軍利用裝甲部隊快速突擊的方式抄了後路。

於是,朱可夫建議斯大林在斯大林格勒一線集中兵力死守,儘可能的拖住德軍,然後迅速調集優勢兵力從德軍薄弱的兩翼發動進攻,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將攻打斯大林格勒的德軍一舉圍殲!

斯大林最終同意了朱可夫的建議。經過一個半月緊鑼密鼓的準備,再加上斯大林格勒守軍的頑強抵抗,朱可夫最終成功實施了代號“天王星”的反攻計劃,將攻打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德軍第六集團軍和坦克第四集團軍全部或大部殲滅在了斯大林格勒地區。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徹底改變了蘇德戰場乃至歐洲戰場的敵我形勢,戰場主動權開始轉移到了蘇聯手中。


大將軍威武K


歷史上真有一場戰爭的勝負是因為一個人而改變的嗎?

我所知道的就有兩場的指揮官是無可替代的,勝負的天平就是因為指揮官的存在而改變。

這兩場就是在軍事史上佔有輝煌地位的《四渡赤水》和《孟良崮戰役》,而這兩場戰役的指揮官也是當代中國最傑出的兩位軍事家,一個戰略軍事家毛澤東主席,一個是軍事戰略家粟裕大將。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一生最得意的軍事傑作,是毛澤東軍事思想從游擊戰向運動戰轉變的一次偉大嘗試。當其他人還在迷戀游擊戰的飄忽不定時,毛主席已經開始思考更高級的戰術。特別要提到,四渡赤水的第一渡和第二渡的總指揮是朱德總司令,而最高決定權是政委周恩來。戰役規劃和指揮都是由朱德總司令部署和下命令。毛澤東只是協助政委周恩來工作。

  • 一渡、二渡赤水:朱德總司令充分利用他熟悉川黔滇地理環境的優勢,在大山大溝裡與敵人玩起了迷藏,也調動了敵人,戰果也不錯,但是由於敵人太多(十數倍於紅軍),難以突出重圍。

  • 三渡、四渡赤水:一渡、二渡赤水之後,在朱德的提議下成立前敵司令部,任命毛澤東為前敵政治委員,毛主席才又重新回到了軍隊指揮的位置上。之後又成立了毛周王的軍事三人組,鞏固了毛主席的核心地位。毛主席回到指揮位置之後,運動他詩人般的天才想象力,把運動戰運動到了極致,突破烏江天險跳出包圍圈。粉碎了蔣的美夢。

縱橫數千裡,往返如絲網,真正的四渡赤水地圖太複雜,只有毛主席這樣天才的指揮家才能謀劃出如此高明的安排,上面就用簡圖代替了。所以這場戰役,毛澤東主席是無可替代的。正是確立了毛主席的軍隊指揮權地位,四渡赤水才贏得了勝利,避免了石達開的悲劇。

孟良崮戰役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運動戰的巔峰之作,那麼孟良崮戰役則是粟裕大將運動戰+殲滅戰+狙擊戰的傑作。

  • 運動開局

由於國民黨在華東戰場吃了大虧,採取了步步推進、穩紮穩打、一被打就縮頭的龜殼戰法,無奈千里耍“龍燈”,大打運動戰,華東野戰軍雖然小有斬獲,但敵人實力佔優,形勢越來越危險。

  • 精密佈局

華東野戰軍的耍龍燈,看似隨意,沒有章法,其實都是在粟裕大將的精心謀劃,暗裡佈局下進行的,比如王必成6縱悄悄隱蔽在敵人眼皮底下,比如1,4,7,9等縱隊對進,分兵,但始終可以快速凝聚。其他縱隊則遊走在外圍敵人的邊緣。


  • 雷霆急戰

由於受到耍龍燈的迷惑,湯恩伯改變了戰法,從龜殼戰法變成南北對進,中央突破,讓驕傲的張靈甫和整編74師稍微凸出來了一點點。對於這一點點戰機,粟裕大將作了準確無誤的預判:

1.七十四師狂妄驕橫,傲視一切,與其他蔣軍矛盾甚多,其他敵軍不會奮力援救; 2.孟良崮山區交通和地形不利於重裝備行動,敵人由強變弱;
3.我軍歷來先打弱敵,這次先打位於中間的王牌,必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大奏奇效。
4.3天吃掉張靈甫的整編74師。

第二條真是把敵人內部矛盾都已經考慮上了。當把戰役決定上報中央時,連毛主席都沒有想到粟裕大將竟然敢吃掉張靈甫的74師。

最後中央回電大意:是否打張靈甫由你們自己決定。我們不做遙控。

從戰場規劃、分析、到下定決心、要完成如此縝密的部署,非智謀高超不可,要下全天下幾乎無人(蔣想不到,毛也想不到)敢下的決心,非勇略過人、敢於冒巨大之險不可。觀當時將列,非粟將莫能當之。

三天急戰過程中,粟裕大將始終泰山崩於頂,而決心不動搖。並根據戰場形勢,調整了以往慣用的白天休息、夜間進攻的戰法。白天繼續猛攻(關鍵決定,只要再讓74師堅持半天,老天下雨,跑的可能就是華東野戰軍)。

  • 閃電收官

一場大雨對74師來說,似乎晚了半天,彷彿又是為送別這隻曾經的鐵血部隊。而人民軍隊已經如大鵬展翅一樣,消失在了敵人的包圍圈中。

《四渡赤水》是戰略轉移階段決定性的一場戰役,離開時毛主席無法勝利。《孟良崮戰役》是戰略決戰階段的天王山之戰,哪方勝利,哪方就擁有了主動權,除了粟裕(可能徐帥也可),幾無人能打勝。

我是彈史遇見你,歡迎點評。


彈史遇見你


解放戰爭之初,國軍在東北先是以熊式輝為行營主任,以杜聿明為保安司令長官,實際上是軍政分開,熊式輝名義上統管,但實際上主要管行政,杜聿明管打仗。國軍統帥部對杜聿明在東北不滿意,於是乾脆換了陳誠。當時陳誠當參謀總長,白崇禧當國防部長,兩個人爭權奪利,互相掣肘,已經鬧得不可開交了,陳誠在山東戰場又瞎指揮,連戰皆敗,於是跑去東北接了杜聿明的盤,誇口說要半年結束東北戰事,結果又是一敗再敗,也站不住腳。於是到了1948年初,以舊病復發需要出國醫治為名,堅決請辭,甚至不惜讓他老婆去衛立煌家裡去苦苦哀求,讓衛立煌趕緊去東北接盤。

衛立煌本來離開一線已經有幾年了,算是被打入了冷宮,沒想到這時候卻突然火起來了,國軍高層接連派人找衛立煌去遊說,要他去東北接盤。衛立煌考慮再三,最終同意去東北接盤。但這時候他和國軍統帥部對東北前景的看法卻存在比較大的分歧,他也沒有搞清楚自己的角色。從統帥部的角度看,東北此時已經成了一塊雞肋,因此已經有意放棄了,要把部隊收縮到關內來,讓衛立煌去,就是想讓他來背這個鍋。可衛立煌卻偏偏不肯背鍋,反而到處講,東北形勢並沒有完全崩潰,還有機會反轉。

這樣,衛立煌還沒到東北,就和國軍統帥部有了比較大的分歧,而且是根本性、方向性的分歧,他這個活兒就不好乾了。原本他在抗戰期間和八路軍來往密切,國軍高層對他就已經十分不滿,此時他又不肯配合和執行國軍統帥部的戰略意圖,自然引起很大的懷疑。於是,他剛到東北,才接下東北這個爛攤子,權力還沒集中起來,才在把他的老部下往一起籠絡,國軍統帥部就開始給他挖坑,通過人事和機構調整,來分他的權了,以免他在東北坐大,尾大不掉。尤其是蔣發現衛立煌和他有了意見分歧之後,更加加意防範。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這是身為君主,用人最基本的原則。既然用了,就要充分相信,充分賦權,才能讓他放手施展自己的才能。但國軍卻剛好相反,既用又疑,且用且疑。就因為國軍統帥部對衛立煌這個人選很快就感到不滿意,卻不願意馬上撕破臉,所以就開始採用各種方式牽制衛立煌,把他架空。首先是準備將在瀋陽的三十萬部隊組建為兩個兵團,但是其中主要的戰鬥力比較強的部隊基本上都編入廖耀湘的兵團。這就導致廖耀湘和衛立煌之間很快就發生了矛盾。不過,在是否放棄東北的問題上,廖耀湘與衛立煌反而態度更接近,站到了一條戰線上。

然後是在救援被包圍的長春的十萬國軍的問題上,蔣堅持要求瀋陽出兵接應長春守軍突圍,但衛立煌和廖耀湘都認為,解放軍是在圍點打援,只要廖耀湘兵團敢出瀋陽東進,就會被解放軍包圍殲滅。所以,廖耀湘和衛立煌都反對救援長春,而要求長春守軍獨立突圍。在長春的鄭洞國更加感到突圍沒有任何成功的機會,一直要求瀋陽不斷空投物資,要突圍就必須要瀋陽出兵接應,否則根本沒有任何成功的希望。在決定投降之前,鄭洞國在是否救援長春的問題上,則更強相遇蔣的立場。

更加作死的當然是把範漢傑調到東北來,讓他在錦州另搞一攤。範漢傑到了東北,不僅將錦州的國軍重新整編為第六兵團,基本上脫離了衛立煌的指揮,後面又在物資分配問題上和衛立煌鬧得不可開交,甚至範漢傑提出要辭職。最後不得已,只好疊床架屋的另外在錦州設置了一個兵站分監部,但供應東北的物資還是那些物資,大多數物資已經集中在瀋陽。範漢傑控制著錦州的部隊不聽衛立煌指揮,衛立煌就控制著瀋陽的物資,不給錦州調撥。雙方就這麼僵持著,導致錦州部隊的炮彈嚴重不足,解放軍包圍才過了四五天,炮彈就已經消耗完了,無法繼續堅持作戰。

等到救援錦州的時候,蔣不僅和衛立煌鬧得更僵,而且和廖耀湘也鬧得很僵,甚至質問廖耀湘,你是黃埔學生,為什麼也不肯聽我的?這話的言下之意當然是,衛立煌不是黃埔學生,不聽我的也就算了,你是黃埔學生,當然應該聽我的話。而且又是動之以情,又是曉之以理,試圖推動廖耀湘兵團全力西進,救援錦州。但這時候又搞得亂七八糟,先是讓衛立煌指揮瀋陽國軍救援,衛立煌都派了陳鐵等人到錦州設立了一個指揮所,接著將又在遼西設了一個指揮所,放在葫蘆島,讓杜聿明兼任指揮所主任,但實際上各個部隊的行動,都完全需要蔣本人來往奔波去調度。

可以說,國軍在遼瀋戰役中的全盤失敗,最關鍵的問題就在於事權不一,既用了衛立煌,又不信任他,於是在他之下又疊床架屋的設置了許多機構,結果這些機構之間都相互掣肘,完全無法統一指揮調度。名義上衛立煌是東北國軍最高統帥,實際上他完全是個光桿司令,沒有一個部隊肯聽他的,無論廖耀湘還是範漢傑、鄭洞國,都是隻聽國軍統帥部的命令,不理會衛立煌。廖耀湘是在需要對抗蔣的命令的時候,才主動拉上衛立煌,向他請示。這也是在胡家窩棚之戰中廖耀湘兵團指揮所被打掉之後,四十九軍與瀋陽剿總聯繫上之後,衛立煌直接命令鄭庭笈率部隊返回瀋陽的原因。

既然如此,為什麼蔣不在一開始就在東北找一個更能夠貫徹自己的意圖和命令的人來全盤負責呢?其實也還是私心作祟。因為蔣的意圖是要放棄整個東北,只要把部隊能撤出來就行了。但放棄東北這個政治責任很大,一旦放棄,就會成為張公子第二,所以蔣自己不肯承擔,也不希望自己的親信去承擔,於是要找個人來背這個黑鍋。本來他找衛立煌,目的就是在這裡。沒想到衛立煌卻不肯背這個鍋,要另搞一套。從衛立煌後來的表現看,實際上他就是希望控制住東北的國軍,來和解放軍討價還價,只不過沒有能夠實現,而傅作義實現了而已。這其實是當時國軍高級將領中不少人的想法,杜聿明在被包圍之後,就有過類似的想法。


蕭武


孟良崮戰役,國軍戰敗的責任該誰負責?只能是張靈甫一個人。

如果沒有張靈甫的孤軍冒進,華野在這次戰役中很難找到勝利的機會。

孟良崮戰役前,華東野戰軍先後取得了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三場大勝,分別殲滅敵人2.1萬,5.3萬人、5.6萬人。國民黨軍隊各部紛紛認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千萬不要和友軍脫離,否則就會被成建制殲滅。

但,張靈甫不信這個邪,他硬要捋一捋這個老虎鬍子!

張靈甫在孟良崮戰役期間犯了哪些錯?讓我一個一個數給你看。

1,孤軍冒進。

張靈甫74師、黃百韜25師和李天霞83師攜手並進,從臨沂開往蒙城,掃蕩山東的沂蒙山根據地,這裡本來是山區,不適合重型機械化武器展開,張靈甫之前就曾向蔣介石建議,調回南京,但沒有被允許。於是,張靈甫對胡璉說,讓我們重裝集團上山區,怕是要凶多吉少了。

可是,到了沂蒙山區,張靈甫卻忽然脫離友軍掩護,一頭扎進了地勢險要的山區深處。急著去投胎嗎?李天霞心裡罵道。可是李天霞雖然是張靈甫的上司,卻不敢當面批評他,因為張靈甫是校長面前的紅人。李天霞委婉地對張靈甫說:“推進太快,容易被敵人包圍。”張靈甫說:“小日本都不怕,害怕幾個土八路,敢來的就別回去!”

李天霞以為自己一句忠告能讓張靈甫念著他的好。沒想到,張靈甫在校長那告狀了,李天霞轉眼就得到了一個“撤職察看,以觀後效”的處分。張靈甫還很機靈地脫離李天霞第一縱隊序列,加入了黃百韜第四縱隊序列。

黃百韜也想勸來著,但沒敢張這個口。

此時的顧祝同,看到張靈甫一頭扎進了華野佔領區,開腦洞產生了神奇的想法“張靈甫推進這麼積極,是不是想陣前投敵?”顧祝同是陸軍總司令,是華東站場的總指揮官,趕快命令黃百韜和李天霞等部注意防範張靈甫。顧祝同的這個命令,配合張靈甫的孤軍冒進,給華野留下了很好的穿插包圍的戰機。

2,不留後路。

凡是留條線,日後好見面。張靈甫在官場上,是一點後路都不給自己留啊。

張靈甫在國軍中,屬於那種功勞小、能力低卻脾氣大沒人敢惹的類型。抗日鐵軍的成名之戰上高戰役中,羅卓英、王耀武和李天霞三人分別被褒獎,羅卓英和王耀武得到了青天白日勳章,李天霞得到四等雲輝勳章,作為副師長的張靈甫,啥也沒有。

第二次長沙會戰中,74軍傷亡過半,因廖齡奇請假回鄉探親,被當做替罪羊殺了,副師長張靈甫卻成功扶正成了師長。抗戰勝利後,薛嶽、王耀武等人為廖齡奇平反上下奔走,而風頭正盛的74師師長張靈甫,卻沒有為這個老上司說一句話,估計早就盼他死呢。

以74軍為主體的湘西會戰爆發時,時任74軍副軍長的張靈甫,卻在重慶為自己扶正當軍長上下奔走呢。

張靈甫當上74師師長後飛揚跋扈,以至於湯恩伯致電蔣介石要兵時,只要了83、76、85、65和25等5個師,壓根沒提張靈甫。後來張靈甫告了李天霞黑狀,要求歸黃百韜指揮,湯恩伯自然準了。黃百韜推脫說,我是日械部隊,怎麼指揮美械軍?湯恩伯說,你指揮我負責,黃百韜才勉強答應。

可是當黃百韜勸說張靈甫不要大張旗鼓進軍坦埠時,張靈甫說我才不怕八路知道,打的就是他們!

當上74師師長後,張靈甫第一時間就免掉了餘程萬副師長的職務。餘程萬是常德會戰的首席功臣,當初張靈甫帶著58師不救援57師,這賬沒算好,餘程萬直接就一擼到底一無所有了。

還有57旅陳噓雲,也是被逼的一度離職,要不是王耀武支持,早走了。不過也幸好陳噓雲離開了,否者也在孟良崮上被一勺燴了。

3,固守死地。

張靈甫在孟良崮附近被圍困前,徐州方面的陸軍總司令部已經有固定計劃。沒想到74師堅決要求主動要求先攻佔坦埠,然後進攻沂水,以至於顧祝同懷疑張靈甫分兵坦埠是要陣前投敵。最終,張靈甫的冒進計劃得到了陳誠和蔣介石的支持,得以實施。

張靈甫當時為何要冒進,其實根本來說是因為他的貪功。蔣介石和陳誠都認為可以三個月之內解決山東問題,張靈甫自然想在這個節骨眼上立個頭功,尤其是聽說李天霞在王耀武等人的保舉下即將出任整編74軍軍長,成他頂頭上司的情況下,這種貪功心理就更加加重了。

當張靈甫被圍困在孟良崮上時,我們卻發現,張靈甫不僅放棄了自己的後方基地垛莊,還把山腳下的平原也放棄了,最後躲在孟良崮上據險死守。張靈甫的確第一時間引出了華野的主力,華野一下子9個縱隊出現在國軍面前,可是張靈甫設計的“中間開花”真的能成功嗎?

絕不可能!

對於大多數友軍來說,74師上孟良崮是一個意外事件,配合行動的只有25師和83師,其他軍隊要往這裡趕根本不可能。

對於74師本身來說,想要中間開花,必須有花才行,74師馱著重裝備上山,等於抬著棺材上路,重炮在山上根本沒法瞄準山下的敵人,馬克沁機槍的水源都沒有。抬著棺材上山,註定了不可能中間開花。

如果74師被圍困後還保持相對的機動性,左衝右突,不斷集中兵力攻擊解放軍一部,促使解放軍不能形成嚴密的合圍,中間開花真的有可能實現。

但,張靈甫沒有這個擔當,張靈甫上了山,只做一件事,拍電報給老蔣罵友軍不支援。

戰後保密局總結的《孟良崮戰役失敗之原因檢討》中,直接提出了74師困守孟良崮,全賴友軍來援不做積極突圍。

74師並非沒有明白人,當蔡仁杰等人建議張靈甫下山突圍時,張靈甫反問“我們那麼多重裝備,丟在山上資敵,這個責任你能承擔?”

事後,蔣介石自己總結孟良崮教訓,他評價張靈甫“缺乏戰術修養,陽奉陰違”。

“缺乏戰術修養”說的是,“如果(張靈甫)能選擇合適地形,配置兵力,形成嚴密火網,敵人絕不會一天之內解決我們”

“陽奉陰違”說的則是,張靈甫曾在淮陰俘虜了3000人,蔣介石要求送後方,張靈甫沒有照辦,以至於俘虜兵在孟良崮鼓譟,導致軍心混亂。

張靈甫在國軍的魯中作戰計劃中,不僅打亂了計劃,還導致了國軍五大主力第一名的74軍慘遭全殲,毫不過分地說,張靈甫以一己之力,毀掉了國軍的山東戰局。

對於人民解放事業來說,張將軍功勞不小!


歷史知事


人,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偉大領袖毛主席在決定中國革命命運的關鍵關頭

力挽狂瀾,化險為易,挽救了革命,挽救了黨,中國革命正是有了偉大領袖毛主席,才一步一步走向勝利的。

毛澤東是人民軍隊的締造者,30年代,在中央蘇區,毛澤東指揮紅軍,以弱勝強,粉碎了國民黨的三次圍剿。由於博古到蘇區後,執行王明路線,打擊、排擠毛澤東,迫使他離開了軍事領導崗位。第四次反國剿,朱德、周恩來完全貫徹毛澤東的意圖和戰法,也大獲全勝。但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博古、李德不顧實際,一意孤行,硬碰硬,採取“堡壘對堡壘”的戰法,瞎指揮,使蘇區根據地損失殆盡,紅軍被迫開始戰略大轉移,這也就是長征的開始。

湘江一戰,激戰慘烈,紅軍一下子從6萬8千多人銳減到3萬多人,連續的失敗,引起了紅軍將領和領導層的反思和討論,中國革命的前途命運在哪裡?中國革命應由誰來領導?這樣,中央紅軍召開了遵義會議,毛澤東重新進入中央政治局常委,有了紅軍的指揮權。

這時,蔣介石調兵遣將,調集其嫡系薛嶽兵團和黔軍全部,滇軍主力和四川、湖南、廣西的軍隊各一部共150多個團、40萬人,企圖把紅軍消滅在川、滇、黔邊界。

毛澤東審時度勢,領導紅軍四渡赤水,兵臨貴陽,紅軍靠兩支腿,來回穿梭,聲東擊西,聲西擊東,在運動中殲滅敵人,克桐梓、婁山關、遵義,擊潰和殲滅國民黨軍2個師叉8個團,俘敵約3000人。在打鼓新場以東老木孔地域擊潰黔軍5個團,殲其2000餘人。擺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計劃,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充分展現了毛澤東“用兵真如神”的卓越軍事指揮才能。


zj史海拾貝


可以說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戰役的勝負,是因為一個人的出現所導致的。其中我們最為熟知的,也就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領袖毛澤東領導的四渡赤水之戰,就是這樣的一個偉大的戰役。

大家都知道,土地革命的時候,本來第一到四次反圍剿戰爭, 在毛澤東和朱德的領導下,我們都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但是,到了第五次反圍剿戰爭的時候,李德等人把軍隊的絕對領導權給奪了回去,最終,因為李德等人的無能,導致了第五次反圍剿戰爭的失敗。

關鍵是第五次反圍剿戰爭的失敗,讓紅軍的數量有八萬人銳減成了三萬人。這也就說黨和軍隊再有李德等人領導下去,最終將會走向覆滅的。

在這種情況下,黨和軍隊的領導人不得不為自己的前途以及命運考慮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開一個會議,討論一下是十分有必要的。

於是,在這個期間一個偉大的會議開始召開,這個會議就是我們熟知的遵義會議。

遵義會議的召開,在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人的支持下,毛澤東被選舉出來成為了黨和軍隊的絕對領導人。

也就是說挽救黨和軍隊的命運的權利,落到了毛澤東的身上。

對於國民黨來說,為了儘快把工農紅軍給消滅,他們派出了二十萬大軍,向毛澤東所帶領的工農紅軍殺來。

此刻國共雙方力量的對比,是國民黨的二十萬大軍,對陣毛澤東的三萬工農紅軍,這個力量的對比絕對是懸殊的。

毛澤東帶領的工農紅軍要想戰勝國民黨反動派,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不過,毛澤東打仗有一個特點,就是集中我軍優勢兵力,對國民黨反動派實施各個擊破的戰略戰術。

對於國民黨反動派,我們要在保證軍隊有生力量的情況下,盡最大的努力給予敵人以沉重的打擊。

就這樣毛澤東帶領的工農紅軍,神出鬼沒的出現在敵人絕對意想不到的地方,經過四次渡過赤水河,徹底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二十萬大軍。

這一次戰役在中國歷史上被稱之為四渡赤水之戰。

四渡赤水之戰,不但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典範戰役,而且還是毛澤東一生指揮的最得意的戰役。

關鍵是這一次戰役,在關鍵的時候,挽救了黨和國家的命運,為鞏固和擴大紅軍的力量,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所以說毛澤東領導的四渡赤水之戰,就是因為毛澤東的指揮而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史學達人


毛主席說過:"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解放戰爭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戰爭,這次空前規模的戰爭卻只用了四年的時間,就勝負分明,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盜墓君以為:

這是偉大的戰略家毛澤東同志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運籌帷幄的高超指揮藝術的必然結果。

在1946年至1949年近四年的解放全中國的戰爭中,主席妙招奇招頻出,偉大戰略家和軍事家的特質發揮的淋漓盡致。

三招妙棋,取得戰略主動,成整個解放戰爭制勝關鍵。

1•千里躍進大別山


1947年,蔣介石在全面戰爭失敗後,以胡宗南45萬人進攻陝北,顧祝同率60個旅進攻山東。對山東和陝北陝北發動重點進攻,即所謂的"啞鈴戰術\

盜墓歷史


孟良崮之戰的勝負,是張靈甫個人一意孤行造成的,最終他失敗了。當然了同時這個戰役,也是因為粟裕以及華野軍的及時迎戰獲得了勝利。

大家都知道孟良崮戰役,是歷史上強者與強者之間的交鋒。也正是孟良崮戰役的失敗,讓張靈甫名聲大噪的。

張靈甫是個很複雜的人物,他絕對是國民黨將領中的佼佼者。冷血,敢打硬仗,每次大戰,他都是身臨第一戰線親自參加指揮,可以說張靈甫身上,有很多其他將領不具備的特點。

另外,張靈甫還是北大高材生,他算是投筆從戎的。

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張靈甫的倔強,他的骨子裡也透著一股高傲,也許,正是這股高傲,為日後他悲慘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抗日戰爭時期,張靈甫的表現,絕對打出了中國軍隊的軍威。他所在的王耀武部的74軍,幾乎參與了抗日期間的所有戰爭。

張靈甫絕對是王耀武74軍裡最能打的一面旗幟,他對日軍作戰最為具有代表性的一場戰役,就是死守張古山,在張古山正是因為張靈甫帶領的將士們堅守了五晝夜,然後才得以全殲日軍106師團的。

但是,張靈甫的身上,也有很多被人詬病的地方,比如說他慘無人道的,殺害了自己的妻子吳海蘭。他頑固不化的幫助蔣介石發動內戰,而且蔣介石公然挑起內戰,張靈甫就是急先鋒。


張靈甫因為抗日期間的表現,讓蔣介石對他是大加推崇,並且紛紛讓他的部下,向張靈甫學習。

抗日時期英勇善戰的74軍,被蔣介石整編成了74師後,張靈甫就任師長。蔣介石一度把這支軍隊視為是自己的御林軍。

張靈甫的74師擁有身體素質最好的士兵,擁有最先進的美式裝備,從衝鋒槍到坦克,無一不是精良所在。

蔣介石曾經還放狠話說,只要國民黨擁有10個74師,就可以消滅共產黨。可見74師在蔣介石心中的地位。

正是這支軍隊,被蔣介石開向了華東戰場。華東戰場上他們對準的正是陳毅和粟裕帶領的華東野戰軍。

因為華東野戰軍的表現,最為活躍,讓蔣介石一度視為是自己的眼中釘,肉中刺。

張靈甫的使命就是,幫助蔣介石,化解這一病痛。

張靈甫堅信自己是無所不能的,他身後有蔣介石的直接支持,這就是他可以高傲的資本。但是,也正是因為他的高傲,斷送了他的前程。

在華東戰場上,張靈甫還是打了一些勝仗的,但是,最主要的一場戰役,他沒有打勝。沒有勝利的話,等待的就是死亡。

大家都知道張靈甫是命喪於孟良崮的,而且他進軍孟良崮的時候,算是孤軍深入。

他正是想利用自己做誘餌,把華東野戰軍給誘到孟良崮,然後給國民黨軍隊製造全殲華東野戰軍的機會。

當張靈甫把自己被圍孟良崮的事情,告訴蔣介石的時候,蔣介石除了有點憂慮之外,就是大喜。

蔣介石憂慮的是,愛將張靈甫被圍,隨時都有犧牲性命的可能。大喜的是,終於可以調動國民黨精銳部隊,去支援張靈甫,然後全殲華東野戰軍了。

蔣介石徵集了幾十萬大軍,向孟良崮進發,當時,距離張靈甫最近的是李仙霞軍隊和黃百韜軍團。

可惜的是,無論是李仙霞還是黃百韜,他們都屬於是雜牌軍,根本不是蔣介石扶持的重點。所以,對於張靈甫的被圍,他們並沒有報以多少同情的心態,而是眼睜睜的看著張靈甫被滅了。

也許他們是想看看這支平日狂傲的軍隊,是如何起死回生的。你們不是號稱精銳部隊嘛,那你和華東野戰軍較量就行了。

所以,他們選擇的是坐視不管。

要怪只能怪張靈甫平日裡驕縱慣了,根本不把別的部隊放在眼裡,所以,在他落難的時候,別人見不得他好,只好落井下石。

也就是說張靈甫沒等到任何一支軍隊,來支援自己就戰死了。蔣介石這個一舉殲滅華東野戰軍的夢想,也就此告破了。

所以,孟良崮張靈甫的失敗,就是他一個人造成的。


不才講史


豫東戰役,粟裕審時度勢,“以點打面,圍點打援”的靈活大兵力攻堅戰打法,殲敵9萬餘人,打破國共相持戰局,對後續戰局的勝利起到難以磨滅的重要影響。當然,說一人扭轉戰局太過,但此場戰役的勝利粟裕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豫東戰役詳情

國共雙方集結重兵在中原,國軍部署13個整編師30個旅防線,另部署12個整編師27個旅、4個快速縱隊擔任機動,企圖尋殲我中野主力。

我軍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陳賡謝富治兵團、華東野戰軍西線部隊在中原地區呈“品”字形配置。

中央軍委原定華野3個主力縱隊渡江南下,開闢江南戰場,而粟裕以為暫不南下,應集中兵力靈活地打殲滅戰。粟裕的對手是第五軍軍長邱清泉,第五軍是是國軍精銳王牌,全美械裝備。

粟裕接到的命令是殲滅第五軍等部,然而國軍兵力集中,難以割殲,便改變部署,出奇兵攻佔開封,全殲守軍66師等部三萬餘人。


開封失守,蔣派重兵向開封進發,粟裕果斷棄開封而圍殲實力稍弱的壽年兵團,俘兵團司令區壽年、75師師長沈澄年。

國軍統帥重兵增援豫東,解救區壽年,粟裕分析整編72師(屬區壽年兵團)傷亡較大,無力出援,決心先求殲黃百韜兵團,再圍殲整72師。

粟裕派東野1、4、6縱隊迅速合圍並殲滅黃百韜兩個團,黃頑抗待援,並以兵團司令身份率隊衝鋒。後6日起,國軍南北各路援軍將至,粟裕審時度勢,在敵大軍合圍之前全身而退,向魯西南轉移。

豫東戰役的影響

有人說豫東戰役是失敗的,實屬不然。豫東戰役以傷亡3萬餘人的代價殲敵9萬餘人,使中原國民黨軍的機動力量重創,幾乎喪失主動進攻能力或增援能力,為濟南戰役創造條件,我方十萬大軍攻下濟南,華野的18萬阻援大軍一槍未放,徐州“剿總”坐視濟南丟失。同時豫東戰役的勝利讓粟裕更加堅定了“集中更多兵力打大殲滅戰”的想法,4月後的淮海戰役中,全殲國軍嫡系精銳第五軍、第十八軍。

結語

粟裕險中求勝的拿下了這塊難啃的骨頭,是一場險戰,也是一場勝仗。


歷史學舍


1929年徐向前臨危受命,被中央任命為紅三十一師副師長。該師號稱有四個團,實際上只有四個大隊,不足1個營的兵力,共300多人。其中師黨代表為戴克敏,參謀長為曹學楷,政治部主任陳定候。剛到大別山的徐向前,連紅三十一師的指揮員還沒認齊就遇到了蔣介石對大別山發動的三次“鄂豫會剿”。


第一次是羅李會剿。蔣桂戰爭後,桂系軍閥羅霖投靠了蔣介石,被任命為獨立第四師師長。為討蔣介石的歡心,羅霖主要要求“剿滅”鄂東北的紅軍游擊隊。蔣介石命令河南的土匪武裝李克邦的暫編第二旅配合夾擊紅三十一師。當時,在根據地的紅軍只有兩個大隊,約100多人槍。敵我力量為100:3000。面對敵強我弱的情況,徐向前決定“避強擊弱”,先率部隊和敵人兜圈子,不和敵人硬碰。戰至7月,粉碎了“羅李會剿”。

第二次是鄂豫會剿。第二次負責會剿的是蔣介石的八大金剛之一的劉峙,劉峙曾任黃埔軍校的少校戰術教官,是徐向前的老師。劉峙命令部隊採取四面包圍和分進合擊的戰術,企圖一舉消滅紅三十一師。徐向前採取“與敵周旋,避強擊弱”的戰法將敵人拖肥拖廋、拖病拖垮,最後不得不草草收場。

第三次是“徐夏會剿”。第二次會剿失敗之後,劉峙又命令駐河南信陽的徐源泉第48師和湖北境內的夏鬥寅第13師向鄂豫邊根據地發起了新的圍攻。徐向前仍然採取不與敵硬拼,於是兵分兩路,利用敵人的空隙,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轉移到了敵後,敵人的第三次會剿落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