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之蒙古喀喇沁大营——白言举儿克

明正德五年(1510年),达延汗统一蒙古各部,并重新划分蒙古六万户。蒙古分为左右两翼,每翼三万户。两翼以今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盟为界。

多伦诺尔地方为蒙古左翼三万户之一的察哈尔万户的牧地。察哈尔万户的牧地,也就是可可易里速地区(今浑善达克沙漠南北)的一部分,喀尔喀万户为达延汗第六子瓦齐尔·博罗特的兀良哈部牧地。该驻牧地大致位于今克什克腾旗和多伦县之间。蒙古大汗——达延汗则驻帐于左翼的察哈尔万户。

十六世纪三十年代,蒙古右翼首领阿勒坦汗(即俺答汗)无视于驻帐于蒙古左翼的全蒙古大汗打来孙的权威,开始强势向东扩张。

蒙古左翼大部在打来孙的带领下被迫向东方迁徙。

百年之蒙古喀喇沁大营——白言举儿克

俺答汗和老把都兄弟俩率军进攻长城边口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亦有记载为嘉靖二十二年,待考——笔者注),多伦诺尔地方逐渐成为了蒙古右翼三万户永谢布部喀喇沁部巴雅思哈勒汗从河套地区迁往蒙古左翼时的驻牧地。

巴雅思哈勒汗(1510—1572年),又称“昆都楞汗”、“老把都儿”、“大把都”、“都力哈”、“坤的里哈”、“大巴图”、“巴图汗”,阿勒坦汗之四弟,成吉思汗第十七世孙,为蒙古四大首领之一、喀喇沁部首领,也是其兄阿勒坦汗南下侵扰明边的重要助手。《万历武功录》载,巴雅思哈勒汗“常以精兵三万,政自强大也”。巴雅思哈勒汗是清代蒙古正黄旗、镶红旗、喀喇沁旗之始祖。

《万历武功录》上还载:巴雅思哈勒汗“逐插汗根脑儿(今察汗淖尔)及大沙窝、三间房(今多伦上都河附近,见本书万历二年词条解释)旁水草,旁近三卫”;其子青把都牧地“所居大沙窝、三间房,旁近赤城”。喀喇沁部驻牧地分布在今河北省崇礼县东北部、沽源县、丰宁县,内蒙古正蓝旗、多伦县境内,即小滦河流域与闪电河之间,最北端达浑善达克沙漠,南到崇礼县狮子沟一带。巴雅思哈勒汗将喀喇沁驻牧地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交由其五个儿子掌管。巴雅思哈勒汗长子为巴都尔黄台吉,巴都尔黄台吉及其后裔住牧于旧开平城、贾阿苏泰、白言举儿克等地(以今多伦县为中心);次子为青把都,青把都后裔住牧于克林兔、口肯托落海、虎隆素泰等地。即今多伦县东北部地区和西北部部分地区以及正蓝旗中部地区;三子来三兀儿(又名“哈不慎”、“赉桑固尔”)及其子迭克兔台吉住牧于卜罗脑海(在今多伦县北部的浑善达克沙漠地带);四子满五素(又名“矮儿克忽达尔罕”)及其诸子住牧于桓州驿、屹答素、卜罗等地(今多伦县西部地区);五子满兀带(又名“七庆朝库儿”)同其子白言台吉驻牧地为搜记朵颜、虎素兔,其部众有一部分在宣府马营堡、镇安堡边外驻扎。

巴雅思哈勒汗大营驻帐于白言举儿克。白言举儿克,亦作“白言局儿克”,明代蒙古草原重要地名。经考证为今多伦县上都河与闪电河交汇处的白音敖包附近。因喀喇沁部大营驻帐于白言举儿克,该部在部分明朝史籍中被称为“白言部”或“白彦部”。

百年之蒙古喀喇沁大营——白言举儿克

白言举儿克大致位置图

该大营周围的旧开平城、贾阿苏泰、白言举儿克为巴雅思哈勒汗长子巴都尔黄台吉(即黄把都儿)的游牧地。

原驻扎于多伦诺尔草原的蒙古左翼之朵颜卫沦落为永谢布部之喀喇沁部的部属。自此,白言举儿克成为了右翼蒙古喀喇沁部南下袭扰明边的重要基地。

这一时期,蒙古阿勒坦汗统一了蒙古,蒙古地区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蒙古地区的物资匮乏和瘟疫流行,使得蒙古与明政权的朝贡贸易需求益发强烈。蒙古阿勒坦汗多次诚恳地向明政府提出贸易要求。但嘉靖皇帝顽固而粗暴地加以拒绝,甚至杀害了蒙古首领派来的使节。盛怒之下的蒙古各部首领对明边开展了大规模的、长时间的报复和掠夺行动。明代嘉靖年间的史料中所记载的“西虏”、 “虎酋”、“虎汗”是指阿勒坦汗;“北虏”、“把酋”、“青酋”均指驻扎在白言举儿克的巴雅思哈勒汗及其诸子。以下略同。而巴雅思哈勒汗及其诸子对明边的袭扰均自其驻牧地白言举儿克出发,并对明边进行了持续二十余年的军事行动。

百年之蒙古喀喇沁大营——白言举儿克

白言举儿克所在之今多伦县上山水库一带,这里也是上都河和黑风河交界之处,也就是滦河的源头

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开始,巴雅思哈勒汗带领其子嗣,每年都要大范围攻击明长城各边口。甚至数次攻入明长城而大掠内地之后,携带战利品而返回白言举儿克。

对此,《明史》中多有记载。

在俺答汗、巴雅思哈勒汗及其子侄的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打击以及诚恳的请求之下,即位四年的明穆宗隆庆皇帝不得不下诏,同意于隆庆五年(1571年)5月21日开展蒙汉之间的贸易谈判——史称“隆庆和议”。最终迫使明政府开启互市贸易。

百年之蒙古喀喇沁大营——白言举儿克

隆庆和议,开展贸易

和议结束后,明政府停止了对蒙古包括多伦诺尔草原在内的“烧荒”、“捣巢”等军事行动;阿勒坦汗和巴雅思哈勒汗也停止了袭扰明边的军事行动。明政府在大同、宣府、山西三镇的长城附近开设互市市场。明穆宗隆庆帝还下诏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喀喇沁部巴雅思哈勒汗被明朝封为都督(阿勒坦汗请明朝封其为王,未成),其长子巴都尔黄太吉被封为指挥,其二子青把都、三子来三兀儿(明史中称之为“哈不慎”、“赉桑固尔”)、四子满五素、五子满兀带被封为指挥使。

明隆庆六年(1572年),巴雅思哈勒汗逝世,其长孙白红大在白言举儿克继任喀喇沁部首领。明政府封其为都督。因其年少,其叔父青八都左右喀喇沁部所有事务。白红大、青八都均在张家口大境门之外数里处设有驻帐贸易之地。双方贸易之后所换回的丝绸、茶叶、铁器等物资则运回喀喇沁部大营所在地。青八都成为了喀喇沁部的实际首领。

就这样,明政府和蒙古喀喇沁部双方和平共处了几十年之后,1627年(明天启七年,后金天聪元年),原本被喀喇沁部压迫至多伦诺尔东北部的左翼察哈尔部,在林丹汗(明史称其为“虎墩兔憨”)的带领下开始复兴。

林丹汗就任全蒙古大汗并开始展开统一全蒙古的军事行动。林丹汗借口向喀喇沁部的白彦台吉索要小喀喇沁部遭到拒绝之后,于是年10月间,林丹汗抽调所部十万余骑西征。10月26日,林丹汗在多伦诺尔草原西南一带大败喀喇沁部和朵颜卫所组成的联军。喀喇沁部只得被压迫在白言举儿克大营周围这一狭小的地域之内。

1628年(明崇祯元年,后金天聪二年),被林丹汗打败的喀喇沁部首领白红大之子——汗阿海·绰斯奇卜台吉(亦即喇思喀布,老把都曾孙)从白言举儿克迁移大帐,带领部众向东投奔后金。喀喇沁部其余部众溃散。溃散的喀喇沁部一部分部众为察哈尔部吞并,一部分部众投入朵颜卫。自此,多伦诺尔草原作为喀喇沁蒙古人大营中心长达八十余年的历史结束。投奔后金的喀喇沁部成为了蒙古八旗的重要组成部分,汗阿海·绰斯奇卜台吉所部编成蒙古正黄旗,老把都另一孙布颜阿海之子毕喇什所部编成蒙古镶红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