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历史书上的名将,到底是不是个叛徒?

大家好我是小麾

明朝本就是个奇乱纷杂的时代。发生的怪事也是数不胜数。奇葩皇帝,奇葩臣子,奇葩风气,奇葩将领。其实你在这么个乱七八糟的时代,就别再干引人猜想的怪事了。因为太容易被有心人抓住把柄了。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历史书上的明朝“忠心无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明末将领

袁崇焕,死的到底冤不冤。

袁崇焕,广东人,明末蓟辽督师。是书上对他的评价那绝对全是溢美之词!什么光明磊落;什么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什么碧血丹心等等用在他身上都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就是这么个被历史书肯定的不能再肯定的忠臣良将。在史学家的心里也还是争议不断。

为什么非杀毛文龙?到底给没给后金贡献粮食?有没有私下议和?

为什么非杀毛文龙?

毛文龙,明末颇有领导力和智慧的将领,同时。。。。。。也是大老粗一个。但是战略眼光很不错,占据皮岛,你后金敢出兵,我就敢打你屁股,而且你还一点脾气没有。因为你后金根本没有船坞技术。


一个历史书上的名将,到底是不是个叛徒?

皮岛位置

在跨国贸易并不发达的当时,短时间内也无法解决船只问题。就算你解决了船只问题,停靠的港口在哪?所以皮岛毛文龙的存在大大的缓解了明朝边境的压力。就像风筝线,你刚要飞远了,就拉你一下,神烦!

那么为什么要杀毛文龙呢?这么说吧,毛文龙就是皮岛的土皇帝。能干的坏事他都干过。私自收过路船只的税,强抢民女,私设市场与他国贸易,虚报兵员吃空饷,克扣军饷等等吧。你能想到的除了造反,他基本上都干过(在这么下去造完也是早晚的事,他不反,后代也没准)。

一个历史书上的名将,到底是不是个叛徒?

毛文龙该不该杀呢?该杀!特别该杀!

那么袁崇焕能不能杀呢?能杀,袁崇焕有尚方宝剑。但是杀毛文龙这种大将也算担着责任呢。

那么袁崇焕该不该在当时就杀了他呢?我认为不该。

杀了他皮岛这个烂摊子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并且皮岛的战略位置特殊而重要。继任者并没有毛文龙对皮岛的掌控能力。而且袁崇焕貌似对皮岛的兴趣也并不大。对皮岛将领的安排也随意了一些。导致最后皮岛成为了治不好又不能不管的烂疮。也给自己留了一个“私杀大将”的潜在罪名。

其实你杀他干嘛呢?想杀也要等找到能完全替代他的人再说啊!你杀的那么迫切,后来又不管皮岛了,图个啥?我估计就是在袁崇焕登岛的时候心理上有压力,毕竟是毛文龙的地盘,真的把他逼反了,自己就交代了。所以才先下手为强了。还是心理素质不够硬,对自己的绝对信心不够。

一个历史书上的名将,到底是不是个叛徒?


那么袁崇焕有没有卖给后金粮食呢?

情况是这个样子的。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我们的袁崇焕想拉拢蒙古喀喇沁部,让他给大明当守门员。但是这事不靠谱。因为在征讨察哈尔部的过程中,它已投靠了后金。这事明廷上下都知道,他袁崇焕不可能不知道。

崇祯二年,1629年正月,包括喀剌沁部在内的五个蒙古部落(科尔沁、敖汉、奈曼、喀尔喀、喀喇沁五部落)已正式宣布加入后金军事编制,悉遵后金国制。郑重宣誓:“凡遇出师期约,宜各踊跃争赴,协力同心,共申敌忾,毋有后期。”《清太宗实录》卷五

一个历史书上的名将,到底是不是个叛徒?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他依旧要抱着纵使你虐我千百遍,我也带你如初恋的勇气和决心,去温暖喀喇沁部这颗寒冷的石头心。可你别忘了,石头就算热了......依旧是石头。

二月,喀喇沁部和他的后金主子都遭到了大饥荒。全都自顾不暇谁也管不了谁。我们的袁崇焕就心想:我这要帮你这个大忙,不得临“米”涕零吗?你不得感恩戴德吗?不得以命相拖吗?!

一个历史书上的名将,到底是不是个叛徒?


这么大元帅了,还这么天真?

你前脚给他们送过去的粮食,他后脚就给你的死敌他的后金主子送过去了。而且朝廷上从皇帝,下从百官都规劝袁崇焕:别卖他们粮食啦!这两伙人现在一伙的!他们吃咱们的粮食还要打咱们,图啥?

这就在皇帝和百官心里落下了话柄。其实我看到这里的时候也真弄不懂我们的袁大人为什么要执意这么做。按理说一路摸爬滚打上去的,不应该这么天真的。可能谁脑子都有转不过磨的时候吧。

有没有私下议和?

一个历史书上的名将,到底是不是个叛徒?

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袁崇焕在上台之前就已经对皇帝说过自己的策略,就是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意思就是主要是防守,抓机会反击,同时议和只是作为辅助的缓兵之计。这一切崇祯都是知道的。而且也全权交给袁督师去做,全力支持。说白了就是袁崇焕是大明唯一的对辽东新闻发言人和军事主官。最后却落下个私下议和的罪名,实在是因为袁大人太过于相信崇祯,而崇祯自己本身也太多疑了。

一个历史书上的名将,到底是不是个叛徒?

其实也不怪崇祯多疑,谁看到这个行军路线都慌。感觉袁督师是想弄个包围圈,一口吃了清军

行刑前,袁督师最后一次表达自己的心声:“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可悲啊。

君不信臣,臣不知君。

两相猜忌,刀下冤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