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赤峰喀喇沁旗首富郭春藻的发家之路

郭春藻(1821年~1909年),人称郭拔贡。原籍山东省,其父于清朝嘉庆年间从山东逃荒来到喀喇沁旗牛营子(原叫大新乡)。最初以租种蒙旗土地为生活来源,经过十年的辛苦劳作,积累一些银钱,于是开始买地建屋,娶妻生子。他的妻子程氏,勤俭持家,先生一女,后生郭春藻。当郭春藻进私塾读书之时,他的父亲已物故,郭春藻由寡母养育成人。

郭春藻自幼悟性高,加之勤奋好学,所以能在二十岁初头的时侯就考中秀才,随后又在咸丰初年,年龄还不到而立之年,就考取了拔贡头衔。

清末赤峰喀喇沁旗首富郭春藻的发家之路

郭春藻有了拔贡的称号,并没有去做官或担任教职,而是利用他的名声,走上发财致富的经商之旅。他私自开了一个小烧锅,因偷税漏税,利润可观。他的烧锅耗粮很大,他本钱小供不上,需要经常向大户借粮才能维持运转。别看其他人没有财产不容易借到粮食,可他有拔贡的称号,不少地主愿意把粮食无偿借给他使用。有如此人脉,他很快就把事业做的有声有色。这时正赶上楼子店有一家面临倒闭的烧锅转兑,他便以非常低廉的价格接手。这个烧锅通过他的治理改进,很快就变成财源广进的优质资产。此后他的生意步入良性循环,越做越大。

清末赤峰喀喇沁旗首富郭春藻的发家之路

和封建社会的其他财主一样,郭拔贡开烧㶽发财后,就接二连三买进大片土地,并大量囤积粮食。光绪九年(1883年)赤峰西部遭受了风灾,下一年又遭了水灾,连着二年的自然灾害,让郭拔贡大发国难财。其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就是放高利贷,通过小斗出,大斗进发放高利粮食,赚得钵满盆满;其二是招收一些无家可归的流民给他种地,只管饭,不给工钱,榨取高额利润。这样,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郭春藻成为赤峰西南部富甲一方的大地主兼工商资本家。

清末赤峰喀喇沁旗首富郭春藻的发家之路

郭拔贡财大气粗,土地成片,自然盖得宅院也非比寻常。他花重金先请风鉴家、堪舆师选出风水宝地,然后又从赤峰街请来出名的锅伙(建筑队)施工。盖完住宅后,还按各行各部(如商业部分、农业部分),修建所用房屋。此外,有铁匠炉、木工厂、仓库院,每栋建房五十间,一排接一排连盖几百间。他的客厅书房,都格外气派,除院落外,有菜园、果园,占地都有二三百亩,宅外修建的土城围,有四门四关。人们称这座面积几百亩的庄院为“大土城子”。

清末赤峰喀喇沁旗首富郭春藻的发家之路

郭拔贡在各地开的烧锅,都是连字号,以泰字为首,豫字为尾,如在赤峰街开的烧锅有泰晋豫、泰乾豫、泰香豫、泰丰豫、泰谦豫(除此外,在赤峰街还开有恒兴当典当、泰升豫磨坊油坊,泰恒店客店及万成兴布庄等字号);在土城子开的烧锅有泰恒豫、泰恒栈;在公爷府街(喀喇沁旗锦山)开的烧锅有泰萃豫。他的买卖都形成了产业链,除在赤峰街开的烧锅带土地的不多外,在其他各地开的烧锅都有土地。如土城子泰恒豫烧锅,种地四十顷(四千亩);公爷府开的烧锅,种地二十顷,有名的上十顷,下十顷;拔贡地泰恒栈种地二十余顷。

清末赤峰喀喇沁旗首富郭春藻的发家之路

郭拔贡除在各烧锅种地外以后,还有若干耕地,专门成立耪青房,供合伙佃户居住。这些土地集中在土城子、大碾子、乌珠楞沁、上水地、下水地、大新地和小新地。郭拔贡土地的不到十万亩,也有五万亩以上,郭家称得上商号众多,土地连陌。

富不过三代,等到民国年间,传到郭拔贡的子孙辈掌管家业,郭家已经日薄西山,气数完结。倒是他的孙女嫁给林东大地主马真吾,开设了著名的马家烧锅,算是将他的衣钵传承了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