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李少春來說,這還是頭一次

我演京劇中的楊白勞

李少春

對李少春來說,這還是頭一次

李少春、杜近芳《白毛女》

演現代戲在我來講,這還是頭一次……

(一)

在創造楊白勞這樣一個農民的形象動作上,我一方面是從生活中找素材,一方面也吸收運用了傳統戲裡的表演技術和表現方法。

我的家庭是農民出身,父親在15歲上オ進科班學戲,到成了名住在城裡以後,在鄉村的親戚們常來看望我們。從我小的時候,對他們那種樸實、善良、忠厚的感情、形象、動作和習慣印象就很深,在我創造楊白勞的時候,就借鑑了這些我所熟悉的人物和生活……

在運用傳統技術方面,我們也遇到很多問題。接到劇本以後,我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創“京戲”的楊白勞?既然是用京劇形式來演,就不能同於話劇或歌劇,就必須運用京劇傳統技術。因為技術就是風格,沒有技術,風格就表現不出來了。也要從觀眾著想,沒有髯口,沒有水袖,怎樣動才讓觀眾不覺得可笑,不覺得彆扭?……

(二)

在運用唱腔方面,我們也是經過很多考慮的,要考慮到與環境與人物情緒是否吻合?還要考慮到觀眾是否接受?特別是在頭一場,一出來的時候是頗費斟酌的。我們想,如果一上來就用原來的原板之類來唱,就很難把觀眾引進戲裡去,所以頭一句就用了散板,讓觀眾乍一聽還不容易聽出是哪腔哪調,而且用比較低沉的聲音散著唱,還很結合楊白勞的情緒,這樣就容易把觀眾引進戲裡去了。……

至於楊白勞的唸白就費了更大的事。用韻白還是用京白?我們反覆試驗了好幾次。最初感覺韻白和唱比較統一,可是念起來如果按傳統那樣四聲分得很清楚,又覺得裝腔裝調地很可笑,改成京白吧?又覺得輕飄。又用話劇那種憋粗了嗓子的唸白法試了一下,又很不協調。經過反覆試驗,最後我們才決定了用口語化的韻白——即用京字念韻白,不把四聲象傳統那樣分得那麼清楚,也不上口。

總之,我感覺戲曲表現現代生活,在表演方面是需要學習傳統的,也更要體驗生活和改造思想,來進行大膽的創造;我相信在我們不斷的創造和實踐中,是可以把現代人物演得好的。

〔節錄自李少春1958年撰寫的《我演楊白勞的經過和體會》〕

新文化史料 1995-0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