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申論有哪些技巧?

戳記子


在這全國戰“疫”的年份裡,我們看到了很多的拼搏在一線的國家工作人員,他們的所作所為令人可歌、可泣、更加可敬,也正是這樣讓很多的學員開啟了自己理想的公職考試之路。以前很多人會說,太忙沒時間作為不學習的理由。但是,在這樣一個“呆在家裡就是為祖國做貢獻”的時間段裡,我們有了大量的精力去了解和學習廣東公務員考試。中公教育建議大家首先去解決在考試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而綜合分析題就是很多同學難以邁過的那道坎兒!

綜合分析“第一知”:什麼是綜合分析題

所謂的“綜合分析題”實際上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對一篇整體性的給定資料進行深度剖析,如剖析材料中的背景現狀、原因、影響、對策、內在邏輯等等,在剖析的基礎分析出材料所要的主要觀點,即為綜合分析,本質就是“歸納概括+分析”。綜合分析題在整個吉林省省考的考試中作為一個常考的考點往往以第二題的形式出現,常考的綜合分析為評價型綜合分析和解釋型綜合分析,也出現過啟示和比較等特殊類型的綜合分析,總之對於綜合分析題的考查吉林省是喜歡考得同時還不忘創新。

綜合分析“第二知”:綜合分析的重點、難點

綜合分析可以說是小題當中相對有深度、有難度的題型,甚至可以把綜合分析理解為“小作文”,為什麼這麼說?就是因為在大作文中的每一個段落的書寫結構形式都基本和綜合分析是類似的,所以說,綜合分析學的好也是為後面的作文打下堅實基礎。但這也就絕對了綜合分析不是一道簡單的題型,它的難度甚至是很多公務員考試學子的夢魘。那麼它究竟難在哪裡?兩點,一是綜合分析的要點散亂。其他小題作答對象可能就是一個方面的內容,例如原因、影響等,但是綜合分析題是要把跟所有與作答對象相關的要點內容都要找到,它可能是現狀,也可能是原因等等,只要是相關主要內容就要概括出來。二是作答邏輯。綜合分析題一般情況下決不允許將要點簡單的羅列,因為那樣的書寫出來的答案沒有說服力,不能有效說明問題。因此還需要各位學員能夠準確理解材料所表達的內在邏輯,按照材料想要表達意圖將要點按照一定的順序呈現出來。

綜合分析“第三知”:綜合分析作答技巧

綜合分析作答步驟如下:

第一步:審題=》主要審出作答對象及其關鍵詞=》形成作答思路

第二步:找點=》需要與作答對象所有相關的內容,如果作答對象很複雜如很長的一段話,那就上材料中尋找這句話中關鍵詞相關的內容=》常見的是現狀、原因、影響、對策等

第三步:推觀點=》根據已知要點,準確分析理解材料所要表達的意圖

第四步:加工=》內容上的加工主要是體現在根據字數的句子擴充與縮寫;邏輯上的加工就是按照材料邏輯將要點“排列組合”。(一般觀點放在第一句話,對策放在最後)

第五步:書寫=》除了字跡工整,卷面整潔以外,還要主要一般的表達形式是:亮明觀點=》證明觀點=》執行觀點

在這樣的一個特殊時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當下,中公教育願與您一路相伴,大家加油!


江門中公教育


我參加過兩次公務員考試,

第一次規模較小,市縣一級考試,分計算機操作和公文寫作兩部分。公文寫作就兩道大題,一道是說說公文寫作,另一道是寫申論五千字。我的公文寫作考試最終成績是排第四名,但是,計算機操作偏差,沒有考上。事後,市委辦公室主任專門把本次考試中的優秀作品集合選了三篇印成了內參形式,全市發行,其中有我的一篇。

第二次是參加的省級聯考,很正規的那種。分行測和申論兩塊。

我以我的經驗,說說申論怎麼寫,不見到正確,但是實用。

申論不同於寫作,它其實比寫作的要求要高一些。寫作就是最自由的,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想寫啥就寫啥,申論呢?顯然不行。必須言之有物,必須合乎要求,必須要有可操作性,不能滿篇都是空話套話。

申論要寫出條理,寫出可行性,不要摻雜個人情緒表達,不要有想當然的推測。

申論需要模仿,一定要看看成功的範文,自己要親自去寫,不要光說不練。

好好準備,不要畏懼,祝你成功。


老張聊語文


首先說一下,本人去年成功上岸,西北地區某省直機關公務員,行測75,申論78。 以下是個人對申論的一些小見解:

很多人覺得申論不知道複習啥,感覺沒必要複習,只要語文水平不差,也拉不開多少分。首先我要告訴你的是,申論考察的是文字素養,如果說你專業就是文學類的,那確實沒必要花費太多時間複習,因為你報考的崗位,和你一起考試的人基本都是文學類專業,和你的文學功底不相上下。如果說你不是文學類的專業,我勸你還是老老實實好好複習一下,因為你可能會被拉開很大。(文學素養高者繞道)

我個人認為申論的複習如下:

每天讀5片政治類、社會類的話題文章,總結主要內容和觀點。(大概時間20分鐘)

一週寫2片申論大作文,儘量選取社會熱門話題。

一週做2-3張歷年的考試卷,目的是瞭解體型和問答方式。注意每一道題的分值,對照答案,例如小閱讀一個問題4分,那你基本上要答4點,3分答3個點。選取回答點的時候,選大不選小,選多不選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