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申论有哪些技巧?

戳记子


在这全国战“疫”的年份里,我们看到了很多的拼搏在一线的国家工作人员,他们的所作所为令人可歌、可泣、更加可敬,也正是这样让很多的学员开启了自己理想的公职考试之路。以前很多人会说,太忙没时间作为不学习的理由。但是,在这样一个“呆在家里就是为祖国做贡献”的时间段里,我们有了大量的精力去了解和学习广东公务员考试。中公教育建议大家首先去解决在考试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而综合分析题就是很多同学难以迈过的那道坎儿!

综合分析“第一知”:什么是综合分析题

所谓的“综合分析题”实际上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对一篇整体性的给定资料进行深度剖析,如剖析材料中的背景现状、原因、影响、对策、内在逻辑等等,在剖析的基础分析出材料所要的主要观点,即为综合分析,本质就是“归纳概括+分析”。综合分析题在整个吉林省省考的考试中作为一个常考的考点往往以第二题的形式出现,常考的综合分析为评价型综合分析和解释型综合分析,也出现过启示和比较等特殊类型的综合分析,总之对于综合分析题的考查吉林省是喜欢考得同时还不忘创新。

综合分析“第二知”:综合分析的重点、难点

综合分析可以说是小题当中相对有深度、有难度的题型,甚至可以把综合分析理解为“小作文”,为什么这么说?就是因为在大作文中的每一个段落的书写结构形式都基本和综合分析是类似的,所以说,综合分析学的好也是为后面的作文打下坚实基础。但这也就绝对了综合分析不是一道简单的题型,它的难度甚至是很多公务员考试学子的梦魇。那么它究竟难在哪里?两点,一是综合分析的要点散乱。其他小题作答对象可能就是一个方面的内容,例如原因、影响等,但是综合分析题是要把跟所有与作答对象相关的要点内容都要找到,它可能是现状,也可能是原因等等,只要是相关主要内容就要概括出来。二是作答逻辑。综合分析题一般情况下决不允许将要点简单的罗列,因为那样的书写出来的答案没有说服力,不能有效说明问题。因此还需要各位学员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表达的内在逻辑,按照材料想要表达意图将要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呈现出来。

综合分析“第三知”:综合分析作答技巧

综合分析作答步骤如下:

第一步:审题=》主要审出作答对象及其关键词=》形成作答思路

第二步:找点=》需要与作答对象所有相关的内容,如果作答对象很复杂如很长的一段话,那就上材料中寻找这句话中关键词相关的内容=》常见的是现状、原因、影响、对策等

第三步:推观点=》根据已知要点,准确分析理解材料所要表达的意图

第四步:加工=》内容上的加工主要是体现在根据字数的句子扩充与缩写;逻辑上的加工就是按照材料逻辑将要点“排列组合”。(一般观点放在第一句话,对策放在最后)

第五步:书写=》除了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以外,还要主要一般的表达形式是:亮明观点=》证明观点=》执行观点

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时刻,我们应该学会珍惜当下,中公教育愿与您一路相伴,大家加油!


江门中公教育


我参加过两次公务员考试,

第一次规模较小,市县一级考试,分计算机操作和公文写作两部分。公文写作就两道大题,一道是说说公文写作,另一道是写申论五千字。我的公文写作考试最终成绩是排第四名,但是,计算机操作偏差,没有考上。事后,市委办公室主任专门把本次考试中的优秀作品集合选了三篇印成了内参形式,全市发行,其中有我的一篇。

第二次是参加的省级联考,很正规的那种。分行测和申论两块。

我以我的经验,说说申论怎么写,不见到正确,但是实用。

申论不同于写作,它其实比写作的要求要高一些。写作就是最自由的,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啥就写啥,申论呢?显然不行。必须言之有物,必须合乎要求,必须要有可操作性,不能满篇都是空话套话。

申论要写出条理,写出可行性,不要掺杂个人情绪表达,不要有想当然的推测。

申论需要模仿,一定要看看成功的范文,自己要亲自去写,不要光说不练。

好好准备,不要畏惧,祝你成功。


老张聊语文


首先说一下,本人去年成功上岸,西北地区某省直机关公务员,行测75,申论78。 以下是个人对申论的一些小见解:

很多人觉得申论不知道复习啥,感觉没必要复习,只要语文水平不差,也拉不开多少分。首先我要告诉你的是,申论考察的是文字素养,如果说你专业就是文学类的,那确实没必要花费太多时间复习,因为你报考的岗位,和你一起考试的人基本都是文学类专业,和你的文学功底不相上下。如果说你不是文学类的专业,我劝你还是老老实实好好复习一下,因为你可能会被拉开很大。(文学素养高者绕道)

我个人认为申论的复习如下:

每天读5片政治类、社会类的话题文章,总结主要内容和观点。(大概时间20分钟)

一周写2片申论大作文,尽量选取社会热门话题。

一周做2-3张历年的考试卷,目的是了解体型和问答方式。注意每一道题的分值,对照答案,例如小阅读一个问题4分,那你基本上要答4点,3分答3个点。选取回答点的时候,选大不选小,选多不选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