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中人起的作用是最大的,歷史上哪些戰役的勝負,是因為一個人而改變的?

不才講史


全面抗戰八年,李宗仁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的位置上呆了將近七年,雖然不是打得最好的戰區,肯定也不是最爛的。期間還取得了1938年的臺兒莊大捷和1941年豫南戰役的勝利,戰線始終維持的比較穩定,對憑障陝西和川東起到了一定作用。

(李宗仁)

客觀來說,第五戰區的的戰績未必強於薛嶽的九戰區和陳誠的六戰區,但肯定好過蔣鼎文一戰區、閻錫山二戰區、顧祝同的三戰區和張發奎的四戰區。並且李宗仁軍事能力雖稍遜白崇禧,然而較具親和力,和麾下的部隊長相處的比較融洽,各部作戰還算用命,理應一直留任到抗日戰爭勝利,可偏偏蔣某人不放心。

第五戰區在1939年以後,主要轄區為安徽西部、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的交界地區,基本部隊有桂系李品仙的第11集團軍、川軍孫震的第22集團軍、王瓚緒第29集團軍和西北軍張自忠第33集團軍(後馮治安)。原來隸屬於五戰區的湯恩伯集團軍被單劃了出去,戰區部隊變成清一色的雜牌,恐怕也只有李宗人這樣非嫡系軍頭才能籠得住,兵力共有26個步兵師。



(李品仙)

對於桂系掌握兵權,老蔣打心眼裡就不情願,抗戰之初是為了體現“聯合抗日”,抗戰中期是因為戰事頻繁李宗仁暫時無人可以替代(僅僅白崇禧短期代理過)。雖然這裡並沒有嫡系部隊,仍然要用心腹“摻沙子”,最後選定了因為“重慶防空洞慘案”被撤職的劉峙,這個“長腿將軍”只蟄伏了一年多,就又被任命為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

按老蔣的意思,劉峙上任後起初是鉗制李宗仁,然後最遲應該在1944年就擠走桂系老大而扶正。結果日本鬼子1944年5月起發起的“豫湘桂戰役”打亂了這一計劃,幾個戰區的國軍丟盔棄甲,讓日本人打得非常狼狽,第五戰區在李宗仁的指揮下並無重大損失,如此一直到1944年底,豫湘桂戰役才告結束。

(劉峙)

這已經是抗戰末期,老蔣發現鬼子是強弩之末就要完蛋,判斷從此以後日軍不會有什麼大的動作,於是老毛病又犯了,開始琢磨如何剝奪李宗仁的兵權。因為在李宗仁的經營下,此時第五戰區的步兵師已增至55個,又新建8個獨立旅,騎兵師由1個增至11個,騎兵旅則由1個增至6個,總兵力幾乎翻了一番,常隊長特害怕桂系勢力在這裡繼續坐大。

1945年2月,重慶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李宗仁升任“漢中行營主任”,名義上負責統籌指揮第一、第五戰區的戰事,劉峙接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終於轉正成功。此時第一戰區由代理司令長官胡宗南主持,第五戰區又成為劉峙的天下,這倆黃埔系的嫡系將領,如何肯聽李宗仁的命令?李宗仁實際已被“明升暗降”奪去了兵權。

(犧牲的張自忠將軍)

豈料日本鬼子並不給劉峙面子,岡村寧次就任“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後,1945年3月發起了侵華日軍最後一次攻勢:旨在摧毀“豫湘桂戰役”中漏掉的中美空軍基地和機場群,其中湖南方向就是要奪取芷江空軍基地,於是爆發了“雪峰山戰役”,不提。河南方向的目標則是老河口空軍基地,這裡同時也是第五戰區司令部所在地。

也就是說,劉峙剛剛上任一個月就遭遇日軍大舉進攻,如果是輕車熟路的李宗仁繼續指揮作戰,在老河口中美聯合航空團的助戰下,日軍根本討不到好去。而貪生怕死的劉峙根本不敢正面迎戰,上報了所謂“後退決戰”的方案,請求大幅收縮防線,放棄便於堅守的伏牛山區,在襄河附近與敵“決戰”,重慶軍事委員會居然也照準了。



於是還未等日軍正式發起攻擊,劉峙就把戰區長官部匆匆搬出老河口,一口氣撤到了100裡之外的武當山下(均縣),而國軍最不擅長的其實就是敵前撤退行動,在日軍的追擊下,撤退很快演變成潰退,日寇主攻部隊“華北方面軍”第12軍和助攻的“第六方面軍”第34軍跟蹤追擊,毫無阻礙地殺入豫西腹地,3月27日兵臨老河口城下。

老河口位於漢水東岸,雖然城鎮不大,卻是鄂北、豫西和陝南間的重要孔道,是第一、第二、第五戰區與大後方陸上聯繫的交通樞紐,還是漢水船舶運輸的節點,更建有空軍基地,武漢會戰後就成為第五戰區司令部所在地,時隔七年之後終於毀在了劉峙的手裡。他為了掩護戰區後勤機關撤退,命令川軍第125師死守,數千名川軍弟兄堅持到4月8日傷亡殆盡,老河口陷落。

(劉峙在老河口)

劉峙的所謂“決戰”僅僅是命令川軍第22集團軍反攻,但並沒有收到什麼成效,中日兩軍在襄河形成對峙,直到當年8月日本投降。

而在抗戰末期第五戰區之所以如此大敗,喪師數萬失地數百里,讓豫西百姓遭受勝利前夜的苦難,皆因劉峙一個人之過,這樣一名在抗戰初期就已經證明是個“外戰草包”的將軍,就不應該替換李宗仁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


度度狼gg


1946年6月,中央決定改組東北局,由林彪任書記,接替前東北局書記彭真, 高崗、陳雲任副書記。中央在此時任命林彪為東北局書記,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兼政委,等於是將東北的軍政大權全權交給林彪,這並不是一個符合常理的選擇,但是非常之事行非常之事,歷史證明,這一做法是正確的。僅僅三年不到,林彪不僅將東北全部拿下,而且帶出了百萬雄師,大大加速瞭解放戰爭的進程。

一 爭奪東北

早在日本還未投降、但是敗局已定之時,國共雙方就已經把目光瞄向東北了。東北在張作霖時期就已經具備一定的工業基礎,日佔時期,日本對東北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企圖把東北打造成後方基地。當時東北是全國範圍內唯一擁有完備的工業佈局的地區,在加上東北物產資源豐富,是重要的產糧區,因此,搶佔東北,至關重要。

1945年10月9日,,東北軍區成立,彭真任政委, 司令員是程子華。當時東北在蘇聯紅軍的控制之下,中共認為,東北這塊“肥肉”已經燉在“鍋”裡了, 毛澤東甚至提出:關上東北的大門, 海上守住安東 (今丹東) 、營口, 陸上守住山海關、錦州,,不讓國民黨軍進入瀋陽。即使不能達成此目標, 亦可造成對抗力量, 以利將來談判,,迫使蔣介石承認華北、東北的自治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城市工作經驗的彭真就成為東北局書記的合適人選。

二形勢的惡化

東北的工作,困難重重。第一,我黨在在東北的群眾基礎非常薄弱,東北人的正統思想比較重,認為國民政府才是正統,當時的東北大姑娘甚至都以嫁給國軍為榮;第二,雖然當時我黨軍隊佔優,但是真正的骨幹只有黃克誠帶過去的三萬大軍,其餘部隊都是在東北擴招的,成分複雜,其中有很多投機分子,思想不堅定,局勢一緊張,就有大批部隊叛變;第三,先期出關的部分幾乎是赤手空拳而來,想著接收日軍遺留下來的武器,但是不料蘇聯不給,導致武器極度缺乏。無糧,無兵,無群眾基礎,很快東北局勢急轉直下。

比這更惡劣的是,東北的一把手彭真並沒有意識到東北的局勢惡化。在1946年3月6日的梅河口會議上,彭真、李立三等政工幹部還認為東北形勢是共產黨佔優勢, 並據此提出“先攻打長春, 後攻打四平”, 完成“中央建都長春”的計劃, 與國民黨平分東北。而林彪、黃克誠等軍事幹部認為東北局勢嚴重惡化, 對軍事行動極為不利,主要精力應該放在加強軍隊建設、根據地建設上,雙方不歡而散。會後,彭真向中央提出更換軍事幹部,而林彪則向中央報怨彭真盲目樂觀。

東北局勢的分水嶺是四平保衛戰,四平之戰以東北民主聯軍失敗告終,此戰後我黨在東北的弊病集中爆發出來,一味想著佔領大城市,和國民黨的精銳部隊進行殘酷的攻堅阻擊戰,傷亡太大;沒有一個穩固的後方根據地,一旦失敗,退無可退。四平之戰後,東北民主聯軍不得不放棄長春,渡過鬆花江北撤哈爾濱。

三 臨陣換將,取得勝利

就在這個危機關頭,毛主席黨中央果斷決定,換掉彭真,讓林彪主持東北大局,軍政大權一手抓。以林彪為首的東北局書記馬上扭轉了之前錯誤的政策,放棄大城市,首要解決的是東北最迫切、最關鍵的問題,即農村根據地的建設,這就是林彪著名的“讓開大路,佔領兩廂”的決策。調整路線後,東北局勢立馬活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夏季攻勢,秋季攻勢,林彪四處出擊,不斷消滅國民黨軍的有生力量,將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一步一步向勝利邁進。僅僅兩年多的時間,東北局勢就全盤逆轉,整個東北已經是解放軍的天下,國軍的部隊只能龜縮在長春、錦州幾個大城市裡,寸步難行,最後在遼瀋戰役中覆沒。


一卷青史


不得不說戰爭中人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一個優秀的將領往往決定著一場戰役的勝負。說到一個人的出現,就改變了戰役勝利的戰爭,我就想到了彭德懷指揮的百團大戰。

相信大家對彭德懷將軍肯定都是不陌生,毛澤東誇讚他是的英勇是,“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在對抗日本侵略者的時候,彭德懷帶領的八路軍,打出了中國的國威與軍威。

大家都知道,近現代史上,日本發動了對我國的侵華戰爭。

所以,在面臨日本入侵者,肆意踐踏中國民眾的時候,彭德懷站了出來,他帶領八路軍開始和日軍展開殊死搏鬥的。

當時彭德懷主要是在太行山一帶和日軍展開了一系列的搏鬥。

在這期間彭德懷將軍,打的最為傑出的,讓中國人民最為揚眉吐氣的一戰,就是百團大戰了。

那時候日本侵略者咄咄逼人,似乎,他們在中國還沒有遇到過什麼巨大的阻力。

所以,這時候彭德懷站了出來,他要讓日本人嚐嚐中國軍人的厲害。儘管當時彭德懷帶領的八路軍裝備很落後,簡直就可以用小米加步槍來形容。

但是,中國八路軍的心是在一起的,中國人民抗日的決心是在一起的。

所以,這一戰彭德懷帶領的八路軍有信心打贏。

雖然日本入侵者的武器十分的先進。但是,彭德懷堅信只要我們萬眾一心,我們就可以取得戰爭的勝利的。

所以,彭德懷要給日本日以沉重的打擊,他就組織了一百零五個團,簡稱為百團大戰。

這一戰打響的時候,彭德懷不顧自己個人的安危,親自到了炮灰連天的前線,從容不迫的指揮著戰役。

試問這樣的膽魄,除了彭德懷這樣的將領之外,還有誰人能做到。

大家都知道,彭德懷帶領的八路軍,真正的打出了中國的國威與軍威,直接消滅了日偽軍幾萬餘人。

通過這一戰,日本人知道了中國軍隊的厲害,他們在中國並不是無所不能的。更加重要的是,百團大戰的勝利,鼓舞了全體中國人民抗日的士氣。

最終,在全體中國人民的團結努力下,我們擊敗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彭德懷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所以,百團大戰的勝利,正是在彭德懷的指揮下取得的。所以說一場戰役的勝負,確實和一個人有著直接的關係。


不才講史


戰爭中人起的作用確實是最大的,不同的人指揮的同樣的戰役,對付同樣的敵人,可能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說到戰爭中因領導人的不同,而取得戰役的勝負的典型代表,就不得不說歷史上的四渡赤水之戰。

不得不說四渡赤水之戰的勝利,就是一個這樣的典型的戰役。

當時的工農紅軍,真可謂是危機四伏。因為第五次“反圍剿”戰爭,李德等人的錯誤指揮,導致了工農紅軍僅剩下三萬餘人了。

蔣介石在知道這種情況下,為了一舉殲滅工農紅軍,他就派了二十萬大軍,想把工農紅軍給徹底的趕盡殺絕。

想想二十萬對三萬工農紅軍,好像勝算的把握很大。至少在蔣介石看來,此次對工農紅軍的圍剿,肯定是萬無一失的。

也就是所謂的勝局已定,全無例外。

但是,這一次對紅軍的圍剿,結果還是讓蔣介石大吃了一驚的,因為他被反殺了,並且最終是在人數眾多的情況下,吃了一個打敗仗。

蔣介石不知道的是,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大的逆轉,因為經過遵義會議之後,工農紅軍開始有毛澤東來領導了。

這也就是說毛澤東已經掌握了軍隊的絕對領導和指揮權。

所以,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帶領的三萬工農紅軍,開始和國民黨二十萬大軍在貴州、四川等地的邊界線上,來會穿梭的。

我們都知道毛澤東即是戰略家,又是戰術家。他最擅長的戰役,就是集中我軍優勢兵力,給予敵軍以沉重的打擊,同時在配合運動戰。

毛澤東在消耗敵軍有限兵力的同時,把他們給逐一分散開來,然後找到機會,出其不意的給與他們以毀滅性的打擊。

正是利用這種迂迴穿插式的作戰方式,毛澤東先後四次帶領工農紅軍,度過赤水。並且殲滅了國民黨大部分人馬。

這是令國民黨軍隊,絕對想不到的。竟然先後在一個地方吃了四次敗仗,這是他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參戰的國民黨殘餘部隊,看到自己勝利無望,再不撤退的話,就有可能會被全部殲滅的情況下。所以,他們只好狼狽地逃跑了。

不得不說這就是一場打的十分漂亮的,在勝局已定,卻被反殺的戰役。

此次戰役的勝利,對於工農紅軍來說意義還是十分的重大的。

因為四渡赤水戰役的勝利,不僅保存了工農紅軍僅存的碩果,而且還為日後工農紅軍再次走向強大奠定了基礎。

另外,這一次戰役也被毛澤東視為自己一生之中,指揮的最為得意的一次偉大戰役的勝利。同時,四渡赤水之戰,也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以少勝多的偉大戰役。

所以,這一次戰爭具有很大的歷史意義。在一定程度上,這次戰役是可以和解放戰爭時期的三大戰役所比肩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也只有最為偉大的軍事家,才能在戰場上超水平發揮,用三萬人馬打敗敵軍的二十萬大軍。

毛澤東做到過,所以,毛澤東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偉大的軍事家。


史學達人


1947年,晉冀魯豫野戰軍挺進中原之後,三路大軍進逼中原,解放戰爭的主戰場實際上就從山東轉移到了中原地區。

解放軍這邊,華野外線兵團,陳謝兵團,晉冀魯豫野戰軍,三路大軍都在中原擺開了陣勢,呈品字形分佈,雖然一開始相互之間距離較遠,只能進行戰略性的協同和配合,但很快就開始進行戰役性的協同配合。比如陳士榘率華野部隊一路西進到豫西洛陽,配合陳謝兵團解放洛陽,之後又南下在外線配合劉鄧大軍在大別山地區的作戰。

按照當時中央的設想,實際上是要把華野和中野合並,陳老總調中野司令部,華野部隊除一部分留下來配合中野作戰之外,一部分留山東堅持,粟裕率三個縱隊約十萬人,以東南野戰軍第一兵團名義南下,渡過長江。但這個東南野戰軍實際上是隸屬於中原野戰軍指揮的,即使粟裕率部南下,主要任務也是配合劉鄧大軍在大別山地區的鬥爭。

也就是說,這時候解放軍這邊,中野和華野之間的配合正在變得越來越密切。不僅陳士榘率華野三、八兩個縱隊南下配合中野作戰,中野十一縱也在豫東戰役中配屬粟裕指揮,參加戰鬥。在1947年國軍一度取得的優勢,在三路大軍齊出中原後,局面陡然改觀,國軍在華中和華東的部隊不得不疲於奔命,原本在華東的部隊,也大量調入中原作戰。

比如邱清泉兵團、胡璉兵團,都在這個時期進入華中戰區作戰,實際上是在華中剿總白崇禧指揮下作戰。但在作戰序列上,邱清泉兵團卻仍然隸屬於徐州剿總。在豫東戰役中,區壽年兵團雖然屬於華中剿總,但是在救援的時候,距離戰場最近的卻是正在山東境內的黃百韜兵團,而黃百韜兵團又隸屬於徐州剿總,也就是華東戰區。

正因為如此,這種作為國軍主要作戰機動兵團的調動,實際上戰區無法指揮,只能通過國防部和總參謀部來指揮,而國防部此時並不完全瞭解戰區實際情況,因此反應總是要慢一拍,給作戰帶來許多不便。因此,時任華中剿總司令的白崇禧一度向國軍統帥部提出,將華中和華東兩個戰區合併,統一指揮,以利接下來的國共兩軍戰略決戰。

白崇禧這個建議其實也是合乎情理的。因為這時候主戰場在華中戰區,但是華中剿總兵力不足,又總是要調動華東戰區的部隊來參戰,大戰之前集中兵力,統一指揮,這也是軍事常識。但問題在於,白崇禧之所以放著國防部長不當,跑來當華中剿總司令,就是因為蔣對他不信任,用陳誠當參謀總長,白崇禧覺得自己在中樞被架空了,所以才主動要求出外指揮作戰。

所以,白崇禧雖然提出了一個正確的建議,但是到了國軍統帥部,卻馬上被否決了。不僅如此,蔣還將他信任的宋希濂調到華中擔任剿總副司令,並命令他在宜昌、沙市一帶組建十四兵團,並且在武漢專門設置保密局對內監視的機構,宋希濂遇到問題,可以直接向蔣報告,如有特殊情況,也可以直接通過保密局直接向上報告。

而且,從1948年四五月間開始,把原本隸屬於各個戰區的綏靖區部隊,也逐漸的編組為機動兵團,由國防部統一指揮,戰區的兵力少之又少,幾乎成了空架子。白崇禧當然也不是吃醋的,既然不讓我痛快,我也不能讓你舒服,所以就在雲集了華中戰區主要作戰部隊的十二兵團的人事任命上作梗,讓土木系骨幹胡璉當不成兵團司令,最後陳誠只好推出黃維來替代。

淮海戰役之前,黃維兵團奉命東調,準備參加徐州會戰,原定編入黃維兵團一起東進的八十五軍,卻被白崇禧留置在了華中,一直到黃維兵團已經在蒙城和解放軍接上火了,八十五軍才趕到戰場。之後,黃維兵團被包圍,蔣打電話要求白崇禧派張軫兵團東進增援,白崇禧堅決不肯,蔣只好改為調剛組建不久的宋希濂十四兵團東調。第二軍的一個師到漢口都上船了,硬是被白崇禧的衛隊控制著船,不能開船。

宋希濂回憶說,白崇禧在此期間單獨和他密談過,白認為蔣的全部支持都在黃埔嫡系,而徐蚌會戰是打不贏的,他不會去指揮,讓宋希濂也不要去送死,只有讓黃埔嫡系的精銳都在徐蚌會戰中打光了,蔣就失去了他的本錢,只能下臺了。宋希濂當時聽了這個話,嚇了一跳,趕緊跑去向保密局武漢負責人報告了這個談話的情況,然後就連夜趕回宜昌了。

可以說,在淮海戰役的幾個關鍵階段,蔣在重要節點上曾經給解放軍送過助攻,白崇禧就是第二臥底功臣,貢獻比郭汝瑰要大得多了。無論是在阻撓胡璉當兵團司令,還是將八十五軍留下,還是在黃維被包圍之後不肯派部隊救援,甚至到了杜聿明集團被包圍之後,離華東戰場最近的,除了李延年、劉汝明兵團,就是華中的兩個兵團,但卻都被白崇禧阻撓,沒有增援。如果沒有他從旁掣肘,讓張軫兵團和宋希濂兵團全力東援,淮海戰役鹿死誰手就不好說了,真有可能像杜聿明說的,只能等著四野南下了。


蕭武


戰爭中人的因素確實是最為重要的,不得不說很多戰爭的勝利,都是因為一個人的出現。一個偉大的人,在戰爭中決定著一次又一次偉大戰役的勝利。這樣的人,我們最為熟悉的一個典型代表人物,就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領袖毛澤東主席。

我們都知道,新中國之所以能夠成立,正是靠著毛澤東卓越的軍事才能,是他帶領中國人民一次又一次的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和日本侵略者,帶領我們建立了獨立自主的新中國,讓中國人民享受到了獨立與自主,公平與自由的。


所以,中國近現代史上的戰爭中,起著重要作用的人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領袖毛澤東主席。

我們都知道,毛澤東也是世界歷史上,最為卓越的軍事家。可以說正是因為他的軍事才能,讓戰勝了所有的國內外對手。

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提出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讓工農紅軍迅速的發展壯大了起來。

為日軍紅軍奪取政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開闢的敵後革命抗日根據地,給予日軍以沉重的打擊。還有他發表的《論持久戰》,為中國抗日指明瞭方向,奠定了中國軍民抗日的決心,為中國抗日戰爭最終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策劃了三大戰役。正是三大戰役的打響,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的蔣家王朝。帶領中國人民建立了獨立自主的新中國。

所以,能夠取得如此成就的毛澤東,他就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厲害的軍事指揮家。

毛澤東的一生,可以用征戰無數來形容。他打的勝仗,真的是數不勝數。在如此多勝仗當中,最令毛澤東倍感自豪的要數四渡赤水之戰。

因為四渡赤水之戰,毛澤東帶領的三萬紅軍,打敗了國民黨二十萬大軍,取得了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以少勝多的偉大戰役的勝利。

這就是毛澤東軍事才能的具體體現,也是他機動作戰的真實案例之一。毛澤東取得成就最大的一次戰役要數三大戰役。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給人們帶來獨立與自主,讓中國人民成為國家主人的毛澤東,才是中國歷史上天才級的將領。

所以說戰爭中人的因素是最為重要的,正是因為毛澤東的正確性與偉大性,讓他帶領我們建立了獨立自主的新中國,新中國成立之後,人民才成為了國家的主人的。


漢史趣聞


萊蕪戰役國軍5.3萬人3天被全殲,臥底將軍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戰爭中人的作用至關重要,但絕不可能一個兩個人改變戰爭形勢。如果認為一兩個人就能改變戰爭形勢,那是典型的唯心主義史觀,不具備研究歷史的基本素養。

解放戰爭中的經典戰役——萊蕪戰役中,很多人以為,我黨的臥底將軍韓練成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並不是全部真相。

萊蕪戰役這一戰,華野把把國軍在膠濟線上全部機動兵力兩個主力軍第七十三軍和第四十六軍(即整編第四十六師)消滅得一乾二淨,把第十二軍消滅了一個師,把第八軍打垮了兩個師,消滅和擊潰共四個軍。其中第七十三軍和第八軍都是蔣介石嫡系精銳,第四十六軍也是有名的桂系主力。

時任國軍46軍軍長的韓練成在萊蕪戰役中起到的關鍵作用,必須予以承認,必須銘記。

韓練成在萊蕪戰役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呢?我認為主要是三點:

1,第一時間把國軍的部署告知我軍。

萊蕪戰役中,韓練成是通過董必武和周總理與我軍建立聯繫的。萊蕪戰役期間,雙方分別派出了楊思德和解魁作為代表來回聯繫。每當下達到韓練成手上的情報,韓練成都會第一時間告知我軍。相對於我軍的其他情報來源,韓軍長的情報更快更準確。

2,在我軍殲滅73軍時,保持按兵不動和假支援。

李仙洲集團有73軍、46軍和12軍三個軍五六萬人。韓練成原本是西北軍舊部,救過蔣介石的命,現在又成了桂系的將領。46軍下面的師長團長甚至營長連長都是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的人,這決定了韓練成不可能像高樹勳那樣陣前起義。所以,當華野攻打萊蕪時,只是提出了要求46軍不增援73軍的要求,這裡只是戰術上的配合。

3,推遲了李仙洲集團的突圍計劃。

當我軍全殲了73軍的77師時,李仙洲召集高級將領開會,研究是否遵照王耀武命令迅速撤退。會議決定,在2月22日早上開始以第七十三軍兩個師和第四十六軍兩個師共四個師齊頭並進,以強大火力開路,採取"秋風掃落葉"之勢,迅速突出華東野戰軍包圍圈,與12軍匯合。此時韓練成發言,闡述了提早突圍的種種困難,最終把突圍的時間推遲了1天。

4,孤身潛逃,讓46軍沒有指揮。

23日突圍時,73軍和46軍的將領全部集合,準時出發,始終沒有找到韓練成。當天下午,73軍和46軍被全殲,李仙洲被俘虜。韓練成到哪裡去了?其實他一早就脫離指揮位置,當天就見到了華野首長陳毅以及政治部主任唐亮。

這就是韓練成在萊蕪戰役中做的全部工作,不能說不重要,但遠遠沒有達到決定整個戰局的程度。

那麼,萊蕪戰役我軍為何會勝利呢?我認為主要是華野首長用好了三個謀略。

1,定下決心、持重待機。

一開始,我軍是打算堅守山東解放區首府臨沂的,主要的作戰對象是南線的歐震集團。可是,我們發現,陳誠指揮下,歐震集團把美械師和雜牌軍混雜起來,然後以"集中兵力、步步為營、穩紮穩打、避免冒進"穩步推進,顯然沒有辦法各個擊破。於是,我們放棄了臨沂,把主攻方向放在了北線李仙洲集團。

2,示形於南、決戰於北。

我軍以少數兵力偽裝主力,做出了南線決戰的架勢。同時又放棄臨沂做出了向西與晉冀魯豫軍區匯合的假象。其實我軍真正的主力,整備全軍,夜行曉宿,隱蔽急行,迷惑敵人。當佔領萊蕪城的國軍發現大批解放軍時,已經太晚了。

3,集中兵力、運動殲敵。

我軍雖然在裝備上和兵力上都是劣勢,可每次戰鬥打響時,我軍都能集中敵人三倍甚至四倍的兵力全殲敵人。2月19日,敵77師南下萊蕪規建,我軍派出了2個縱隊4個師,迅速將其全殲。萊蕪城中裡李仙洲有7個師,而我軍則集中了21個師進行攻,同時圍三缺一,促使敵人突圍。突圍中,我軍以6個縱隊16個師設置口袋陣,敵人根本沒有還手之力。

這就是萊蕪戰役的基本情況,韓練成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但不能過於誇大。


歷史知事


戰爭中毋庸置疑人起的作用是最大的,再高明的策略都得人去制定和執行,再先進的武器都得人去使用。

歷史上有沒有哪些戰役的勝負是因為一個人而改變的?答案是肯定的,有。

萊蕪戰役中,解放軍僅用三天時間就殲滅了國民黨5萬多軍隊,還活捉了副司令長官李仙洲。司令王耀武得知消息後大為震驚,驚歎罵道:“5萬多人,不知不覺三天就被消滅光了。老子就是放5萬頭豬在那裡,叫共軍抓三天也抓不完!”

為什麼解放軍能夠如此快速準確的消滅這麼多國民黨軍?這就要提到一個人,隱形將軍韓練成,他在這場戰役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947年,韓練成到徐州參加蔣介石和陳誠的軍事會議。回來後馬上把國民黨進行魯南作戰,全遷臨沂共黨的方案這一重要情報趕緊傳遞給華野。

華也迅速制定出在萊蕪一帶的作戰方案。毛主席代表中央軍委發出A三密電,同意了華野的作戰方案。

戰役一開始,華野七縱隊在陳毅的帶領下已經把李仙洲的主力集團裝進了口袋中。李仙洲率部突圍,他想找46軍軍長韓練成開個碰頭會,可這時韓練成莫名消失。

沒了主帥的46軍瞬時亂了方寸,人心惶惶。李仙洲更是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在他遲鈍之時,華野已經在陳毅的帶領下攻克了錦陽關,切斷了李仙洲北撤的通道。

此後陳毅發起了總攻。短短數小時,勢如破竹。打的國軍潰不成軍,最後一舉殲滅。國軍中將李仙洲也被活捉。


那麼韓練成到底去哪了?原來一切都在計劃之中。在李仙洲準備突圍前,他以部隊還沒部署完畢,硬是拖延了一天時間,他躲到了一家店鋪的地下室,故意放棄對部隊的指揮,使全軍陷入混亂之中,這樣才能被迅速俘殲。

因為信仰,韓練成早都跟共產黨合作了。早在陝北劉志丹的引薦下,他和周恩來同志已多次秘密會晤,後來他的入黨申請也得到了朱總司令的肯定。

萊蕪戰役後,韓練成將軍作出了大膽的決定,他依然回到蔣介石身邊潛伏,為我黨提供情報。在孟良固戰役中,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被蔣經國稱為“總統身邊隱藏時間最長的隱形將軍”。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獲一級解放勳章。

解放後曾任蘭州軍區第一副司令員,甘肅省副省長。1984年病逝,享年75歲。


說史聽濤


歷史上戰爭中人起的作用的戰役有很多,因為一個人而改變結局的也有很多,比如我們偉大的毛澤東主席以他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扭轉過多次戰役。

一.贛南閩西開闢新的根據地的三次反圍剿戰役



在1929年,毛澤東、朱德和陳毅率領紅四軍下井岡山準備開闢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但是毛澤東和朱德、陳毅在黨指揮槍的問題上發生嚴重分歧,在紅四軍第七次黨代會上否定了毛澤東的建軍思想,選掉了毛澤東的前委書記,把毛澤東趕出了他所建立的紅四軍。

沒有毛澤東的紅四軍、沒有毛澤東建軍思想的紅四軍在贛南閩西處處碰壁,軍隊管理混亂,人員損失超過三成。中央知道後要陳毅到上海說明情況,陳毅據實向中央做了彙報,中央的李立三和周恩來要求陳毅和朱德一定把毛澤東請回來。陳毅和朱德承認了錯誤,毛澤東回到紅四軍恢復原職。

毛澤東回來後召開了紅四軍第九次黨代會,通過了“古田會議決議”,這一決議奠定了“黨指揮槍”及黨委領導下的軍事首長分工制,確立了我們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原則。

經過這次會議後,在毛澤東領導指揮下下,紅軍在贛南閩西打敗了蔣介石三次反圍剿戰役的勝利。第一次反圍剿紅軍4萬對10萬,殲敵13000多人,活捉敵司令張輝瓚;第二次反圍剿紅軍3萬對20萬,連打五次勝仗,殲敵3萬多,蔣介石罵完何應欽而後大哭;第三次反圍剿紅軍3萬對30萬,蔣介石親自領軍,紅軍殲敵3萬多,國民黨26軍16000多人投降,蔣介石通電下野。

正是由於毛澤東的迴歸,建立了新型人民軍隊,才有了後來的三大圍剿戰役的勝利以及5萬多平方公里、250多萬人的中央蘇區。

二.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



毛澤東在贛南閩西建立了中央蘇區,從蘇聯回來的王明為了控制中央蘇區,派人到蘇區奪權。毛澤東是個很講原則的人,中央對他個人的處理決定一定會接受,但對錯誤的政策一定會據理力爭。為此,毛澤東被剝奪了對紅軍的領導權,出任中央蘇維埃人民政府主席。

1932年周恩來來到蘇區,主持攻打大城市的軍事戰略,會議得到了大多數紅軍將領的支持,但遭到了毛澤東的強烈反對,毛澤東此時成了孤家寡人,無人支持他,在此次會議上毛澤東再次被剝奪了中央局代理書記一職。會後,毛澤東生病到東華山一廟裡養病。

在毛澤東養病期間,紅軍攻打贛州33天,連城牆都沒攻破,反而損失3000多人,還有一個師被國民黨軍增援部隊包圍,形勢極其危險。萬般無奈之下,周恩來讓人上山請毛澤東下山指揮。

毛澤東抱著病體下山,由於形勢危急,毛澤東一邊趕路一邊指揮,使被圍部隊得以脫險,並改變戰役計劃,急進福建出其不意拿下龍巖、漳州,繳獲大量武器彈藥,甚至連飛機也繳獲兩架,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

雖然毛澤東指揮紅軍取得了勝利,但中央還是批評毛澤東打漳州的勝利是錯誤的,認為打贛州雖然失敗但是正確的,毛澤東為此據理力爭,由此徹底失去了軍隊和黨的領導權,紅軍也開始走上了失敗之路,一大批紅軍戰士和蘇區百姓為以王明為中心的中央付出了血和生命的代價。

這些戰役就是以一個人的智慧改變戰役走向的實際案例,從中我們也能看出毛澤東主席是個天生的軍事家,那些和他同時代的戰友和他還是存在差距的,也註定毛澤東主席是中國人民的大救星和領袖。


火炎炏焱燚水淼


約瑟夫·羅徹福特

如果不是羅徹福特破譯出日軍密碼,並且質疑華盛頓海軍情報處的推理,美軍很有可能在中途島海戰中落敗,徹底失去太平洋戰場的控制權,整個二戰的走向都會發生巨大變化。

太平洋戰場轉折點繫於一戰之上

1941年12月日軍偷襲珍珠港後,美國被迫對日宣戰,雖然美國的工業實力遠超日本,但是因為之前美國並未參與二戰,因此工業重心並不在軍事上,想要將這些工業產能轉化成軍事實力,並且達到超過日本的水平,最起碼需要半年以上的時間。對此日軍非常清楚,因此想要在這之前,佔領西太平洋,這樣就能對美國西海岸形成威懾,以此來和美國談判,這也是為什麼日本想要在發動中途島作戰。

事實上,按照當時日本的情況,日本強大的兵力以及執行力,拿下中途島,威脅美國西海岸是非常可能的。畢竟因為珍珠港遭受重創,日本的綜合戰力是美國的三倍左右。但是最終結果卻是日本慘敗,最關鍵的原因就是美國提前破譯了日本人的意圖,而破譯密碼的關鍵人物就是約瑟夫·羅徹福特。

截獲關鍵密碼本

1942年1月,美國打撈到日本的“伊號124”潛艇遺骸,在遺骸中發現了一份密碼本。密碼本送到羅徹福特手中後,羅徹福特發現這正是他一直試圖破譯的“海軍暗號書D”,這是是高級司令部才能使用的戰略級密碼。這種密碼系統主密碼是由4.5萬個五位數數碼組組成。“在密碼本的幫助下,羅徹福特對日軍的海軍情報破譯神速, 1942年5月20日,羅徹斯特截獲了日本聯合艦隊的一個進攻計劃,知悉日本即將對一個叫“AF”的地方發動攻擊。

AF到底是哪裡,羅徹斯特PK海軍情報處

而這個關鍵的“AF”到底是哪裡,成為破譯這份密報的關鍵。當時華盛頓海軍情報處堅持認為,日軍的下一個攻擊目標應該是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島,或者是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莫爾茲比港。而羅徹斯特卻並不這麼認為。

有人提出,在日本突襲珍珠港時,曾經使用過“AF”。於是羅徹斯特在數不清的電文中逐一翻找,並找到了這封提及“AF”的電報,電報內容是要求水上飛機從馬紹爾群島起飛,飛往珍珠港,並注意避開來自AF的空中偵察。羅徹福特根據地圖分析出,AF很有可能就是中途島。

很明顯日軍對“AF”的進攻計劃是決定太平洋戰場未來走向的關鍵點,美軍太平洋艦隊司令部不允許緊靠推理和猜測來判斷,艦隊總司令尼米茲需要確鑿的證據。

假情報陰出真情報

為了徹底驗證“AF”的真實身份,羅徹福特和手下計劃用假情報來試探日本人。他們讓中途島用明碼報告淡水設備故障,並讓珍珠港總部回覆:“已向中途島派出供水船”。日本截獲信息後,通過密碼通知主力進攻部隊攜帶淡水淨化器,來應對AF淡水匱乏的情況。而這些密碼被羅徹福特截獲後,充分印證了,AF就是中途島。

中途島海戰的計劃通過佯攻阿留申群島,吸引中途島美軍出擊,而日均主力趁機佔領中途島。本質就是利用美軍對日本的進攻方向不明確,從而在中途島打美軍一個措手不及。但是隨著密碼的破譯,日軍作戰意圖完全暴露。

中途島徹底改變了太平洋戰場的走向

1942年6月4日,進攻中途島的日本海軍遭到了美軍輪番轟炸,僅幾個小時的時間,日軍 “赤城”“加賀”“蒼龍”“飛龍”4艘航空母艦、“三隈”號重巡洋艦、332架飛機及3500名日軍隕落在美軍的火力之下。成就了美軍一次典型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從此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對美軍徹底失去戰力優勢。

中途島對於二戰的影響不言而喻,而羅徹福特對於中途島的走向也至關重要,試想如果當時美軍真的採用了華盛頓海軍情報處的猜測進行戰力部署,那麼太平洋戰場絕對是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走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