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各梯队分化加剧,中小房企如何求生?

xegWN


中华建设网讯  房地产市场新一轮洗牌正在加速进行。今年以来约300家房企破产清算。据调查发现,负债过高、资金链断裂是房企破产的主要原因。业内人士认为,在坚持“房住不炒”定位的大环境下,传统房地产开发模式难以再持续,行业“马太效应”更加明显,房企竞争日益激烈,房地产市场资源将更加向龙头企业集中。

市场资源向龙头企业集中

业内人士认为,部分小企业倒闭的情况并非2019年首次出现,2014年曾有2000家房地产企业关门。房企破产数量被关注,显示出市场对房地产企业资金链的担忧。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指出,2019年以来,已经有超过15次房地产融资收紧政策出台,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明显变紧。

在人民法院公告网上搜索以“房地产”为关键词的破产文书显示,今年1至9月,有大约300家房地产公司被法院裁定实施破产清算。在长达20多页的破产文书名单中可以看到,破产的基本是一些不知名的中小房企,不过也有银亿集团这样位列全国500强的上市房企。

今年6月,上市公司ST银亿发布公告,银亿集团、银亿控股已向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重整。银亿集团总部位于浙江宁波,2017年该集团实现销售收入783亿元,创利税40多亿元。

银亿集团只是今年以来受困于资金不足的房企之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至8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13724亿元,同比增长6.6%,增速比1至7月回落0.4个百分点。张大伟认为,2019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商品房销售额70698亿元,增长5.6%,依然在刷新历史同期最高纪录,但涨幅明显放缓,在这种情况下中小房企加速离开市场是趋势。

房地产调控持续高压之下,行业马太效应逐渐显现。克而瑞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TOP100各梯队房企之间规模分化持续,行业竞争加剧。其中,TOP3房企权益金额集中度达10.5%,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龙头房企继续保持稳健高质量发展。TOP4-10、TOP11-20、TOP21-30各梯队房企权益金额集中度较去年也均有一定幅度的提升,市场份额稳中有升,规模房企竞争优势进一步深化。

新一轮洗牌的大幕已经开启。易居研究院智库研究中心总监严跃进说,传统的房地产发展模式很难再继续下去,未来行业马太效应将更加明显,房地产市场资源将更加向龙头企业集中。

融资持续收紧

负债过高、资金链断裂是房企破产的主要原因。兴业证券一位市场部人士表示,当前房地产商面临资金困境,有限的资金主要流向大企业,加剧了房企马太效应。“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困难日子才刚刚开始,债务违约、资产处置、兼并重组的情况目前只是个案,将来可能会增多。”

在持续趋紧的融资行情下,房企在三季度交出了一个比较出乎意料的“成绩单”。据克而瑞监测数据不完全统计,2019第三季度95家典型房企融资额为3187亿元,同比增加了11.6%,环比增加了0.85%。房企累计融资总额为10940亿元,同比增加1.3%,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

由于部分房企在7月上旬抓紧窗口期发债融资,7月的单月融资额有大幅增加,但8、9月份随着融资限制的密集出台,融资规模急剧下降。

2019年第三季度房企的融资环境继续收紧,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对境外债、信托以及开发贷等融资方式加强了监管力度,整体融资成本逐渐增加,房企间的融资利率差异化却在这一波“洗牌”中愈加突显。

从单个企业来看,因为政府从4月份开始收紧了融资政策,同时企业本身也有去杠杆的需求,近一半房企的融资规模在三季度有所减少,不过也有50家大房企的融资规模同比增加,其中有34家房企的融资增幅超过50%,差距越来越大。

不少房企通过多元化转型以求自保。转型之路是否顺畅,决定了房企能否继续生存,尤其是资金量储备不足的中小型房企,一旦决策失误,就容易造成资金链断裂。克尔瑞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包括新光集团、华业资本等部分中小房企破产原因之一便是“激进多元化”。

化解烂尾楼盘需要制度创新

房企破产后的烂尾楼盘遗留问题潜藏风险隐患,根据以往处置房企破产楼盘烂尾典型案例的经验,需要建立政府、法院联动机制等制度创新,引入专业化处理不良资产的市场化机构和资金,才能让长期烂尾的项目得以盘活,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化解烂尾楼盘复杂问题需要制度创新。安徽省房地产商会法律委员会主任吴正林说,一般的房企破产是很正常的,主要是大多数房企破产时都是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企业无产可破、无资可清,并直接导致在建楼盘长期停工,进而又衍生建筑公司农民工工资、楼盘购房户拿不到房等问题,大多数烂尾楼盘遗留的问题都非常复杂。

业内人士建议,成立政府法院联动机制解决破产房企遗留问题。根据以往出现的房企破产楼盘烂尾项目案例,烂尾的项目不仅债务债权关系复杂,有的项目甚至还涉及不合法的问题,比如项目超容积率、开发商擅自变更规划等问题,需要规划局、房产局、国土局等部门协调解决,专事专办,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给予开通绿色通道。否则,如果按照常规流程按部就班,会拖出来新的问题,让遗留问题更加复杂。


建筑机电施工


目前,全国知名房企携品牌、资金、公共关系、产品线、营销、服务等诸多优势,攻城略地,渠道下沉,四面开花,所到之处,吸引一城百姓羡慕目光,收割客户也是水到渠成。随着房企各梯队分化加剧,三四五六线和地方中小房企岌岌可危,曾经熟悉的市场不得默默退出,曾经豪迈的战场不得拱手相让。此一时,彼一时,中小房企如何断臂求生,路在何方?

一、转型专业开发,小而美

如教育地产、艺术地产、产业园、小型文旅等,在一行业做专做透,深雕细琢,注重细节,深度研究专业市场客户偏好和行业创新方向,迭代开发,做小而美产品,占据市场一席之地。

二、做关联产业,做配套

如做工程代建、开发管理、专业咨询、商业运营、设备供应、设施安装等,为大开发商做配套,做房地产产业的高精尖螺丝钉,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任何时候,房地产市场大海里都有鲸鱼和小虾,无论春夏秋冬,它们都会快乐畅游。

三、淘宝优质房产,做寓公

如购置或整租优质地段写字楼、街铺、产业园、公寓、学校、医院等,长期持有,更新形象,优化布局,调整功能空间等,打造高性价比空间和场景,对资产进行精装修,对外出租获取溢价。

四、洗脚上岸,做跨界

如做互联网+,投资新兴产业,加盟酒店、家居和艺术品商家,利用既有客户和资源优势,抓住时代变革新机遇,开拓新市场。

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产业,世界没有固定的生意模式。在这个地产长期调控多事之秋,任何时候,摸爬滚打都是必要的,中小房企注定不能安于现状,否则如温水煮青蛙,后果不堪设想。只有走出处,方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蔚蓝天空。


湖外青山


房地产市场新一轮洗牌正在加速进行。人民法院公告网显示,今年以来约300家房企破产清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发现,负债过高、资金链断裂是房企破产的主要原因。业内人士认为,在坚持“房住不炒”定位的大环境下,传统房地产开发模式难以再持续,行业“马太效应”更加明显,房企竞争日益激烈,房地产市场资源将更加向龙头企业集中。

各梯队房企分化持续

业内人士认为,部分小企业倒闭的情况并非2019年首次出现,2014年曾有2000家房地产企业关门。房企破产数量被关注,显示出市场对房地产企业资金链的担忧。业内人士指出,2019年以来,已经有超过15次房地产融资收紧政策出台,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明显变紧。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人民法院公告网上搜索以“房地产”为关键词的破产文书显示,今年1至9月,有大约300家房地产公司被法院裁定实施破产清算。在长达20多页的破产文书名单中可以看到,破产的基本是一些不知名的中小房企,不过也有银亿集团这样位列全国500强的上市房企。

今年6月,上市公司ST银亿发布公告,银亿集团、银亿控股已向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重整。银亿集团总部位于浙江宁波,2017年该集团实现销售收入783亿元,创利税40多亿元。

银亿集团只是今年以来受困于资金不足的房企之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至8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13724亿元,同比增长6.6%,增速比1至7月回落0.4个百分点。业内人士认为,2019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商品房销售额70698亿元,增长5.6%,依然在刷新历史同期最高纪录,但涨幅明显放缓,在这种情况下中小房企加速离开市场是趋势。

房地产调控持续高压之下,行业马太效应逐渐显现。机构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TOP100各梯队房企之间规模分化持续,行业竞争加剧。其中,TOP3房企权益金额集中度达10.5%,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龙头房企继续保持稳健高质量发展。TOP4-10、TOP11-20、TOP21-30各梯队房企权益金额集中度较去年也均有一定幅度的提升,市场份额稳中有升,规模房企竞争优势进一步深化。

新一轮洗牌的大幕已经开启。7月22日晚间,新城控股公告称,公司正与合作伙伴就公司近期公开市场新获取项目的合作方式进行洽谈、协商,筹划出售部分项目公司股权。截至目前,公司已在洽谈、协商出售的项目约为40个(含联营项目)。

业内人士说,传统的房地产发展模式很难再继续下去,未来行业马太效应将更加明显,房地产市场资源将更加向龙头企业集中。

记者调研相关个案发现,安徽、浙江、四川等地均有多起房企破产清算案例,仅安徽省,就有合肥的安徽国开置业有限公司、六安市的安徽汇辰置业有限公司、安徽省东方金河房地产开发公司、霍邱中泰恒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蚌埠市的安徽中恒控股有限公司等破产。

融资环境一紧再紧

负债过高、资金链断裂是房企破产的主要原因。兴业证券一位市场部人士对记者表示,当前房地产商面临资金困境,有限的资金主要流向大企业,加剧了房企马太效应。“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困难日子才刚刚开始,债务违约、资产处置、兼并重组的情况目前只是个案,将来可能会增多。”

《经济参考报》记者多方了解发现,目前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房地产开发商的信贷额度不断收紧,信托、民间融资等其他渠道也在收紧。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来看,类似降价抛售、债务违约、破产重组的现象还只是零星出现,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困难日子或许刚刚开始。

资金面恶劣的同时,房企竞争日益激烈,不少房企通过多元化转型以求自保。转型之路是否顺畅,决定了房企能否继续生存,尤其是资金量储备不足的中小型房企,一旦决策失误,就容易造成资金链断裂。机构数据显示,包括新光集团、华业资本等部分中小房企破产原因之一便是“激进多元化”。

业内人士说,银亿事件可以有很多种解释,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多元化不成功。在房地产去库存的大背景下,大量中小型房企专注房地产可能是“等死”,但激进多元化可能是“找死”,不过无论如何必须要有出路,未来顽强生存下来的大型房企,必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节奏。

一家闽系房企的财务负责人认为,房地产行业并购时代来临。他认为,如果对土地价格仍有较高期待,而售价又受到限制,那么房企算不过来账,就会对通过招拍挂方式获得土储有所顾忌,转而诉诸并购市场。

建立联动机制化解烂尾

记者调查发现,房企破产后的烂尾楼盘遗留问题潜藏风险隐患,根据以往处置房企破产楼盘烂尾典型案例的经验,需要建立政府、法院联动机制等制度创新,引入专业化处理不良资产的市场化机构和资金,才能让长期烂尾的项目得以盘活,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化解烂尾楼盘复杂问题需要制度创新。安徽省房地产商会法律委员会主任吴正林说,一般的房企破产是很正常的,主要是大多数房企破产时都是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企业无产可破、无资可清,并直接导致在建楼盘长期停工,进而又衍生建筑公司农民工工资、楼盘购房户拿不到房等问题,大多数烂尾楼盘遗留的问题都非常复杂。

多位受访人士建议,成立政府法院联动机制解决破产房企遗留问题。一些法律人士指出,根据以往出现的房企破产楼盘烂尾项目案例,烂尾的项目不仅债务债权关系复杂,有的项目甚至还涉及不合法的问题,比如项目超容积率、开发商擅自变更规划等问题,需要规划局、房产局、国土局等部门协调解决,专事专办,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给予开通绿色通道。否则,如果按照常规流程按部就班,会拖出来新的问题,让遗留问题更加复杂。

合肥市包河区骆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陆在兵告诉记者,合肥市下发了《关于开展房地产领域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通知》,并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通过政府、法院、企业三方形成合力,为有效化解房地产公司清算破产问题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同时,以包河区为例,清算工作组还引入了专业处理不良资产的市场化公司——安徽国厚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包河区国厚公司,投入资金3000万元,让积压多年的烂尾问题得到有效化解。



南宁买房咨询小邓


房地产市场新一轮洗牌,根据调查负债过高资金跟不上,在这个大环境下传统的模式应该改革,资源配置方面公平公正,能合作就合作,避免过多不良资产增加,个人观点


粤港澳大湾区扬先生


1、可以发挥企业本身的优势资源,联合大企业一起拿地。

2、拿一些大企业不想拿的地。


汉谷地产高洁


在房地产下半场,中小房企破产重组等现象层出不穷,对于一些房地产主业发展后劲不足的房企而言,与其分散精力,持续亏损,不如止损退出,集中精力发展主业,或者寻求新的业务方向。如果有资源,也可以寻求与大房企合作,取长补短,合作形式也可以多样化,例如合作开发,找代建,代销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