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腫瘤

顱內腫瘤又稱“腦瘤”,是神經外科最常見的疾病:

顱內腫瘤是神經外科最常見的疾病。多數是起源於顱內各組織的原發性顱內腫瘤。

顱內腫瘤又稱腦腫瘤、顱腦腫瘤,是指發生於顱腔內的神經系統腫瘤,包括起源於神經上皮、外周神經、腦膜和生殖細胞的腫瘤,淋巴和造血組織腫瘤,蝶鞍區的顱咽管瘤與顆粒細胞瘤,以及轉移性腫瘤。

多數是起源於顱內各組織的原發性顱內腫瘤。繼發性顱內腫瘤則來源於身體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轉移或鄰近組織腫瘤的侵入。男性稍多於女性。任何年齡都可發病,但20~50歲最多。

顱內腫瘤

顱內腫瘤的確切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可能的致病因素有:

1.癌基因和遺傳學因素:

腫瘤分子生物學研究表明與腫瘤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的基因有兩類基因。癌基因的活化和過度表達誘發腫瘤形成,抗癌基因的存在和表達有助於抑制腫瘤的發生。帶有癌基因的細胞並不一定都發生腫瘤,需要經過反覆多次的各種激惹,才能使細胞發生小的演變。病毒、X線、致癌化學物質等生物的、化學的和物理的刺激因素,都能促使細胞染色體上的致癌基因使細胞發生失控性增殖,形成程度不等的惡性腫瘤。神經纖維瘤病、血管網狀細胞瘤和視網膜母細胞瘤等有明顯的家族發病傾向。

顱內腫瘤

2.宿主因素:

包括宿主的患病史、個人史、家族史等。如頭外傷者腦膜瘤危險性增加,結核病可與膠質瘤共患病,鼠弓形蟲感染同星形細胞瘤和腦膜瘤的發病有關,中樞神經系統惡性淋巴瘤患者中有60%~85%是艾滋病或器官移植的患者,女性激素可能與某些腫瘤(如腦膜瘤)的發生和發展有關,某些腦腫瘤的發生具有家族背景或遺傳因素(如神經纖維瘤病Ⅰ和Ⅱ型、結節性硬化、Li-Fraumeni綜合徵、Cowden綜合徵、vonHippel-Lindau病、Turcot綜合徵和Gorlin綜合徵)。

3.化學因素:

化學因素中以蒽類化合物為主,其中甲基膽蒽易誘發膠質瘤。苯並比易誘發垂體瘤。甲基亞硝胺、乙基亞硝胺是很強的致癌物,特別是對中樞神經系統。其中乙基亞硝脲在圍生期特別易發生致癌作用。

顱內腫瘤

4.致瘤病毒:

病毒侵入細胞後,在細胞核內合成DNA的細胞增殖S期內被固定於染色體內,改變了基因特性,促使增殖失控。

5.物理因素:

放射線可增加腫瘤發生率,射線量多在30Gy以上。可用“雙重打擊”學說作解釋,射線為第二打擊因素,可引起細胞的癌基因再次變種而導致細胞間變。

6.環境因素:

包括物理、化學和生物因素,如離子射線(如X線)與非離子射線(如射頻波和低頻電磁場)、殺蟲劑、苯及其他有機溶劑、亞硝胺化合物、致腫瘤病毒和其他感染因素等,其中部分因素尚無定論。已基本明確的致瘤病毒主要有人類乳頭多瘤空泡病毒JC型(高級別星形細胞瘤、小腦髓母細胞瘤)、EB病毒(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人類腺病毒(胚胎性腫瘤,如神經母細胞瘤、髓母細胞瘤、髓上皮瘤或視神經母細胞瘤)、SV40病毒(顱內肉瘤性腫瘤)。

顱內腫瘤

症狀臨床表現:

1.起病方式

常較緩慢,病程可自1~2個月至數年不等。有些病例可呈急性或亞急性發病,甚至可能出現卒中。後者多數是因腫瘤的惡性程度較高,進展迅速,或因腫瘤發生出血、壞死、囊變等繼發性變化的結果。

2.顱內壓增高:症狀包括“三主徵”,即頭痛、嘔吐及視盤水腫。

3.局灶性症狀

取決於顱內腫瘤的部位。常見的局灶性症狀有運動及感覺功能障礙,表現為肢體的乏力、癱瘓及麻木,抽搐或癲癇發作,視力障礙、視野缺損,嗅覺障礙,神經性耳聾,語言障礙,平衡失調,智能衰退,精神症狀及內分泌失調、發育異常等。常組成不同的綜合徵。

顱內腫瘤

是顱內腫瘤最基本、最為有效的治療方法。凡手術能達到的部位,均應在不造成重大神經功能障礙的前提下,力爭做到完全切除或大部切除。顱內腫瘤手術治療,包括腫瘤切除、內減壓、外減壓和捷徑手術。由於顯微神經外科技術的發展,目前顱內良性腫瘤,大部都可徹底切除並很好地保護神經功能。即便對惡性腫瘤,手術切除腫瘤再加其他治療,也能獲得較好結果。部分切除腫瘤縮小腫瘤體積或內外減壓,腦脊液分流等姑息性手術,可暫時緩解顱內高壓,爭取其他治療時機,延長患者生存時間。

顱內腫瘤

1.完善的放射治療計劃必須由神經外科、神經影像、放射腫瘤治療和放射物理等多學科合作完成。

2.顱內腫瘤放射治療的應用範圍包括腫瘤切除術後防止腫瘤復發或中樞神經系統內播散及未完全切除的腫瘤,但對3歲以下兒童禁忌,對不宜放療的3~6歲兒童可通過化療控制病情來推遲放療;適合放療的腫瘤包括間變性星形細胞瘤、膠質母細胞瘤、室管膜瘤、胚胎性腫瘤、松果體實質性腫瘤、血管母細胞瘤、惡性淋巴瘤及肉瘤,以及未完全切除的良性腫瘤及亞惡性腫瘤(如垂體腺瘤、腦膜瘤、脊索瘤、瀰漫性星形細胞瘤和少突膠質細胞瘤);髓母細胞瘤、間變性室管膜瘤、生殖細胞瘤等還應考慮實施全腦脊髓軸放療;腦深部或累及丘腦、基底節、腦幹等重要結構的腫瘤可單獨採取放射治療;對放療高度敏感的腫瘤(如生殖細胞瘤、髓母細胞瘤、惡性淋巴瘤或神經母細胞瘤)可考慮單獨放療;視神經膠質瘤也可單獨放療並獲得較長時間緩解;顱內多發轉移瘤可考慮全腦照射+病灶局部照射。

3.常用的放療方法有:

  1. ①常規分割放療:
    傳統多采用60Co或直線加速器進行全腦加局部縮野補充照射。
  2. ②非常規分割放療:僅用於年齡>70歲、預後差的膠質母細胞瘤的快速放療,可分為超分割放療、加速分割治療和少分割放療3種。
  3. ③間質內近距放療:一般適用於幕上原發或轉移性腫瘤,CT檢查顯示病灶較侷限、邊界明顯、直徑不超過6cm者。
  4. ④立體定向放射外科:適用於顱內病變直徑小於3.0~3.5cm、常規手術難以達到或常規放療不能很好控制的腫瘤,劑量範圍為15~20Gy。
顱內腫瘤

顱內腫瘤的化學治療有全身給藥與局部給藥,全身給藥包括口服或靜脈注射,局部給藥包括鞘內注射、動脈內插管超選擇腫瘤供血動脈灌注和瘤腔內給藥。理想的化療藥物應能順利通過血腦屏障,對中樞神經無毒性,能在血液和腦脊液中維持較長時間的高濃度。

目前腦腫瘤的代表性新型化療藥物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連續治療5天,28天為1個週期,主要用於治療惡性膠質母細胞瘤(客觀有效率為22%~29%)和晚期惡性黑色素瘤,優點為較寬的抗腫瘤譜、可口服、吸收快速完全、易於透過血腦屏障、與其他藥物沒有疊加毒性、可用於對亞硝基脲耐藥的患者,常見副作用為惡性、嘔吐,口服劑量大於1200mg/m2時會出現骨髓抑制。

顱內腫瘤

用醋酸或硫酸處理過的血卟啉衍生物(HPD),不僅能通過血腦屏障,而且很容易被瘤細胞吸收。瘤細胞(HPD)的積貯可較正常組織細胞大5~20倍,停留在細胞內的時間可達48h。在此期間如用氬激光照射瘤床,則含有光敏物質的瘤細胞因發生光理化反應而失去活力或死亡。

腫瘤細胞對熱能較正常細胞敏感。當將瘤區溫度升高至42℃~43℃時,腫瘤細胞可被殺死而正常細胞可不受影響。加溫可用微波或射頻電流,溫度控制在43℃,時間為20~30分鐘。熱能治療可增強放療的效果,與放療合用似更合理。

顱內腫瘤

病情日常護理:

1.基礎護理:經常需要做好口腔護理、尿管護理、定時翻身、患者需要霧化和清潔等等。

2.呼吸道管理:需要患者保持呼吸道的通暢。

3.顱腦引流管的觀察及護理:保持通暢固定,預防感染,做好觀察和記錄,如有異常及時通知醫生。術野引流管與頭部高度保持一致,術後2~4日拔管;腦室引流管高於側腦室10~15cm,術後3~4日拔管;腰穿持續引流將引流袋懸吊於床下20cm,術後7~10日拔管。

4.及時補充營養和補液:清醒患者術後1日流質飲食。昏迷患者鼻飼飲食。腦水腫顱內壓高者補液速度不能過快,補液量不可過多。

5.傷口護理觀察:傷口若有滲血滲液,應及時更換敷料。還需觀察頭部體徵,有無頭痛、嘔吐情況出現等。

顱內腫瘤

正確飲食調理:

本人個人建議腦瘤患者宜採用高蛋白質、高維生素和高熱能的膳食。膳食中的蛋白質可以從動物食品和豆類食品中獲得,像魚、蛋、乳及豆製品都可以從中獲得。高維生素食物可以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如蘋果、桔子及各種綠葉蔬菜。高熱量食物可從易消化的糖類食品中攝取,如巧克力等一些高熱量食品。

顱內腫瘤

溫馨提示:如果您還有顱內腫瘤方面病情的相關疑問,可以留言評論,顱內腫瘤治療不同於其他疾病的治療,切不可有病亂投醫,一定要到大型專業的醫院,聽取專科醫生的指導,準確檢測、科學治療。祝患者早日康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