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族去哪兒之烏桓

烏桓這個民族說起來其實輝煌的時間特別短暫。毫不誇張地說烏桓是蟄伏多年後躍上高枝,燦爛一夏,戛然而止。

烏桓亦作“烏丸”、“古丸”、“烏延”等,為東胡系統的古代民族之一。語言與鮮卑同,屬東胡語言的分支,無文字,刻木為信。烏桓屬於東胡的一支是毫無爭議的,但是究竟烏桓源自哪兒還正是未有定論。多數史學家認為烏桓和鮮卑人同源,只是被匈奴擊敗後,本是同族的人們分處不同的山脈,烏桓人居烏桓山(大致是今天的西拉木倫河兩岸及歸喇裡河西南地區),鮮卑人居鮮卑山。兩個部落以山為族號,慢慢兩個部落的人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演變成為不同的民族。但是也有學者不同意這樣的看法。因烏桓其族屬和語言系屬有突厥、蒙古、通古斯等多種說法,所以並不贊同烏桓人等同鮮卑人的說法。

山河地理 | 古代民族去哪兒之烏桓

▲烏桓人生活場景

被匈奴擊敗的東胡人,一直臣服於匈奴。直到漢武帝大破匈奴之後,烏桓人才第一次和中原王朝有了正式的接觸。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元狩4年,漢軍大破匈奴,將匈奴逐出漠南,烏桓臣屬漢朝,南遷至上谷、漁陽、右北漢使持節護烏桓校尉,漢使持節護烏桓校尉,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駐牧,代漢北御匈奴,相當於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的中東部、赤峰市北部、河北省北部、遼寧省北部地區。

公元49年(東漢光武帝建武25年),烏桓又從五郡塞外南遷至塞內的遼東、漁陽及朔方邊緣十郡,即今遼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內蒙古河套一帶駐牧,其向西發展到今內蒙古河套、鄂爾多斯一帶。烏桓在兩漢時先後兩次南遷,逐漸發展壯大,但受漢護烏桓校尉管轄,分成若干部落,各自為政,一直沒形成統一的部落聯盟。

山河地理 | 古代民族去哪兒之烏桓

▲古人留下以烏桓人為對象的畫作

公元190年(漢獻帝初平元年),遼西烏桓大人丘力居死,其侄蹋頓即位,統一遼東、遼西、右北平三郡烏桓。蹋頓有武略,邊關民眾都把他比作冒頓(偉大的匈奴單于之一),他的勢力範圍在今大小淩河以及科爾沁草原一帶,。當時中原大亂,烏桓以強勁的騎兵,常參與中原征戰,成為北方各種割據軍事集團均欲爭取的外援。其中,烏桓與河北的袁紹集團關係密切,成為袁氏集團倚重的軍事力量之一,袁紹賜蹋頓單于稱號。

曹操在擊敗袁紹,追擊逃跑的袁紹之子袁熙時一直追到了烏桓。雖然許多謀士都反對遠征烏桓,但是曹操力排眾議堅持在自己力量尚不強大時,走險棋徵烏桓。曹操傾全國之力征烏桓採取的是閃電戰和血洗戰。這是漢軍出塞征戰為數不多戰例。而且是以騎兵作戰為主。

山河地理 | 古代民族去哪兒之烏桓

▲曹操徵烏桓路線

史書對這場惡戰多有記錄。數萬騎兵慘烈混戰,“死者被野”。面對遊牧民族單兵能力強,曹操騎兵毫不遜色,虎豹騎“獲單于蹋頓”,陣前斬首。烏桓群龍無首,三郡主力騎兵先行崩潰,《三國志》記載:“虜眾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白狼山之戰曹操大獲全勝,曹軍乘勝追擊,直搗烏桓老巢柳城,一舉平定烏桓三郡。 塞外烏桓被滅後,相繼依附於後來崛起的鮮卑各部,南北朝時,烏桓也成為鮮卑的重要軍事力量,一度左右了政局的發展。在鮮卑衰微後,烏桓逐漸融入鮮卑。在而被遷至塞內的烏桓人分散居住。

經西晉到十六國時期,烏桓與各族雜居,並逐漸融合到北方各族和漢族中。《魏書》載:“其諸方雜人來附者,總謂之‘烏丸’,各以多少稱酋庶長。” 烏丸往往成為雜夷的泛稱。終於於北魏初年在中國歷史舞臺上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