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背後的故事——《晉察冀三英雄》背後的傳奇故事

照片背後的故事——《晉察冀三英雄》背後的傳奇故事

左起鄧仕均、戎冠秀、李勇

一張老照片,多少魚水情。來自“子弟兵母親”戎冠秀長孫的一段真情回憶。英雄不朽,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這張名為《晉察冀三英雄》的照片,出自晉察冀軍區專職攝影記者葉曼之之手,發表在《晉察冀畫報》1944年第5期封面上。照片上的三英雄分別是擁軍模範戎冠秀(中)和戰鬥英雄鄧仕均、爆破英雄李勇。這張珍貴的照片背後,有一段非常感人的傳奇故事。

戎冠秀是我的奶奶,她出生於1896,是平山縣下盤松村人。她早年投入抗日救亡運動,積極為八路軍籌集糧草,組織婦救會、識字班,宣傳抗日救國,帶頭送子上前線,積極支前,照顧傷員,為抗日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子弟兵的母親”。

奶奶歷任村婦救會主任、識字班校長、村黨支部副書記、鄉黨委委員、縣委委員,第一至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婦聯代表,全國婦聯、省婦聯執委。曾13次受到毛主席接見,是全國愛國擁軍的一面旗幟。

奶奶救過很多傷病員,其中,和鄧仕均的故事最為傳奇。鄧仕均所在部隊“老五團”是一支具有光榮歷史的英雄部隊,曾參加過平型關戰役、百團大戰等。抗戰時期,當地的老百姓曾唱過這樣的歌謠:“北有老三團,南有老五團。殺敵顯威力,鬼子心膽寒。”1943年秋,鄧仕均負傷住在花木後方醫院。一次敵人“掃蕩”時,正發著瘧疾的鄧仕均在轉移中掉了隊。日軍發現了他的蹤跡,開始漫山遍野搜查。這時,正帶領鄉親們轉移的奶奶發現了受傷的鄧仕均,一把抓住他說:“是自己人,快!跟我來!”

裹著小腳的奶奶半攙扶半揹著鄧仕均踉踉蹌蹌向半山腰的一個秘密山洞爬去。可是,那個山坡斜面呈60°,洞口距地面有近3米高,身染重病、渾身無力的鄧仕均怎麼也爬不上去。關鍵時刻,奶奶蹲下身子,讓鄧仕均踩在自己的肩上。鄧仕均起初不肯,在奶奶的一再催促下,他才踩著奶奶的肩膀翻身進了山洞。

安頓好傷員,奶奶又出去給他找來吃的喝的以及治瘧疾的中草藥。在奶奶的精心照料下,鄧仕均終於恢復健康,重返前線。當時,他們只知道是自己人,卻並不知道彼此的真實姓名。

1944年2月10日,晉察冀邊區第一屆群英會在阜平縣北崖村召開,奶奶獲“北嶽區擁軍模範——子弟兵的母親”光榮稱號,鄧仕均也因作戰勇敢獲“晉察冀邊區子弟兵戰鬥英雄”稱號。大會最後一天,奶奶走上講臺,講述自己搶救八路軍傷員的故事。這時,在臺下的鄧仕均才知道自己的救命恩人叫戎冠秀。奶奶發言後,鄧仕均快步走到奶奶面前,緊緊地抱住奶奶說:“大娘,您還記得我嗎?我就是您救的那個傷員啊!”

奶奶一聽愣住了,隨即她笑呵呵地說:“你們都是我的親人,不過你是誰,我還真是不記得了!”“大娘,我叫鄧仕均,沒有您的救護,我肯定活不到今天!謝謝您……”

當時,還有一位爆破英雄李勇,他們同時被授予軍區一級榮譽稱號。晉察冀軍區專職攝影記者葉曼之讓他們站在一起,用相機記錄下了這個感人瞬間。聶榮臻看到這張照片後,欣然為其作了“光輝永存”的題詞。這張著名的《晉察冀三英雄》,即鄧仕均、戎冠秀、李勇的合影照,成為葉曼之的傳世名作。

會後,軍區副政委劉瀾濤、政治部代主任朱良才和鄧仕均親自把奶奶扶上騾子,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兼組織部部長李志民牽著騾子緩緩從人群中穿行。共產黨的高級幹部為群眾“牽馬墜鐙”的舉動在全邊區傳為佳話,流傳至今。返回部隊後,鄧仕均還給奶奶寫了一封信:“您是子弟兵偉大的母親,我願將我的槍端得平平的,瞄得準準的,去射擊萬惡的敵人,保衛您,保衛我們的晉察冀。”

1950年,全國戰鬥英雄勞動模範大會在北京召開,奶奶和鄧仕均在中南海懷仁堂再次相逢。當時奶奶撫摸著鄧仕均身上的傷疤,問長問短。鄧仕均更是把奶奶當作了自己的母親,見了面有說不完的話。他們之間魚水深情的感人故事也成為“擁軍愛民”的典範。

1959年10月1日,奶奶赴京參加國慶10週年觀禮時,聽到了鄧仕均犧牲在朝鮮戰場的噩耗。當時奶奶兩腿發軟,泣不成聲。她哭著說:“他是個多好的同志啊!”

如今,鄧仕均所在的部隊已改為武警部隊。在天津武警指揮學院的衛士廣場一隅,矗立著一座根據鄧仕均和我奶奶戎冠秀當年的合影創作的人像雕塑,成為武警指揮學院對學員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鮮活教材。

當年在八路軍的擴軍大會上,奶奶第一個發言,她說:“我有3個兒子,全報名,驗上哪個哪個去,都驗上了都去!要是不嫌我老伴兒老,讓他也去給咱八路軍餵馬!”在奶奶的帶動下,革命老區出現了母送子、妻送郎、兄弟爭著上戰場的動人情景。我叔叔參軍後多次立功受獎,後來犧牲在朝鮮戰場。在後來的歲月裡,奶奶又先後送4個孫子、1個外孫和1個外孫女參軍,報效祖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奶奶一如既往地堅持“擁軍愛民”,她對子弟兵的愛深入骨髓。到部隊慰問演講時,她總是帶著針線包,隨時隨地給戰士們縫補。建軍60週年前夕,奶奶同縣婦聯的同志一起做了雙納底布鞋,寄給了聶榮臻元帥。聶帥很快回了信。信中說:“這雙鞋雖然很普通,但它包含了老區人民的心意,是軍民魚水情的結晶。”聶帥把這雙鞋擺放在自己住室的茶几上,寄託對奶奶及老區人民的思念之情。

奶奶多次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和全國“三八紅旗手”。2009年被評為“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100位人物”之一。

奶奶的英雄事蹟,被編成話劇、電影、電視連續劇。河北梆子《子弟兵的母親》進京演出,得到中央領導的高度評價。慄戰書觀看後動情地說:“咱這個戲編得好,演得好,真人真事。我看的時候幾次都掉眼淚。非常感人。”該劇在中央電視臺已播放了16次。

從小到大,奶奶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鼓舞著我。我17歲參軍到中共中央警衛團一中隊,在中南海為毛主席站崗,後來又轉業到毛主席的專列上工作,多次評為優秀黨員和優秀黨務工作者,退休前,擔任工人日報社紀委書記。無論在什麼崗位上,我都把傳承紅色基因、發揚光榮傳統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因為我是戎冠秀的後人。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