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正册判词之: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一首词说的是林黛玉与薛宝钗两个人的。

林黛玉与薛宝钗,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孤女,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千金;一个天真直率,一个城府极深;一个孤立无助,一个有多方支持;一个作叛逆者知己,一个为卫道而说教。脂砚斋曾有过“钗黛合一”之说,作者也在书本的三首诗中同时提到了她们两个人,除了因为她们在小说中的地位相当外,至少还可以通过贾宝玉对她们的不同态度的比较,以显示钗、黛的命运遭遇虽则不同,其结果都是一场悲剧。

《红楼梦》正册判词之: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这两句是说薛宝钗,意思是她虽然有着合乎孔孟之道标准的那种贤妻良母的品德,但可惜徒劳无功,下场也很不妙。“金簪雪里埋”,前三字暗含其名,“雪”谐“薛”,“金簪”比“宝钗”。本是光耀头面的首饰,竟埋没在寒冷的雪堆里,这是对一心想当“宝二奶奶”的薛宝钗的冷落处境的写照。宝钗有封建阶段女性最标准的品德。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荣府主奴上下都喜欢她。作者又说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正是封建时代有教养的大家闺秀的典型。她还规劝宝玉读“圣贤”书,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即使受到宝玉冷落也不计较。黛玉行酒令时脱口念出闺阁禁书《西厢记》、《牡丹亭》里的话,她又偷偷提醒黛玉注意,还不让黛玉难堪。按当时贤惠女子的标准,她几乎达到无可挑剔的“完美”程度。但读者对这个典型总是有些隔膜,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她对周围恶浊的环境太适应了,并且有时还不自觉的恶势力帮一点小忙。如金钏被逼跳井后,她居然不动感情,反倒去安慰杀人凶手王夫人。综合全书内容来看,薛宝钗既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又是封建道德的受害者。

《红楼梦》正册判词之: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这两句是说林黛玉,意思是如此聪明有才华的女子,她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但她太聪明了结局只能是“玉带林中挂”。“玉带林中挂”,前三字倒读即谐其名,同时喻宝玉“悬”念、牵“挂”死去的黛玉之意。林黛玉是个绝顶聪慧的才女,她的才华在大观园中属群芳之冠。她从小失去父母,寄养在外祖母家,尽管是贾母的“心肝肉”,可是以她的敏感,总摆脱不了一种孤独感。特别是在对宝玉的爱情上,几乎到了神经过敏的程度。好在宝玉对她一往情深,处处宽慰她。这样,他们的爱情就在一种奇特的、连续不断的矛盾痛苦中发展着。一会儿笑,一会儿又哭了,哭时要比笑时多;刚刚和好了,突然又闹翻了,闹翻一次反倒加深一次感情。他们的爱情在有形无形的外界压力下,形成一种畸型。在荣国府那样的环境里,越敏感的人就越忍受不了,黛玉的悲剧就在于她不会像薛宝钗那样会装“糊涂”。

《红楼梦》正册判词之: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宝钗和黛玉就是一对相互对比的典型:一个胖,一个瘦;一个柔,一个刚;一个藏愚守拙,一个锋芒毕露;一个心满意足的成为“宝二奶奶”,一个凄凄惨惨的不幸夭折。但这一对情敌中并没有胜利者,就像诗中说的:宝玉的心仍在“林中挂”,宝钗注定要冷冷清清的守一辈子的活寡。

《红楼梦》正册判词之: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