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索:为何说日耳曼人的迁徙才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的“推手”

​导读:最早的日耳曼民族就像其他游牧民族一样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在迁徙中成长、在迁徙中成熟、在迁徙中反思、在迁徙中蜕变,久而久之,逐步探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分配制度,随着社会的动荡,逐步演变成欧洲封建制度的最原始形态,而日耳曼人的迁徙,也正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的“推手”

原始日耳曼人

日耳曼人原来居住在罗马帝国以北,东起维斯拉渡河、西至莱茵河,南起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这些地区构成了他们的生活之地,历史上称这些地区为日耳曼尼亚或者大日耳曼尼亚,把莱茵河下游地区称为小日耳曼尼亚,直到公元1世纪,他们基本上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被罗马人称为“蛮族”

最早记录日耳曼人这段历史的书籍应该就是《高卢战记》,这是当时罗马总督凯撒所写,书中记载当时绝大部分日耳曼人从事畜牧业生产,过着半游牧的生活,农业经营具有原始“游耕”的性质,第一年收割完庄稼之后就会迁到另外一个新的地方去。为什么这么做?《高卢战记》133页中关于日耳曼人的解释是这样的:

怕他们养成习惯,从而把作战的热情转移到务农上;怕他们从此孜孜追求大片田地,势力大的会把势力小的逐出自己的田地;怕他们从此为了躲寒避暑,热心于大兴土木;还怕他们从此起了爱财之心,从此结党营私,纷争起来!

从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日耳曼人的两个特点,那就是“尚武”和“游牧”,这些也是日耳曼人能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日耳曼尼亚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当时财产公有制在日耳曼人生活中还占据着主导地位,土地归所有人共有,产品也直接分配,氏族首领负责处理日常事务,最高权力属于民众大会,战时推选最勇猛的人为军事首领。

历史探索:为何说日耳曼人的迁徙才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的“推手”

公元1世纪时,日耳曼人虽然没有形成国家,但是,传承已久的氏族公社已经开始瓦解,按照《日耳曼尼亚志》的记载,这时的日耳曼人相对已经定居下来,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粮食产量也有了显著增长。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土地占有形式也随着发生了变化,虽然依然属于氏族公有,但已经转由个体家庭经营,山林、牧场、水源则仍由氏族成员共同使用。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因为地位特殊,孤儿占有更多较好的土地,在战争中的分获物也比其他人要多

从这时开始,氏族内部的平衡被打破,一些人因为担当公职而变成了氏族中的贵族,这也是封建体制的萌芽

在家庭方面,男子主要从事狩猎和打仗,农业和家务就由妇女和老人去做,成年男子可以袖手旁观而不用参与劳动。日耳曼人也把战俘称为“奴隶”,“奴隶”往往会被统一安排到一小块土地上进行劳作,向主人缴纳一定数量的谷物、牲畜和布匹;奴隶也有自己的家属,其生命却没有任何保障

这时氏族的重要事务都由氏族贵族和军事领袖组成的贵族会议提出议案,然后再交由民众大会通过。除了军事首领外,贵族会议和民众大会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权力机构。

日耳曼民族的发展

到了公元3——4世纪,由于阶级分化严重和战争规模的扩大,日耳曼人的部落之间也开始出现联盟,比较出名的有东哥特、西哥特、汪达尔、法兰克、伦巴德等;公元4——5世纪,是世界历史上的“民族大迁徙”时期,日耳曼人的这些部落联盟也都卷入大迁徙的浪潮中,而同时卷入大迁徙的民族还包括匈奴人、阿兰人、柔然人等,但是,以日耳曼人各分支为主体:

西哥特人从黑海北岸西部越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后来又从意大利转高卢抵达西班牙;

汪达尔人从欧洲北部经高卢、西班牙后,进入北非;

匈奴人从亚洲到达现在的匈牙利以及西欧;

法兰克人从莱茵河中下游进入高卢等地;

......

历史探索:为何说日耳曼人的迁徙才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的“推手”

在迁徙的过程中,日耳曼人的足迹几乎遍布整个欧洲,而建立国家的外在条件也越来越成熟,在西罗马土地上先后出现了多个日耳曼人的王国,像419年在高卢西南和西班牙北部建立的西哥特王国、439年在北非建立的汪达尔王国等等。西罗马帝国在奴隶起义和外族入侵的双重压力下开始灭亡,在它的废墟上,先后出现了法兰克王国、东哥特王国、伦巴德王国等日耳曼人王国,其中,法兰克王国的存在时间最久、影响也最大,其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也最具典型意义

日耳曼发展带来的影响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的结束和封建社会的开始,但是,离最终确定封建制度却还有几个世纪的时间。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生,有它自己的历史条件:

一:西罗马帝国晚期,奴隶制已经开始瓦解,隶农制的出现是封建社会萌芽的标志;

二:日耳曼人的征服及其与原罗马居民的融合;

综合来看,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生是在被征服者(西罗马)先进生产力、与征服者(日耳曼人)原始制度瓦解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的,这些对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生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历史探索:为何说日耳曼人的迁徙才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的“推手”

日耳曼人在征服西罗马的过程中,控制了一半以上的土地,除了大部分分给日耳曼人公社之外,也有一部分被国王直接占有。国王根据原来战利品的分配原则,把土地连同那里的奴隶分给自己的亲兵和其他下级首领,对于那些懂拉丁语、懂法律的当地人,也会酌情分发一些土地和奴隶

这些分得土地的人就成为新的土地所有者,被称为“地主”或者“庄园主”,这些人日益熟悉罗马隶农制的生产形式,与他们原来对下属比较温和的隶属形式相结合,就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生产关系。他们自己不再耕种,将土地割据成小块,分给奴隶或者隶农进行经营,转而收取一定的“租金”。奴隶和隶农的处境和以前相比有所改善,而这种独立的经营模式也刺激了奴隶和隶农的主动性、积极性,使生产力有了明显提高

巅峰

说完生产关系的变化,我们再回头看法兰克王国

法兰克人属于日耳曼人的一个分支,长期居住在莱茵河中下游,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到476年逐渐分成两大部族:莱茵河三角洲的“萨利克法兰克”和莱茵河中游平原地区的“里普利安法兰克”。趁着西罗马帝国衰落之际,法兰克人占领了高卢的大部分地区。481年,萨利克法兰克的军事领袖克洛维建立起了法兰克王国;486年克洛维定苏瓦松为首都。为了得到天主教会的支持,496年,克洛维亲率3000亲兵皈依天主教,由于他在征服罗马后只是没收了原罗马皇室、元老、及其反对者的土地,所以他得到了天主教和富有农场主的支持,后来克洛维稳步发展,在扩张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统一的法兰克王国。

克洛维在征服罗马之后,将收缴的土地赐给亲兵、官员、和教会,也就是后来的“地主势力”。表面看,这确实有助于巩固他的统治,但是,同时也造成了另一种新的对立,也就是农奴和地主之间的对立,而且也导致大批自由农民地位下降并最终破产成为农奴。

克洛维死后,法兰克王国也开始分裂,战争始终都是如影随形,这更加剧了隶农的不满,却使教会、地主、贵族的势力不断壮大。

历史探索:为何说日耳曼人的迁徙才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的“推手”

7世纪中叶,国家政权落到了宫相的手中。什么是宫相?这有点类似于我国历史上的内务府总管,是为国王管理财产和收支的宫廷总管,因为受到国王的赏识,权势不断增加。8世纪,出了一个著名的宫相——查理.马特,他在掌权之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和阿拉伯之间的战争,经过浴血奋战虽然打败了来犯的阿拉伯军队,但是,查理也意识到步兵在战斗中的落后,于是,开始扩充骑兵,这也是古代欧洲骑士制度形成的缘由

当时查理面临的困境就是国库空虚,于是他就改变了赐地制度,没收了一部分教会和贵族的土地,分发给承担骑兵义务的人,同时为了保持对土地的占有权,他还规定“赐赏的土地不能世袭,一旦不再承担骑兵兵役,土地就要收回国家”!这种采邑制的实施加速了法兰克封建化的进程,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封建制度已经初见端倪:

采邑的大小和负担骑兵义务的多少成比例,形成了封建的人身等级隶属关系和土地的等级占有制;

一批小封建主、富裕农民成为骑士,这些人也成为以后封建社会的小封建主阶层;

一部分农民在摆脱兵役后,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所有倚重,地位进一步下降,最终沦为社会最底层的一个阶级;

巩固

公元741年,查理马特的儿子丕平继承了宫相的职位,751年,他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夺得皇位,自此,拉开了加洛林王朝长达240年的统治。为了报答教皇,他曾多次率兵攻打教皇的敌人——伦巴德人,并把夺取的土地献给教皇,西方历史上称为“丕平献土”;教皇在这些土地上建立了名副其实的“教皇国”。

公元768年,查理继位,在教皇的支持下积极向外扩张,不但征服了伦巴德人、吞并了巴伐利亚和萨克森地区,还从阿拉伯手里抢夺了科西嘉和撒丁岛,实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历史探索:为何说日耳曼人的迁徙才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的“推手”

公元799年,罗马教皇立奥三世被罗马贵族赶出罗马,查理应教皇的请求进军罗马,帮助教皇恢复了地位。为了报答查理,教皇在公元800年时为查理加冕,宣称其为“罗马人的皇帝”(记载于《罗兰之歌》),因此查理也被称为查理曼,即查理大帝。首都定于阿亨,全国有98个郡,各郡都由国王派伯爵治理,查理每年还会派官员到处巡视,监视伯爵。通过这一系列的手段,王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在查理统治时期,他不断以赐赏土地的方式换取支持,对土地的需求极为严重,故而从未停歇对外掠夺土地的战争。他在位的40多年间,对外发动的战争次数超过50次之多,大大扩大了查理曼帝国的疆土面积,但同时,也加速了自由农民的贫困与破产,或者说是“堕落之路”。

为了得到各地封建主的支持,查理曼广赐“特恩权”,这就是法兰克封建制度形成的又一个阶段。当时规定,得到“特恩权”的教俗领主,在自己的领土内具有独立的行政、司法、经济、军事特权,国家也不能进入领地征税和干预其内部事务。享有“特恩权”的领主简直成了一个“小国王”,他的领地也成了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小王国”。但是,“特恩权”的普遍赐授也使国家陷入一个困境,广大农民在重税和兵役的压力下,不得不将自己的土地献给拥有“特恩权”的领主以换取保护(当时称为“投托”),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各地领主的势力范围越来越大,而国家税收和兵役留下空缺却无人填补,更悲哀的就是那些献地的农民,因为要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变成名副其实的“农奴”

封建制度的形成

公元9世纪,法兰克王国的封建制度确立,构成这种制度的基本框架就是:农奴制、庄园制、和等级制。

农奴制:

农奴在当时没有任何权利和地位可言,除了要向地主缴纳地租之外,还要交大量的税,像“人头税”、“继承税”,甚至连结婚也要向主人交“结婚税”,地主和农奴之间是赤裸裸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这是封建社会的一大特征;

庄园和等级制:

查理大帝统治时期,农村公社在名义上依然存在,但是除了边缘地区外,其实质已经转变为封建庄园。一个村庄就是一个庄园,各封建主所拥有的庄园数量虽不相同,但是这些庄园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成了封建主的“私人领地”,除了盐、铁、和贵族们需要的奢侈品外,庄园里可以生产任何东西,完全可以实现自供自足。当然,这里也是庄园主对农奴实行剥削的地方,各种资源、设备、工具都是要收取租金的。

虽然农奴没有摆脱被剥削的命运,但是,这一时期的农奴基本上可以解决温饱问题,这相比奴隶制还是有一定的进步

历史探索:为何说日耳曼人的迁徙才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的“推手”

在加洛林王朝统治时期,随着土地分封的发展,封建等级制度也开始显露出来。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他把土地分给伯爵或者大封建领主贵族,这些人又将土地下发给承担兵役的小封建领主——骑士们,小封建领主再把土地出租给农奴,这种金字塔式的关系也形成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所以说,封建庄园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预示着封建制度最后版图的拼凑已经完成,它们也是封建制度最后确立的重要标志

城市的兴起

封建制度确立之后,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西欧经济的振兴,这都为城市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又需要一种外力来引导模式的产生,这种外力来源于哪里?农奴,或者说是逃跑的农奴

当时农奴逃避庄园主压榨的唯一方法就是逃跑,因为各领主间互不相属,所以,一旦逃出来便不易追捕。他们会在城堡、寺庙、关隘、渡口等交通方便的地方集中起来,从事小商品生产。起先,为了防止被掠夺,他们用护栏将居住地围起来,后来又筑起了城墙,于是,一座新的城市就诞生了。这种城市最早是由农奴兴建的,所以,完全可以把当时的城市看成是农奴反抗封建主的一种产物

历史探索:为何说日耳曼人的迁徙才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的“推手”

在新城市不断涌现的同时,罗马帝国时期的旧城市也开始复兴。如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等,这些传统城市有着新兴城市无法比拟的底蕴和优势,所以,复兴所用的时间也很短,于是,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出现了新旧交辉相映的情景,也可谓是一大盛事

新兴城市都建立在封建领主的土地上,要受到封建领主的司法和行政管理,可是随着城市的发展,除了封建领主外,又出现了两个对立的集团,一个是农奴和手工业者自发形成的“行会”,另一个就是商人集团为了能持续盘剥“行会”而组建的“商会”。层层剥削,让这些城市人民忍无可忍,他们通过武装起义和金钱赎买的方法,纷纷取得自治权。得到自治权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还有国王和教会在虎视眈眈,他们断不会无视这种情况的发生,为了取得合法的政治地位,城市民众不得不向国王和主教行贿,这才得到它们的认可,维护了城市的平稳发展

在取得“自由”之后,城市发展的动力就完全显现出来,这不仅体现在商业自由上,连科学的发展也不会受到过于严格的约束,这些都是城市腾飞的活力所在

城市的兴起是生产力发展和阶级斗争的产物,同时又成为促进生产发展的条件,它为农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市场,因此又促进了商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它更为文化、科学的发展和冲破教会统治创造了条件,也为学校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尾话

封建社会的产生有其自身的历史性和必然性,而日耳曼人的民族迁徙无疑缩短了这个历程所要耗费的时间,其直接推动了欧洲封建制度的产生,也是社会和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虽然从封建社会建立到封建制度的建立又历经了无数波折,但是,日耳曼人所扮演的角色却绝对不容忽视;

而城市的兴起不单是封建制度下的产物,更是对封建制度缺陷的一种弥补,这对日后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