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不能自我改革,必被他人革命

看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读人无数!我是明海,专注于有趣的人物撰写!

中国自从1978年开始进行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的发展我们看着他的变化,几年一个新面貌。然而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一直进行着重农抑商政策,所谓的“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

虽然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是一种社会进步。但由于明朝海禁以及清朝的闭关锁国,所以也一直没有得到太大发展。可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与思想的潮流下,明朝后期有一位天才。

他竟然发现商业实在太重要了;不仅发现,他还明确反对随意增加商税,侵犯商人利益;不仅反对,他还提出建议“剩征发,以厚农而资商;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不仅提出建议,等当上内阁首辅,他对整个社会进行了改革。这位天才到底是谁呢?

「张居正」不能自我改革,必被他人革命

这就是我们这期要讲的风流人物——张居正!他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他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所谓: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01、传奇的事迹

天才人物出生往往具有一定的传说故事,我们之前讲过一期风流人物王阳明,他的出生极具传奇,我们先来简单看看他的出生如何传奇:

王阳明小时候的名字叫“王云”,而这个名字可有来历。王阳明的祖母做梦梦到有一位天将抱着一位孩童,驾着五彩云下来给他,随后王阳明就出生,于是家人给他取名叫“王云”。可是王云五岁了还不会说话,一位道士一天碰到王云,摸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爷爷听到,后来想想取名“云”可能泄露天机,于是改名叫王守仁,字号王阳明。

其实张居正出生也是如此传奇!

张居正出生的前一个晚上,老太爷做梦看到一只白色的乌龟从家里的水翁爬出来。在中国古代,乌龟与青龙、白虎、朱雀并列四大祥兽,而白色又是吉祥的颜色,

于是就叫“张白圭”。他年仅12岁就考上秀才,后主考官亲赠大名“居正”。

张居正两岁时,一天乳母带他去堂叔家玩,那叔叔正在刻苦准备科考,便半开玩笑对他说:“小家伙,听说你很聪明啊,你看这书上的‘王曰’两字,要是认得才是聪明呢!”过了两天,张居正竟然认得这两个字,从此“神童”名号逐渐传开来。

自从12岁参加科举后,就一路扶摇直上达到殿试,中途不断遇到伯乐,最后做到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独揽军政大权,进行一系列改革,可以说为病入膏盲的明朝后期进行续命。(可惜随着他的去世,曾经触犯到的集团利益对他进行攻击,基本把全部改革都撤了,后来发现他的价值却已经来不及,明朝最终被革命了。)

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会说:张居正从小就是天才,后来又考到殿试,路上不断遇到贵人帮助,像我们这种从小成绩平平,也没人脉的普通人,他这种我们学不会。

其实不然,他科举当官之前我们学不了,但当官后的很多地方却十分值得我们去解剖。官场上勾心斗角、帮派林立、天才辈出,像高拱、徐阶、严嵩等位居过内阁首付,但最后能独揽大权。特别是“严嵩与夏言斗”、“徐阶与严嵩斗”、“高拱与徐阶斗”、“张居正与高拱斗”等我觉得在很多公司或者社会的丛林法则有着类似的事情。

「张居正」不能自我改革,必被他人革命

比他才能差的他能胜出没有什么,但同才能胜出难道只有运气而已么?这必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

当然,我们要学习具有普遍性的经验方式。接下来,我从唯物辩证法的一大规律进行分析——“量变与质变的规律性”

事物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变化,只要不引起质的变化,他仍然保持其质的稳定性,仍是原来的事物。但超过一定的量,就会引起质变,原来的事物就会变成另一种事物或状态。举个例子:

一个企业发一张传单基本没用,只有传单的数量达到一定的阈值才能产生连锁反应。但达到连锁反应的宣传数量就应该唯其稳定,超过这个量就会引起消费者的讨厌憎恶。

也就是说,我们要注意让量变达到质变(进步的),也要防止量变达到质变(落后的)。

我们来看看张居正在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做的!

02、量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我们常常说:差一点我就中了、差一点我就迟到了、差一点我就抢到了、差一分我就及格了、差一分都就达到一本线了等等,这些差一点、差一分就是没有从量变达到质变。差一点足以改变一个人,所以我们要注重量变的过程。

张居正自做官开始,就目睹了“夏言与严嵩斗”、“徐阶与严嵩斗”、“高拱与徐阶斗”、“殷士儋高拱斗”等等,通过这些量变,才让他学会隐忍,更具韧性。使他最后与高拱斗的时候具有足够的耐心等候,没有绝对胜利的把握一直隐忍着。

当然,之前我们讲过张居正一路上遇到伯乐,得到贵人相助。其中最重要的伯乐就是徐阶,当没有足够的量变使张居正真正在官场上成熟时,如果没有徐阶(张居正老师)的不断指引,以及以身作则的启发,张居正也不会在险恶的官场上那么顺利生存。以他“以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观很容易冲动而被其他高官斗下去。

「张居正」不能自我改革,必被他人革命

在高拱作为内阁首辅的时候,殷士谵与高拱斗就是太急性,最终殷士儋 被斗下去。

隆庆六年,四十八岁的张居正终于成为大明的首辅,逐步独揽大权。

首先他推行的是“考成法”,改变了以往“上之督之者虽淳淳,而下之听之者恒藐藐”的拖拉现象。这个高效的体系为推动改革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接着推行“一条鞭法”,这两者一整顿,全国税收状况大为改观,扭转了国库亏虚,万历五年,全国钱粮数目入达435万两,比隆庆时期翻了一番。为张居正各项改革(特别是军事上)提供了财政基础。

张居正要富国强兵,财政是基础。而财政一方面要增加收入,但收入的增加总是有限的,所以同步进行的就是要节流。张居正首先拿皇帝开刀,减少皇室开销。不仅对自己学生万立皇帝严格,张居正对皇后也不放松。各种建庙、节日开销都不断压缩。

然后无论清丈田畴、国防建设、整修学府等等,这些都是量变,这些量变让病入威期的明朝暂时活起来。当然,没有这么多量变,也不会触犯那么多利益集团。但无论如何,张居正在改革中的量变政策整体进行得有条有序。

因为电子产品往往能立即满足我们的需求,以至于现在的年轻人对很多事情的付出都立刻想有反馈、有效果,无法忍受没有反馈的短期的结果。今日头条的张一鸣曾经给年轻人的建议就有一条:延迟满足感。为什么呢?

我们要忍受量变的付出而没有达到质变而产生的效果与反馈!

03、质变——抓住风口

爸爸与儿子打赌:如果你考100分满分我就给你买玩具。儿子特别聪明,但每次不是考了98分就是99分,总是差那么一两分。1——98分、1——99分都是量变的过程,而达到100分满分才是质变,只有产生质变才能得到爸爸买的玩具。

这时,可能粗心是限制达到质变的关键因素,所以要细心,把握方法!

再比如,你是一个非常喜欢习作的人,平时不断努力练习,而且得到不少人称赞。一次看到一个你非常喜欢的公司招生公众号写手,福利特别好,时间也很合适。这时你应该放弃其他不重要的事情,全力以赴去应聘这家公司。要学会抓住时机,促进质变。

让自己由一个兴趣变成可以靠兴趣赚钱的质变。

张居正在官场上的每个节点的成功,就是善于把握时机,抓住机遇,促成质变!

张居正刚来的时候,就被徐阶所赏识。当时严嵩为首辅,徐阶与严嵩进行争斗,张居正站在徐阶那边,虽然不公开隐忍着。但严嵩在朝廷到处都是他的强势势力,而且得到嘉靖皇帝的宠爱。所以徐阶与张居正一直在隐忍、甚至去不断讨好严嵩,一直在等时机。

「张居正」不能自我改革,必被他人革命

隐忍了10年终于等到了时机:

1、严嵩重要的盟友陆炳死了;

2、火灾后修宫殿徐阶开始得宠;

3、随后严嵩的老妻欧阳氏去世;

4、儿子严世蕃回乡守丧三年,要知道,他儿子可是严嵩智囊团的主要力量;

5、得到心学大师何心隐与道士的帮忙。

于是徐阶与张居正抓住时机,绊倒严嵩,形成质变。徐阶开始进入内阁首辅,张居正也得到更高的职位。

高拱曾经被徐阶斗下野,但后面徐阶退休,又有人引荐高拱上来,然后凭借着自己的才能以及自己是隆庆皇帝的老师,于是很快成为内阁首辅。高拱心高气傲,以自己为中心。张居正处处受着打压,但还是不断隐忍着,等待时机,以便抓住机遇促成质变。

隆庆皇帝年纪轻轻就去世,10岁大的万历皇帝继位,机会逐渐开始出现。

高拱的心高气傲不断得罪其他大臣,甚至对皇帝不敬。冯保是高拱的敌人,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而且冯保是皇帝的太监,还得到皇太后的信任。于是张居正与冯保结盟,然后利用高拱对皇帝不利的话,而且利用皇太后与小皇帝害怕高拱夺权,最后在这三方面的策划下把高拱弄下台。

后面张居正当上内阁首辅,达到了质变。开始进行一些列改革,实现自己的抱负。

我们所说的坚持就是量变,当风口出现时,要把握时机,促成质变。

04、量变与质变之间的平衡——中庸之道

很多事情达到一定的量才会产生质变,很多人注意到如何抓住机遇促成质变,但有很多事情不需要发生质变,维持在一个平衡的系统即可。

比如一个草地养多了羊,可能就会形成土地荒漠化。由草地到荒漠就是产生了质变,这个质变我们不需要的。张居正为官那么多年,很多事情在量变与质变之间也很会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很好把握了一个度。

在徐阶与严嵩争斗的时候,张居正一直暗自站队徐阶,但明面上很好处理在严嵩以及徐阶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张居正公然以徐阶门人自居,即使朝堂之上,也毫不避嫌。每次去拜访徐阶,他都大张旗鼓,车马喧嚣,生怕别人不知道似的。另一方面,对于严嵩一党的主要人物,他也笑脸相迎,素日里常走动。但不卑不亢,却是彬彬有礼,有时还帮严嵩写青词。

这就很好利用徐阶与严嵩的争斗为了争夺自己站队进行借势,虽然暗里站队徐阶,但这样既让徐阶打消怀疑自己倾向严嵩一党,得到更加的信任与放心;有让严嵩觉得自己光明磊落,没有发觉自己向向徐阶那边。

在开始进行改革的时候,张居正也很好把握这个度。

明明要改革,他却一口咬定,我不是改革,我是严格遵循祖宗的法制。拿着“祖宗法度”作为一个大的框架,张居正对外宣传,自己仅仅是在这个框架进行微调。

尽管考成法是他的原创,他却要给新酒找个酒瓶装。他在奏章里振振有词说:考成稽查,是我们大明朝旧制,是老祖宗们早就定的规矩。如今因为年代日久,大家都把这个规矩给忘了,我从新推行而已。

这样,人们从心里更好地接受他。

对于明朝与蒙古北部的俺答汗以及东边的图门之间的处理上,也很好处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张居正对于俺答汗(当时臣服明朝)集团策略是,一方面要使得集团之间存在矛盾,使之不能完全联合,免得他们纠结太强的势力,对明朝产生威胁;另一方面,又不能使得他们的矛盾太激化,以至于被东边的图门笼络走,增强那一边的力量,这同样对明朝不利。

可以说,张居正在为官以及做事很多时候都能平衡量变以及质变的关系。但后面独揽军政大权后,自己也开始过于强势,有点心傲;改革力度逐渐加大,得罪更多的利益集团;对皇帝管得太严,太苛刻。毕竟是皇上,而且后面处于叛逆期。所以等张居正死后,基本全部改革政策都撤了,而且还迫害张居正的家人。

虽然后面得到平反,才认识到改革的作用,但已经来不及了,政权很快就被推翻。不能进行自上而下地改革,必将被自下而上地革命!

明朝中后期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明朝开始海禁。自从高拱上台后解放海禁,特别是张居正如此重视商业。如何张居正能活长一点,不断培养改革人才,万历皇帝能继承这些政策,可以说顺应历史的潮流。明朝不会那么快灭亡,没有出现后面清朝的闭关锁国,那么中国是否发展得更加繁荣呢?

总结:

张居正虽然是天才般人物,但一生中他有意无意遵循到唯物辩证法的一大规律:

1、量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质变——抓住风口

3、量变与质变的平衡——实行中庸之道

看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读人无数!我是明海,专注于有趣的人物撰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