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父子倆的意見如果被採納,蜀國不會亡,三國曆史將改寫

這父子倆的意見如果被採納,蜀國不會亡,三國曆史將改寫

公元221年7月,剛坐上蜀漢皇帝寶座的劉備悍然發動對吳戰爭。固然這是要報關羽被殺的新仇,但未嘗沒有一雪瓜分荊州舊恨之意。數年前,劉備剛得益州。腳跟還沒站穩,孫權的書信便至,要求劉備歸還荊州。一代梟雄劉備豈是這麼好相與的?不過那時的劉備根基未穩,並不想撕破臉,他忽悠孫權說,“等我得到涼州之後,再行歸還荊州。”

孫權也不是三歲小孩子,沒有那麼好糊弄。他勃然大怒,立即派出軍隊,準備武力奪回荊州。蜀漢方面也不示弱,劉備親率五萬大軍與東吳方面對峙。大戰一觸即發,這時北方的曹操無意之間為雙方解了圍。不早不晚,曹操這時進軍漢中討伐張魯。漢中可是益州的門戶,一旦被曹操所得則益州馬上陷入危境。

在這種情況下,劉備火速與孫權達成和解,雙方約定以湘江為界中分荊州。可是蜀、吳兩方對這個結果都不滿意,都認為自己方應全得整個荊州。這就埋下了關羽被襲殺、蜀吳發生夷陵之戰的後患。

這父子倆的意見如果被採納,蜀國不會亡,三國曆史將改寫

新仇加上舊恨,劉備已經被仇恨衝昏了頭腦。再加上劉備打心眼裡看不起孫權,認為吳國不堪一擊。這樣伐吳便勢在必行了。作為蜀漢帝國文臣之首的諸葛亮根本不敢勸說。劉備發兵意志堅決,一眾大臣也不敢極力勸說。這時一員武將勇敢地對劉備提出了自己的意見,這員武將正是偏將軍黃權。

黃權本是益州牧劉璋的下屬,劉備襲取西川時,黃權堅守城池不投降。後來劉璋投降了劉備,黃權這才不得已投了降。正因為黃權具有這樣的忠貞品質,劉備很看重黃權,對他委以重任。在發兵徵吳之前,諸將都噤若寒蟬,這時黃權不計後果地勸諫劉備:“我們的軍隊順流而下容易,但想要退兵會比較困難。吳國兵將悍勇善戰,還是請讓我來擔任先鋒,請皇上帥大軍鎮守後方!”古代大軍開拔之前,如果有人提出不同意見,可能被認定為“沮眾”,其結果往往就是被砍頭。

劉備雖然很生氣,但也算是一個明主,好歹沒有把黃權的腦袋瓜砍下來,只是不帶黃權出征了。他安排黃權率領另外一支部隊,預防可能來自北方曹魏的攻擊。蜀、吳大戰不可避免,結果蜀漢軍隊果然大敗,劉備“僅以身免”。要知道劉備帶領的軍隊是蜀國的精銳,全部在這一場戰爭中化為烏有。以至於諸葛亮後來要進行北伐,整整準備了六年的時間。要是劉備聽從了黃權的意見,保存了蜀國的精銳部隊,那麼蜀漢伐魏的結果可能大不一樣。

領導決策錯誤,後果只能由下屬來承擔。蜀漢在夷陵之戰中失敗,黃權後路被吳軍截斷。不得已,黃權只好向曹魏投降。當時有蜀國人跑到洛陽,告訴黃權說他的家族被劉備誅滅了。黃權淡定地說,“我和劉備、諸葛亮以誠相待,他們知道我的苦衷,不會做出這樣的事的。”後來確切地消息傳來,果然如黃權所料。不但家族沒受到牽連,黃權留在蜀漢的兒子黃崇還做了高官。

這父子倆的意見如果被採納,蜀國不會亡,三國曆史將改寫

四十多年之後,魏國大舉伐蜀。當時蜀國的國力已經非常弱小,但軍隊的戰鬥力還是非常強大的。大將軍姜維守在劍閣,魏國軍隊無法攻破,後勤補給又跟不上,正打算要退兵。這時副帥鄧艾出主意,決定從陰平走小路直趨江油,繞過劍閣。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率軍抵禦鄧艾,這時已經到達涪縣。黃權的兒子黃崇此時已經官至尚書郎,隨同諸葛瞻出征。

黃崇多次勸說諸葛瞻迅速率部佔領險要地形,不能讓鄧艾部隊順利進入平地。要知道,敵眾我寡的情況下,一定要利用好地形。黃崇的建議無疑是對的,可諸葛瞻就是不採納。最後,黃崇痛哭流涕地勸說,諸葛瞻依舊不為所動。諸葛瞻比父親諸葛亮差距不止一點點!

由於諸葛瞻沒有采納黃崇的建議,鄧艾大軍得以長驅直入,逼得諸葛瞻不得不退守綿竹。兩軍對戰,鄧艾派出了自己的兒子鄧忠和司馬師纂出擊。蜀軍戰鬥力還是很強的,竟然把魏軍打得落花流水。鄧忠對父親鄧艾稟報說:“蜀軍太強大了,我們打不過,不如退兵吧!”鄧艾大怒,喝斥道:“存亡在此一舉!你們打不過我就要砍下你們的頭!”這兩人不得已,性命攸關之下不得不拼出死力。魏軍回戰之後大破蜀軍,斬殺諸葛瞻和黃崇。

這父子倆的意見如果被採納,蜀國不會亡,三國曆史將改寫

後來,蜀後主劉禪投降,姜維大軍也不得不投降。聽到要投降的消息,軍士們非常憤怒,紛紛拔出刀劍,對著石頭亂砍以發洩心中的怒氣。說明蜀國的軍隊士氣是高昂的,戰鬥力也是非常強的。本來鍾會都已經決定要退兵,要是諸葛瞻聽從了黃崇的意見,抵擋住了鄧艾的攻擊,那麼魏國退兵是必然的。蜀漢政權將再延續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三國的歷史將被改寫。

歷史畢竟已經真實發生,歷史也不容易假設。但從黃權父子進諫不被採納,我們也就知道了,很多時候歷史不過是一串串的偶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