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哪个省份的名将最多?有何依据?

历史知事


名将的标准是什么?没法讨论,还不如以新中国开国将帅的省籍为例来说明,哪个省的元帅将军最多。新中国共有10名元帅、10名大将、57名上将、177名中将、1360名少将。

开国将帅分布最多的省份前6分别是:

江西(325人)

江西省籍的开国将帅最多,325人。其中有3位上将和38位中将,以及284位少将。

上将:肖华、陈奇涵、赖传珠

中将:梁兴初、吴克华、王恩茂.....

江西籍开国将军主要分布在赣西南地区的莲花、永新、吉水、吉安、泰和、兴国、宁都、于都、瑞金一带,其中的兴国(54人)、吉安(46人)、永新(41人)三县均为中国十大将军县之一。

湖北(235人)

湖北籍的开国将帅235人,其中元帅1人,大将2人,上将14人,中将32人,少将187人。

元帅;林彪。

大将:徐海东、王树声。

上将:韩先楚、王平、郭天民、周纯全、陈再道、王宏坤、刘震、陈锡联、陈士榘、王新亭、黄永胜、贺炳炎、谢富治、王建安(1956年授上将)。

中将:王必成、王近山、秦基伟、聂凤智、詹才芳、胡奇才.....

湖北籍将帅主要分布在黄冈地区的大悟、红安、麻城、黄陂一带。其中红安县和大悟县都是中国十大将军县之一。

湖南(202人)

湖北籍的开国将帅202人,其中元帅3人,大将6人,上将19人,中将73人,少将101人。

元帅:彭德怀、贺龙、罗荣桓

大将: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许光达

上将:李志民、宋任穷 、唐亮 、王震 、杨勇 、宋时轮、杨得志、李聚奎、彭绍辉、肖克.....

湖南籍将帅主要分布在湖南东部靠湘赣边界的平江、浏阳、酸陵、茶陵一带。

安徽(128人)

安徽籍的开国将帅202人,其中上将2人、中将12人、少将114人。

上将:洪学智、李克农

中将:皮定均、徐立清、林维先、曾绍山、滕海清、梁从学、杨国夫、陈先瑞、李耀、张贤约、聂鹤亭、陶勇

从地域上主要分布在皖西地区的霍邱、六安、金寨县一带。其中金寨和六安均为中国十大将军县之一。

河南(108人)

河南籍的开国将帅108人,其中上将1人、中将8人、少将99人。

上将:许世友

中将:张震、孔庆德.....

河南籍的开国将军重要集中在信阳、新县一带。

四川(含重庆共99人)。

四川(含重庆)籍的开国将帅99人,其中元帅4人,大将1人,上将3人,中将3人,少将88人。

元帅:朱德、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聂荣臻

大将:罗瑞卿

上将:张爱萍、陈伯钧、傅钟


袁卫宇


名将没有统一标准,所以很难统计,无法比较,不过新中国开国将帅的籍贯倒有精确统计,排名前10位的分别是:江西(325人)、湖北(235人)、湖南(202人)、安徽(128人)、河南(108人)、四川(含重庆共99人)、山东(89人)、福建(83人)、河北(81人)、陕西(64人)。

1,江西省,325人,3上将

江西是著名革命老区,江西大地发生了太多革命大事件,周总理在江西领导了南昌起义,毛主席在湘赣边领导了秋收起义,毛主席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建立了中央苏维埃人民政府,中央红军从瑞金开始了万里长征……

有如此雄厚的革命基础,江西出将帅顺理成章,江西籍的开国将帅共有326人,其中上将3名,分别是陈奇涵(江西兴国)、肖华(江西兴国)、赖传珠(江西赣县);中将23名,其中不乏梁兴初、吴克华这样的著名猛将;少将284名,不乏谢振华、曾克林、丁盛这样的名将。江西省的兴国、吉安、永新都是中国十大将军县。

2,湖北省,235人,1元帅2大将

湖北的革命历史更加悠久,近代最早的革命辛亥革命就在湖北武昌爆发,我党也是在湖北汉口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湖北黄安、麻城爆发的“黄麻起义”,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诞生了著名的红四方面军……

有着如此悠久的革命渊源,湖北除了很多开国将帅,而且大多都是著名猛将,个个都是大名鼎鼎,战功赫赫。湖北籍的开国将帅共有235人,其中元帅1名,林彪;大将2名,分别是徐海东、王树声;上将14名,分别是韩先楚、陈锡联、陈再道、陈士榘、王新亭、王宏坤、王平、王建安、刘震、郭天民、周纯全、黄永胜、贺炳炎、谢富治;中将31名,其中不乏王必成、王近山、聂凤智、秦基伟、李天焕等著名猛将;少将187名,其中不乏刘华清这些后来担任高级领导职务的名将。湖北省的红安和大悟都是中国十大将军县。

3,湖南省,202人,3元帅6大将

湖南在近代对中国影响极大,毛主席在湖南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彭德怀等在湖南领导了平江起义,贺龙,任弼时等在湖南创建了湘鄂赣、湘鄂川黔苏区等革命根据地,并且诞生了除毛主席这一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1614名开国将帅中,湖南籍有202人,而且级别极高,其中元帅3名,分别是彭德怀、贺龙、罗荣桓;大将6名,分别是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许光达;上将19名,其中不乏萧克、王震、杨勇、杨得志、宋任穷等名将;中将45名,其中不乏张震、唐天际等名将;少将129名,其中不乏段苏权、钟伟等名将。湖南省的平江和浏阳都是中国十大将军县。

4,安徽省,128人,2上将

安徽也是著名革命老区,土地革命,这里的大别山区是红四方面军活跃的重要地区;抗日战争,这里是新四军活动的重要地区;解放战争,这里是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主战场。

开国将帅中,安徽籍将军一共有128名,其中上将2名,分别是洪学智、李克农;中将12名,其中不乏皮定均、徐立清、陶勇等著名猛将;少将114名。安徽省的金寨、六安都是中国十大将军县。

5,河南省,108人,1上将

河南处于中原地带,与山西、山东、湖北、安徽等省的交界处都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很多热血青年参加革命,走出了一批开国将帅。

开国将帅中,河南籍将军一共有108名,其中上将1名,许世友;中将9名,其中不乏郑维山、钱钧等名将;少将99名。河南省的新县是中国十大将军县。

6,四川省(含重庆),99人,4元帅1大将

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在历史上一直比较封闭,但近代以来,很多四川人走出四川参加革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军事家和开国将帅。

开国将帅中,四川籍将帅有99人,差一个就破百,其中元帅4名,分别是朱德、刘伯承、陈毅、聂荣臻;大将1名,罗瑞卿;上将3名,分别是张爱萍、陈伯钧、傅钟;中将3名,分别是毕占云、吴瑞林、贺诚;少将88名。

7,山东省,89人,3中将

山东籍的3名中将分别是孔庆德、刘兴元、孙继先,另外有86名少将。

8,福建省,83人,3上将

福建籍的3名上将分别是杨成武、叶飞、刘亚楼;9名中将不乏郭化若、罗元发、傅连暲等名将,另有少将72名。

9,河北省,81人,2中将

福建籍的2名中将分别是孙毅、韩振纪;另有79名少将。

10,陕西省,64人,3上将

陕西籍的3名上将分别是李达、张宗逊、阎红彦;另有5名中将、56名少将。

从上述数据统计可以发现一个显著现象,南方的开国将帅人数远远多于北方;但若放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考察,北方出现的名将人数必定远远多于南方,这跟自中国古代南北朝以后,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南移有着直接关系。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别的时间段计算太麻烦,近代以来名将最多的省份,毫无疑问是湖南省。

湖南省的名将大概可以分为三拨人,让我从时间上到着给你数数。

1,共和国开国将军。

在共和国开国将帅中,有3位元帅,6位大将都是湖南人,如果元帅是金牌大将是银牌,那么湖南就是3枚金牌6枚银牌的冠军。而四川、重庆都是两位,湖北、广东、山西等都是一位。

湖南的三位元帅分别是:彭德怀、贺龙、罗荣桓。

彭德怀是红5军的创立者,平江起义的领导者,先后担任中央红军司令、八路军副总司令、第一野战军司令、抗美援朝志愿军总司令等。

贺龙是红6军的创立者,也是红二方面军的总指挥,后来担任120师师长等职位,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

罗荣桓是三湾改编的重要角色,后来担任了第四野战军政委,为解放全中国做出杰出贡献。

湖南的6位大将分别是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许光达都是湖南人,另外四个大将,湖北两位王树声、徐海东,广东四川各一位张云逸罗瑞卿。

粟裕,解放军中的战神,他指挥的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等都是大兵团歼灭战的教科书式案例。

徐海东,红军中的老虎,最勇敢的红军将军。徐海东程子华叶焕贤带领红15军独自长征,与陕北刘志丹高岗部汇合,为中央红军长征胜利提供了基础。


2,黄埔和抗日蒋军。

黄埔军校中前六期学员中,有三分之一都是湖南人。黄埔一期的黄埔三杰,全都是湖南人。

黄埔十大名将分别是:林彪、关麟征、胡琏、徐向前、陈赓、王耀武、宋希濂、郑洞国、杜聿明、戴安澜。其中,陈赓、宋希濂、郑洞国都是湖南人。

3,湘军。

湘军作为湖南本地成长起来的军队,走上全国,形成“天下督抚半湖湘”的形势,湖南人可谓人才济济。

当时湖南的湘军将领曾国藩外,还有曾国荃,左宗棠、李续宾、罗泽南、彭玉麟、郭嵩焘、李鸿章、刘坤一等等人物,成为晚清历史显赫的一页。后来的洋务运动也主要由湘军人物一手发起。


历史知事


明末《广名将传》收录武将最多的省份排名前10位是:河南、山西、陕西、山东、河北、甘肃、安徽、江苏、浙江、福建。

1、河南有:马燧、尹继伦、郭逵、岳飞、马文升、张辅、王越、铁铉、张玉、张良、范蠡、邓禹、冯异、岑彭、贾复、吴汉、王霸、臧宫、祭遵、虞诩、邓艾、司马懿、王濬、周访、谢玄、于谨、长孙晟、韩擒虎、贺若弼;

2、山西有:徐晃、关羽、马隆、王僧辩、斛律光、尉迟敬德、薛仁贵、裴行俭,周德威,郭崇韬,王全斌,李继隆,狄青、杨存中、王彦、刘子羽、孟宗政、王琼、廉颇、霍去病、卫青、冯奉世、张辽;

3、陕西有:史万岁、李靖、唐休璟、张仁亶,李嗣业、郭子仪、王忠嗣、种世衡、种师道、韩世忠、李显忠、王信、白起、王翦、耿弇、耿恭、马援、班超、杜预、韦叡、韦孝宽、杨素;

4、山东有:李勣、刘鄩、彭越,王彦章、李宝、戚继光、孙武、陈汤、孙膑、田单、吴起、田穰苴、李典、诸葛亮、羊祜、马隆、王猛、王镇恶,崔浩;

5、河北有:曹彬,曹翰,潘美,曹玮、史天泽、张弘范、王骥、乐毅、赵奢、李牧、赵奢、寇恂、张郃、张飞、苏定方、王晙、郭元振,刘词;

6、甘肃有:李孝恭、李抱真、李晟,李愬,张俊、刘锜、吴玠、吴璘、王德、曹友闻、仇钺、李广、赵充国、皇甫规、张奂、段颎、皇甫嵩;

7、安徽有:常遇春、李文忠、沐英、邓愈、俞通海、傅友德、郭登、杨锐、李善长、朱能、姜尚、管仲、周瑜,吕蒙、程灵洗、徐达;

8、江苏有:姚广孝、刘江、韩雍、陶鲁、杨一清、韩信、周亚夫、陆抗、陆逊、檀道济、吴明彻,魏胜;

9、浙江有:于谦、项忠、王守仁、朱儁、宗泽、刘基;

10、福建有:罗通、俞大猷、杜杲。


开国名将排10名的省份名单(新中国开国将领 百度百科):

1、江西 327位,包括肖华、陈奇涵、赖传珠3位上将;梁兴初、吴克华、王恩茂等38位开国中将;谢振华、曾克林、丁盛等286位开国少将;

2、湖北 232位,包括林彪1位元帅;徐海东、王树声2位大将;陈锡联、王平、韩先楚等14位上将,秦基伟、聂凤智、王近山等31位中将,王诚汉、谭友林、唐金龙等184位少将;

3、湖南 202位,包括彭德怀、贺龙、罗荣桓3位元帅;粟裕、陈赓、许光达等6位大将;萧克、王震、杨得志等19位上将;廖汉生、张震、刘志坚等45位开国中将;段苏权、钟伟、裴周玉等129位开国少将;

4、安徽 130位,包括洪学智、李克农2位上将;徐立清、皮定均、陶勇等12位中将;肖全夫、宋承志、查玉升等116位少将;

5、河南 109位,包括许世友1位上将;,郑维山、钱钧、李雪三等9位中将;,苏进、曹思明、尤太忠等99位少将;

6、四川 98位,包括朱德、刘伯承、陈毅、聂荣臻4位元帅;罗瑞卿1位开国大将;张爱萍、陈伯钧、傅钟3位上将;毕占云、吴瑞林、贺诚3位中将以及任荣、胡炳云、陈其通等87位少将;

7、山东 89位,包括孔庆德、刘兴元、孙继先3位中将;李耀文、仲曦东、刘振华等86位开国少将;

8、福建 84位,包括杨成武、叶飞、刘亚楼3位上将;郭化若、罗元发、傅连暲等9位中将;王集成、孙克骥、叶青山等72位少将;

9、河北 81位,包括孙毅、韩振纪2位中将;王蕴瑞、刘永源、王猛等79位少将;

10、陕西 64位,包括李达、张宗逊、阎红彦3位上将;张达志、阎揆要等5位中将;贺晋年、张松平、王扶之等56位少将。


中国被评为当代军事家名单有52人:他们分别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林彪、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彭德怀、刘伯承、贺龙、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叶挺、杨尚昆、李先念、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左权、彭雪枫、罗炳辉、黄公略、方志敏、刘志丹、董其武、王震、李达、杨得志、李聚奎、王平、叶飞、陈锡联、张爱萍、杨成武、洪学智、秦基伟、邵式平、何长工、伍修权、耿飚等52人。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人物名单有:

李大钊、邓中夏、蔡和森、杨匏安、恽代英、瞿秋白、赵世炎、罗亦农、陈潭秋、何叔衡、向警予、何孟雄、张太雷、邓恩铭、林育南、阮啸仙、黄爱、苏兆征、林祥谦、施洋、彭湃、蒋先云、左权、王若飞、韦拔群、叶挺、方志敏、夏明翰、卢德铭、袁文才、周逸群、黄公略、郭亮、杨靖宇、刘志丹、王尔琢、关向应、杨开慧、陈然、许建业、茅丽英、何功伟、缪伯英、于方舟、马骏、毛泽建、吴焕先、曹渊、周文雍、陈铁军、李林、江竹筠、张思德、刘胡兰、张森林、何敬平、冯平、王孝和、陈翰章、罗世文、耿长锁、杨暗公、熊雄、陈觉、赵云霄、赵一曼、冷云、陈为人、李白、田汉、聂耳、冼星海、吴运铎、李贞、毛科文、刘老庄连、董天知、马天训、狼牙山五壮士、杨承贵、王克勤、杨根思、董存瑞、陈树棠、魏大光、曹亚范、夏云杰、任常伦、桂干生、文立正、明德英、李自兰、王凤英、谢晋元。


100位革命先烈名单有:

1、林祥谦(1889一1923)福建闽侯人,二七罢工领导人之一。

2、施洋(1889一1923)湖北竹山人,律师,二七罢工领导人之一。

3、顾正红(1905一1925)江苏滨海人,上海棉纺工人。

4、王尽美(1898一1925)山东莒县人,党的一大参加者之一,曾在山东负责党的工作。

5、廖仲恺(1877一1925)广东惠阳人,国民党左派,坚决执行孙中山的 三大政策。

6、高君宇(1896一1925)山西静乐人,党中央委员。

7、杨暗公(1898一1927)四川潼南人,重庆地区委员会书记。

8、陈延年(1899一1927)安徽怀宁人,党中央委员和政治局侯补委员。

9、邓培(1884一1927)广东三水人,党中央委员。

10、侯绍裘(1896一1927)江苏松江人,国民党江苏省党部中共党团书记。

11、李大钊(1899一1927)河北乐亭人,党中央委员,曾负责北方区党的工作。

12、肖楚女(1896一1927)湖北汉阳人,党中央特派员筹建四川党组织。

13、赵世炎(1901一1927)四川西阳人,党中央委员。

14、李汉俊(1890一1927)湖北潜江人,党中央委员。

15、王荷波(1882一1927)福建闽侯人,党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

16、张太雷(1899-1927)江苏常州人,党中央临时政治局侯补委员。

17、罗亦农(1901一1928)湖南湘潭人,党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

18、张秋人(1898一1928)浙江诸暨人,浙江省委书记。

19、王一飞(1899一1928)浙江上虞人,党中央委员,湖南省委书记。

20、李源(1904一1928)广东东莞人,党中央委员,广东省委书记。

21、夏明翰(1900一1928)湖南衡阳人,平(江)、浏(阳)特委书记。

22、卓恺泽(1905一1928)浙江奉化人,北方区区委委员、团中央委员。

23、陈乔年(1902一1928)安徽怀宁人,党中央委员。

24、徐玮(?一1928)江苏海门人,团中央委员。

25、郭亮(1901一1928)湖南长沙人。党中央委员。

26、傅烈(1898一1928)江西临川人,四川省委书记。

27、向警予(1895一1928)(女)湖南溆蒲人,党中央委员。

28、彭湃(1896一1929)广东海丰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

29、吴光浩(1902-1929)湖北黄陂人,红军第十一军军长。

30、苏兆征(1885一1929)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

31、杨殷(1892一1929)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32、刘愿庵(1895一1930)陕西咸阳人,党中央候补委员。

33、卓兰芳(1900一1930)浙江奉化人,浙江省委书记、中央巡视员等职。

34、杨开慧(女)(1901一1930)(女)湖南长沙人,大革命失败后回家乡从事地下斗争。

35、俞作豫(?一1930)广西北流人,红军第八军军长。

36、林育南(1897一1931)湖北黄冈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兼秘书长。

37、史文彬(1892一1931)山东历城人,党中央候补委员。

38、 李求实(1903一1931)湖北武昌人,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编辑。

39、杨匏安(1896一1931)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党中央委员。

40、恽代英(1895一1931)江苏武进人,党中央委员。

41、蔡和森(1895一1931)湖南湘乡人,党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

42、邓恩铭(1900?1931)贵州荔波人,山东省委书记。

43、周逸群(1896一1931)贵州铜仁人,与贺龙同志一起开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44、韦拔群(1893一1932)广西东兰人,壮族,红军第 七军师长。

45、罗登贤(1905一1933)广东顺德人,党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

46、邓中夏(1894一1933)湖南宜章人,党中央委员、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

47、沈泽民(1902一1933)浙江桐乡人,中央委员。

48、赵博生(1897一1933)河北黄骅人,原为西北军将领,参加了宁都起义。

49、吉鸿昌(1895一1934)河南扶沟人,原为西北军将须,积极抗日。

50、顾作霖(1908一1934)上海嘉定人,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


(未完待续)


铁男春秋


毛泽东是大元帅,不参与排名,其他十位元帅代表将军的最高水准,十大元帅分属六个省地。

湖南三位:彭德怀、贺龙、罗荣桓。

重庆两位:刘伯承、聂荣臻。

四川两位:朱德、陈毅。

湖北一位:林彪。

广东一位:叶剑英。

山西一位:徐向前。

十位元帅图



18580155


现在的省份行政区划大致形成于清朝,清朝以前的行政区划和如今的省份已经有很大的差别,如果要统计清朝以前的名将所在如今省份的情况,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就以现在的省份区域来看看清朝至今的名将,我认为应该是湖南最多,理由如下:

一、清朝时期,以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为首的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涌现了曾国荃、刘锦棠等一批名将。

二、辛亥革命时期,涌现了黄兴、蔡锷等一批名将。

三、国民党时期,北伐战争时,初期的8个北伐军中,有3个是湖南的,他们是谭延闿的第二军、程潜的第六军和唐生智的第八军,黄埔学生中有名的黄埔三杰都是湖南人(湖南新田的蒋先云、湖南湘乡的陈赓和湖南岳阳的贺衷寒),后来又有廖耀湘、宋希濂、郑洞国、陈明仁、阙汉骞、李默庵、黄杰、杨伯韬、潘裕琨、刘戡等一批名将。

四、共产党方面,开国将帅中,湖南有十大元帅中三位(彭德怀、贺龙、罗荣桓),十大将中的六位(粟裕、陈赓、黄克诚、谭政、许光达、肖劲光)以及以萧克、王震、杨得志、杨勇为首的一批上将。


洞庭一苇1188


首先很荣幸能够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下面我为大家分享,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意见,希望我的回答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江西省,325人,3上将

江西是著名革命老区,江西大地发生了太多革命大事件,周总理在江西领导了南昌起义,毛主席在湘赣边领导了秋收起义,毛主席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建立了中央苏维埃人民政府,中央红军从瑞金开始了万里长征……

有如此雄厚的革命基础,江西出将帅顺理成章,江西籍的开国将帅共有326人,其中上将3名,分别是陈奇涵(江西兴国)、肖华(江西兴国)、赖传珠(江西赣县);中将23名,其中不乏梁兴初、吴克华这样的著名猛将;少将284名,不乏谢振华、曾克林、丁盛这样的名将。江西省的兴国、吉安、永新都是中国十大将军县。

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一起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生活愉快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自由好奇人


今日不说哪个省名将最多,不然又有各地网友争论不休。我们且说一下从古至今盛产将军的山东省!

我们都知道,江南的才子,山东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下面我们就说说现代,近代,古代的一些山东名将!

如有异议烦请斧正!谢谢!

现在的山东籍将军有上将19人,中将78人,少将84人。 近代北有吴佩孚,孙传芳,韩复渠(属于河北人)国民党有张自忠,赵登禹,宋哲元,王耀武,李仙洲、李玉堂、于学忠,共产党的山东将军并不多,也都不太著名。


抗日战争中最出名的山东籍贯将军有张自忠 (二战中国战区战死的最高军衔的将军,同时也是整个二战同盟国中战死级别最高的将军,蒋介石为其举行了国葬,也赢得了对手的尊敬)。

赵登禹,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赵登禹等国民党抗日将领,称赞他们在执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神圣任务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他们“给了全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1937年7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追赠赵登禹为陆军上将。1945年后,北平市政府将北沟沿改名为赵登禹路。

刘震东 1893年出生,山东济宁人,1938年2月23日在茴县牺牲。

王耀武 1904年出生, 山东泰安,陆军中将,是抗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国军三王之首,张灵浦将军当年是怹手下的团长。


抗日还有一些比较出名的山东籍贯将领,多战死。

开国的山东将军并不多有三位中将,86位少将。

孔庆德开国中将军衔。1927年参加国民革命军,1930年参加长征,抗战时期历任营长、团长、冀南军区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参加了阳明堡、百团大战等战斗战役。

刘兴元,中将军衔,毕业于抗日红军大学。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战事战斗,一生戎马,战功赫赫。1955年,获得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孙继先,山东曹县人,中将军衔。在湘江突围时,孙继先率部与敌人展开肉搏,最后大刀都卷刃了,刺刀也断了,他硬是赤手空拳杀出一条血路。孙继先将军的功夫,在开国将帅排名,在徐海东、钱钧以后,许世友之前,位居第三 。 历史上有 孙武(兵圣)

吴起(亚圣)

(后面排名不分先后)

李忠(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诸葛亮(鞠躬尽瘁)

秦琼(唐开国元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蒙恬(笔祖,威震匈奴,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 )

戚继光(抗倭民族英雄)

陈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孙膑(不要想王者荣耀)

王彦章(夏鲁奇评价为“无足可畏”。)

罗世信(隋唐演义中罗成原型)

田忌(田忌赛马都知道吧)

黄巢(食人魔)

匡章(不为熟知的名将)

彭越(死的很惨)

高长恭(四大美男之一)

王猛(“功盖诸葛第一人”。在“关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 这是一个被埋没的名将,文武全才)

李绩(开疆辟土,三朝元老,入凌烟阁)

还有很多不为熟知的名将,就不一一解说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查一查。喜欢我的文章心里道声好,不喜欢就先保留意见吧,哈哈!


明月清风阁


我们安徽的名将也是挺多的,他们都是彪炳史册的英雄。安徽一共诞生了128位新中国开国将帅,安徽金寨县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也是中国第二大将军县,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安徽的大别山区与皖南山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岳西县保存有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是击溃日寇的重要阵地。安徽是渡江战役与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合肥瑶岗是渡江战役的总指挥部,濉溪县韩村镇淮海村拥有一处淮海战役的总前委旧址。安徽的古代名将有周瑜、吕蒙、周泰、许褚、桓温、梁红玉、刘福通、郭子兴、徐达、戚继光、沈有容、年羹尧等,安徽的近代名将有孙立人、戴安澜、卫立煌、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洪学智、皮定均、徐立清、林维先、曾绍山、滕海清、聂鹤亭、陈先瑞、梁从学、李耀、张贤约、陶勇、杨国夫、徐体山等。





①安徽的古代名将:

(1)周瑜,字公瑾,庐江(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人 。东汉末年名将,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下”的基础。又率军大破曹仁,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

(2)吕蒙(178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掩护孙权逃生,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



(3)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凤台)人。三国时期吴国武将。孙策平定江东时与同郡蒋钦一起加入孙策军,随孙策左右,从征刘繇、严白虎、王朗等人,数有战功。周泰多次于战乱当中保护孙权的安危,后从征黄祖,在赤壁之战抵御曹操,皆有战功。


(4)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今安徽亳州市古城镇),曹魏名将。长八尺馀,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后追随曹操,自典韦战死之后,主要负责曹操的护卫工作。官渡之战时发现欲谋害曹操者,将刺客全部杀掉。渭南之战时在身披重甲的情况下左手掩面,右手控船浆令曹操安然成功渡河。

(5)桓温,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东晋名将,谯国桓氏代表人物,桓温是晋明帝的驸马,因溯江而上灭亡成汉政权而声名大奋,又三次出兵北伐(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战功累累。



(6)梁红玉,原籍安徽池州,生于江苏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建炎三年(1129年),在平定苗傅叛乱中立下殊勋,一夜奔驰数百里召韩世忠入卫平叛,因此被封为安国夫人和护国夫人。后多次随夫出征,在建炎四年(1130年)黄天荡之战中亲执桴鼓,和韩世忠共同指挥作战,将入侵的金军阻击在长江南岸达48天之久,从此名震天下。


(7)刘福通(1321-1366),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人。元末北方红巾军领导者,与韩山童等长期利用白莲教在民间进行活动。

(8)郭子兴(1302年-1355年),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元末群雄之一,江淮地区的红巾军领袖,是后来使明太祖朱元璋后来能崛起的关键人物。他击退了南下的元军。


(9)徐达,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 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10)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



(11)沈有容(1557~1627),字士弘,号宁海,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洪林镇[1])人,明代名将。少年时便立志从戎报国,万历七年(1579)中应天武试第四名,后北上投军,先后在蓟辽、闽浙、登莱等边防或海防前哨服役。因屡立奇功,由旗牌官逐步擢升为都督同知。




(12)年羹尧,字亮工,号双峰,安徽凤阳府怀远(今安徽省怀远县)人,后改隶汉军镶黄旗,清朝名将。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加封太保、一等公。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


安徽近代名将:

(1)孙立人。字抚民,号仲能,汉族,安徽省舒城县三河(今属安徽合肥肥西县)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金牛镇。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军衔,第一次缅战时任38师师长,在孟关杰布山隘间战役毙敌2000余,孟拱河谷战役击毙日军12000余,第二次入缅作战时任新一军军长,攻克八莫、南坎、老龙山、南巴卡、新维、腊戍、乔美等地,共击毙日军3万3千余,是抗战中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有“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的美称。


(2)戴安澜(1904年11月25日—1942年5月26日),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汉族,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今洪巷乡)练溪社区风和自然村人。国军名将,黄埔系骨干之一。1926年黄埔军校三期毕业。1942年,率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取得同古会战(歼敌五千余,而日军兵力4倍于戴部)、收复棠吉等战功。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戴安澜曾血战古北口,后立下台儿庄战役部分战功,因昆仑关一役获得蒋中正"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之赞誉。是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后被誉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3)卫立煌(1897年2月16日~1960年1月17日),字俊如,又字辉珊,安徽省合肥县(现属包河区)人,中华民国高级将领,国军陆军二级上将,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中的“虎将”在中原大战中击败石友三解除了南京之围,在鄂豫皖“围剿”、镇压“闽变”分路暨主功、击溃日寇收复郑州、缅北滇西反攻战役(含强渡怒江战役)等一系列战役中取得了胜利。史迪威在回忆录中称其为国民党军队中最能干的将领,美国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称其为“常胜将军”。



(4)冯玉祥(1882年11月6日—1948年9月1日),字焕章,原名基善,原籍安徽省巢县(今安徽巢湖市),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北军阀。有“倒戈将军”、“布衣将军”之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滦州起义。1921年7月后任陕西督军。1926年5月加入中国国民党。9月17日在绥远五原誓师,率领西北军出潼关参加北伐战争。1930年3月与阎锡山组成讨蒋联军,中原大战失败后隐居山西汾阳峪,后隐居泰山。1933年5月,在察哈尔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1935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还是国民政府青天白日勋章、美国总统二战银质自由勋章、国民政府首批抗战胜利勋章三大抗战勋章获得者。



(5)张治中(1890年10月27日——1969年4月6日),原名本尧,字警魄,后改名治中,字文白,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黄麓镇洪家疃人,黄埔系骨干将领,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爱国主义人士。1932年“一.二八”淞沪会战时任第五军军长,在上海抵抗侵华日军;1945年,调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兼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1949年,致电陶峙岳将军和新疆主席包尔汉,促成新疆和平解放。

(6)李克农(1899.9.15~1962.2.9),汉族,安徽巢县(今巢湖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局长、红军工作部部长;参加长征后,任中共中央联络局局长;抗战时,在国民党统治区协助周恩来、叶剑英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委员兼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外交部副部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情报部部长。1953年起,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7)洪学智(1913—2006),安徽金寨人。1929年3月参加革命,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政委、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主任、副师长、军区副司令、军区司令、纵队司令、军长、兵团副司令等职,参加了长征、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等。参与指挥了解放海南岛战役、万山群岛战役、抗美援朝等。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


(8)皮定均(1914.8.30—1976.7.7),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安徽省金寨县代家岭人。在军旅生涯中,历任红军连指导员、营教导员、红军大学上级指挥科副科长、步兵学校营长、教导师第2团团长、八路军第129师特务团团长、军分区司令员、支队司令员、纵队旅长、纵队副司令员、野战军副军长、野战军军长等职。先后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川陕苏区反“围攻”、长征、中原突围、孟良崮战役、莱芜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

(9)徐立清(1910.4.5-1983.1.6),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中国政治工作领导人[1][2],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参加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历任红军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总卫生部政委,八路军师政治部组织股股长、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纵队政委、旅政委,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主任、西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纵队政委,军政委、兵团副政委等职。参加了鄂豫皖反“围剿”、川陕苏区反“围剿”、长征、转战河西走廊、冀南区反“扫荡”、爷台山反击战、延安保卫战和解放西北等战役战斗。


(10)林维先(1912—1985),又名林新,安徽省金寨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1)曾绍山(1914-1995),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2)滕海清(1909年3月3日-1997年10月27日),安徽省金寨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3)聂鹤亭(1905—1971),安徽省阜南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6年被补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4)陈先瑞(1914年-199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和军事指挥员,他四次转战陕南,为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建国后,历任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十九兵团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成都军区政治委员,兰州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5)梁从学(1903—1973年),安徽省六安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1949年4月,梁从学任皖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渡江战役前夕,梁从学兼任华东军区支前司令部交通部长,主要负责修复交通,保证前方作战物资和兵员运输的工作。1955年,梁从学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6)李耀(1911-2003),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10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班长、排长、连长兼政治指导员、营长兼政治委员、大队政治委员、兵站医院政治委员、科长等职,参加了香火岭、郭家河、瓦屋基、镇安、袁家沟口、独树镇、四坡村、西峰镇等战役战斗,参加了鄂豫皖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和红军长征。



(17)张贤约(1911—2002),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一野战军第6军政治委员兼迪化(今乌鲁木齐)军区政治委员。完成了剿匪、改造起义部队、守卫边防和参加新解放区建设任务。1951年后,任西北军区空军副司令,西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总后勤部汽车拖拉机管理部部长,总后勤部副部长。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18)陶勇(1913—1967),原名张道庸。安徽省霍邱县(今六安市叶集区)人,历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兼东海舰队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19)杨国夫(1905—1982)安徽省霍邱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同年9月授予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6月,被授予二级八一勋章。


(20)徐体山(1914—1968),安徽省霍邱县人,开国少将。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参谋长、副军长,闽北指挥部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楚江烟雨侠客行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是没有正确答案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给名将定一个标准,是打胜仗多的人是名将,还是名气大的人是名将,亦或是官大的人是名将?

这个标准很难确定,从来没有哪个朝廷会给自己的将军们一个官方的名将头衔,最多是官员们定一个级别标准,给武将定好大小品级,高品级的武将不一定是民间所说的名将,低品级的武将不一定就是草包,一个人要混上高品级的武将,背景和人际关系处理比会打仗常常更加重要。

一个将军是否能打胜仗,很难说只是一个将军的个人能力决定,国力和军队战斗力的作用不差于武将的个人能力,有的人具备成为名将的能力却做不上名将,这样的人在历史上数不胜数。


另外,历史上是指什么时期?我们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每个朝代都有那个时代的名将,籍贯各不相同,如果从黄帝时代算起,一直到我们生活的今天,恐怕难以统计。

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元代以前没有省这种行政级别,只有州郡县,更早的则是某国某地,在古代战争中,武将报名号只会说自己出身的州县或者具体家乡名称,比如常山赵子龙、燕人张翼德等,把元代以前某个人说成某个省未必有些尴尬。

如果非要用省份来区别古人,还是从元代以后开始比较准确,元代的省只是省份的雏形,很多省份混合在一起,和今天差别很大。只有到了清代,才有了今天各省的模样,中国各省的名称和版图基本确定下来。

清代以后的历史只是中国历史的一小部分,这期间出生的人物只是中国名人的一小部分,没有什么代表性。所以用地区来计算历史上名将的多少比某省更加符合实际。

而中国发源于北方的中原地区,在唐代以前,南方大多数地区都没有得到什么开发,北方诞生的人才比南方要多的多。南宋以后,中国的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南方,这时候中国南方名将和文人才多了起来。

我认为我们要统计哪里的名将人数多少,最好是分成时代和地区,这样才能有比较的可能性。

在战国以前,主要在河南、山东的中原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三皇五帝和夏商周三个朝代所需的人才都来自这个地区,这个时候北方的中原是全国名将最多的地区,比如妇好、孙子、田穰苴等。

秦朝崛起后,太行山以西的山西、地区名将迭出,比如白起、司马错、蒙恬等。

到了西汉,社会上有一句话叫做山东出相,山西出将,这时候还是太行山以西名将多比如卫青、李广、霍去病等。

到了东汉皇帝刘秀从中原之地的河南起兵打天下,中原地区出身武将在朝廷中占的比例最高。

魏晋南北朝时代,草原上来的游牧民族占据了北方,各民族的武将头领很多都算的上名将,他们可以算是出身长城以北的草原。

唐朝起家于太行山以西的山西太原,依靠陕西关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拿下了江山,这时候出身山西、陕西的名将是朝廷军队里的主力军。

宋朝,赵宋起家东汉的根据地中原,名将也大多自于中原的河南,比如岳飞。

元朝来自草原,名将大多是从草原上的牧民转变而来。

明朝起家南方,朱元璋手下的那群军队老兄弟主要是两淮和江南。

清朝来自于关外的东北,八旗的将领是清军的骨干,东北三省出的清朝名将最多。清末,清朝军队实力衰落,湖南的湘军和安徽的淮军是国家的主力军队,两省出身的将军在清军中地位非常重要。



民国时期,北洋军阀以北方各省的将军为多,比如河南的袁世凯、直隶的冯国璋、奉天的张作霖,我党最早在四川、湖南和江西这三个地方革命,这三个省出身的革命将领最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