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到底有多強?為何給人極盛一時卻又迅速敗亡的感覺?


東漢的末年的北方邊境,烏桓部落正在練習騎射,而弓箭紛紛瞄準的是一副畫像。畫像中一個英倫挺拔的漢朝將軍身騎白馬,左右兩測還畫有數十餘漢將,也是身騎白馬正在作戰。只要有人射中中間那個漢朝將軍,烏桓軍隊中就爆發出一陣歡呼,士兵們高喊“萬歲”。忽然,有人報告說:“白馬長史公孫瓚來了!”士兵們一陣恐懼襲來。並沒有多激烈的戰鬥,烏桓部落便逃出了塞外。因為這個叫公孫瓚的漢朝將軍,實在令他們太頭疼了,惹不起還躲不起麼?而漢軍的領頭將帥正是烏桓口中所說的白馬長史公孫瓚,護衛在他兩旁的數十白馬騎兵,就是這隻軍隊中的名聲大噪的“白馬義從”。在群星璀璨的漢末混戰中,公孫瓚並不很出名,可是他也曾是那個時代劃過天際的一顆明星。



一,漢末好女婿,帥哥公孫瓚。

公孫瓚出生於官僚家庭,然而由於自己母親出身低賤,只能在家鄉遼西令支當一個小吏。然而有一句話叫做“長的帥的男人,運氣一般不會太差。”公孫瓚就是一個身材高大,面目英俊,而且頭腦很靈活的年輕人。當時的太守很看好他,覺得公孫瓚日後必成大器,於是把女兒嫁給了她。有了這麼好的老丈人,公孫瓚得以遊學,他師從於當時著名的學者盧植,提升了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個人修養。順便說一下,他還有一個很窮困潦倒的同學,此人就是後來建立蜀漢的劉備。

學有所成的公孫瓚很快被推薦做了上計吏。負責向東漢中央政府統計上報所在州郡的人口,錢糧,土地,賦稅等等情況。就這樣,公孫瓚從一個地方小吏奮鬥為東漢征服的公務員。而他的老丈人因為犯了錯誤,被關在囚車裡準備就放到日南郡。就是現在的越南南部,當時屬於偏遠荒蠻的毒瘴之地,犯人就放到那裡基本就回不來了。公孫瓚裝作伺候太守的僕人,對老丈人無微不至的照顧,聽說要就放到日南郡時,他跑到自己的祖墳上向祖先辭別,準備和太守一起去日南郡。



昔為人子,今為人臣,當詣日南。日南多瘴氣,或恐不還,便當長辭墳塋。《後漢書. 公孫瓚列傳》

看到的人都無不感嘆,公孫瓚是多麼仁孝的人呀!當公孫瓚陪著岳父劉太守朝流放之處出發時,朝廷下召赦免了太守。公孫瓚回郡後,舉孝廉,不久被任命為遼東屬國的長史。從此開啟了自己的名將生涯。

二,儒生也能打仗,烏桓聞風喪膽的白馬長史。

遼東屬國是東漢時期管轄臣服於漢庭的烏桓等遊牧民族所設計的行政機機構,隸屬於幽州。公孫瓚雖是儒生出身,但對付起遊牧民族來一點也不含糊。在遼東,烏桓,鮮卑等民族時常爆發叛亂。公孫瓚與手下數十名騎兵在邊境上巡視時,曾遭遇幾百鮮卑騎兵,但是公孫瓚手持兩刃矛,擊殺了數十鮮卑人,帶著手下逃了出來。漢末天下大亂,漢朝叛臣張純煽動烏桓也趁機反叛。在漢朝境內大肆燒殺掠奪。公孫瓚率軍在石門打敗胡人部落,自己也因為孤軍深入,被烏桓首領丘力居圍困在管子城二百多天。但是他們並沒有投降,而是分散撤退。烏桓軍也耗不起了,也只得撤退。因為平定烏桓有功,公孫瓚一路升遷,成為降擄校尉,封都亭侯。專門負責對付北邊的遊牧部落。公孫瓚以消滅烏桓為己志,每次都拼了命的往死裡打,胡人聞之色變,遠走塞外。



每聞有警,瓚輒厲色憤怒,如赴仇敵,望塵奔逐,或繼之以夜戰。虜識其聲,憚其勇,莫敢抗犯。《後漢書. 公孫瓚列傳》

初平二年,青州,徐州,三十餘萬黃巾軍進入渤海郡,公孫瓚率領兩萬人馬,大敗黃巾軍,殺敵三萬餘人。黃巾軍兵敗後渡河逃跑,渡河到一半時,公孫瓚突然殺來,死傷無數,被俘虜七萬多人,糧食輜重不可勝數。這一戰,使公孫瓚威名大震,朝廷封他為奮武將軍,蘄侯。此時東漢政府已經進入軍閥割據狀態,而公孫瓚也由名將走向割據爭霸的潮流。

三,軍閥本性,吞併幽州。

公孫瓚是靠鎮壓胡人叛亂和黃巾起義起家的,這與漢末軍閥一樣。對待烏桓等胡人的態度,公孫瓚的原則是徹底殺光,並且在戰爭中縱容部下殘害百姓,掠奪民間。這與當時的幽州牧劉虞起了衝突,劉虞這個人主張以溫和的態度拉攏胡人,並且對百姓也很好,在烏桓和老百姓心中是仁義的化身。並且,劉虞也是公孫瓚的頂頭上司。由於政見不合,公孫瓚常常派兵劫奪劉虞賞賜給胡人的財物並且大肆殺戮百姓。並且暗中聯絡袁術,想要謀取劉虞的兵權。矛盾越來越深,劉虞和公孫瓚由上下級關係轉變為政敵。

而公孫瓚為了與袁術結盟,又把自己的堂弟公孫越派到袁術身邊,袁術又與另一個軍閥袁紹正打的不可開交,公孫越在與袁紹作戰時中了冷箭死了。於是他與袁紹也成了仇敵。公孫瓚上表天子例數袁紹罪狀,並出兵討伐。兩軍又交戰了兩年,士卒疲憊,互相之間搶奪百姓,最終袁紹這邊勝利,公孫瓚敗回。與此同時,由於公孫瓚殺戮百姓,屢次不服劉虞的節度,劉虞也對他恨的牙癢癢,便派兵十萬討伐公孫瓚,臨行前,他對士兵們說:“我只殺公孫瓚一人,不得傷害無辜,更不許破壞百姓的住所。”公孫瓚收到消息後嚇的半死,連忙挖地道打算逃跑。但是劉虞的士兵久疏戰陣,又愛惜城內的居民房屋。久攻不下,公孫瓚挑選精壯士兵,隨著風勢縱火,直接突破了劉虞的包圍。然後調兵擊敗劉虞,並將其斬首。從此佔據了幽州。

因為殺死了劉虞,公孫瓚把自己推向了敗亡的深淵。因為劉虞是漢室宗親,並且在幽州一帶民間百姓中和塞北的胡人中有很好的名聲,劉虞死後,鮮卑,烏桓,袁紹等各路人馬紛紛以替劉虞報仇為口號攻打公孫瓚。而由於公孫瓚殘殺百姓,嫉賢妒能,也導致了幽州各地爆發民變,民間起義軍迅速與各路討伐公孫瓚的軍隊合併。公孫瓚在佔據幽州後幾乎沒有一天好日子,又要防備各路人馬進攻,又擔心內部發生叛亂。吞併幽州,殺死劉虞,開啟了公孫瓚這個集名將,軍閥,小人於一身的複雜人物的敗亡之路。


四,孤守高樓,難逃覆滅。

公孫瓚在內憂外患的打擊下,逐漸力不從心,採取了鴕鳥政策。在幽州建立堅固的城堡,自己每天躲在自己的城堡裡。又擔心身邊的人害他,於是培養了一群娘子軍,每天大聲的替他向城堡下的士兵宣佈自己的命令,男子七歲以上的不允許靠近他。

疏遠賓客,無所親信,故謀臣猛將,稍有乖散。

就這樣,公孫瓚不信任任何人,與自己的謀臣猛將逐漸疏遠。有人問他為何如此,他的回答是:“想當初我掃蕩黃巾,驅除胡人,自以為可以平定天下,可是如今兵革日起,看這情況,我已經也不能決斷以後要怎麼辦。不如休息兵馬,積蓄糧草,靜待形勢出現變化吧!”

此時的公孫瓚,已經沒有了昔日的豪情壯志,而變成了一個逃避現實的遲暮之人。但是,躲避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該來的還是會來。公孫瓚把自己關在城堡裡與世隔絕的時候,袁紹率大軍再次來臨。公孫瓚真的變的很怯懦了,而他作為漢朝將軍的節操也徹底喪失。他派出兒子向黃巾軍殘黨求援,並約定援軍到達城外後舉火為號。黃巾軍還沒到達,他等不及了,便寫信摧兒子, 並說“如果我死了,你也無法活下去。”這封書信落到袁紹手中,於是將計就計,袁軍在城外舉起火把,公孫瓚誤以為是援軍。開門後,敵軍攻入城堡。在絕望中,公孫瓚殺死姐妹妻子,自殺而亡。一代軍閥就此隕落。



總結:

公孫瓚的前半生是一個名將,一個無所畏懼的將軍,後半生是一個軟弱無能,不相信任何人的小丑。他的一生,充滿了矛盾,從一個國家棟梁蛻變為一個軍閥,一個人人得而誅之的叛徒。我認為他的敗亡在於才能與志向不符合,從他殺劉虞那刻,便為自己埋下了覆滅的導火索。他缺乏長遠的戰略目光,可是卻又急於稱霸。最後畫虎不成反類犬,身死為天下笑。正應了清代袁枚的那句名言:“才欲其大,志欲其小”。志大才疏,是很危險的事。


閏土看歷史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而公孫瓚就是其中重量級的人物,在其勢力最鼎盛時期,據有四州之地,是軍閥中的最強者之一。但是,隨著戰爭進程的發展,公孫瓚卻一點一滴地喪失優勢,最後被袁紹所滅。其中的原因何在?故事的來龍去脈又是怎樣呢?

第一,東漢末年邊疆名將

公孫瓚出生於貴族之家,其家族歷代出任二千石官員(相當於郡守一級),但由於他是庶出,地位偏低,長大成人後,只擔任一名小公務員。公孫瓚相貌不凡,是個帥哥,口才特別好,雄辯滔滔。太守劉君對他刮目相看,甚至把女兒嫁給了他,還讓他投奔盧植門下深造,與劉備成了同學。

後來岳父劉君犯了事,被朝廷問罪,用囚車押解進京。公孫瓚有情有義,親自隨岳父進京由於孝心可嘉,他被舉薦為遼東屬國長史,其發跡由此開始。

所謂屬國,就是東漢帝國內少數民族的自治區。遼東屬國地處邊界,經常受到北方鮮卑族威脅。有一回,公孫瓚身先士卒,衝入敵陣,殺傷鮮卑數十名騎兵。鮮卑人大駭,不敢戀戰,匆匆離去。這一戰,令公孫瓚揚名邊塞,鮮卑人對其勇武十分憚忌,不敢輕易入塞侵掠。

討伐張純的叛亂,令公孫瓚真正成為一名手握重兵的地方軍閥。張純叛亂後,與烏桓部落首領丘力居結盟,進攻薊中,公孫瓚率所部迎戰張純叛軍,因功升遷為騎都尉。公元188年,公孫瓚在遼西屬國的石門與張純叛軍展開決戰,大破叛軍,俘虜張純的妻兒,張純狼狽逃出塞外。

然而,經此惡戰後,公孫瓚的部隊損失頗大,被烏桓首領丘力居乘虛而入,反而被包圍於遼西管子城。管子城保衛戰持續了二百餘日,這是一場極其艱苦的戰鬥,公孫瓚的部隊糧食耗盡,宰馬匹為食,馬匹殺盡,煮弩楯為食,最後突圍而出。

管子城之戰,公孫瓚雖敗猶榮,其展示出來的堅忍不拔的品質令人欽佩。戰後,朝廷升遷他為降虜校尉,封都亭侯,同時兼任遼西屬國長史。公孫瓚是東漢帝國邊塞最出色的將領之一,在他鎮守遼西時,威震邊關。東漢末年,帝國內憂外患,北方邊境卻沒有遭遇異族的大規模破壞,此公孫瓚之功也。

第二,向冀州發展

劉虞出任幽州牧後,成了公孫瓚的頂頭上司。當時幽州的經濟已面臨崩潰,劉虞力主以懷柔手段招撫烏桓。作為武將,公孫瓚不理會什麼民生政治,他把打擊烏桓部落作為首要任務,立志要掃滅烏桓。

劉虞要懷柔,公孫瓚要打仗,兩人的立場完全不同。由於劉虞政績卓著,威望很高,烏桓許多部落前來歸降。這下子公孫瓚更憤怒了,他暗地裡派人截殺烏桓使臣,破壞懷柔政策。劉虞對公孫瓚的作法相當不滿,便撤了邊防駐軍,把公孫瓚及其手下一萬騎兵安頓在右北平。

此時公孫瓚與劉虞的矛盾激化,這被袁紹看在眼裡。當時袁紹為了實現奪取冀州的野心,慫恿公孫瓚進攻冀州牧韓馥。由於公孫瓚在幽州混得不開心,便決然南下,進攻韓馥。韓馥慌亂之下,把冀州拱手讓給了袁紹。

在袁紹巧取冀州的同時,青州三十萬黃巾軍湧入冀州勃海郡,與之正面相對的,正是公孫瓚南下的幽州兵團。

面對黑壓壓的黃巾軍,公孫瓚盡顯英雄本色。

他率兩萬人馬對抗三十萬的黃巾軍,取得殺敵五萬以上,俘敵七萬的輝煌戰績。這一戰,讓公孫瓚的威名遠播,震動天下。後來,劉備、關羽、張飛、趙雲等人都來投奔公孫瓚,從這個陣容,可以想象其當時之強大。

第三,公孫瓚與袁紹的戰爭

當初袁紹借公孫瓚之力,逼迫韓馥下臺,巧取豪奪冀州。當上冀州牧後,袁紹就想把公孫瓚的勢力趕出冀州,公孫瓚是何許人,當然不幹了。於是,袁紹與公孫瓚之間的戰爭已是不可避免。


公孫瓚野心勃勃,他甚至不滿足一州之地,一口氣任命三個刺史,把冀州、青州、兗州都當作自己的地盤。

公元192年,袁紹與公孫瓚的戰爭爆發。這時袁紹的實力要遠遜於公孫瓚,然而公孫瓚過於自負,在界橋之戰中意外地輸給袁紹。這一戰,對袁紹來說,是生死攸關的一戰。此後,袁紹與公孫瓚在冀州、青州展開多輪戰鬥,雙方打得昏天暗地,誰都無法取勝。

袁紹與公孫瓚都為陷入戰爭泥潭而暗暗叫苦,最後兩人決定握手言和。兩人採取聯姻的方式,結為兒女親家,各自退兵三舍。

與袁紹的戰爭告一段落後,公孫瓚與劉虞的關係已是降至冰點。

公孫瓚是幽州牧劉虞的部下,不過兩人關係緊張,形同水火。劉虞是皇室成員,他是朝廷委派的幽州牧,遙領大司馬之銜。劉虞是出色的政治家,在他的努力下,幽州成了亂世中的一塊樂土。然而,劉虞的地位不斷遭到來自公孫瓚的挑戰,公孫瓚根本不把頂頭上司劉虞放在眼裡,擅自任命幾個部將為青州刺史、兗州刺史、冀州刺史,大有土皇帝的味道。

劉虞深知公孫瓚難以約束,拒絕向他提供軍糧。公孫瓚得不到糧食,惱羞成怒,索性縱容士兵對老百姓橫徵暴斂,根本不把劉虞的命令放在眼裡。

第四,公孫瓚殺劉虞,這是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當時幽州政府所在地是薊城,即現在的北京,是劉虞的大本營。公孫瓚在薊城東南筑了一座小城,當作自己的大本營,與劉虞分庭抗禮。劉虞斷定公孫瓚遲早會叛變。與其等著他叛變,不如先下手為強。

劉虞暗地裡集結十萬大軍,出其不意地進攻公孫瓚的大本營。

劉虞的軍隊,要遠遠多過公孫瓚的駐軍。這次戰鬥,看上去似乎一點懸念也沒有,如同甕中捉鱉,手到擒來。面對突如其來的進攻,公孫瓚嚇壞了。可是定下神來後,武將出身的公孫瓚就一眼看穿劉虞的弱點,他的十萬大軍,不過是烏合之眾罷了,估計是臨時招募來的部隊,毫無戰鬥力可言。

不僅如此,劉虞還發布一條命令:“不要多殺無辜,只殺公孫瓚一人。”並強調嚴禁放火,以免燒了平民的房屋。劉虞不放火,公孫瓚可不管這麼多。他派數百名壯士溜出城外,縱火焚燒劉虞兵營。這一把火,在風勢的作用下,迅速蔓延開,劉虞兵營大亂。公孫瓚乘機引兵出戰,大破劉虞。

緊接著,公孫瓚包圍薊城,劉虞慌亂出逃,被公孫瓚的追兵生擒。

要如何處置劉虞呢?公孫瓚找了一個藉口,謊稱他與袁紹勾結,密謀當皇帝。最後,幽州牧劉虞慘死在公孫瓚手中。

公孫瓚殺了劉虞後,據奪幽州,表面上看是春風得意,事實上這是他由盛而衰的開始。劉虞任幽州牧期間,政績卓著,深得士人百姓的擁戴,是少有的好官。公孫瓚為一已之私,殺害長官,盡失人心,從此,他的運勢一路下滑,直至最後覆亡。

第五,公孫瓚之死

公孫瓚殺害劉虞後,把幽州搞得烏煙瘴氣,民怨沸騰。一股反公孫瓚的勢力悄然興起,為首的是前幽州牧劉虞的部下鮮于輔。

由於劉虞素對烏桓施以恩信,鮮于輔起兵後,聯合烏桓騎兵,與公孫瓚對抗。公孫瓚不能無視這支反抗力量的存在,他派漁陽太守鄒丹率軍鎮壓。雙方在潞北血戰,鄒丹大敗,陣亡四千多人。

同時,鮮于輔也得到袁紹的支持。袁紹派遣麾下第一猛將麴義率部與鮮于輔並肩作戰。奉行武力至上的公孫瓚已是四面楚歌。南有袁紹虎視眈眈,內有鮮于輔的強勢興起,北有烏桓、鮮卑殺氣騰騰。鮮于輔振臂一呼,烏桓與鮮卑積極響應。烏桓峭王派自己所部精銳騎兵參戰,鮮卑也出動七千名騎兵前來助陣。一時間,鮮于輔手中的兵力已達十萬之眾。

興平二年(195年)底,鮮于輔率幽、冀、烏桓、鮮卑聯合部隊,向公孫瓚發動大舉進攻。公孫瓚在鮑丘河迎戰聯軍,被殺得大敗,棄屍兩萬。此役也成為公孫瓚軍事生涯的轉折點,他的勢力從此一落千丈,直至滅亡。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諸郡,紛紛起兵,殺死公孫瓚任用的官員,響應鮮于輔。

很快,公孫瓚發現自己成了孤家寡人。他棄守薊城,把大本營遷到易縣。在這裡,他大力修築防禦工事,挖掘十道塹壕,在塹壕邊上修築許多大土丘,每座都有五六丈高,在土丘上面建碉堡。在巨大防禦工事的中心處,堆起一座大土丘,比其他都高,有十餘丈高,公孫瓚自己就住在這上面。這樣還不夠,公孫瓚不得人心,擔心有人想刺殺他,便在自己的小堡壘入口處安了鐵門,連左右侍從都嚴禁跨入門內。

在公孫瓚勢力衰落的同時,袁紹卻高歌猛進,地盤拓展到冀、幽、青、並四州。

公元198年,袁紹開始發動對公孫瓚的最後一戰。易縣之戰,一直打到次年,即公元199年。由於易縣防禦工事極為堅強,給袁軍進攻造成很大麻煩。最後袁紹採取地道戰術,挖到公孫瓚苦心修築的堡壘地底下,掏空其地基,最後堡壘轟然倒塌。公孫瓚最後自焚而死,這位曾經盛極一時的梟雄,就此灰飛煙滅。



君山話史


公孫瓚最強的時候佔據幽、冀、青、兗四州之地,威振北方,以貴族庶子而與四世三公的袁紹爭雄而不落下風,在三國亂世其實已經贏在了起跑線,但還是因為性格偏執,驕矜自滿,習慣用武力解決問題,自然不可能長久興盛,敗亡只在旦夕之間。


公孫瓚出身貴族,但卻是庶子,是靠著被人賞識提攜,以及個人勇武脫穎而出。靠著在北方邊境與遊牧民族的征戰,他屢立功勳,封侯拜將,並且長期手握重兵,又以勇武聚攏了一批精兵強將,號稱“白馬義從”,胡人不敢越境牧馬。


他真正名震天下,從東北小舞臺走到中原之地,是因為在初平二年(191年)大破黃巾,以少勝多,並且繳獲無數,實力大漲,也因此有了與袁紹一爭高低的資本。

公孫瓚的敗亡源於他的性格,過於自信,過於相信武力,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殺害了他的老上級、仁愛百姓的原幽州牧劉虞,雖然讓他擴大了勢力範圍,但是失去了民心士氣,也失去了大義,加上他狹隘自滿、性格偏執,導致被他鎮壓的少數民族和其他勢力聯合起來反對他,一次失敗之後不吸取教訓,反而屢教不改,屢敗屢戰,又不搞好內部團結,最後只能是眾叛親離,舉火自焚。所以一夜之間,十年功業化為烏有。


溫酒觀史灬煮茶讀書


199年,易京,萬念俱灰的公孫瓚端坐在燃燒的宮殿中。

他有三個問題想不明白:1、百樓不攻,為什麼他苦心打造的易京城就這麼被攻破了?2、幾年前,他還坐擁數州,是個超級諸侯,怎麼這麼快就落到這般田地?3、他曾以仁義和勇略聞名,為何到最後眾叛親離?

以偶像派出道


騎白馬的,不管是王子還是唐僧,都很帥!

公孫瓚乾的第一件猛事,就是被太守看上了,招去做女婿!

要說公孫瓚的出身,倒不算太差,可是,這樣的青年才俊,在城裡怎麼說也是能裝滿幾個班的。公孫瓚能被一眼看上,至少是校草級別的外貌和本土偶像級的個人魅力了!

既然是這樣的偶像級人物,自然吸粉不少,得道多助了!


隨後,公孫瓚乾的另外一件事情,讓他成為道德楷模,擴大了粉絲圈!

當時,太守劉其獲罪流放。樹倒獼猴散,自然沒有人再去靠近這個倒黴蛋了。可是,公孫瓚卻假扮成士兵護送太守。路途中,這位太守被赦免。

一時,公孫瓚的義名迅速傳開,眾人紛紛讚許這樣的義士!

人長得帥,又講義氣,這種人放到今天,估計也是國民偶像級的人物了!

散發偶像氣質的實力派

隨後,公孫瓚開始了偶像氣質的實力表演!


他帶著十幾個騎兵一起硬扛幾百鮮卑騎兵,勇武之名開始傳播。

北方遊牧民族、內地叛亂者、黃巾軍,各種大漢朝頭疼不已的對手,這位帥哥打起來就跟切豆腐一樣! 不僅如此,他還選拔了能戰之士一起,組建了偶像天團“白馬義從”。


公孫瓚“白馬將軍”的傳說在大漢流傳起來!

最好的領導,也是最壞的領導

公孫瓚實力和功績增長最快的時段時間,他的領導叫劉虞,一位威望極高的漢室宗親。

這位德高望重的漢室宗親,加上勇略驚人的公孫瓚,他們珠聯璧合,很快在華北地區穩定了局面,他們一文一武,胡蘿蔔加大棒,搞定了各種不穩定勢力!

可是,原本應該一文一武,相得益彰的兩位大人物,卻因為一文一武,開始抬槓了。他們都認為對方的方法有問題,自己的效率最高!兩人從抬槓到搞小動作,再到翻臉,逐漸敵對!


表面上,公孫瓚的勢力已經極大,但他與領導劉虞的關係,卻猶如一顆定時炸彈!一爆炸,就足以令公孫瓚粉身碎骨!

月盈必虧

就在公孫瓚和劉虞開始撕逼的時候,另外一位大人物來到了河北地區。 這位大人物人狠話不多,隨便打幾個電話,就把冀州搞了下來。

這位大人物註定是公孫瓚的宿敵。因為,早年他在和朋友吹牛時,就說要佔據河北的。他來這裡就是來搶地盤的!

開打吧!

意外元素打亂公孫瓚的設想


儘管界橋之戰足夠精彩,足夠有名,但他仍然算不上是公孫瓚與袁紹戰爭的轉折點。 總的來說,雙方的直接交鋒互有勝負。

原本,公孫瓚是把握擊敗袁紹的。 當時,他和袁術、陶謙都是盟友,這兩位實力派如果可以一起夾擊袁紹,保證讓袁紹吃不了兜著走!

可是,公孫瓚很快就發現,他失算了。


南線戰場,袁紹的好朋友,一個叫曹操的傢伙把他和他的盟友袁術打得叫苦不堪!

得,別夾擊了,陶謙,我把老同學劉備給你,你給我頂住!兄弟們頂住,等我處理好後方的事,就回來和你們一起幹袁紹,幹曹操!

後院起火

可是,青州、徐州的兄弟,沒有等到公孫瓚回來。 因為公孫瓚燒了把火,這把火玩大了。

志在安民的劉虞當然受不了公孫瓚這樣窮兵黷武,他決定教訓下公孫瓚。


得道多助,劉虞很快浩浩蕩蕩帶了一打波人去捉公孫瓚。一起去的兄弟,都希望劉虞能放火,燒了公孫瓚丫的。劉虞拒絕了,像劉璋一樣,皇室有個皇室的樣子,傷害民房的事情不能幹!

於是,早已對亂世規則瞭如指掌的公孫瓚放火了··· 劉虞大敗,被公孫瓚俘虜。

一開始,公孫瓚還只是想弄個傀儡,幫忙糊弄糊弄。可是,就在漢室來嘉獎劉虞時,公孫瓚乾脆把劉虞殺了!

這下鬧大了。 劉虞打仗是不行,可是,劉虞的粉絲們打仗狠呀! 於是,鮮于銀、閻柔招募那些“服劉虞,恨公孫瓚”的勢力一起反抗!

後方起火,並不是最嚴重的! 最嚴重的是,士族、皇族、少數民族,現在全部都成了公孫瓚的敵人!公孫瓚還怎麼混?

公孫瓚或許忘記了:他之前之所以發展迅速,是因為劉虞以他的懷柔,幫他搞定了北方遊牧民族,也是因為劉虞以他的皇族威望,幫他的軍團獲得了與大士族袁紹競爭的政治資本!

193年公孫瓚殺劉虞;194年劉備轉會陶謙。

後果嚴重,土崩瓦解

公孫瓚隨後開始了一段風急火燎的滅火歷程。 北線,和閻柔等人連番大戰!南線,田楷、劉備和袁紹激戰!

在一番努力後,公孫瓚絕望了。 雖然在正面戰場上,他的軍事才能依然足以支撐他抵抗住袁紹和少數民族的聯合進攻。 但是,青州丟了、徐州獨立了。

很顯然,在皇族、士族紛紛不支持他的情況下,他在青州等地原本就脆弱的統治基礎,根本就扛不住!


那麼,不如我就先躲起來吧!百城不攻,我搞個千櫓,你們總搞不到我吧! 等你們玩得差不多了,我再出來! 於是,公孫瓚在易京修築高城,開始了宅男生涯。

不想讓依靠,就不再有人效忠

正如之前所說,公孫瓚最強大的,是他出色的戰場才能。 從公孫瓚的指揮風格看,他是一位善於使用精銳部隊的人。 他雖然部隊曾經很多,但白馬義從等精銳部隊的出色表現,是支撐戰局的關鍵!


如果,公孫瓚能在部屬遭遇進攻時,及時率領精銳前往援助,未必不能鼓舞人心,擊敗對手。 可是,不知道是不是公孫瓚敏銳地發現部署對他的依賴性。開始強調“獨立氣質”了。部屬被圍,他不再去救。

於是,本來就指望精銳來救的下屬人心渙散,或逃或降!

人心不固,千樓何足恃?

既然外面的兄弟都散了,現在,該是公孫瓚苦心打造的易京城出來亮相了!


其實,公孫瓚想的不是沒道理,易京不好打!所以,袁紹本來是想講和的。哥,咱不打了好不好,你在那裡好好待著,我著急回頭和小弟曹操幹一下。可是,公孫瓚不幹!

打吧!

什麼百樓不攻,千樓不攻?孤城不守才是最靠譜的法則。要想守住堅城,還是要內外夾擊。 公孫瓚要出去請援軍時,被勸阻了:大家之所以還在抵抗,是因為您還在,您要是出去了,恐怕大家就散了!

這個建議歷來被很多人嘲笑。可是,平心而論,這不過是對形勢的清醒認識!公孫瓚前面“不救”的先例太多,他要是離開,部隊真是說散就散! 於是,派出去的人還要與公孫瓚保持書信往來···於是,他們的信息被袁紹軍捕獲了! 袁紹假裝“舉火為應”,引公孫瓚出城,趁機猛攻公孫瓚。公孫瓚大敗!


大偶像公孫瓚本人出去吃了個大鱉,大家看在心裡,最後的一點支撐的勇氣也沒有了!

不久,袁紹軍從地道攻入,城破!

公孫瓚早期的迅速強大,得益於傑出的軍事才能和個人魅力。眾人依賴他的才能得以安心。這是一種凝聚力,但有時也會滋生過分依賴。

公孫瓚盲目地切除了依賴,也幹掉了自己的凝聚力。

公孫瓚早期的迅速壯大,得益於劉虞的支持。劉虞的懷柔使他軍事上的勝利得以固化;劉虞的政治聲望也使名為下屬的公孫瓚事實上提高了政治影響力。

但有影響力的人,天然也是你的競爭對手。


劉虞要除掉公孫瓚,獻帝又何嘗不想除掉曹操?公孫瓚除掉劉虞而一敗塗地,曹操挾天子而稱雄中原!

凡事有利必有弊,對問題,要全盤考慮而後行,萬不可“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

願君決策穩重,步步順利!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公孫瓚當然很強,在漢末時期,除了董卓能穩勝一籌之外,可稱最強軍閥,演義中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公孫瓚對袁紹禮敬有加的劇情,就像玉帝聽見孫悟空打進來,嚇到桌子底下一樣的不可思議。史書中明確提到過,袁紹對公孫瓚的態度是“畏懼”!

第一,談戰力

大漢朝有兩個地方的士兵戰鬥力聞名天下,且多出騎兵,一個就是西涼鐵騎,一個就是幽州突騎。注意,這個說的不是三國時期,是整個漢朝時期的官方軍隊,是打出大漢赫赫威名的軍隊。西涼軍就不說了,一直是漢朝中央軍徵兵重地,而幽州最為出名的就是“幽州突騎”,後世乃至隋唐之後的“突騎兵”名號都來源於此,後代“突騎兵”象徵著精銳騎兵,李廣霍去病等人在對外作戰時,都曾調集幽州突騎,同時幽州突騎也是光武帝劉秀的起家軍隊,他靠著幽州突騎兵縱橫天下。

大名鼎鼎白馬義從也是幽州突騎的一支,除此之外,幽州也是邊關重地,常有對外作戰,民風彪悍自不必說,燕趙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也是古已有之,因此談軍隊戰力,公孫瓚絕對強勢。

第二,談兵力

在袁紹討伐董卓失敗後,準備某奪冀州時,公孫瓚剛剛以兩萬步騎大敗三十萬青州黃巾,威名大勝,被封為薊候。當然這還不是公孫瓚的全部兵力,反觀袁紹既無精銳,也無騎兵,更談不上大規模兵力。說到謀奪冀州,沒有公孫瓚,袁紹未必容易掌控冀州。《後漢書》有記載荀諶勸降韓馥的一段話,有確鑿依據:公孫瓚乘勝來南,而諸郡應之。袁車騎引軍東向,其意未可量也,竊為將軍危之。且世布恩德,天下家受其惠,又孰與袁氏?公孫提燕、代之卒,其鋒不可當。當今之計,莫若舉冀州以讓袁氏,必厚德將軍,公孫瓚不能復與之爭矣。

真相就是,韓馥是因為怕公孫瓚才把冀州讓給袁紹,袁紹剛坐上冀州之主,當年年末,公孫瓚就和袁紹開戰了,當然這裡邊還有淵源,不是重點不提了。只說當時兵力,公孫瓚本身擁有幽州勢力支持,又佔領冀州一部分,青州一部分,論兵力也是上風。

第三,談局勢

公孫瓚崛起正逢亂世初期,要兵有兵,要地有地,攻打袁紹,是挾大勝黃巾軍的威勢,可謂士氣高漲,軍心日盛。反觀袁紹,討董失敗,各諸侯分崩離析,空有名望,入主冀州也是借了公孫瓚的威勢,且時隔數月,位子還沒坐穩,就要面對公孫瓚的進攻,時間太短,難以整合冀州所有力量,以步兵對騎兵,天然劣勢,整體處於明顯下風是可以肯定的。史書中提到,袁紹因為畏懼,把自己的合法官位“渤海太守”讓給公孫瓚族弟,也沒能阻止公孫瓚南下。

第四,失敗原因

公孫瓚失敗的原因有很多,簡單總結下。

首先就是,性格暴戾,太過依靠武力,屬於有勇無謀,不懂文武制衡之道,還沒個像樣的謀士,呂布還有個陳宮呢。

其次,仕途相對平順,導致自大輕敵,有致命影響。須知,獅子搏兔亦用全力,界橋之戰敗與鞠義,史書明確提到了輕敵的原因,要知道以步破騎,同時以少勝多,自古都不常見。戰前擁有的巨大優勢喪失,白白浪費了一戰滅了袁紹的機會。

最後,也是根本原因:殺劉虞。敗給袁紹不足以打垮公孫瓚,事實上,公孫瓚第一次與袁紹交戰兩年,最後是以朝廷介入調停,以平局收場的。殺劉虞帶來引發巨大後果,至少四股勢力的敵對:第一股,幽州內部軍民紛紛殺死公孫瓚所置地方官員;第二股,劉虞舊將聚集漢胡兵馬數萬,攻打漁陽郡;第三股,烏桓峭王感戴劉虞的恩德,率本部兵馬及七千鮮卑騎兵迎劉虞之子劉和,為劉虞報仇;第四股就是袁紹了。四方人馬合力,聚集十萬兵馬,於鮑丘一戰打垮公孫瓚,之後他躲在易京,自此一蹶不振。

最後說一句,劉虞,你丫的是真厲害!仁者無敵不是吹的。

個人淺見,不足之處,歡迎指正!


書僮聊歷史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公孫瓚可以說是漢末諸侯割據中一位實力強、潛力大的一位軍閥。但是公孫瓚實力那麼好,卻被袁紹打的一敗塗地,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爛,原因在哪?

公孫瓚先天不足,人才匱乏

公孫瓚母親出身低微因此只能出任書佐。而袁紹出身貴豪門,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袁紹一出道就身居要職,做事一直順風順水的。袁紹家族可不是一般有名氣。在袁紹出任渤海太守的時候,就被十八路諸侯舉薦盟主,在奪得冀州之後,天下的人才更是紛紛歸附。而公孫瓚因為出身低微,手下人才更是缺乏像樣的人才武將。這還沒打起來呢,就輸在起跑線了。






公孫瓚對比袁紹資源不足

公孫瓚佔據幽州,兵馬雖多但地瘠民貧,而袁紹佔據冀州,土地肥沃,人口眾多,百姓富庶,公孫瓚能短期佔據優勢,但時間一久公孫瓚就耗不過袁紹了,界橋之戰後公孫瓚一直被袁紹壓著打。此外,公孫瓚不但殺了極有名氣的劉虞,還和北方的鮮卑和東邊的烏桓等一些遊牧民族有仇,造成了四面楚歌的困局。袁紹、烏桓、鮮卑、劉虞殘部幾方聯合圍剿公孫瓚,公孫瓚豈能不敗。




站錯陣營,和袁術結盟

公孫瓚是屬於袁術陣營的,袁術是個什麼人,一個做夢都想當皇帝的地方軍閥。連自己的親兄弟袁紹都看不上他,公孫瓚和這種人結盟,不是和東漢作對麼。而且袁術遠在南方,也幫不上他什麼忙。而袁紹陣營的主要勢力在北方,公孫瓚周圍的袁紹、曹操以及依附袁紹的張楊諸勢力將公孫瓚圍的水洩不通,公孫瓚孤軍奮戰,最後被袁紹一點點吃掉。



所以,綜合來看,公孫瓚的失敗不是偶然的,既有自己的原因,又要同時面對多方敵人,盟友又沒幾個。袁紹戰術得當,據有三州之地,還有鮮卑和烏桓這樣的盟友,擊敗公孫瓚也就不足為奇了。


橘子2g在線


公孫瓚初期強大,是因為初期他掌握了一支比較能打的部隊,所以很強勢。

公孫瓚是遼西令支人,雖然出生於豪族,不過因為他母親地位低微,所以在家族中沒什麼地位。不過公孫瓚“有姿儀”,而且做事“無有忘誤”,因此被太守看中,把女兒嫁給他。公孫瓚後來還師從盧植,也就是這時候認識了劉備。

公孫瓚為人很講義氣,太守被流放南方時,他一路跟隨,在出發前還特意去祭拜祖先,表明自己的決心:

昔為人子,今為人臣,當詣日南。日南瘴氣,或恐不還,與先人辭於此。

結果太守半路遇到赦免,公孫瓚回來以後名聲大噪,被舉孝廉,從此正式踏上仕途。

不過公孫瓚成名,還是因為在邊境和鮮卑、烏丸等族交戰中作戰勇猛,表現出色。漁陽劉純勾結烏丸丘力居等造反時,公孫瓚率幽州突騎三千人與劉純等激戰,屢建戰功,升為中郎將,都亭侯。

等到劉虞出任幽州牧,招撫烏桓部落的時候,公孫瓚部下已經有“步騎萬人”,這在當時是很大一股軍事力量。而且這支部隊究竟戰陣,其中的白馬義從更是當時最好的騎兵,遠非其他諸侯臨時招募的士兵可比,這也使得公孫瓚可以在初期稱雄一時。

然而公孫瓚的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不懂政治,只會打仗。這直接導致了他後來的失敗。

公孫瓚和劉虞之間的矛盾,為他的失敗埋下了禍根。

劉虞出任幽州牧以後,認為對烏桓等族要以招撫為主,和公孫瓚力主武力剿滅的想法起了衝突。公孫瓚還擔心劉虞獨享大功,於是派人暗殺烏桓使者,故意製造衝突。不過最後劉虞還是撇開公孫瓚,成功招撫了烏桓等族。張純逃亡到鮮卑以後被殺,叛亂被平息,劉虞因功升為太尉,公孫瓚也受封為奮武將軍,薊侯。

當時幽州屢經戰事,地方已經殘破不堪,劉虞的主張應該說是正確的,也得到了幽州士族的擁護,公孫瓚的舉措無疑私心太重,也不合時宜。

之後不久,劉虞兒子劉和奉獻帝之命逃出長安,想找劉虞率兵勤王。然而劉和在南陽被袁術扣押,袁術命劉和寫信給劉虞,讓他派軍隊來南陽討伐董卓。公孫瓚知道袁術不可靠,勸劉虞不要上當,但是劉虞還是派了幾千騎兵前去。

公孫瓚擔心袁術心胸狹窄,知道自己曾經勸阻會報復自己,於是命堂弟公孫越率一千騎兵一起前去,以結好袁術。同時鼓動袁術奪了劉和的部隊。此事讓劉虞和公孫瓚兩人之間的矛盾更大。

而在此時公孫瓚卻又和袁紹結仇,又樹了一個強敵。

公孫越不久就在袁術和袁紹之戰中被殺,公孫瓚遷怒袁紹,率軍進攻冀州。袁紹畏懼公孫瓚,於是將渤海讓給公孫瓚的堂弟公孫範,希望和公孫瓚和解。

應該說公孫越之死不過是一個誤會而已,並非袁紹故意要和公孫瓚做對,事後又做出和解姿態,公孫瓚此時和劉虞有矛盾,和烏桓等族又長期征戰有仇,不適合再和袁紹對立,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和袁紹和解,專心鞏固幽州。

然而公孫瓚卻不肯罷休,借大破黃巾軍之威,進軍界橋,最後被袁紹擊敗,損失慘重。不得不逃回薊城。

公孫瓚多次擅自興兵,引起了劉虞的不滿,劉虞於是出兵討伐公孫瓚,卻兵敗被捉,最後被公孫瓚殺死。劉虞是漢室宗親,曾任宗正,又久在幽州,“恩信流著”,他的被殺引起了了眾怒。劉虞的舊部鮮于輔、閻柔等人招募了數萬人,聯合袁紹一起對抗公孫瓚。

在這種情況下,公孫瓚等於是三面作戰,同時要對付袁紹、劉虞舊部和烏桓等族,自然就吃力了。

而且公孫瓚出身低微,沒有什麼人願意投靠他,手下只有田楷、田豫和一度依附他的劉備能力還稍微強點。而袁紹出身名門,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因此投奔他的人很多。除了田豐、沮授、顏良、張郃等人外,郭嘉和荀彧一度也慕名前來投奔。

所以公孫瓚在不斷的戰爭中日益衰落,隨著袁紹平定了青州和幷州以後,他的失敗其實已經成了定局。

而袁紹和公孫瓚打了多年以後,也感到疲憊不堪,因此派人送信給公孫瓚,表示願意和談。這對於處於劣勢的公孫瓚來說是一個喘息之機,此時曹操已經勢力不斷增強,如果公孫瓚和袁紹停戰,那麼他可以等待袁紹和曹操起衝突的時候再享漁人之利。

但是公孫瓚不僅拒絕了袁紹和解的建議,還加強了守備。在這種情況下,袁紹也只能繼續和公孫瓚死戰到底。

最終在袁紹、鮮于輔、烏桓單于蹋頓等人聯合下,公孫瓚兵敗自殺。他這麼做,除了給曹操爭取到了發展的時機外,對自己一點好處都沒有,可以說白白為人做了嫁衣。

所以公孫瓚初期的強盛,只是因為他掌握了一支強大的邊軍而已,但是他不懂政治,又缺乏人才輔佐,自然只是曇花一現,難以持久。


不沉的經遠


漢朝有一種說法,叫做“將軍不敢騎白馬”,這可不是民間白話,而是出自漢代名著《淮南子》中的原文。為什麼這樣說呢?據說一是因為白馬的顏色過於鮮明,容易使主將成為敵人的靶子,二來白色是喪服的顏色,將軍騎著白馬指揮作戰,很不吉利。據史書記載,東漢末年的公孫瓚就是白馬將軍第一人。

驍勇善戰的白馬將軍

能在東漢末年那種亂世中存活下來,並且稱霸一方的,都不是平庸之輩,公孫瓚也不例外。

公孫瓚舉孝廉後,做了遼東屬國長史,所謂屬國,是邊地少數民族歸降後,政府專門在接近邊塞的地方為他們安排的居住區域,這裡設置的官職主要是為了加強對邊疆的統治

。公孫瓚做了屬國長史,也就意味著自此開始了戎馬倥傯的軍旅生涯,一次次的兇險接踵而來。

有一回,他率領數十個騎兵巡邏邊境,突然遇到幾百個鮮卑騎兵。公孫瓚心知寡不敵眾,退到廢棄的亭障當中,但轉念一想,又感到死守不是辦法,對手下人說:“我們如果不決一死戰,恐怕沒有一個能活著回去。”

他身先士卒,手持雙刃長矛,徑直衝向敵陣,眾士兵緊隨其後。經過一番激戰,殺傷鮮卑數十人。公孫瓚雖然也損失一半的兵力,但士氣依然不減,最終得以突出重圍,倖免於難。

後來,公孫瓚特意組建了一支精銳騎兵,這些騎兵都是白衣白袍,武藝高強,騎射精湛,對公孫瓚忠心耿耿,跟隨公孫瓚衝鋒時均高喊:"義之所至,生死相隨!蒼天可鑑,白馬為證!"。在遼東與少數民族的戰鬥中,烏桓、鮮卑騎兵看見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就避之不已,無人敢當。

公孫瓚成為史書所見第一個白馬將軍,並不是偶然的,這與他的生活環境有很大關係

。邊地民族不忌諱白色,早在劉邦被圍平城(今山西大同)的時候,匈奴人在平城西部

部署的就是一色的白馬騎兵,著名的飛將軍李廣也曾經射殺過匈奴的白馬將軍。而公孫

瓚生長於邊疆,受少數民族風習的影響,他騎著白馬領兵作戰,也就不奇怪了。

和幽州“一把手”劉虞產生矛盾

公元187年,遼東發生了張純叛亂,為了穩定幽州,朝廷派了皇室宗親劉虞擔任幽州牧。劉虞到任後,採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成功平定了張純之亂,劉虞也順利成為了幽州的一把手,而和叛軍一直血戰的公孫瓚,成了劉虞的下屬。作為幽州本地的實力派,公孫瓚當然不滿意朝廷的安排。而且公孫瓚好戰,不折手斷的拉攏士兵,擴充軍隊。為了籠絡部下,竟不顧原則地縱容手下,成為擾民的一大禍害。這也引起了劉虞的不滿,於是公孫瓚和劉虞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

191 年冬天,青州、徐州的三十多萬黃巾軍入寇渤海郡,公孫瓚以兩萬的兵力迎擊,前後斬首數以萬計,車輛輜重也得了好幾萬,另外還俘虜七萬多黃巾軍。此戰令公孫瓚威名大震,實力劇增,袁紹管轄的冀州也有不少地方望風歸附。朝廷獎勵戰功,升他做奮武將軍,晉爵為薊侯。

但這個時候的公孫瓚已經沒有報效朝廷的心思,心理盤算的就是憑藉戰勝餘威,向袁紹開戰。他帶著三萬精兵擺成方陣,安排一萬騎兵為方陣的左右翼,兵鋒貌似銳不可當

。而袁紹只派一個部將率領八百人,操持強弩一千張,匿於盾牆後。公孫瓚望見對方人少,下令騎兵衝擊。待他們進入射程後,袁軍萬箭齊發,公孫瓚的騎兵頓時人仰馬翻,潰不成軍。此後,公孫瓚與袁紹陸續又發生了多次戰鬥,但他輸多贏少,又有劉虞在後掣肘,不得已只好退回幽州。

劉虞極不贊成公孫瓚窮兵黷武的做法,一來對百姓傷害太大,二來假如公孫瓚得勝,自己身為幽州牧,恐怕再也難以管束他。因此,每當公孫瓚要與袁紹相攻的時候,劉虞都不允許。雖然最後往往擋不住,但劉虞也不能公孫瓚太得意,他不再按時撥付糧餉,這讓公孫瓚很被動。

為了支撐軍事行動,公孫瓚縱兵搶掠,甚至一次次地把劉虞賞賜胡人的東西也在半道上給奪了。時間久了,倆人的矛盾逐漸公開化,劉虞參奏公孫瓚不聽號令,名為官兵,卻行強盜之實,公孫瓚告劉虞故意剋扣他們的糧餉。互參的奏章一道接一道,朝廷也管不上,任由兩人的積怨持續發酵。

處死上司劉虞

公孫瓚再也不願見到劉虞,他擔心自己若去相見,很可能就有殺身之禍。而劉虞多次召見,卻望不到人影,一把手的尊嚴掃地已盡。交流困難,彼此猜忌,他們的關係終於發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193 年冬季,由於公孫瓚屢次不聽約束,劉虞再也不堪忍受,發兵討伐公孫瓚。公孫瓚原本還很擔心,但是劉虞大軍到來後,公孫瓚很快就發現,自己的擔心原來是多餘的,因為劉虞一向崇尚以德服人,他的士兵看見房屋也不捨得焚燒。就這樣縮手縮腳地攻擊了一陣,劉虞遲遲沒有取得突破。而公孫瓚則抓住時機,挑選了數百精兵,先是趁風縱火,使對方陣腳大亂,接著又展開突擊,將劉虞的部隊衝擊得七零八落。

吃了敗仗的劉虞奔入居庸縣,公孫瓚尾隨而來,經過三天猛攻,居庸城最終陷落,劉虞和他的妻兒悉數被擒。公孫瓚本想立刻殺掉他們,但劉虞畢竟是朝廷命官,況且又是他的上司,殺之非但沒有充分的理由,恐怕還會落下以下犯上的惡名。出於這樣的顧慮,公孫瓚暫且不殺劉虞,但剝奪了他的實權,只讓他做傀儡,在往來的公文上簽字。

但是劉虞或者終究是公孫瓚的一大威脅,恰巧這時朝廷的使者來到幽州,本來是給公孫瓚和劉虞加官進爵的。公孫瓚趁機向使者說,劉虞對朝廷懷有二心,曾經和袁紹密謀稱帝。其實,事實上,當初袁紹勸過劉虞在遼東稱帝,但是被劉虞拒絕了。但是朝廷使者不知道其中原委,在說公孫瓚現在是幽州的實際掌權者,編織誣陷還不是手到擒來。而且,朝廷此時也是朝不保夕,於是只得同意將劉虞處死。

眾矢之的,被袁紹擊殺

劉虞死後,公孫瓚沒了掣肘,接著,他又挾持朝廷使者,得到了總督北方四州的授權,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諸侯之一。

但是,公孫瓚的局面依然堪憂。當時,劉虞之子劉和已從袁術那裡逃出,投奔了袁紹,得知父親被公孫瓚殺害,內心悲痛萬分,準備向公孫瓚復仇。漁陽大姓鮮于輔原是劉虞部下,劉虞死後,他決心給主君復仇。而烏桓人感懷劉虞恩德,也不服公孫瓚。這兩股力量聯合在一起,準備南下迎接劉虞的兒子,共討公孫瓚。

公孫瓚已是眾矢之的,袁紹自然竊喜不已,他做了個順水人情,派部下領兵與鮮于輔

、烏桓人合擊公孫瓚。195 年,公孫瓚遭遇一次大失敗,損失了兩萬人。他不敢再戰,回到易縣大興屯田,靠著充足的糧草儲備,與聯軍僵持了一年多。而袁紹的部隊因為缺糧,不得不匆忙撤退。公孫瓚出城追擊,奪取了全部輜重。聯軍一散,公孫瓚暫時轉危為安。

後來,幽州地區旱災蝗災接連不斷,民間不斷髮生人吃人的慘劇。公孫瓚為了保住軍事實力,遲遲不肯開倉放糧。百姓求生無門,紛紛揭竿而起,殺死了公孫瓚任命的地方官,並加入鮮于輔、劉和的部隊。公孫瓚聞聽官員一個個被殺,很擔心自己的安全。他

搬到一個高臺上居住,將閒雜人等一概趕去,並規定 7 歲以上的男人不許靠近,只讓

妻妾陪伴左右。至於公事,若是有公文到來,就用繩子從臺下拉上來。

要是自己有話要說,那也不要緊,他已專門讓女人練習過大嗓門,傳達口令的時候,幾百步外都能聽得一清二楚。做了“宅男”的公孫瓚逐漸成為孤家寡人,將領們不再為他盡心竭力,他也很少出兵作戰了。有人不理解,他解釋說:“目前天時不利,不如暫且休兵,廣積糧草,靜待時機到來。再說我的部隊營壘堅固,攢下的穀子有三百萬斛,就憑這個,我肯定能等到天下大變的時候。”

可他等來的卻是末日。公元 198 年,袁紹大軍來攻,公孫瓚讓兒子公孫續去找農民軍,希望農民軍能來支援,而他自己則打算帶領騎兵繞道截斷袁紹退路。屬下關靖說萬萬不可,堅守城池進行持久戰,袁紹攻不下,或許自會退兵。若是主帥棄城而出,本來就軍心不穩,袁紹一旦進攻,誰還願戰?易城恐怕很快就會陷落。公孫瓚覺得有理,沒有出城。袁紹沒了後顧之憂,步步進逼,公孫瓚不得不縮小防衛圈,建造了三重壁壘作為防禦的核心。現在公孫瓚只有寄希望於農民軍來幫他了。公孫續沒有讓他失望,農民軍首領張燕帶了十萬兵力,分三路來救公孫瓚。

部隊還在路上,可公孫瓚已喪失耐心。他派人送信給兒子,說袁紹軍隊“狀若鬼神”,攻擊十分強大,易城危在旦夕!你我是骨肉至親,不用我說,你都會憂心如焚的。但要快點,再快一些!要是為父死了,天下雖大,怕也沒有人容得下你。你到了以後,別急於攻擊袁紹,先帶五千騎兵到城北的低窪地帶埋伏,夜晚舉火為號,為父一見信號,就殺出城去。不料,送信人在路上被袁紹的偵察兵逮住,袁紹決定將計就計。由於公孫續壓根沒接到信,因此就沒有以最快的速度如期趕到。到了約定的日子,袁紹派自己人在城外舉火。公孫瓚以為救兵已經部署妥當,開城出戰。袁紹早已佈下重兵埋伏,公孫瓚大敗而歸。他料想這次難逃一死,竟喪心病狂地下令將自己的姐妹妻兒全部絞殺,然後引火自焚。袁紹的士兵看見高臺起火,為了搶功,蜂擁而上,公孫瓚就這樣死於亂兵的刀下。 而公孫瓚的首級,則被袁紹送到了曹操所在的許都。

總結

公孫瓚在遼東從一個長史做起,以武力一刀一槍打下了遼東這麼大的地盤。成為北方和袁紹並列的一大勢力。但是他只會使用武力,不知道體恤懷柔,處死劉虞後,搞得自己成為眾矢之的,讓袁紹看到了機會,最終兵敗身亡,終究只是個“武夫”而已。


一卷青史


大家好,我是歷史領域創作者小明,很高興能為大家回答這個問題。

看過三國的朋友都知道,當初的公孫瓚的實力遠遠在袁紹之上,由於其多次打敗北方遊牧民族,其名聲也是非常的大。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當時的公孫瓚可謂是傲視群雄,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

當時公孫瓚與袁紹的界橋大戰,便是公孫瓚先挑起的,由於當時公孫瓚的實力過於強大,袁紹本意求和,但公孫瓚卻沒有答應,這更助長了公孫瓚的士氣,讓公孫瓚覺得此戰必勝,本來公孫瓚的軍隊實力完全可以碾壓袁紹,但是由於這會的公孫瓚太輕敵了,完全沒有把袁紹放在眼裡,變派了手下的一支精銳部隊白馬義作為先鋒部隊去跟袁紹大戰,結果被袁紹打的落荒而逃,而這支公孫瓚軍隊中的精銳力量慘敗而歸,讓公孫瓚的軍隊慌了軍心,結果袁紹乘機追殺。公孫瓚的軍隊。

雖然公孫瓚這次敗了,但他的實力依舊存在,依舊可以和袁紹對抗,但公孫瓚作就作在殺死了劉虞,而劉虞可是當時的漢室宗親、幽州牧、更是公孫瓚的上司。公孫瓚這麼做,無疑是與天下人為敵,自尋死路。由此便被天下群雄抓到了把柄,多方勢力結合起來開始圍剿公孫瓚。俗話說,雙拳難敵四手。公孫瓚在強大,也不是天下群雄的對手,所以很快便被打得落荒而逃,最後引火自焚。

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就給我點個關注吧。


夫百說歷史


公孫瓚(?-199年),字伯圭(出自《劉寬碑陰》 ,《三國志》等文史多作伯珪,公孫瓚為劉寬門生,參與了劉寬的葬禮,碑陰為當時人甚至本人簽名,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東漢末年武將、軍閥,漢末群雄之一。


公孫瓚以強硬的態度對抗北方遊牧民族和鎮壓黃巾軍起義而迅速崛起,成為北方最大的軍閥。同時也由於其飛揚跋扈的軍閥作風,不施仁政,四處攻伐,掠奪百姓,最終導致迅速滅亡。

究其原因,就在於公孫瓚就是一個土匪山大王,不懂政治,缺乏管理智慧,曇花一現,也就不足為奇啦。

01

威震塞內外

公孫瓚出身貴族,但因其母地位卑賤,只做了郡中小吏。因其相貌俊美,且聲音洪亮,機智善辯,得到涿郡劉太守的賞識,成為了太守的女婿。憑藉老泰山的提攜,公孫瓚對北方遊牧民族採用強硬的對抗態度,作戰勇敢,屢獲戰功,逐步嶄露頭角,升遷涿縣縣令。

公孫瓚經常與身邊數十個善於騎射的部屬都騎著白馬,左右為翼,號稱“白馬義從”,進擊或抵禦鮮卑,烏桓等的侵略,朝廷詔拜降虜校尉,封都亭侯。

中平六年(189年),因平定漁陽張純的叛亂有功,升遷為奮武將軍,封為薊侯。

初平二年(191年),青州黃巾軍攻打渤海,公孫瓚率步騎兩萬在東光南大破黃巾軍,斬首三萬多人。趁黃巾軍渡河之際,再次將其擊敗,死者數萬,俘虜七萬多人,輜重財物無數,於是公孫瓚威名大震。

後來,公孫瓚與其堂弟渤海郡太守公孫範聯合,又攻破青州,徐州黃巾軍,兵勢日益強盛,進駐界橋(今河北威縣境內)。

公孫瓚自己任命嚴綱為冀州牧,田楷為青州牧,單經為兗州牧,並配置了郡守縣令。

此時的公孫瓚盛極一時,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諸侯勢力。

02

軍政不和

黃巾軍起義初期,遼西烏桓首領丘力居襲略青,徐,幽,冀四州,公孫瓚此時勢力還不足以強大,無法抵禦。

朝廷派遣宗室劉虞任幽州牧。劉虞採用懷柔政策,對遊牧民族曉以利害。丘力居等聽說劉虞到任,就紛紛派遣使者前來溝通。

公孫瓚擔心劉虞立功,暗中殺害這些使者。

但遊牧民族還是繞道到達劉虞處所,表達依順的意願。

中平六年(189年),張純被其門客王政殺掉並把首級送給劉虞。

劉虞因安撫遊牧民族有功被授予太尉,後升遷大司馬。公孫瓚也被封為奮武將軍。

但由於對待遊牧民族的政策不統一,公孫瓚與劉虞關係惡化。

公孫瓚自恃兵力強大,放縱部隊,多次搶掠百姓,而劉虞十分仁愛,體恤民情。

初平四年(193年),劉虞欲節制公孫瓚,決定率兵十萬對其攻擊。但被公孫瓚擊敗,活捉了劉虞。

公孫瓚誣陷劉虞與袁紹聯接謀取帝位,脅迫段訓斬殺劉虞及妻子兒女。

從此,公孫瓚佔據了整個幽州,日益驕矜,不恤百姓。記過善忘,睚眥必報。軍閥作風完全顯露出來。

03

最終覆滅

興平二年(195年),劉虞的從事漁陽鮮于輔,齊周等為了替劉虞復仇,聯絡鮮卑,烏桓等漢胡兵馬共兩萬多人,在潞河大敗公孫瓚的部隊。後又聯絡劉虞之子劉和與袁紹部將曲義共十萬兵力,攻打公孫瓚。

在鮑丘大勝公孫瓚,斬首二萬多人。

於是,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各郡紛紛斬殺公孫瓚所置官吏,與鮮于輔,劉和聯合,公孫瓚屢戰屢敗,於是逃回易京(今河北雄縣西北)堅守。

兩軍相持一年多,袁紹部將曲義糧盡退兵,公孫瓚乘勢出擊,擊敗曲義,盡得其輜重。

公孫瓚臨易河深挖戰壕,高築土丘,築成營壘。

公孫瓚自居其中,以鐵為門,斥去左右,男人七歲以上不許進入,只與妻妾住在裡面,囤積糧谷三百萬斛,做起了縮頭烏龜。

公孫瓚又叫婦人練習大聲,使聲音能傳出數百步,以此傳達命令。

公孫瓚疏遠賓客,致使身邊沒有一個親信,謀臣部將都漸漸疏遠啦。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與公孫瓚傳書,想與其釋和,但公孫瓚沒有答覆。

袁紹於是大兵攻打公孫瓚。

公孫瓚一個部將被袁紹圍困,公孫瓚不與相救,說“救一人,以後眾人就會等待救援而不肯力戰。不去救他們,他們就會自我勉勵進取。”主帥如此,軍心可想而知。

袁紹直接攻到了界橋城門下,由於公孫瓚不肯相救,眾人或降或逃。

建安四年(199年),袁紹截獲公孫瓚求援的密信,將計就計,擊敗公孫瓚。挖掘地道,逐步攻到公孫瓚居住的樓臺之下。

公孫瓚自料必敗無疑,引火自焚。

一時軍閥諸侯,結束了短暫的一生。

04

曇花一現

公孫瓚的迅速崛起和覆滅,集中反應了漢末時期社會現狀。

中央朝廷權威消失殆盡,地方勢力憑藉一時的驍勇善戰,擴充軍力,佔據地盤,稱王稱霸。

朝廷無力掌控但又不能坐視不管,只能派遣官吏管理,又不能與地方諸侯處理好關係,矛盾激化,最終又是相互攻擊,局面愈加混亂。

軍閥政權往往胸無大志 , 不知體恤百姓,除了混戰就是搶掠財物,民不堪其苦,得不到民眾支持。

部將之間利益衝突,相互攻伐,不受節制。

整個局勢就是:中央掌控不了地方,地方軍閥又約束不了部屬。

最終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公孫瓚最初憑藉驍勇善戰迅速崛起,終因胸無大志 , 不能施行仁政,穩固政權,被同樣迅速崛起的袁紹一戰而滅,又迅速滅亡啦。

公孫瓚的崛起與覆滅,僅僅是漢末三國時期許許多多大大小小諸侯勢力發展的一個縮影,集中反應了那個時期社會混亂的情形,是再正常不過的歷史狀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