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第一個老大公孫瓚是如何失敗的?

曹鐵錘

遊戲《三國志》中的公孫瓚形象

作為東漢末年的地方諸侯之一,公孫瓚(?-199年)因驍勇善戰早早嶄露頭角,成為遼東地區重要的政治勢力,多年與袁紹爭奪北方的霸權,他也因和劉備的師友之誼廣為三國愛好者所知。但他因為性格缺陷最終在易京兵敗身死、早早退出了亂世爭奪。公孫瓚敗亡的原因,可以簡單從如下方面進行分析:


公孫瓚最重大的失敗,無疑是在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戰爭中敗北。191-199年間,公孫瓚與袁紹展開了長達8年的戰爭,但公孫瓚在戰爭中勝少敗多、其中不乏界橋之戰和鮑丘之戰這樣的慘敗。公孫瓚在自身實力不如袁紹的情況下,貿然與後者爭雄、過度損耗自己的資源,這實在不是明智之舉。


除了對外戰爭的失敗之外,導致公孫瓚失敗的內因也值得一提。在內因方面,《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和《後漢書》作者范曄的評價都說得十分確切。陳壽的評價是“瓚遂驕矜,記過忘善,多所賊害”,范曄的評價則是

“瓚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不難看出,除了自恃勇武、驕傲自滿之外,公孫瓚還缺少容人之量、過於斤斤計較,目光短淺,這顯然不是一個優秀統帥和領袖應有的性格,一身勇武不足以使他成為亂世的勝利者,某種程度上說,公孫瓚和呂布的敗亡有相似之處。足以體現公孫瓚性格缺陷的例子有二:

一是貿然殺害漢室宗親劉虞、奪取幽州統治權,殺死深得人心的劉虞極大影響了他的名聲、部下的忠誠大為削弱,紛紛離他而去,導致公孫瓚末期幾乎無人可用,後來成為蜀漢“五虎上將”之一的趙雲正是在劉虞事件後離開公孫瓚、不再為其效力的;二是聽信“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唯有此中可避世”的謠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在易京修築營壘、廣積糧食,妄想據守此地“以待天下之變”。修成易京之後,公孫瓚在城中耽於享樂、無心進取,甚至在部下遭受袁紹攻擊時都不出兵救援,坐視自己的領地被袁紹蠶食,最終自然難免兵敗身死。


可以看到,公孫瓚對比起同時代的其他諸侯而言有如下弱點:不具備明顯的實力優勢;缺乏將略、難以贏得戰爭勝利;缺乏治理國家和籠絡人心的才能。如此,焉有不敗之理?


平田君Bellatores

說正史,說正史。按照《三國志·公孫瓚》的記載為您回答這個問題。

劉備的第一個老大公孫瓚是被袁紹戰敗的。

公孫瓚在打敗劉虞之後,就開始驕傲了,得意忘形了。三國志載:(公孫)瓚遂驕矜,記過忘善,多所賊害。這是開始走下坡路,打敗仗的開始了。

劉虞雖然死了,但他的部下還在。而且多有能征善戰之輩。這些人聯合了袁紹,一起攻打公孫瓚這個刺頭。

公孫瓚弄了一個高大、厚實的城堡,囤積糧食三百萬斛。憑藉此城與袁紹對耗,袁紹竟然連年攻不破。建安四年,公孫瓚想打敗袁紹,不想就這麼幹耗。於是派遣自己的兒子出城,找黑山張燕聯合,打算前後夾擊戰敗袁紹。這招看起來很偉大,但是公孫瓚不是曹操啊,打敗袁紹的事情,還得留給曹操。公孫瓚反而送了自己的小命。

大敗將至,往往前奏很順利。剛開始進展順利,黑山的人馬到了。公孫瓚看著時機到了,派遣心腹出城,與自己的兒子約定以舉火為號,兩方夾擊袁紹。不料,這個心腹被袁紹給抓住了。後面就可想而知了。袁紹弄了個假的火號,誘使公孫瓚出城,就這樣公孫瓚中了埋伏,大敗而回。

袁紹緊接著挖地道,直接從地道攻入城中。自知無力迴天的公孫瓚,殺死妻兒,然後自盡。自此公孫瓚走下歷史舞臺。

歷史是個輪迴,公孫瓚打敗劉虞開始驕傲,然後失敗。袁紹戰敗各路諸侯,也開始驕傲了,後面也是大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