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到底有多強?為何給人極盛一時卻又迅速敗亡的感覺?


公孫瓚當然很強,在漢末時期,除了董卓能穩勝一籌之外,可稱最強軍閥,演義中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公孫瓚對袁紹禮敬有加的劇情,就像玉帝聽見孫悟空打進來,嚇到桌子底下一樣的不可思議。史書中明確提到過,袁紹對公孫瓚的態度是“畏懼”!

第一,談戰力

大漢朝有兩個地方的士兵戰鬥力聞名天下,且多出騎兵,一個就是西涼鐵騎,一個就是幽州突騎。注意,這個說的不是三國時期,是整個漢朝時期的官方軍隊,是打出大漢赫赫威名的軍隊。西涼軍就不說了,一直是漢朝中央軍徵兵重地,而幽州最為出名的就是“幽州突騎”,後世乃至隋唐之後的“突騎兵”名號都來源於此,後代“突騎兵”象徵著精銳騎兵,李廣霍去病等人在對外作戰時,都曾調集幽州突騎,同時幽州突騎也是光武帝劉秀的起家軍隊,他靠著幽州突騎兵縱橫天下。

大名鼎鼎白馬義從也是幽州突騎的一支,除此之外,幽州也是邊關重地,常有對外作戰,民風彪悍自不必說,燕趙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也是古已有之,因此談軍隊戰力,公孫瓚絕對強勢。

第二,談兵力

在袁紹討伐董卓失敗後,準備某奪冀州時,公孫瓚剛剛以兩萬步騎大敗三十萬青州黃巾,威名大勝,被封為薊候。當然這還不是公孫瓚的全部兵力,反觀袁紹既無精銳,也無騎兵,更談不上大規模兵力。說到謀奪冀州,沒有公孫瓚,袁紹未必容易掌控冀州。《後漢書》有記載荀諶勸降韓馥的一段話,有確鑿依據:公孫瓚乘勝來南,而諸郡應之。袁車騎引軍東向,其意未可量也,竊為將軍危之。且世布恩德,天下家受其惠,又孰與袁氏?公孫提燕、代之卒,其鋒不可當。當今之計,莫若舉冀州以讓袁氏,必厚德將軍,公孫瓚不能復與之爭矣。

真相就是,韓馥是因為怕公孫瓚才把冀州讓給袁紹,袁紹剛坐上冀州之主,當年年末,公孫瓚就和袁紹開戰了,當然這裡邊還有淵源,不是重點不提了。只說當時兵力,公孫瓚本身擁有幽州勢力支持,又佔領冀州一部分,青州一部分,論兵力也是上風。

第三,談局勢

公孫瓚崛起正逢亂世初期,要兵有兵,要地有地,攻打袁紹,是挾大勝黃巾軍的威勢,可謂士氣高漲,軍心日盛。反觀袁紹,討董失敗,各諸侯分崩離析,空有名望,入主冀州也是借了公孫瓚的威勢,且時隔數月,位子還沒坐穩,就要面對公孫瓚的進攻,時間太短,難以整合冀州所有力量,以步兵對騎兵,天然劣勢,整體處於明顯下風是可以肯定的。史書中提到,袁紹因為畏懼,把自己的合法官位“渤海太守”讓給公孫瓚族弟,也沒能阻止公孫瓚南下。

第四,失敗原因

公孫瓚失敗的原因有很多,簡單總結下。

首先就是,性格暴戾,太過依靠武力,屬於有勇無謀,不懂文武制衡之道,還沒個像樣的謀士,呂布還有個陳宮呢。

其次,仕途相對平順,導致自大輕敵,有致命影響。須知,獅子搏兔亦用全力,界橋之戰敗與鞠義,史書明確提到了輕敵的原因,要知道以步破騎,同時以少勝多,自古都不常見。戰前擁有的巨大優勢喪失,白白浪費了一戰滅了袁紹的機會。

最後,也是根本原因:殺劉虞。敗給袁紹不足以打垮公孫瓚,事實上,公孫瓚第一次與袁紹交戰兩年,最後是以朝廷介入調停,以平局收場的。殺劉虞帶來引發巨大後果,至少四股勢力的敵對:第一股,幽州內部軍民紛紛殺死公孫瓚所置地方官員;第二股,劉虞舊將聚集漢胡兵馬數萬,攻打漁陽郡;第三股,烏桓峭王感戴劉虞的恩德,率本部兵馬及七千鮮卑騎兵迎劉虞之子劉和,為劉虞報仇;第四股就是袁紹了。四方人馬合力,聚集十萬兵馬,於鮑丘一戰打垮公孫瓚,之後他躲在易京,自此一蹶不振。

最後說一句,劉虞,你丫的是真厲害!仁者無敵不是吹的。

個人淺見,不足之處,歡迎指正!


書僮聊歷史


可以說,公孫瓚在東漢末期,混亂之初能夠稱得上是最強諸侯之一。

他,以十名騎兵對抗百名鮮卑騎兵,以少打多,卻絲毫不落下風。

他,僅用三千精兵來討伐叛賊,殺死了劉虞並佔據幽州一帶。

他,擅長使用雙頭鐵矛,英勇善戰,用“白馬義從”,來威震塞外。他,率領兩萬人與三十萬的黃巾軍強懟,利用別人渡河的時期,成功打敗並俘獲數萬人。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他是個強勁的角色。

《後汗書》(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中道: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乃畫作瓚形,馳騎射之,中者鹹稱萬歲。虜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

他極盛之時,所打的戰役非常經典,且手下都是些狠角色。

第一個手下,我們聯想到的是趙雲。

趙雲很早就跟著公孫瓚混,曾經救過公孫瓚兩次,是數一數二的猛將。明明是個人才,公孫瓚不但不重用,還偏偏把他拱手讓給了劉備。

其實除了趙雲外,還有一名很少人想到的人,就是田豫。

田豫很小就跟著劉備混,而劉備當時還在跟著公孫瓚,後因劉備需照顧父母,所以田豫跟著公孫大哥了,劉備器重的田豫在公孫瓚那裡卻不受重用,只讓他任命為守東州縣令。

殊不知就這樣流失了一名大將,最後田豫在曹操那裡展現了自己的才能。不得不說,漏看了人才也可能是造成衰敗的其中一個因素。


(公孫瓚)

除了手下厲害之外,接著就是戰役了。

因為公孫瓚的好戰,很多戰役都打的非常棒。

他經常以少勝多打外族。匈奴都對他畏懼害怕,他手下的白馬義從為他立下了無數的戰績,公孫瓚為此在北方名聲大振。

因而給外人的感覺就是此人非常強,不可輕易招惹。

公孫瓚雖好戰,但也有缺點,就是不懂收買人心。他與劉虞素來不和。

但劉虞很得民心,名聲遍佈周邊數郡,又是他的上司,卻欲討伐這個不聽話的部下公孫瓚。

公孫瓚用火攻打贏了劉虞的十萬大軍。抓住了劉虞,不久又殺掉了。殺掉好官劉虞的舉動,讓公孫瓚大失民心。

(公孫瓚與劉虞之間的戰爭)

《資治通鑑》(卷六十一):公孫瓚既殺劉虞,盡有幽州之地,志氣益盛,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衣冠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有材秀者,必抑困使在窮苦之地。

直到最後的幾場戰役之中,公孫瓚打得力不從心,經過之前幾次的行為,許多大將士兵對公孫瓚沒有了信心。因此他被袁紹打敗了。

《資治通鑑》(卷六十三)交代了公孫瓚的結局:未至,瓚密使行人齎書告續,使引五千鐵騎於北隰之中,起火為應,瓚欲自內出戰。紹候得其書,如期舉火。瓚以為救至,遂出戰。紹設伏擊之,瓚大敗,復還自守。紹為地道,穿其樓下,施木柱之,度足達半,便燒之,樓輒傾倒,稍至京中。瓚自計必無全,乃悉縊其姊妹、妻子。

在這裡我們知道公孫瓚敗亡是因為盲目自大的心裡和對戰局的把控力度不夠之外,還有他沒有得到人心。


剛日讀史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而公孫瓚就是其中重量級的人物,在其勢力最鼎盛時期,據有四州之地,是軍閥中的最強者之一。但是,隨著戰爭進程的發展,公孫瓚卻一點一滴地喪失優勢,最後被袁紹所滅。其中的原因何在?故事的來龍去脈又是怎樣呢?

第一,東漢末年邊疆名將

公孫瓚出生於貴族之家,其家族歷代出任二千石官員(相當於郡守一級),但由於他是庶出,地位偏低,長大成人後,只擔任一名小公務員。公孫瓚相貌不凡,是個帥哥,口才特別好,雄辯滔滔。太守劉君對他刮目相看,甚至把女兒嫁給了他,還讓他投奔盧植門下深造,與劉備成了同學。

後來岳父劉君犯了事,被朝廷問罪,用囚車押解進京。公孫瓚有情有義,親自隨岳父進京由於孝心可嘉,他被舉薦為遼東屬國長史,其發跡由此開始。

所謂屬國,就是東漢帝國內少數民族的自治區。遼東屬國地處邊界,經常受到北方鮮卑族威脅。有一回,公孫瓚身先士卒,衝入敵陣,殺傷鮮卑數十名騎兵。鮮卑人大駭,不敢戀戰,匆匆離去。這一戰,令公孫瓚揚名邊塞,鮮卑人對其勇武十分憚忌,不敢輕易入塞侵掠。

討伐張純的叛亂,令公孫瓚真正成為一名手握重兵的地方軍閥。張純叛亂後,與烏桓部落首領丘力居結盟,進攻薊中,公孫瓚率所部迎戰張純叛軍,因功升遷為騎都尉。公元188年,公孫瓚在遼西屬國的石門與張純叛軍展開決戰,大破叛軍,俘虜張純的妻兒,張純狼狽逃出塞外。

然而,經此惡戰後,公孫瓚的部隊損失頗大,被烏桓首領丘力居乘虛而入,反而被包圍於遼西管子城。管子城保衛戰持續了二百餘日,這是一場極其艱苦的戰鬥,公孫瓚的部隊糧食耗盡,宰馬匹為食,馬匹殺盡,煮弩楯為食,最後突圍而出。

管子城之戰,公孫瓚雖敗猶榮,其展示出來的堅忍不拔的品質令人欽佩。戰後,朝廷升遷他為降虜校尉,封都亭侯,同時兼任遼西屬國長史。公孫瓚是東漢帝國邊塞最出色的將領之一,在他鎮守遼西時,威震邊關。東漢末年,帝國內憂外患,北方邊境卻沒有遭遇異族的大規模破壞,此公孫瓚之功也。

第二,向冀州發展

劉虞出任幽州牧後,成了公孫瓚的頂頭上司。當時幽州的經濟已面臨崩潰,劉虞力主以懷柔手段招撫烏桓。作為武將,公孫瓚不理會什麼民生政治,他把打擊烏桓部落作為首要任務,立志要掃滅烏桓。

劉虞要懷柔,公孫瓚要打仗,兩人的立場完全不同。由於劉虞政績卓著,威望很高,烏桓許多部落前來歸降。這下子公孫瓚更憤怒了,他暗地裡派人截殺烏桓使臣,破壞懷柔政策。劉虞對公孫瓚的作法相當不滿,便撤了邊防駐軍,把公孫瓚及其手下一萬騎兵安頓在右北平。

此時公孫瓚與劉虞的矛盾激化,這被袁紹看在眼裡。當時袁紹為了實現奪取冀州的野心,慫恿公孫瓚進攻冀州牧韓馥。由於公孫瓚在幽州混得不開心,便決然南下,進攻韓馥。韓馥慌亂之下,把冀州拱手讓給了袁紹。

在袁紹巧取冀州的同時,青州三十萬黃巾軍湧入冀州勃海郡,與之正面相對的,正是公孫瓚南下的幽州兵團。

面對黑壓壓的黃巾軍,公孫瓚盡顯英雄本色。

他率兩萬人馬對抗三十萬的黃巾軍,取得殺敵五萬以上,俘敵七萬的輝煌戰績。這一戰,讓公孫瓚的威名遠播,震動天下。後來,劉備、關羽、張飛、趙雲等人都來投奔公孫瓚,從這個陣容,可以想象其當時之強大。

第三,公孫瓚與袁紹的戰爭

當初袁紹借公孫瓚之力,逼迫韓馥下臺,巧取豪奪冀州。當上冀州牧後,袁紹就想把公孫瓚的勢力趕出冀州,公孫瓚是何許人,當然不幹了。於是,袁紹與公孫瓚之間的戰爭已是不可避免。


公孫瓚野心勃勃,他甚至不滿足一州之地,一口氣任命三個刺史,把冀州、青州、兗州都當作自己的地盤。

公元192年,袁紹與公孫瓚的戰爭爆發。這時袁紹的實力要遠遜於公孫瓚,然而公孫瓚過於自負,在界橋之戰中意外地輸給袁紹。這一戰,對袁紹來說,是生死攸關的一戰。此後,袁紹與公孫瓚在冀州、青州展開多輪戰鬥,雙方打得昏天暗地,誰都無法取勝。

袁紹與公孫瓚都為陷入戰爭泥潭而暗暗叫苦,最後兩人決定握手言和。兩人採取聯姻的方式,結為兒女親家,各自退兵三舍。

與袁紹的戰爭告一段落後,公孫瓚與劉虞的關係已是降至冰點。

公孫瓚是幽州牧劉虞的部下,不過兩人關係緊張,形同水火。劉虞是皇室成員,他是朝廷委派的幽州牧,遙領大司馬之銜。劉虞是出色的政治家,在他的努力下,幽州成了亂世中的一塊樂土。然而,劉虞的地位不斷遭到來自公孫瓚的挑戰,公孫瓚根本不把頂頭上司劉虞放在眼裡,擅自任命幾個部將為青州刺史、兗州刺史、冀州刺史,大有土皇帝的味道。

劉虞深知公孫瓚難以約束,拒絕向他提供軍糧。公孫瓚得不到糧食,惱羞成怒,索性縱容士兵對老百姓橫徵暴斂,根本不把劉虞的命令放在眼裡。

第四,公孫瓚殺劉虞,這是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當時幽州政府所在地是薊城,即現在的北京,是劉虞的大本營。公孫瓚在薊城東南筑了一座小城,當作自己的大本營,與劉虞分庭抗禮。劉虞斷定公孫瓚遲早會叛變。與其等著他叛變,不如先下手為強。

劉虞暗地裡集結十萬大軍,出其不意地進攻公孫瓚的大本營。

劉虞的軍隊,要遠遠多過公孫瓚的駐軍。這次戰鬥,看上去似乎一點懸念也沒有,如同甕中捉鱉,手到擒來。面對突如其來的進攻,公孫瓚嚇壞了。可是定下神來後,武將出身的公孫瓚就一眼看穿劉虞的弱點,他的十萬大軍,不過是烏合之眾罷了,估計是臨時招募來的部隊,毫無戰鬥力可言。

不僅如此,劉虞還發布一條命令:“不要多殺無辜,只殺公孫瓚一人。”並強調嚴禁放火,以免燒了平民的房屋。劉虞不放火,公孫瓚可不管這麼多。他派數百名壯士溜出城外,縱火焚燒劉虞兵營。這一把火,在風勢的作用下,迅速蔓延開,劉虞兵營大亂。公孫瓚乘機引兵出戰,大破劉虞。

緊接著,公孫瓚包圍薊城,劉虞慌亂出逃,被公孫瓚的追兵生擒。

要如何處置劉虞呢?公孫瓚找了一個藉口,謊稱他與袁紹勾結,密謀當皇帝。最後,幽州牧劉虞慘死在公孫瓚手中。

公孫瓚殺了劉虞後,據奪幽州,表面上看是春風得意,事實上這是他由盛而衰的開始。劉虞任幽州牧期間,政績卓著,深得士人百姓的擁戴,是少有的好官。公孫瓚為一已之私,殺害長官,盡失人心,從此,他的運勢一路下滑,直至最後覆亡。

第五,公孫瓚之死

公孫瓚殺害劉虞後,把幽州搞得烏煙瘴氣,民怨沸騰。一股反公孫瓚的勢力悄然興起,為首的是前幽州牧劉虞的部下鮮于輔。

由於劉虞素對烏桓施以恩信,鮮于輔起兵後,聯合烏桓騎兵,與公孫瓚對抗。公孫瓚不能無視這支反抗力量的存在,他派漁陽太守鄒丹率軍鎮壓。雙方在潞北血戰,鄒丹大敗,陣亡四千多人。

同時,鮮于輔也得到袁紹的支持。袁紹派遣麾下第一猛將麴義率部與鮮于輔並肩作戰。奉行武力至上的公孫瓚已是四面楚歌。南有袁紹虎視眈眈,內有鮮于輔的強勢興起,北有烏桓、鮮卑殺氣騰騰。鮮于輔振臂一呼,烏桓與鮮卑積極響應。烏桓峭王派自己所部精銳騎兵參戰,鮮卑也出動七千名騎兵前來助陣。一時間,鮮于輔手中的兵力已達十萬之眾。

興平二年(195年)底,鮮于輔率幽、冀、烏桓、鮮卑聯合部隊,向公孫瓚發動大舉進攻。公孫瓚在鮑丘河迎戰聯軍,被殺得大敗,棄屍兩萬。此役也成為公孫瓚軍事生涯的轉折點,他的勢力從此一落千丈,直至滅亡。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諸郡,紛紛起兵,殺死公孫瓚任用的官員,響應鮮于輔。

很快,公孫瓚發現自己成了孤家寡人。他棄守薊城,把大本營遷到易縣。在這裡,他大力修築防禦工事,挖掘十道塹壕,在塹壕邊上修築許多大土丘,每座都有五六丈高,在土丘上面建碉堡。在巨大防禦工事的中心處,堆起一座大土丘,比其他都高,有十餘丈高,公孫瓚自己就住在這上面。這樣還不夠,公孫瓚不得人心,擔心有人想刺殺他,便在自己的小堡壘入口處安了鐵門,連左右侍從都嚴禁跨入門內。

在公孫瓚勢力衰落的同時,袁紹卻高歌猛進,地盤拓展到冀、幽、青、並四州。

公元198年,袁紹開始發動對公孫瓚的最後一戰。易縣之戰,一直打到次年,即公元199年。由於易縣防禦工事極為堅強,給袁軍進攻造成很大麻煩。最後袁紹採取地道戰術,挖到公孫瓚苦心修築的堡壘地底下,掏空其地基,最後堡壘轟然倒塌。公孫瓚最後自焚而死,這位曾經盛極一時的梟雄,就此灰飛煙滅。



君山話史


大家好,我是歷史領域創作者小明,很高興能為大家回答這個問題。

看過三國的朋友都知道,當初的公孫瓚的實力遠遠在袁紹之上,由於其多次打敗北方遊牧民族,其名聲也是非常的大。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當時的公孫瓚可謂是傲視群雄,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

當時公孫瓚與袁紹的界橋大戰,便是公孫瓚先挑起的,由於當時公孫瓚的實力過於強大,袁紹本意求和,但公孫瓚卻沒有答應,這更助長了公孫瓚的士氣,讓公孫瓚覺得此戰必勝,本來公孫瓚的軍隊實力完全可以碾壓袁紹,但是由於這會的公孫瓚太輕敵了,完全沒有把袁紹放在眼裡,變派了手下的一支精銳部隊白馬義作為先鋒部隊去跟袁紹大戰,結果被袁紹打的落荒而逃,而這支公孫瓚軍隊中的精銳力量慘敗而歸,讓公孫瓚的軍隊慌了軍心,結果袁紹乘機追殺。公孫瓚的軍隊。

雖然公孫瓚這次敗了,但他的實力依舊存在,依舊可以和袁紹對抗,但公孫瓚作就作在殺死了劉虞,而劉虞可是當時的漢室宗親、幽州牧、更是公孫瓚的上司。公孫瓚這麼做,無疑是與天下人為敵,自尋死路。由此便被天下群雄抓到了把柄,多方勢力結合起來開始圍剿公孫瓚。俗話說,雙拳難敵四手。公孫瓚在強大,也不是天下群雄的對手,所以很快便被打得落荒而逃,最後引火自焚。

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就給我點個關注吧。


夫百說歷史


他本是一個屌絲,卻逆襲成為了東漢末年北方的最強王者,令北方的遊牧民族聞風喪膽,他也成為了我國曆史上首位白馬將軍。然而,就這樣一個猛人,他曾盛極一時,但卻迅速地敗於袁紹手下,落得了一個自焚而死的下場。那麼,他到底有多強,還有他為何盛極一時,而又迅速敗亡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穿越歷史瞭解真相。

他就是公孫瓚,今河北遷安人,他雖然出身於貴族,但是由於他的母親地位低微,因此他只是一個屌絲,本來是做官無望。但是這個公孫瓚人長得帥,並且為人機敏,被涿郡太守賞識,成為其乘龍快婿。接下來,公孫瓚在其岳父的幫助下,與劉備一起師從盧植。在他學成歸來後,在太守劉其手下任小吏,但不巧的是劉其很快就犯事了,但公孫瓚不忍心自己的老闆受罪,竟然喬裝成士兵,沿途護衛。

這個公孫瓚真是運氣好,在前往流放地的途中,劉其就被朝廷赦免了。而公孫瓚因為此事,被舉為孝廉,出任遼東屬國長史,開始正式走上了做官為宦之路,也就此開始了他傳奇的一生。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有一次,公孫瓚跟隨幾十個騎兵外出巡邏關塞,發現有數百個鮮卑騎兵虎視眈眈。在此危急時刻,公孫瓚對隨行的隊伍說:“如果我們不主動進攻的話,一定會被殺死。”於是,他手握長矛策馬率先衝入敵軍,與鮮卑騎兵廝殺,殺傷數十人,鮮卑騎兵大為震驚,主動撤兵,公孫瓚才倖免於難。

此後五六年間,北方遊牧民族戰事不斷,公孫瓚被升為中郎將,統帥兵馬,守衛邊境。每一次作戰,公孫瓚都身先士卒,打仗的時候,他像打自己的仇人一樣,打得北方的遊牧民族屁滾尿流。正是由於公孫瓚的勇猛,威震塞外,鮮卑、烏桓等北方遊牧民族不敢進犯。因公孫瓚與身邊善於騎射的人都騎白馬,因此稱為“白馬義從”,而公孫瓚被稱為“白馬將軍”。

隨後,黃巾軍起義,公孫瓚在其堂弟公孫範的協助下,攻破青州、徐州等地的黃巾軍。本來他以為幽州也將是自己的地盤了,誰知道朝廷派了一個劉虞來節度他。再加上劉虞對百姓仁愛,看不慣公孫瓚窮兵黷武,兩人矛盾不斷地激化。最後,忍無可忍的劉虞派十萬大軍討伐公孫瓚,但被公孫瓚吊打,自己及其妻子兒女被公孫瓚活捉。隨後,公孫瓚汙衊劉虞與袁紹要謀取帝位,將劉虞及其妻子兒女斬殺,公孫瓚就此得到了幽州。隨後,他又挾持朝廷使者,得到了總督北方四州的授權,成為北方最強王者,盛極一時。

然而,好景不長,在公孫瓚在斬殺劉虞後,劉虞的兒子召集劉虞的部下,聯合袁紹和北方的鮮卑、烏丸等遊牧民族南北夾擊公孫瓚。公孫瓚是連戰連敗,被迫龜縮在易京,並且築起了十餘重戰壕,與袁紹聯軍對峙,兩軍相持不下。本來袁紹想與公孫瓚講和,但這個公孫瓚不識時務,不僅沒有答覆,而且加強守備。袁紹很惱火,於是派大軍攻打公孫瓚。先是公孫瓚的一別將被圍,公孫瓚不肯相救。緊接著,公孫瓚的界橋別營危急,而公孫瓚又不肯相救。由於公孫瓚的冷漠和自私,徹底傷了手下的心,眾人或降或逃。

很快,袁紹大軍直接攻到了城門前,公孫瓚派自己的兒子向黑山黃巾軍求救,黑山黃巾軍率10萬大軍救援。在援軍還沒有到,急不可耐的公孫瓚就派人給援軍送信,相約以火把為信號,前後夾擊袁紹。但不幸的是,袁紹劫得了這封信,將計就計,舉起火把。公孫瓚以為救兵到了,率兵出擊,但被袁紹伏擊,大敗而歸。不久之後,袁紹軍掘地道到城樓下,逼近公孫瓚的大帳,公孫瓚自知必敗無疑,就引火自焚。

就這樣曾經叱吒風雲的北方最強王者公孫瓚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公孫瓚的失敗,不是他自己不夠強大,而是他失去了人心,眾叛親離,焉能不敗呢?


密探零零發



公元189年,靈帝崩,大將軍何進與十常侍明爭暗鬥,勢同水火,最終同歸於盡。適逢董卓入京,獨掌大權,藐視律法,荼毒大臣,淫亂後宮,破壞經濟,殘害百姓。

導致群雄並起,軍閥割據接踵而至。


而“白馬將軍”公孫瓚,就是漢末割據軍閥之一,曾參與過諸侯聯合討董戰役。

公孫瓚的勢力最鼎盛的時期,總督了北方四州之地,是北方最強大的割據諸侯之一。能與之抗衡的,唯有四世三公袁本初。

可惜好景不長。迅速的崛起,反而使他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日益驕矜,行政暴虐,主持窮兵黷武,不體恤民間疾苦。徹地的斷送了他稱霸天下的黃粱美夢……

接下來!介紹一下公孫瓚的崛起之路,以及他迅速消亡的根本原因?

公孫瓚的崛起之路

第一、能臣之路,保境安民,威震塞北

公孫瓚為貴族子弟,但因其母親出身低微,根據慣例,沒有被舉為孝廉,只能出任佐官。後因其相貌不凡,聲音洪亮,才智出眾,被當地太守看中。遂招為女婿。在岳父的舉薦下,公孫瓚師事了盧植、劉寬等人。

經舉薦,在太守劉其帳下擔任御車。後劉其犯法,被髮配交州,公孫瓚喬裝成士兵,沿途護送劉其。途中劉其獲釋。公孫瓚因此德行被舉為孝廉。從此仕途坦蕩。


公元178年,邊章、韓遂叛亂,公孫瓚奉命統三千騎兵到薊中。漁陽人張純拉攏烏桓首領丘力居等叛亂。公孫瓚大破叛軍,升為騎督尉。

不久後,烏桓首領貪至王率眾歸降,公孫瓚因功升為中郎將。進封都亭侯。此後的五六年時間內,他一直鎮守邊庭,征戰不斷。期間屢破烏桓賊,大敗張純、丘力居等,被升任為降虜校尉。

適逢黃巾餘賊作亂,丘力居趁機出動,青、幽、徐、冀四州深受其害。朝廷派東海劉虞入駐幽州,出任幽州牧。

劉虞向來愛民如子,好施仁政,主張採取懷柔手段說降遊牧民族。公孫瓚身為武將,只知作戰征伐,不管國計民生。

兩人的意見出現了分歧。不過劉虞始終是他的上司,公孫瓚雖然不服,但也不敢公然跟劉虞翻臉。烏桓各部紛紛派使臣來與劉虞接洽,公孫瓚暗中殺了使臣。

遊牧民族於是繞道到劉虞處,告知了此時。劉虞便撤走了駐防大軍,只留公孫瓚的一萬軍馬駐守右北平。從此!兩人矛盾漸深。

後來張純被殺,遊牧民族各部皆降。劉虞因功升遷為太尉,後進封大司馬。公孫瓚也領了奮武將軍。


第二、天下大亂,割據一方,盛極一時

公元189年,董卓專權,廢少帝,立獻帝。曹操逃出京都,在陳留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公孫瓚也領兵助陣。無奈眾諸侯各懷鬼胎,聯盟最終不歡而散。

公元191年,青州黃巾軍崛起,舉兵三十萬進攻渤海。公孫瓚率兩萬兵眾,大破黃巾軍,斬敵三萬。

待到黃巾軍奔走渡河之際,公孫瓚等敵兵渡過一半的時候,伺機而出,再次大破賊軍,斬首數以萬計,俘虜七萬餘人。

從此威名大震……


同年!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被袁紹所殺,公孫瓚以此為藉口,打算爭奪冀州。當時袁紹的實力並不強大,跟公孫瓚無法相提並論。

袁紹聽說公孫瓚要攻打自己,非常恐懼,令公孫瓚的弟弟公孫範領兵駐紮南皮,想以公孫範的關係與公孫瓚結盟。

不想公孫範背叛袁紹,協助公孫瓚攻破了青、徐二州的黃巾軍。公孫瓚勢不可擋,順勢進駐了界橋。任嚴綱為冀州牧、田楷為青州牧、單經為兗州牧。

公孫瓚的勢力,進入了全盛時期……


袁紹迫不得已,親自領兵,於界橋迎戰公孫瓚軍。兩軍交鋒。

袁軍大將鞠義,披堅執銳,奮勇當先,僅以八百之眾,大破了公孫瓚的兩萬兵馬。公孫瓚退守界橋,再度被鞠義擊破。無奈退走。

袁紹派兵攻打故安,被公孫瓚擊敗,斬敵七八千。公孫瓚乘勝追擊,又被袁紹擊敗。

兩家打得有來有回。無傷大雅。

第三、迅速消亡,窮途末路,引火自焚

劉虞素來愛民,且久居幽州,深得民心。公孫瓚恰恰相反,他喜歡窮兵黷武,只知征伐,從不體恤民間疾苦。劉虞多次反對他的暴行,幾番想要制止他。

公孫瓚聽說後,更加變本加厲,甚至公然縱容部下搶掠百姓。加深了兩人的矛盾。劉虞為了阻止公孫瓚的惡行。率十萬大軍,準備消滅公孫瓚。

公孫瓚士兵都遊散在外,於是倉惶逃走,後來聽說劉虞的兵眾,都是一群烏合之眾。而且劉虞下令,不許騷擾百姓,不許毀壞民居。給到了公孫瓚翻盤的機會。

公孫瓚跟劉虞不同,他窮兵黷武慣了。哪裡肯管百姓的生死?於是率數百之眾,沿途順風勢放火,趁勢衝入城中,捉了劉虞的妻小。

不久後!他誣陷劉虞與袁紹串通,想要謀取帝位,將劉虞一家斬首示眾。



斬殺劉虞,窮兵黷武,劫掠百姓,眾叛親離,民心所失是公孫瓚迅速消亡的主要原因。




劉虞的舊將鮮于輔、齊周、鮮于銀等打算為劉虞報仇。閻柔召集鮮卑、烏丸共計數萬,響應鮮于輔等。烏桓首領聽說公孫瓚斬了劉虞,也舉七千之眾前來助陣。劉虞的兒子劉和,也聯結袁紹舉兵。短時間內,糾結了十萬軍馬。

公孫瓚眾叛親離,四面楚歌,已經成了眾矢之的。之後屢戰屢敗。他將大本營遷至易京。在易河構築十餘道戰壕,在中央築起一個五六丈高的土丘,在上面修築營壘。以鐵為門,摒棄左右,禁止七歲以上的男子入內。只與妻妾在裡面居住。

他讓這些婦人練習大嗓門,使聲音能夠傳達到數百步之外。讓她們在營壘內,為自己傳達命令。終日閉門不出。身邊不留一個親信。

他把自己孤立了起來,久而久之,眾臣皆漸漸疏遠。

此時的公孫瓚,已經在等待著死亡。袁紹一路高歌猛進,坐擁冀、青、幽、並四州,很快就打到了易京。

公孫瓚走投無路,終於在土丘中引火自焚。


愛尚文史


公孫瓚有多強?靠著幾千白馬義從起家,成為幽州的實際控制者。劉備的平原令就是公孫瓚封的。劉備去北海救孔融是借的公孫瓚的兵,甚至劉備去徐州救陶謙,也是找公孫瓚借的兵。從幽州到青州再到徐州,極盛時期的公孫瓚儼然是中原憲兵的角色。



公孫瓚,字伯珪,遼西人。早年與劉備一起拜尚書令盧植為師,二人是同門師兄弟。公孫瓚出身遼西貴族,又被涿郡太守看上,招為女婿,當上了涿縣縣令。此後,公孫瓚於孟津大破黃巾軍,被封為中郎將。此後,公孫瓚又參與了袁紹的討董聯盟,幫助袁紹殺了冀州牧韓馥,奪取了冀州。

然而,袁紹在佔領冀州之後,卻對這位幫助他拿下冀州的公孫瓚進行了驅逐,無奈,公孫瓚只得退回幽州,與幽州牧劉虞一起共同掌管幽州事務。劉虞這個人行事比較寬厚,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幽州的少數民族烏桓和鮮卑。可公孫瓚是個好戰分子,他奉行的原則就是誰敢不服就把他打服。由於二人的分歧和矛盾越來越大,導致公孫瓚對劉虞痛下殺手,擊殺了劉虞及其全家。



並且公孫瓚還劫持了朝廷的使節,獲得了都督北方四州的權力,成為當時北方最強大的軍閥。由於公孫瓚獲得了北方四州的挾制權力,自然就與在冀州的袁紹產生了衝突。而公孫瓚又以強硬著稱,這就導致他與袁紹之間不得不靠打仗來解決問題。當時,公孫瓚手下最精銳的部隊是白馬義從,這支軍隊曾經橫掃北方。

但是,在袁紹與公孫瓚的作戰過程中,袁紹派出了一支專克騎兵的隊伍,大敗公孫瓚於龍湊。並且,公孫瓚在殺劉虞之後,在幽州橫徵暴斂,導致幽州將領鮮于輔反叛。公孫瓚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此時,袁紹給公孫瓚拋出橄欖枝,希望與他講和,到公孫瓚因為他弟弟公孫越被袁術所殺,拒絕與袁紹講和。



最終,袁紹大軍攻破幽州城,而公孫瓚卻躲在自己的宮殿裡自焚而死。


傅斯鴻


公孫瓚還是非常厲害的。他手底下曾經有很多厲害的大將,比如趙雲,而且劉備曾經跟過他,他在北方也算是一個小小的霸主,和袁紹相比雖然是弱了一點,但是也不能夠這樣想去,曹操當時打了他還是花費了很大的功夫才把他打敗,這個最重要的是他和袁紹差不多的,就是喜歡驕傲,最後是被曹操打敗了,然後就滅亡了,這個最重要的是因為他遇到了曹操這麼厲害的對手,不然他也不會這麼快失敗的。


雖然他是非常厲害的,但是和曹操相比,他只不過是歷史中的一個小小的軍閥而已,而曹操是歷史上真正英雄是有機會統一三國的,在這個亂世之中脫穎而出,根本沒有幾個人是他對手,公孫瓚又怎麼能夠和他相比呢?

公孫瓚是北方的一個軍閥,和劉表劉璋的人都是差不多的。

在三國這麼一個混亂的時代裡,造成了很多軍閥開始割據。這個最主要的就是黃金止暖之後,漢朝已經是越來越衰弱了,當時漢朝想要鎮壓這些農民起義,可是自己的力量是那麼的小,已經是做不到了。漢朝於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希望所有人能夠團結起來去消滅這些起義的人,當時所有人就開始遵循著漢朝的意思,但其實也不過是想要讓自己在亂世之中擁有自己的地盤而已。


而公孫瓚自己的家族實力是非常強大的,所以就運用了自己家族的實力,在北方佔據了一塊地盤。這個和其他人也是差不多的,在北方是擁有一塊不小的地盤,和袁紹比雖然是差了點,但是在三國的實力還是非常強大的,不然這麼多年也不會一直保留下來,但是他遇到了曹操,所以才會失敗的。曹操可是多麼厲害的英雄啊,和他相比公孫贊也只不過是小小的塵埃而已。

而且公孫瓚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為自己的實力非常的強大,但也不是最強大的那一個,卻非常的驕傲,對待所有人都非常的不尊敬,這個讓很多人都感到非常的寒心,就連手下最厲害的大將趙雲他都沒有挽留住,最後讓趙雲跟隨劉備走了,他劉備也不想要待在他這裡,最後成為了一個孤家寡人,和袁紹失敗的原因是差不多的。



是曹操徹底的解決了他,這就是他最後的下場。

本來他在前期的時候是非常的厲害的,因為三國當時還是一個比較混亂的時代,群雄逐鹿,沒有人能夠真正奪得天下,所以處於一個平衡的狀態,但是這個平衡被曹操打敗了,曹操將最大的霸主袁紹給打敗了,他成為北方的霸主,並逐漸的統一了北方,曹操想要統一天下,所以就要消滅公孫瓚。


而公孫瓚卻不會運用人才,趙雲這麼好的手下居然不會用,而且讓趙雲跟隨著劉備跑了,並且借給劉備那麼多兵力,這個完全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在這個三國時代裡面,實力才是最重要的,講什麼什麼人情呢,讓自己擁有強大的實力才能夠保全自己,最終甚至可以得到天下。

我們認為公孫贊是怎樣的愚蠢呢,歡迎在下面評論。


史研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公孫瓚到底有多強?為何給人極盛一時卻又迅速敗亡的感覺?

公孫瓚,東漢末年一代梟雄之一,白馬將軍,威震天下。很多看三國的人,往往忽視了前期的諸侯,比如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公孫瓚。此人不可小覷,雖然在《三國演義》早出場,而且很快就敗亡了,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在東漢末年的地位。


在討伐董卓之時,他也是十八路諸侯之一,當年的劉備都在其帳下安身立命,兩人在年輕的時候是同窗好友。不過在很多人看來,公孫瓚好像並不是一個很厲害的角色。畢竟他最後敗於袁紹,最後家破人亡。

可事實上,公孫瓚在當時那個時代,可是割據北方的最強諸侯之一,割據幽州,手握十餘萬大軍,還擁有當時最精銳的騎兵之一白馬義從。

可是後來公孫瓚為何沒多久就敗亡了,就像題主問的,給人一種極盛一時卻又迅速敗亡的感覺?

很多人以為是界橋那一戰,公孫瓚敗於袁紹,所以接連失敗。不過事實沒有那麼簡單。界橋大戰公孫瓚是敗了,但並沒有一敗塗地。實際上,界橋之戰後,袁紹和公孫瓚形成了對峙局面,袁紹當時並沒有能力徹底消滅公孫瓚。

首先,他沒有處理好與他頂頭上司劉虞的關係。劉虞這個人其實並沒有什麼政治野心,只想鎮守一方。而公孫瓚卻殺死了深得民心的劉虞,犯了眾怒,雖然依靠武力鎮壓了,但是隻要以後稍微出現破綻,就滿盤皆輸。

其次,公孫瓚實在是不得民心。這裡得民心指的是幽州地方豪強。因為殺死了劉虞,當地的豪強本來對他沒什麼好感。在東漢末年,雖然諸侯擁有統治權,但實際上士族豪強佔據了地方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主導權。只要諸侯們得到他們的支持,就要兵有兵,要糧有糧。反之,不能得到他們的支持,那麼在地方上就很難得到生存。


公孫瓚就是如此,他沒法得到幽州士族豪強的支持,在幽州缺乏統治基礎,所以他只能向外擴張,不斷和別人發生衝突。以致於最後兵敗自殺。


青史回聲


漢朝有一種說法,叫做“將軍不敢騎白馬”,這可不是民間白話,而是出自漢代名著《淮南子》中的原文。為什麼這樣說呢?據說一是因為白馬的顏色過於鮮明,容易使主將成為敵人的靶子,二來白色是喪服的顏色,將軍騎著白馬指揮作戰,很不吉利。據史書記載,東漢末年的公孫瓚就是白馬將軍第一人。

驍勇善戰的白馬將軍

能在東漢末年那種亂世中存活下來,並且稱霸一方的,都不是平庸之輩,公孫瓚也不例外。

公孫瓚舉孝廉後,做了遼東屬國長史,所謂屬國,是邊地少數民族歸降後,政府專門在接近邊塞的地方為他們安排的居住區域,這裡設置的官職主要是為了加強對邊疆的統治

。公孫瓚做了屬國長史,也就意味著自此開始了戎馬倥傯的軍旅生涯,一次次的兇險接踵而來。

有一回,他率領數十個騎兵巡邏邊境,突然遇到幾百個鮮卑騎兵。公孫瓚心知寡不敵眾,退到廢棄的亭障當中,但轉念一想,又感到死守不是辦法,對手下人說:“我們如果不決一死戰,恐怕沒有一個能活著回去。”

他身先士卒,手持雙刃長矛,徑直衝向敵陣,眾士兵緊隨其後。經過一番激戰,殺傷鮮卑數十人。公孫瓚雖然也損失一半的兵力,但士氣依然不減,最終得以突出重圍,倖免於難。

後來,公孫瓚特意組建了一支精銳騎兵,這些騎兵都是白衣白袍,武藝高強,騎射精湛,對公孫瓚忠心耿耿,跟隨公孫瓚衝鋒時均高喊:"義之所至,生死相隨!蒼天可鑑,白馬為證!"。在遼東與少數民族的戰鬥中,烏桓、鮮卑騎兵看見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就避之不已,無人敢當。

公孫瓚成為史書所見第一個白馬將軍,並不是偶然的,這與他的生活環境有很大關係

。邊地民族不忌諱白色,早在劉邦被圍平城(今山西大同)的時候,匈奴人在平城西部

部署的就是一色的白馬騎兵,著名的飛將軍李廣也曾經射殺過匈奴的白馬將軍。而公孫

瓚生長於邊疆,受少數民族風習的影響,他騎著白馬領兵作戰,也就不奇怪了。

和幽州“一把手”劉虞產生矛盾

公元187年,遼東發生了張純叛亂,為了穩定幽州,朝廷派了皇室宗親劉虞擔任幽州牧。劉虞到任後,採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成功平定了張純之亂,劉虞也順利成為了幽州的一把手,而和叛軍一直血戰的公孫瓚,成了劉虞的下屬。作為幽州本地的實力派,公孫瓚當然不滿意朝廷的安排。而且公孫瓚好戰,不折手斷的拉攏士兵,擴充軍隊。為了籠絡部下,竟不顧原則地縱容手下,成為擾民的一大禍害。這也引起了劉虞的不滿,於是公孫瓚和劉虞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

191 年冬天,青州、徐州的三十多萬黃巾軍入寇渤海郡,公孫瓚以兩萬的兵力迎擊,前後斬首數以萬計,車輛輜重也得了好幾萬,另外還俘虜七萬多黃巾軍。此戰令公孫瓚威名大震,實力劇增,袁紹管轄的冀州也有不少地方望風歸附。朝廷獎勵戰功,升他做奮武將軍,晉爵為薊侯。

但這個時候的公孫瓚已經沒有報效朝廷的心思,心理盤算的就是憑藉戰勝餘威,向袁紹開戰。他帶著三萬精兵擺成方陣,安排一萬騎兵為方陣的左右翼,兵鋒貌似銳不可當

。而袁紹只派一個部將率領八百人,操持強弩一千張,匿於盾牆後。公孫瓚望見對方人少,下令騎兵衝擊。待他們進入射程後,袁軍萬箭齊發,公孫瓚的騎兵頓時人仰馬翻,潰不成軍。此後,公孫瓚與袁紹陸續又發生了多次戰鬥,但他輸多贏少,又有劉虞在後掣肘,不得已只好退回幽州。

劉虞極不贊成公孫瓚窮兵黷武的做法,一來對百姓傷害太大,二來假如公孫瓚得勝,自己身為幽州牧,恐怕再也難以管束他。因此,每當公孫瓚要與袁紹相攻的時候,劉虞都不允許。雖然最後往往擋不住,但劉虞也不能公孫瓚太得意,他不再按時撥付糧餉,這讓公孫瓚很被動。

為了支撐軍事行動,公孫瓚縱兵搶掠,甚至一次次地把劉虞賞賜胡人的東西也在半道上給奪了。時間久了,倆人的矛盾逐漸公開化,劉虞參奏公孫瓚不聽號令,名為官兵,卻行強盜之實,公孫瓚告劉虞故意剋扣他們的糧餉。互參的奏章一道接一道,朝廷也管不上,任由兩人的積怨持續發酵。

處死上司劉虞

公孫瓚再也不願見到劉虞,他擔心自己若去相見,很可能就有殺身之禍。而劉虞多次召見,卻望不到人影,一把手的尊嚴掃地已盡。交流困難,彼此猜忌,他們的關係終於發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193 年冬季,由於公孫瓚屢次不聽約束,劉虞再也不堪忍受,發兵討伐公孫瓚。公孫瓚原本還很擔心,但是劉虞大軍到來後,公孫瓚很快就發現,自己的擔心原來是多餘的,因為劉虞一向崇尚以德服人,他的士兵看見房屋也不捨得焚燒。就這樣縮手縮腳地攻擊了一陣,劉虞遲遲沒有取得突破。而公孫瓚則抓住時機,挑選了數百精兵,先是趁風縱火,使對方陣腳大亂,接著又展開突擊,將劉虞的部隊衝擊得七零八落。

吃了敗仗的劉虞奔入居庸縣,公孫瓚尾隨而來,經過三天猛攻,居庸城最終陷落,劉虞和他的妻兒悉數被擒。公孫瓚本想立刻殺掉他們,但劉虞畢竟是朝廷命官,況且又是他的上司,殺之非但沒有充分的理由,恐怕還會落下以下犯上的惡名。出於這樣的顧慮,公孫瓚暫且不殺劉虞,但剝奪了他的實權,只讓他做傀儡,在往來的公文上簽字。

但是劉虞或者終究是公孫瓚的一大威脅,恰巧這時朝廷的使者來到幽州,本來是給公孫瓚和劉虞加官進爵的。公孫瓚趁機向使者說,劉虞對朝廷懷有二心,曾經和袁紹密謀稱帝。其實,事實上,當初袁紹勸過劉虞在遼東稱帝,但是被劉虞拒絕了。但是朝廷使者不知道其中原委,在說公孫瓚現在是幽州的實際掌權者,編織誣陷還不是手到擒來。而且,朝廷此時也是朝不保夕,於是只得同意將劉虞處死。

眾矢之的,被袁紹擊殺

劉虞死後,公孫瓚沒了掣肘,接著,他又挾持朝廷使者,得到了總督北方四州的授權,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諸侯之一。

但是,公孫瓚的局面依然堪憂。當時,劉虞之子劉和已從袁術那裡逃出,投奔了袁紹,得知父親被公孫瓚殺害,內心悲痛萬分,準備向公孫瓚復仇。漁陽大姓鮮于輔原是劉虞部下,劉虞死後,他決心給主君復仇。而烏桓人感懷劉虞恩德,也不服公孫瓚。這兩股力量聯合在一起,準備南下迎接劉虞的兒子,共討公孫瓚。

公孫瓚已是眾矢之的,袁紹自然竊喜不已,他做了個順水人情,派部下領兵與鮮于輔

、烏桓人合擊公孫瓚。195 年,公孫瓚遭遇一次大失敗,損失了兩萬人。他不敢再戰,回到易縣大興屯田,靠著充足的糧草儲備,與聯軍僵持了一年多。而袁紹的部隊因為缺糧,不得不匆忙撤退。公孫瓚出城追擊,奪取了全部輜重。聯軍一散,公孫瓚暫時轉危為安。

後來,幽州地區旱災蝗災接連不斷,民間不斷髮生人吃人的慘劇。公孫瓚為了保住軍事實力,遲遲不肯開倉放糧。百姓求生無門,紛紛揭竿而起,殺死了公孫瓚任命的地方官,並加入鮮于輔、劉和的部隊。公孫瓚聞聽官員一個個被殺,很擔心自己的安全。他

搬到一個高臺上居住,將閒雜人等一概趕去,並規定 7 歲以上的男人不許靠近,只讓

妻妾陪伴左右。至於公事,若是有公文到來,就用繩子從臺下拉上來。

要是自己有話要說,那也不要緊,他已專門讓女人練習過大嗓門,傳達口令的時候,幾百步外都能聽得一清二楚。做了“宅男”的公孫瓚逐漸成為孤家寡人,將領們不再為他盡心竭力,他也很少出兵作戰了。有人不理解,他解釋說:“目前天時不利,不如暫且休兵,廣積糧草,靜待時機到來。再說我的部隊營壘堅固,攢下的穀子有三百萬斛,就憑這個,我肯定能等到天下大變的時候。”

可他等來的卻是末日。公元 198 年,袁紹大軍來攻,公孫瓚讓兒子公孫續去找農民軍,希望農民軍能來支援,而他自己則打算帶領騎兵繞道截斷袁紹退路。屬下關靖說萬萬不可,堅守城池進行持久戰,袁紹攻不下,或許自會退兵。若是主帥棄城而出,本來就軍心不穩,袁紹一旦進攻,誰還願戰?易城恐怕很快就會陷落。公孫瓚覺得有理,沒有出城。袁紹沒了後顧之憂,步步進逼,公孫瓚不得不縮小防衛圈,建造了三重壁壘作為防禦的核心。現在公孫瓚只有寄希望於農民軍來幫他了。公孫續沒有讓他失望,農民軍首領張燕帶了十萬兵力,分三路來救公孫瓚。

部隊還在路上,可公孫瓚已喪失耐心。他派人送信給兒子,說袁紹軍隊“狀若鬼神”,攻擊十分強大,易城危在旦夕!你我是骨肉至親,不用我說,你都會憂心如焚的。但要快點,再快一些!要是為父死了,天下雖大,怕也沒有人容得下你。你到了以後,別急於攻擊袁紹,先帶五千騎兵到城北的低窪地帶埋伏,夜晚舉火為號,為父一見信號,就殺出城去。不料,送信人在路上被袁紹的偵察兵逮住,袁紹決定將計就計。由於公孫續壓根沒接到信,因此就沒有以最快的速度如期趕到。到了約定的日子,袁紹派自己人在城外舉火。公孫瓚以為救兵已經部署妥當,開城出戰。袁紹早已佈下重兵埋伏,公孫瓚大敗而歸。他料想這次難逃一死,竟喪心病狂地下令將自己的姐妹妻兒全部絞殺,然後引火自焚。袁紹的士兵看見高臺起火,為了搶功,蜂擁而上,公孫瓚就這樣死於亂兵的刀下。 而公孫瓚的首級,則被袁紹送到了曹操所在的許都。

總結

公孫瓚在遼東從一個長史做起,以武力一刀一槍打下了遼東這麼大的地盤。成為北方和袁紹並列的一大勢力。但是他只會使用武力,不知道體恤懷柔,處死劉虞後,搞得自己成為眾矢之的,讓袁紹看到了機會,最終兵敗身亡,終究只是個“武夫”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