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擁有10多萬精銳騎兵,為何最終敗給了河北的袁紹?

莫xxxx


多行不義必自斃,說的應該就是公孫瓚這樣的人吧?

一句話,公孫瓚他沒有輸在實力上,而是輸在了自己的性格處事上。

遂驕矜,記過忘善,多所賊害”——陳壽

公孫瓚實力確實不錯,雖然沒有10多萬精銳騎兵那麼誇張,十萬普通士兵他還是能湊出來的,足以和袁紹爭雄。甚至於一度壓制袁紹。

不過這個人做人不行,不是幹大事兒的人,不然趙雲也不會離他而去,轉而投靠劉備。

他起步比其他人早,其他公子哥還在享樂玩耍的時候,他已經開始做官了,而且他白馬將軍的稱號也不是徒有虛名,一路上確實是靠自己的實力成為了幽州實力強大的軍政長官。

但公孫瓚性格太過狠毒,幾乎不會給敵軍留活口,就連投降的俘虜他也不會給人家留命,不僅是對敵軍,對自己的手下也是下手不心軟的主。

是時,旱、蝗,谷貴,民相食。瓚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後漢書》

而問題也就出在這裡!

當時的幽州老大是劉虞,屬於文人派,漢室的宗親,血統純正超過劉備,他的威望也不言而喻。

公孫瓚與劉虞關係很差。公孫瓚為人狠辣,不體恤百姓,甚至於放任部曲侵擾百姓,注重仁政,很關愛百姓,兩人之間逐漸出現了矛盾,最終兵戎相見!

面對白馬將軍公孫瓚,劉虞一個文人不會打仗,只有向袁紹求助。

而那時的袁紹羽翼未豐,對公孫瓚他沒有把握,之前被公孫瓚都打怕了。所以袁紹不敢出兵,只能原地守著,就給了公孫瓚進攻劉虞的機會,結果就是公孫瓚輕而易舉的打贏了劉虞。

重點來了啊:

他打贏了劉虞,並把劉虞一家老小殺個精光,惹起了許多人的反感。

劉虞這個雖然不是什麼驍勇之人,但名聲可不錯,在任幽州牧期間,安撫流民,與周邊胡人結好,頗有賢德之名,深得百姓愛戴。當初劉虞討伐公孫瓚,還告訴士兵:“不要多傷人,只殺公孫瓚一個就行了。”

更重要的是劉虞他姓劉啊,乃是東海恭王劉強直系後代,血統純正,比劉備那個不知要純多少倍。當時袁紹等人曾多次想擁立他登基為帝。

你說這樣一個要名望有名望,要身份有身份的人,你公孫瓚奪了他的權不說,還殺了他全家,肯定要被天下唾棄。

“虞以恩厚得眾心,北州百姓流舊莫不痛惜”——司馬光

正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

公孫瓚雖然擊敗劉虞,成了幽州之主,但形勢反而更加惡化了。老對頭袁紹自然不必說,一些劉虞舊部和胡人聯合起來反抗公孫瓚。腹背受敵的公孫瓚,非常吃力,連戰連敗。

再加上公孫瓚這個人,任人唯親,疏遠賓客,這種人根本不適合做領導。反觀後來的劉備,曹操,孫權這些人,他們都很會拉攏勢力,為自己所利用。

公孫瓚如此作為,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眾叛親離!

當袁紹進攻幽州的時候,幽州地方的權勢大佬們紛紛支持,內應外合,輕易的就把幽州拿下了。

最終一代梟雄,赫赫有名的白馬將軍落得個引火自焚的下場!


白話歷史君


在大一統的朝代,最能打的永遠是邊軍,因為有實戰經驗,並且是豐富的實戰經驗。


而當時河北的情況是:幷州的邊軍很大一部分跟著丁原去洛陽了,然後再也沒有回到幷州;幽州的邊軍就是公孫瓚。但是到了稍微後期一點的時候,當袁紹的冀州部隊經歷了戰場之後,公孫瓚已經開始打不過了。


公孫瓚的失敗和袁術是十分想像的。

袁術是在劉表切斷糧草供應之後,遣孫堅攻之,孫堅死,袁術無力防守南陽,遂北上豫州,在許縣被曹操擊敗,東進揚州。



公孫瓚的下坡不單單是界橋,龍且。更在於殺了劉虞之後,劉虞所掌握的幽州地方勢力,全部歸順於袁紹。失去地方支持,公孫瓚不敗就怪了。


值得一提的是,袁紹被曹操擊敗之後,他的兒子們都不敢去幽州地方勢力的地盤,而是奔走烏桓。可見幽州地方勢力對公孫瓚,袁紹等人並無好感。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地勢狹長,從幽州冀州青州,沿著海岸線,每個點都必須守,屯重兵才能守住。 袁紹選擇任意一個點進行突破,都會公孫瓚勢力分割開來,先後消滅。


是阿維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孫瓚之敗,敗在一個道字。

公孫瓚出身貴族,因其相貌俊美、才智過人,被涿郡太守招為女婿,升為中郎將,後成為幽州牧劉虞手下將領。

公孫瓚善騎射,作戰勇猛,在遼東先後擊敗張純及西烏桓首領丘力居引起的叛亂,但公孫瓚與上司幽州牧劉虞不知,劉虞仁義,主張招撫胡人,公孫瓚好戰,主張武力打擊胡人,兩人有了矛盾。



劉虞不僅是公孫瓚的上司,而且還是漢室宗親,劉虞對待百姓非常仁義,但公孫瓚自恃武力,常放縱士兵搶劫百姓,兩人矛盾越來越大,大到不可調和時,就發生了戰爭,劉虞戰敗,被公孫瓚俘虜,不久被殺害。

劉虞一死,公孫瓚盤踞幽州,對待百姓更加變本加勵,公孫瓚不僅自已大興土木,興建易京樓,而且疏遠賢士,重用酷吏和小人,此期間遼東又鬧饑荒,百姓生活更加艱難。

劉虞死後的第二年,公元195年,投靠公孫瓚的劉備與趙雲,先後離開公孫瓚,劉備是因為到徐州救援陶謙,而趙雲是因為長兄去世,但趙雲再次出山是投靠的劉備,尤其是劉備,對所投靠之人及發展環境相當敏感,劉備一定看出公孫瓚不能成事,才離開的。



公孫瓚與袁紹對抗的同時,與袁術結盟,而袁紹的個人威望及名聲均遠在公孫瓚之上,對待百姓的態度,也比公孫瓚要好的多。

公孫瓚對待手下的士兵也是相當苛刻,在與袁紹開戰時,手下有一將領被袁紹圍困,公孫瓚非旦不救,反而說出一句相當沒有道理的話:救一個人,那以後其它人都會只等救兵而不肯力戰。現在我不去救他們,那麼被圍困的將士就會更加賣力。

這種理論,等於讓手下將領自生自滅,離心離德了,如何能夠同心協力作戰呢?



公孫瓚不僅寒了百姓的心,也寒了士兵的心,在與袁紹的戰爭中,節節敗退,袁紹手下有一個大將叫麴義,是三國中數一數二的勇將,麴義作戰勇敢,多次擊敗公孫瓚,在界橋之戰中,麴義以精兵大破公孫瓚,斬殺公孫瓚部將嚴綱,救回被圍的袁紹。

易京之戰中,公孫瓚被袁紹擊敗,眾叛親離,遂自焚而死。

袁紹到冀州後的十年,是其勢力如日中天的十年,不僅家世顯赫,聲望卓著,且能力遠超公孫瓚,在對待百姓的問題,袁紹仁義,公孫瓚殘暴,此為兩人最大的區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孫瓚之敗,敗在道義。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袁紹與公孫瓚是漢末關東群雄是實力最強的兩人。從實力上說,公孫瓚要勝出一籌,他的軍隊是以善戰聞名天下的幽州兵團,戰鬥力堪與涼州兵團相媲美。然而,在與袁紹的戰爭中,公孫瓚沒有佔到任何便宜,最後兩人握手言和。

下面我就為大家梳理一下這段史事。

第一,從實力對比上說,公孫瓚佔有優勢

自從董卓亂政後,關東群雄乘機而起,實力最強的便是袁紹與公孫瓚。公孫瓚對冀州虎視眈眈,當時袁紹剛據有冀州,根基尚不紮實,因此兩人的矛盾不可避免。為了打垮對方,公孫瓚拉袁術助陣,袁紹引劉表為外援,兩大梟雄在戰場上鬥勇,在外交上鬥智,目的只有一個:致對方於死地。

看上去袁紹勝出的機會很小。

公孫瓚擁有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士兵多來自幽州,堪稱精銳中的精銳,兵力上居於絕對優勢;其次,公孫瓚的勢力如日中天,不僅吞併冀州一些郡縣,同時向青州、兗州擴張,可謂春風得意,士氣旺盛。

第二,公孫瓚的弱點在於過於自負

公孫瓚十分自負,因為他有自負的本錢。他鎮守邊關,烏桓等遊牧部落聞風喪膽;他以兩萬之眾,力克三十萬黃巾軍,斬首五萬,俘敵七萬,震驚天下。自皇甫嵩後,沒有一個將領的戰績可與公孫瓚相媲美。


然而,過分的自負往往有代價。

在公孫瓚眼中,袁紹是徒有虛名的公子哥。他當上關東盟主,無非出身高貴罷了,並非有真才實學。更重要的是,袁紹壓根兒就沒打過仗,但與董卓的涼州兵團相遇時,袁紹就畏縮不前。

公孫瓚有理由蔑視袁紹,但是他沒有意識到自己正犯一個錯,一個兵家大忌。可以在戰略上藐視敵人,但在戰術上必須重視敵人。戰鬥沒有結束,任何掉以輕心的行為,勢必都要付出代價。

第三,界橋之戰,袁紹保住冀州

初平三年(192年),公孫瓚出動三萬精兵,殺氣騰騰地進抵界橋(河北清河東)。袁紹不肯示弱,率軍迎戰。

袁紹打從佔據冀州後,他收編韓馥舊部,招兵買馬,擴充實力。從兵力上看,袁紹與公孫瓚尚有差距。兵力居於劣勢的袁紹充分利用公孫瓚的弱點,巧施妙計。他以勇將麴義率八百名步兵迎戰公孫瓚的數千騎兵,暗中在左右兩翼埋伏一千弓箭手。公孫瓚沒把袁紹放眼裡,他的騎兵陷入埋伏,結果損失慘重,損失一千餘人,騎兵指揮官嚴綱陣亡。

首戰告捷後,袁紹軍士氣大漲,全線反攻,公孫瓚的幽州兵團被打懵了,全線崩潰。公孫瓚雖驍勇,卻無法阻止士兵的逃跑。袁紹奮起直追,追了二十里。公孫瓚狼狽不堪,心裡還不服氣,收拾殘軍,勒馬與麴義再戰。麴義再次大破敵軍,搶下公孫瓚軍隊的大旗。

此役成為袁紹興衰成敗的關鍵一戰,袁紹保住了冀州。

第四,再戰青州,雙方握手言和

界橋之戰後幾個月,公孫瓚又一次發兵攻打袁紹。雙方在龍湊(今山東平原縣境內)遭遇,公孫瓚再嘗敗績,只得悻悻地退回幽州。

袁紹得寸進尺,把目光投向公孫瓚實控的青州。在此之前,公孫瓚任命部將田楷為青州刺史,袁紹拒不承認,他任命自己的兒子袁譚為青州刺史。一個州出現兩個刺史,雙方打得昏天暗地,誰都無法取勝。

這場戰爭漫長而沉悶,持續了一年多,無論是袁譚還是田楷,都打得筋疲力竭,雙方士兵們忍飢挨餓。田楷試圖發動一次大規模的攻勢,把冀州兵團趕出去,最終功虧一簣,雙方維持僵持局面。

這個時候,朝廷來人了。太僕趙歧奉旨前往關東,安撫諸軍。趙歧的到來,為雙方體面結束戰爭提供一個藉口,公孫瓚與袁紹乘機握手言和。

青州地盤如何劃分呢?兩人索性採取聯姻的方式,結為兒女親家,各自退兵三舍。

因此,袁紹與公孫瓚之戰,實際上並沒有誰是真正的勝利者。


君山話史


很榮幸為大家回答。

首先題主所說的公孫瓚擁有十幾萬精銳騎兵這根本就是一個錯誤的表達,整個三國時代也沒有哪個勢力能湊出十幾萬精銳騎兵,可能後期的曹魏或者晉朝有十幾萬騎兵但是絕對不是精銳的騎兵。

現在言歸正傳公孫瓚的騎兵能力強大是東漢末年首屈一指的騎兵勢力能與之比肩的只有西涼鐵騎和後來曹家虎豹騎,很多瞭解三國的人會疑問公孫瓚為什麼會輸給袁紹,公孫瓚從一個世家庶子的身份成長起來一方封疆大吏讓塞外胡人心驚膽戰,天下無人敢找白馬義從的黴頭,但是公孫瓚確實驗證了一個道理:不作死就不會死,讓我們來一起挖挖公孫瓚作死的事情吧。

公孫瓚作為邊疆大吏保家衛國是責任,可公孫瓚根本不會調節和少數民族的關係,拿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破壞社會主義民族大團結的罪過,公孫瓚對待胡人都是以殺止殺,雖然每次都是很小的傷亡但是畢竟也是人命啊,和少數民族無法調和的矛盾導致公孫瓚沒有後援,後面曹操就吸取了公孫瓚的教訓把烏桓騎兵打造成天下名騎,,瞧瞧這差距。

殺了自己的老上司劉虞,劉虞這個人是個好同志啊,根正苗紅寬厚待人。每次公孫瓚給少數民族打的哭爹喊孃的時候劉虞就出來做一個老好人的角色當爹當媽的處理這些事情,在公孫瓚野心膨脹的時候劉虞也沒有背叛漢室讓其他諸侯都對他充滿敬意,對內劉虞也是輕搖賦稅寬厚待人在幽州贏得一片叫好,這一個各個民族和諸侯都愛戴的好同志遇到倒黴下屬公孫瓚,倆人擦碰出激情的火花,可惜老劉同志做人挺好打仗不行被公孫瓚給砍了,公孫瓚這一砍不要緊直接得罪了皇室、諸侯、胡人、百姓。這些人都跟公孫瓚不死不休。

公孫瓚自己作死到這個程度也就算了,好好活著不好嗎?在我們公孫瓚同志眼裡好好活著一點不好,公孫瓚自己沒事做了好幾個州的刺史印公開和天下諸侯叫板,沒事撩撩袁紹哥哥一起打袁紹玩。袁紹這下不幹了,我雖然也是個庶子但是四世三公怎麼能讓你這個人渣欺負呢?袁紹同學糾結了冀州兵馬和公孫瓚死磕,冀州作為天下九州之首地大物博,但是公孫瓚這些年也有不少家底也能打打持久戰,但是公孫瓚也不知道是袁紹拿不動刀了還是自己飄了,打了幾次袁紹嚐到了甜頭就在界橋和袁紹來個決一雌雄不不不是決一死戰,把界橋當成跑馬場那麼玩遇到麴義帶領的先登死士,這哥們賊猛帶著先登死士給公孫瓚的白馬義從砍得連白馬都沒有了,然後我們的公孫瓚同學徹底慫了,但是就是不認輸自己給自己關樓裡天天喝酒撩妹,屬下被袁紹痛打也不管不顧,慢慢身邊一個親信都沒有了,袁紹同學最後用土工作業的方式給公孫瓚來了一個強制拆遷,最後公孫瓚同學看見房子都沒了沒招自滅滿門然後自焚了。

以上就是公孫瓚敗給河北袁紹的經過,驗證了一句話不作死就不會死啊!


影妹談


公孫瓚“神操作”,丟了10萬騎兵,家破人亡?

在東漢末年早期的時候,公孫瓚的戰績確實是比較耀眼的,作戰勇猛,威震邊疆。

當然,對待遊牧民族比較強硬,然而“彼之仇寇,我之英雄”名聲好,勢力也比較龐大,有一支強大的騎兵,可以說在東漢末年“十八路諸侯”中,是比較強的。

我其實很希望公孫瓚是一個民族英雄,然而公孫瓚並不是。

公孫瓚治軍不嚴,或者說公孫瓚故意放縱麾下的騎兵,對百姓進行劫掠,也許公孫瓚的騎兵就是靠劫掠百姓才養起來的。

這樣的公孫瓚當然不能稱之為民族英雄。

而且,公孫瓚在與袁紹爭奪冀州的時候,一開始雖然是節節勝利,但是自從界橋之戰後,公孫瓚一敗塗地。而公孫瓚失敗的原因,就是將麾下的輕騎兵當做重騎兵來用,並且將袁紹麾下的精兵,當做是遊牧民族的窮鬼來打,結果導致了自己的失敗。

所以說,公孫瓚麾下雖然說是有10萬騎兵,但是公孫瓚卻沒有發揮出騎兵的作用來,慢慢的騎兵自然損耗殆盡。

最後,公孫瓚在與袁紹爭鋒,失利的情況下,還因為看不慣劉虞的行為,將劉虞也拉進戰局,等於說是雙線作戰。

劉虞,首先劉虞是公孫瓚的頂頭上司;其次,劉虞很得民心,聲望很好;最後,還劉虞是漢室宗親,而且不是一般的漢室宗親,是漢朝劉姓皇族的宗正。宗正,大家可能不太清楚,簡單一點說,族長。

這樣一個人,公孫瓚說殺就殺了。這樣一來,公孫瓚就成了亂臣賊子。

劉虞麾下的將士,肯定也是歸到了袁紹的麾下。本來就不佔優的公孫瓚,肯定就越打越弱,而袁紹是越打越強,最後被袁紹淘汰出局。

本來公孫瓚才能就不算出眾,結果還有失了民心,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自然一敗塗地。

我是春秋百曉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諸營樓樐千里,積穀三百萬斛。公孫瓚字伯圭,出身貴族,家世顯赫,然而因其母親身份卑微,只做的郡縣中的一個小吏,但贊本人相貌俊美,又機智聰慧,深受涿郡太守的賞識,並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贊。後來贊奮發圖強,逐步做到了中郎將,因作戰勇猛,威震邊疆深受朝廷的喜愛,贊軍都是白馬,羌人看到白馬便走,因此公孫瓚又被稱為白馬將軍,因功被封為都亭侯,屬國長史。


初平三年(192年),袁紹率大軍與公孫瓚爭奪冀州,公孫瓚卻連吃敗仗,後在董卓從中調和,相安無事,之後公孫瓚剿滅劉虞,得到整個幽州,傭兵十萬之眾。建安三年(198年),袁紹再次率軍攻打公孫瓚,贊軍被圍困,後來兵敗被殺。公孫瓚傭兵十萬為何會敗給袁紹,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公孫瓚不得民心,又與劉虞不和四面樹敵。無論是鎮守邊疆,還是討伐黃巾起義軍,公孫瓚都威名遠揚。但公孫瓚在當地不得人心,這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公孫瓚討伐羌人,只知道殺戮,羌人雖然心中懼怕,並不服公孫瓚,後來劉虞被任命為幽州牧,對羌人體恤,並不弒殺,因此得到擁戴,朝廷封賞劉虞為大司馬,公孫瓚也被封為奮武將軍。其二公孫瓚自恃勢力強大,放縱自己的不對,多次掠奪百姓,不得人心。


劉虞深受當地人的擁戴,這讓公孫瓚對劉虞很有看法,於是二人開始積怨。公孫瓚為了解救劉虞的部下,當時被袁術所扣留,於是讓自己的堂弟公孫越前去與袁術交好,袁術卻扣留了公孫越,於是公孫瓚和劉虞的積怨更深,同時也對袁氏心懷不滿。這樣公孫瓚周圍沒有盟友只有敵人。


其次公孫瓚贊本人有無謀略,雖有兵馬,然而並無良將。袁紹想取冀州,那是劉虞的屬地,苦於沒有良策,便聯合公孫瓚,討伐劉虞。然而卻不幸走漏了消息,劉虞知道後,驚恐萬分,因擔心不是二人對手,便直接投靠袁紹,邀請袁紹共同治理冀州。而此時公孫瓚卻要與袁紹共分冀州,袁紹殺死公孫越,公孫瓚大罵袁紹背信棄義。由此看來,公孫瓚是個沒有謀略的主,遇事遲疑不決,又輕易相信袁紹,得罪劉虞。


公孫贊惱羞成怒,率軍攻打冀州,袁紹便令顏良文丑做先鋒抵抗,袁紹自引數萬之眾接應,由此可見,袁紹當時的兵力也不多。然而公孫瓚雖有軍隊但並良將,軍中除了趙雲能夠抵抗,別無他人,而公孫瓚卻因趙雲剛剛投奔他,並沒有委以重任,致使公孫瓚大敗,幸虧趙雲殺入袁紹軍中救出公孫瓚。


再次公孫瓚堅守孤城,被袁紹偷襲。話說公孫瓚袁紹首次大戰,各有勝負,卻被董卓說和。建安三年,袁紹再次寫書信給公孫瓚,意圖言和,然而公孫瓚卻嚴詞拒絕,並且嚴陣以待。袁紹大怒,再次率軍攻打,贊軍被圍困在易京,遣使去求救黃巾軍,張燕確實率軍十萬,前來營救公孫瓚。公孫瓚於是約張燕舉火為號,裡應外合,殲滅袁紹。


然而書信卻被袁紹截獲,袁紹於是將計就計,在城外放火引誘公孫瓚,贊軍出城後,四面受敵,折損大半,不得不返回成功,閉門不戰,然而袁紹卻派人挖地洞,直接到達公孫瓚所居住的地方,縱火燃燒。公孫瓚自知沒有退路,於是殺了家人,然後自殺,袁紹將其家全部焚燬。顯而易見,公孫瓚無勇無謀,用人唯親,很多人才被排擠,又四面樹敵,這才讓他敗給袁紹。

你是如何看待公孫瓚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首先需要說的是,公孫瓚的精銳騎兵是白馬義從,數量只有三千,並沒有題目中所說的10多萬。當然公孫瓚雖然沒有10萬以上精銳騎兵,10萬普通軍隊還是妥妥的,在東漢末年爭霸中,最初的實力是高於袁紹的,之所以會失敗,就是因為其性格存在著嚴重的缺陷。



結怨四方

結怨北方胡人

公孫瓚出身孝廉,後來被朝廷派往了戎狄環伺的幽州。在這裡,公孫瓚經常和關外遊牧民族戰鬥,戰鬥中也非常拼命,猶如看到仇人一樣,因此和北方的遊牧民族結怨非常深。

有一次,公孫瓚率領數十騎兵巡邏,突然發現數百鮮卑騎兵越過邊塞進入關內牧馬。此時公孫瓚主動帶領幾十個人進攻鮮卑軍隊,雖然重創了鮮卑騎兵,但自己的損失過半。



結怨上司劉虞

當時的幽州刺史名叫劉虞,劉虞為人仁厚寬和,很多胡人都對其非常敬佩,因此劉虞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關外胡人,和公孫瓚產生了巨大的分歧。

黃巾之亂爆發後,劉虞因為名望頗高,被調任甘陵國相,負責安撫當地百姓。劉虞走後,幽州地區兩個郡守張純和張舉瞅準時機發動了叛亂,同時煽動被公孫瓚打擊的胡人出兵相助。

在平叛的過程中,公孫瓚屢次和胡人軍隊交戰,但面對聲勢浩大的胡人軍隊始終是杯水車薪。萬分危機時刻,朝廷又將劉虞調回幽州,劉虞到任後,馬上實施懷柔政策,胡人又恢復了平靜,而且張純和張舉也被殺掉送了回來。

劉虞在這次平亂中立首功,導致公孫瓚很不爽。他認為都是劉虞搶走了自己的功勞,所以對劉虞心生怨恨,在以後的軍事行動中,經常和劉虞對著幹,甚至公然縱容士兵劫掠幽州地區百姓,導致幽州地區百姓對公孫瓚恨之入骨。



公元191年,被董卓挾持的漢獻帝劉協想東歸洛陽,派劉虞的兒子劉和請求劉虞出兵援助。當時劉和經過袁術的地盤時,將劉協的旨意告訴了袁術,袁術一想,這種好事必須得由自己來挑頭呀,所以將劉和扣留了下來,向劉虞要兵。

劉和被扣留後,當爹的劉虞準備派幽州的騎兵支援袁術,公孫瓚知道袁術心懷不軌,所以表示反對。但人家兒子遠遠比這點騎兵重要,所以公孫瓚反對無效。

公孫瓚看到劉虞主意已定,所以一不做二不休,派出自己的弟弟公孫瓚去見袁術,告訴袁術可以殺掉劉和後吞併劉虞派來的兵馬。袁術本來就有這個打算,所以在公孫瓚的建議下直接吞併了劉虞的兵馬,從此公孫瓚和劉虞徹底決裂。



結怨袁紹和百姓

公孫越見到袁術後,袁術派遣公孫越攻打袁紹部將周昂,結果公孫越戰死。這件事發生之後,公孫瓚利用兄弟之死向袁紹發難,準備吞併袁紹的勢力。

袁紹知道公孫瓚兵強馬壯,自己根本就不是他的對手,所以心生一計,向公孫瓚低頭,並且把渤海郡的印綬給了公孫瓚的弟弟公孫範。這件事實際上是把公孫瓚推向了抗擊黃巾軍的第一線。

公孫瓚得到渤海郡印綬後,果然沒有攻打袁紹,而是選擇平定黃巾餘部。在這次戰役之中,公孫瓚大破黃巾餘部,斬首數萬人,整個丹水都被鮮血染紅,另外公孫瓚還俘獲了男女七萬餘人。

此戰之後,公孫瓚的勢力達到頂峰,擁有了幽、冀二州部分領土。但勢力強大的背後卻是諸多隱患,從塞外殺到關內,從胡人殺到漢人,從亂民殺到平民,公孫瓚每走一步都造成了無數殺戮,也因此沒有得到任何百姓的支持。



爭霸之路慘遭圍攻

勢力驟增,公孫瓚正式討伐袁紹,但在界橋之戰受阻後,雙方戰成均勢,誰也無法吞併對方。

正在此時,上司劉虞看到公孫瓚連年窮兵黷武的用兵,想要公孫瓚停止用兵。公孫瓚得知情況後大怒,更加變本加厲的劫掠幽州百姓。看到這種情況後,劉虞徹底怒了,調派了十萬大軍攻打公孫瓚。

劉虞因為不善作戰被公孫瓚擊潰,之後公孫瓚又順勢奪取了整個幽州,並且生擒了劉虞。劉虞被擒之後,公孫瓚誣告劉虞意欲謀反,所以就地處決。這一舉動讓幽州百姓紛紛逃亡,而且劉虞的部將也逃跑到了關外,聯合遊牧民族攻打公孫瓚。

袁紹看到公孫瓚已經是四面楚歌,所以派兵聯合鮮卑、烏丸等胡兵攻打公孫瓚。公孫瓚面對數萬袁紹兵馬,以及十萬胡人軍隊而採取守勢,最終兵盡糧絕後登上高臺自焚而死。



縱觀公孫瓚一生,其性格有著非常嚴重的缺陷,崇尚暴力解決一切。因此無論是對待胡人、流民,還是普通漢人,都是極盡殺戮掠奪之能事,因此失去了當地百姓的支持。

另外公孫瓚在爭霸之路上,沒有一絲一毫的戰略計劃。一言不合就刀兵相向,導致周圍沒有任何盟友,最終在犯下眾怒而又沒有百姓支持的情況下,失敗是必然的事情。


我是越關


公孫瓚雄踞河北,以善射者數十人,皆乘白馬,號稱“白馬義從”。連後來威震天下的常山趙子龍最先也是在公孫瓚的手下做事。

可是這號人物為什麼卻落了個“自焚而死”的下場呢?主要就是因為他殺錯了一人。


殺錯一人,成為眾矢之的

公孫瓚本來是幽州牧劉虞的部下,劉虞是根正苗紅的漢室宗親,東漢三牧之一,地位身份比劉備都要高出好幾倍。可是兩個人信念不同:公孫瓚主張以力爭戰,劉虞希望仁愛治國。所以公孫瓚一直都看不起這個“懦弱”的上司。

雙方最終還是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公孫瓚善戰,手下精兵強將又多,很快就擊敗了劉虞,攻破居庸城,活捉了劉虞和他的家室。

為了得到整個幽州,公孫瓚做出了他這一輩子最錯的決定:滅劉虞全家。劉虞在幽州一直都很得民心,又是朝廷宗室,他一死,公孫瓚馬上成為眾矢之的。劉虞部下鮮于輔,燕地閻柔,烏桓峭王,冀州袁紹全部出兵攻打公孫瓚。“斬丹等四千餘級”;“破瓚於鮑丘,斬首二萬餘級”。


自己找死,得罪上層社會又得罪下層民眾

公孫瓚敗退之後,不敢和群雄爭鋒,就把自己關了起來。“居於高京,以鐵為門。斥去左右,男人七歲以上不得入易門。專侍姬妾,其文簿書記皆汲而上之”。

公孫瓚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想在易京裡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同時又“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公孫瓚的末日近在眼前了。

袁紹也看到公孫瓚末日已到,以伏兵擊敗公孫瓚的前軍,又挖地道毀壞易京的瞭望臺,大軍長驅直入,攻向公孫瓚中京。“瓚自知必敗,盡殺其妻子,乃自殺”。想不到他滅了劉虞全家,最後自己也難逃滅門的下場,連頭顱也被送到了許都。



一貳一橙


公孫瓚討伐幽州張純丘力居叛亂起家,因作戰勇猛,在軍中有威望,“略吏民攻右北平、遼西屬國諸城,所至殘破。瓚將所領,追討純等有功,遷騎都尉”。在遼東屬國石門大敗叛賊張純等,張純於是妻兒逃入鮮卑境內,因公孫瓚在戰時喜歡厲聲高呼,悍不畏死,又組織了一支善騎射的士兵與他並肩作戰,號稱白馬義從,鄰近的異族都很害怕他,等到黃巾之亂席捲河北各境,公孫瓚無法抵擋,朝廷便派出宗正劉虞為幽州刺史平亂。


劉虞一到幽州,對內平定黃巾,對外一改公孫瓚正面硬扛的戰術,以懷柔對待鮮卑烏桓各族,丘力居等聽說劉虞到了,紛紛派遣使者前來溝通歸附。(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公孫瓚由此嫉恨在心,對劉虞心懷不滿,種下後來取敗之因。在二人的合力下,幽州亂事被平定,劉虞因安撫遊牧民族有功而被授予太尉大司馬,封為襄賁侯,公孫瓚為奮武將軍,封為薊侯。獻帝被董卓劫往長安,暗中聯絡劉虞要他護駕東回洛陽,被袁術截住,而袁紹等則想立劉虞為帝代替獻帝,劉虞不聽,但與袁紹仍然眉來眼去。


這樣就結成了兩派,一派袁術公孫瓚,一派袁紹劉虞,袁術派孫堅與公孫瓚從弟公孫越一同攻打周昂,攻城過程中,流矢射死了公孫越,公孫瓚認為是袁紹的過錯,為報弟仇出兵駐在磐河準備攻打袁紹,又平青州徐州黃巾兵,大兵壓境來到界橋,面對弱勢的袁紹,公孫瓚心中輕視,不設防備,竟在界橋被袁紹軍所敗,逃回幽州駐紮在劉虞旁邊。面對公孫瓚不聽節制和連年征戰,使得北境人民生活困頓,劉虞屢次警告不聽,遂起兵十萬攻打公孫瓚,反被所敗,公孫瓚便誣陷劉虞與袁紹謀反意圖稱帝,脅迫朝廷使者把劉虞及其妻子兒女斬於薊市。劉虞平時多行仁義德政,此時被殺,軍民皆怨望公孫瓚。(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195年,劉虞的從事漁陽鮮于輔、齊周、騎督尉鮮于銀等率幽州兵馬想為劉虞報仇,推閻柔為首討伐公孫瓚,烏桓峭王也率其部落的人及鮮卑騎兵七千餘騎,袁紹也派出大將麴義,合兵共十多萬攻打公孫瓚,三路大軍一同出兵,公孫瓚招架不住,退守易京,築高城自保,“。瓚慮有非常,乃居於高京,以鐵為門。斥去左右,男人七歲以上不得入易門”,自我封閉與眾將士隔離,無異自殺,就此耗了兩三年。199年,被袁軍掘地攻入易京內城,公孫瓚兵敗自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