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袁術,兩兄弟要是聯手,能掃平當時的各路諸侯嗎?

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如果袁家兩兄弟可以聯手,的確是當時最大也是實力最強的一路諸侯,按照硬實力來說,沒有哪一方勢力可以與之抗衡。

袁紹和袁術如果聯手,的確可以擁有大片的領土,但是最後整個天下鹿死誰手仍然不好說!

意思就是說,一對一比實力,袁家兩兄弟的勢力自然是第一,但是,打仗不可能是單挑,也不會給你機會逐個擊破。

為什麼兩兄弟聯手仍然不能統一天下,建立王朝?

  1. 袁紹、袁術性格上的弱點。我們首先做的假設就是兩個人聯手,就說明了兩個人已經聯手,那麼這支人馬肯定就只能有一種聲音。毋庸置疑,哥哥袁紹本來的勢力就比弟弟袁術的大,而且哥哥袁紹做過十八路諸侯的領導人,一是領導的經驗足,二是可以鎮服這兩路人馬。所以要哥哥袁紹來當總的負責人,那第一個問題就是,袁術甘心屈於袁紹之下嘛?特別是當他們的勢力做強做大以後?我想肯定是不能的,本來兩個人都是自大狂妄之輩,勢必要鬧翻。

  2. 其他勢力必然聯合。當袁紹和袁術聯手之後,他們的勢力範圍和真正的實力將超過其他諸侯一大截。你想想,憑藉那些人的聰明才智,為了生存,肯定會聯合以自保。像曹操說不定就會和劉表、孫策聯合,其勢力也不可小覷。根本不會給袁家兩兄弟個個擊破的可能,只能過早促使各種聯盟的形成。我覺得此時袁紹聯軍也未必有能力一口氣吃下其它豪強。
  3. 混亂的年代需要英雄的身影。從歷史記載,我不認為袁紹、袁術是等同於曹操、劉備、孫權的一代人物。也許我這樣的妄斷只是沒有給袁紹和袁術發展起來的機會,但我認為,就算曆史給了袁家兩個兄弟一個假設,他們依然無法成長為可以比肩曹操、孫權、劉備一樣的三國英雄,更不用提一統天下了。

所以說,袁紹和袁術如果聯手,的確可以成為東漢末年最大的一股勢力,但說句實話,我並不認為袁家兩個兄弟最後可以建立王朝!!!!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xiaoZ彈史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很遺憾地告訴你,別說他們不不聯手,即使袁紹、袁術兩兄弟聯手,也很難掃平各路諸侯。雖然他們兩個都是四世三公袁氏子弟,無論是是家世,還是人力物力財力,都高出當時天下的各路諸侯,即使是曹操都不例外。可聯手,這件事是不可能地。


聽說過這句話嗎?一山不容二虎。別說袁紹、袁術聯手了,就是普通的攻守同盟他們都沒做到。自十八路諸侯會盟討伐董卓之時,這兩兄弟就已經起了齷齪了。原因很簡單,相互看不上唄!當然大部分是袁術不服他這個大哥。都是袁氏子弟,憑什麼是他袁本初當上一個盟主,我袁術也不差呀?況且他袁紹還是個庶出,只不過運氣好,早早被過繼給其他叔伯當繼子。

帶著這種心理的袁術,自然是對他這個兄長心懷記恨,以致於討董之時,屢屢給袁盟主拆後臺,比如遲遲不出兵,不按時輸送糧草,等等。如此下來,十八路諸侯討董聯盟就這樣告吹了。


等到董卓將國都遷往長安後,天下開始走向諸侯爭霸的時代。這其中主要分為兩派,一派是以袁紹為首,之後下來就是曹操、劉表了,另一派則是以袁術為首,下來就是公孫瓚、孫策。由此可見,這兩個姓袁,從始至終就沒有走到一起過,各幹各的,而且還相互競爭,在各自地盤的後方拉幫結派。袁術的近鄰荊州劉表就是袁紹的盟友,而幽州公孫瓚就是袁術的盟友。兩兄弟相互較勁著呢?

聯手是不可能滴,以他們的為人性格,別說聯手,就是不給對方扯後腿就已經萬事大吉了,可事實上並沒有。袁術妄自稱帝時,袁紹就沒有幫忙過,反而坐看滅亡,巴不得他這個弟弟倒臺呢?

所以啊,兩袁聯手,我們是不可能看到的,最終的結果也只能被曹操各個擊破。


青史回聲


不能,別以為名氣大、地盤大、兵多將廣,就一定能贏,打仗是要靠腦子的,顯然袁紹與袁術的腦子不太好使,至少不如曹操、劉備、孫權等人。

都說兄弟齊心,其利斷金,但袁紹與袁術兄弟倆似乎是個例外。別的先不說,就先說說袁氏兄弟的戰略思想,袁紹和袁術其實都有一個皇帝夢,不過兩人的皇帝夢是有區別的。



袁紹是想先另外立一個皇帝,與董卓立的漢獻帝劉協相對抗,然後袁紹自已先掌握政權,等到時機成熟,袁紹再取而代之。

袁術的想法就更加愚蠢,他連遮羞布都不要,在袁術得到漢朝的傳國玉璽之後,就想著自已直接登基稱帝,自已一步到位做皇帝。



簡單的說,袁紹是另立,袁術是自立,之所以說袁氏兄弟的戰略思想愚蠢,就是因為無論是另立還是自立都是滑天下之大稽,完全違背儒家思想和時代潮流的,兩漢以孝治國,以儒治家,華夏傳統自古以來就是天無二日,國無二君。

再加上大一統的思想就導華夏,另立及自立就是分裂國家的行為,袁紹和袁術做的就是分裂國家,雖然他們很有名聲,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但是仍然不得人心,所投靠的大多是一些趨炎附勢之徒。



戰略錯了,就是大方向錯了,無論怎麼努力都是錯的,都會失敗的,也就註定了袁紹與袁術的失敗,即使他們聯合起來,仍然避免不了失敗的結局。

事實上,在董卓退入關中,關東群雄爭霸中,袁紹聯合了曹操、劉表來對抗袁術、公孫瓚與陶謙,諸侯們之間的這種聯合是一種鬆散的政治軍事聯合,即使是聯合,也沒有表現出多少的信任,無非就是為了共同的利益暫時合作。



即使是聯合,也隨時會轉變為敵對,這是根據形勢的發展需要而變化的,比如袁紹與曹操,曹操早年在勢力弱小時,就是依附於袁紹的,但是雙方都強大起來後,就產生了直接的衝突,並在官渡進行戰略決戰。

就算是袁紹與袁術能夠聯合,也是彼此間缺乏信任,因為袁紹與袁術有一個根本性的矛盾是無法解決的,就是誰做老大?誰當皇帝的問題?這個矛盾無法調和,因為袁氏兄弟誰也不會放棄當老大當皇帝的機會。



沒錯,袁紹與袁術的勢力,在當時的所有關東諸侯中都是排名第一第二的,袁紹勢力最鼎盛時期佔據了河北四州,擁兵數十萬,人口數百萬,在袁紹擊敗公孫瓚後,於公元198年成為天下第一大勢力。

而袁術勢力最鼎盛的時候,佔據了豫州、揚州、荊州一部分、徐州一部分,在袁術稱帝前,在公元196年,也就是建安元年時,袁術的勢力可是天下第一大勢力,要知道當時的袁紹還沒有佔據河北四州,而橫跨兩州半的袁術實力最強。



所以袁術才有底氣敢在197年稱帝,但由於稱帝的戰略錯誤,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就連孫策也乘機脫離了袁術的勢力,之後袁術就開始急劇衰弱。

不是你勢力大、實力強、兵多將廣就一定能打敗敵人,統一天下的,否則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就不用開打直接比實力了,歷史上無數次的經驗說明,贏得戰爭勝利的原因,多是謀略的正確使用。



而袁紹與袁術即使聯合,也無法掃平各路諸侯,因為戰略錯了,無論怎麼努力也無法成功,因為袁紹與袁術的頭腦也確實不如曹操、劉備、孫權等人。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首先這個問題是假設性的,但是歷史是不容假設的,所以我還是要假設一下哈哈

袁紹和袁術是同父異母的兄弟,袁術是正房所生,而袁紹是和丫鬟所生,但是我們這次是要談他們聯手,所以就不能說他們之間的恩怨,之談當時的局勢。

如果他們兄弟二人聯手,在當時的局勢下,公孫瓚被袁紹殲滅,孫策在袁術手下,劉備還在曹營,那他們兄弟兩的敵人就只剩曹操了。

然後他們兩可以上下齊攻徐州,再集中兵力,直達許昌,接下來就很輕鬆了,挾天子,諸侯紛紛稱臣。

不過這兄弟兩肯定最後水火不容,相互火拼,兩敗俱傷,最後由我們最長壽的司馬懿登場,坐收漁翁之利。

歷史不可以從來,也不能假設,表面上看歷史是由很多的偶然事件演變而來的,比如曹操幾次的死裡逃生,如果沒有逃掉就會改變歷史進程,但是每個時期的結局不會改變,就像三國時期,不管魏蜀吳如何鬥爭,不管誰最終統一全國,但最終都會由一個司馬懿或者司羊懿或者司牛懿來奪取政權,而他們所代表的就是那個時代的一類勢力:世家大族,這個時代是屬於他們的,三國的鬥爭史某種程度上是看,誰能更好的處理與世家大族之間的關係。但是對於劉備孫權曹操所代表的寒門勢力最終都沒有能夠找到一個策略與世家大族共治天下策略,所以歷史會暫時一條腿走路,三國歸晉,但是這樣一條腿走路也是又不遠的,短暫統一以後,歷史的車輪會再次碾壓他們,讓它們再次重新重組,直到再次找到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權來一統天下,通過五胡亂華的陣痛中找到歷史的鑰匙,打開隋唐的大門。

我是唐不三不四藏,一個歷史愛好者,喜歡可以關注我,一起探討歷史


唐不三不四藏


這個問題的難度在於它存在一種假設,歷史好多時候是不能被假設的,不過考慮到近些年來平行宇宙、薛定諤貓甚囂塵上,星火辰可以以一種玩耍的態度來解答。

首先,且不說二袁能不能聯合,至少別互相消耗,拖兄弟的後腿。那二人都必須得改掉性格中氣量不夠,不能容人的公子哥兒毛病。這個很難,但這是他們能夠聯合的必要條件,否則一個罵弟弟是不長腦子、兇狠殘暴的蠢貨,一個罵哥哥是卑賤無恥、搞不清出身的野種,那還合作什麼?

其二,二袁能夠聯合的話,是有非常大的震懾力的,可以說是三國群雄裡的第一實力,僅憑這種實力,他們要統一天下便有大半可能。為什麼這樣說?看看從袁家裡面分裂出來的勢力吧。與我們想象的不同,曹操在早年的時候,很可能是袁紹集團裡面一隻相對獨立的勢力,這點有很多證明,這裡我也不想多講。至於江東孫家,三國演義裡都明確描述了,他們本來就是袁術手下的一隻軍隊,結果袁術要稱帝,孫策自己強大了,把袁術給拋棄了。倘若他們兩聯合,就不可能有以後為爭奪兗州、豫州的二袁之爭,那麼曹操就難以打跑袁術在兗州立足,孫家也不可能獨立出去,之後的局面又是怎麼樣呢?

不敢說袁家一定能統一天下,但這個可能性是很大的。

只是這樣一個袁家,相當了於重建了一個東漢末年一樣的政府,只怕一、二世後西晉末年的分裂會提前來到。當然,這都是假設了。

第三、事實的二袁證明,他們不可能在雙方都強盛的時候聯合,除非一方已經到了窮途末路。袁術死前,終於看清了自己不是“代漢者當塗高”那個人,終於向他哥哥低頭了,可事情已經無法扭轉,只給後來人更多的鏡鑑。


星火辰


稱雄一時難成大器的兄弟

袁紹與袁術

讀《三國演義》,可以發現在這部書的前半部分,有一對兄弟極其活躍,他們割據一方,勢力極為強大,即使是曹操劉備與江東孫氏都無法與之相比,但是這對兄弟志大才疏,不會用人,最終漸漸衰敗,無所成就。這對兄弟就是歷史有名的袁紹與袁術。

袁氏兄弟是東漢時期汝南汝陽人,也就是現在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袁老鄉袁老村人。史書上說在袁紹兄弟出生之前,他們袁家已是“四世三公”,家世極其顯赫,在當地在全國都是大有名頭的。袁紹的高祖父袁安曾任大司徒,袁安的二兒子袁敞當過司空;大兒子袁京雖為蜀君太守,但袁京之子袁湯官至太尉,袁湯三子袁逢,也就是袁紹袁術的父親也當過司空,袁紹袁術的叔父袁隗是司徒。由此可見,袁家是最典型的官宦之家,在專制社會里生在這樣家庭裡的男孩,只要不是十足的傻瓜,長大後一般都可弄個一官半職乾乾,別說是官四代官五代,即使是官二代那也不會混到當農夫的地步。袁紹在家裡雖是老大,可他的母親是一個二奶級別的女人,而弟弟袁術卻是袁逢正妻所生,這樣以來在家庭裡,袁紹雖為哥哥,可地位反倒不如弟弟袁術。袁術也恰恰利用他的所謂“正宗”身份,看不起哥哥,這也是後來兄弟倆不和,以至於最終鬧翻的一個重要原因。

袁紹,字本初,自小就長得很是英俊威武,儘管不是正妻所生,但很得父親與叔父的喜愛。20歲那年,因為家世的關係,袁紹已當上了濮陽縣的縣長,在地方上小有名氣,其工作表現與人際關係的處理也受到人們的稱讚。可不久,他母親去世了,按照老輩子的規矩他要回家奔喪守孝。母親的喪事辦完不久,他父親也病世了,這樣袁紹就一直守在家裡,暫不想再出來任事。守在老家的袁紹對天下大事仍十分關注,他還利用家庭的關係與有錢的條件,結交一些著名的人物,對朝廷裡的事情也瞭如指掌。這個時候的他,顯現出要做大事的雄心來,但一直隱忍了6年。他在等待時機,等待一個可以出山而有所作為的機會。當時東漢的朝廷大權為宦官把持,他們打擊以太學生為代表的一批“黨人”,對官僚士大夫也進行迫害,政治是一片黑暗的局面。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袁紹加緊活動,聯洛黨人張邈、何顒、許攸等,還與曹操結為朋友,欲共謀大事,把宦官剷除。袁紹的活動引起宦官的高度警惕,中常寺趙忠就曾說:袁本初抬高身價,不應朝廷辟召,專養亡命徒,他到底想幹什麼?對此袁紹的叔叔袁陴聞知後大是驚恐,他警告侄子:你這樣做是想敗壞我們的袁家!但當時一腔熱血、年輕有為的袁紹不為所動,仍堅持自己的想法,只不過是鬥爭的手法變得更為隱密一些。公元184年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爆發後,朝廷對黨人的打壓也放鬆了,袁紹應朝中大臣何進之請到了中央政府,被任命為中軍校尉,曹操為典軍校尉,各掌一定的兵力。但當時的宦官在朝中仍有很大的勢力,軍事大權掌握在宦官頭子蹇碩手中,就連何進也要聽其指揮。漢靈帝死前,關於兩個兒子劉辯與劉協究竟立哪個為接班人就存有爭議,後還是立太子劉辯為帝,袁紹的叔叔袁陴與大將軍何進輔政。在此關頭,袁紹曾建議何進殺盡所有的宦官,以除後患,可何進徵求他妹妹何太后意見時,太皇竟表示不同意,何進猶豫不決,錯失良機,反被宦官設計殺死。袁此時感到時機到來,他率兵攻打皇宮,矛頭直指宦官。袁紹與其叔叔假傳聖旨,下令斬殺宦官。張讓等宦官見大勢不妙,挾少帝劉辯與陳留王劉協外逃。袁紹趁機殺進宮中,處死二千多宦官,一些沒有長鬍子的假宦官也在這場災難中未能倖免。 何進死了,宦官的勢力被削弱了,可地方上的軍閥董卓卻突然興起,他將少帝與劉協全都控制在手中,不久就廢掉劉辯,立劉協為帝,操控著中央政府的大權。董卓的暴行引起人們的憤怒,各地有兵權的大小割據勢力又將矛頭對準董卓。由於袁紹此前在清除宦官的鬥爭中有了名聲,各地軍閥就擁戴他為討董聯軍的總司令,他成了十八路大軍的盟主,剎那間感到自己不可一世了。可是討董卓的聯軍,都是一些烏合之眾,參與者各懷鬼胎,並不齊心協力,致使最後不歡而散,也沒有對董卓構成真正的威脅,袁紹這個總司令也是有名無實,難以調動各路兵馬,他看情勢不對,轉而退居冀州,成為雄霸那裡的真正地頭蛇。在冀州時,袁紹打敗了另一個重要的軍閥公孫瓚,其勢力一時為各地諸侯側目。袁本人也大有“安撫天下,捨我其誰也”之雄心。

然而,袁紹不是一個有遠見的政治家,他的謀士沮授勸告他要及早把漢獻帝劉協迎來,把皇帝控制在自己手中,其他的事情就好辦了,並告訴他:“如果我們不先下手,一定會有人搶在前頭。取勝在於不失時機,成功在於敏捷神速,希望將軍考慮。”但是袁紹終於沒有采納沮授的意見,以致失去了一個極好的機會。而曹操卻毫不猶豫地抓住這個機會,當漢獻帝回到故都洛陽,曹操力排眾議,於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八月,親自到洛陽朝見獻帝。他藉口洛陽殘破不堪,糧食奇缺,把漢獻帝轉移到許昌,在許昌建立新都城,從而把獻帝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所以,從這一點上看,袁紹遠不如曹操,最後他敗在曹的手中,也就不足為怪了。在佔據冀州後不久, 袁紹很快兼併幽、青、並三州,擁有幾十萬軍隊。隨著實力的增強,他的野心也開始膨脹,不把朝廷放在眼中,上貢的次數也漸漸減少,而且還有自己稱帝的想法,只是由於各種因素的制約,他才沒有公開行事。也就在袁紹的勢力達到頂峰之時,他開始走下坡路,這也完全符合物極必反之規律。公元200年,在官渡之戰中,本來綜合勢力佔絕對優勢的袁紹,因為自大而不聽部下的意見,最終被曹操打敗。當時袁的謀士、那個敢於說真話,又有眼光的田豐,在戰前給袁提出正確的建議,可袁始終不聽。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元月,劉備殺徐州刺史車胄,背叛曹操,策應袁紹。曹操為消弭後患,領兵攻打劉備。此時,田豐對袁紹說:“曹操東擊劉備,一時不容易罷兵,明公如能舉兵襲擊他的後方,一定可以一往而勝。”但袁紹卻充耳不聞,田豐氣沖沖地退了出來,邊走邊用柺杖狠狠敲著地面,說:“完了,沒有希望了!千載難逢的時機失掉了,可惜啊!”袁紹聽說以後,惱羞成怒,從此疏遠田豐。待曹操擊敗劉備,還軍官渡之後,袁紹才匆忙決定出兵,忠心耿耿的田豐不接受上次的教訓,仍提出自己的意見,他認為戰機已失,不能現在應戰。他再次進諫說:“曹操既然打敗了劉備,現在許都不再是空虛的了。而且曹操善於用兵,變化無常,兵眾雖少,也不能等閒視之,所以不如作持久之計。將軍據有山河之固,擁有四州之眾,外結英雄,內修農戰,然後選拔精銳,分為奇兵,速速打擊敵人勢力薄弱的地區。他救右則擊左,救左則擊右,使敵人疲於奔命,百姓不得安居樂業。這樣,我方還沒疲勞,敵方已經睏乏,不出三年,可以安坐而戰勝它。如今放棄必勝的策略,以一戰決定成敗,倘若不能如願,悔之晚矣!”袁紹不僅不聽田豐的勸告,而且積前後之怨,以擾亂軍心的罪名,把田豐拘押起來。

後來袁紹被曹操打敗,垂頭喪氣回來,有人曾對田豐說:主公回來肯定會放了你,因為此戰證明你的建議是正確的。可對袁紹有深刻了解的田豐卻說:如果是打了勝仗,他會放了我,可現在敗了,我必死無疑。田豐的判斷是正確的,袁紹心胸狹窄,怕田豐笑話他,回來果然就將田豐殺死。一個不能容人的人,一個聽不進別人意見的人,一個剛愎自用的人,怎麼可能幹出一翻真正轟烈的大事呢?官渡之戰敗後,袁紹又退回冀州,雖然勢力大不如前,可還能收拾周邊一些小的割據力量。但是被曹操打敗的陰影一直籠罩在他的心頭,讓他鬱悶至極,不久生了一場大病,總是咳嗽不止,經常性吐血,2002年,也就是官渡大戰後兩年,一代梟雄袁紹終於病死。據說他在河北一帶的德政還不錯,老百姓對他還很有感情,他死後的消息傳出,當地的百姓就如同自己的親人去世一樣難過,不少人都出來為他灑淚送行。袁紹死後,其子袁譚、袁尚爭權相攻,被曹操各個擊破。建安十年(公元205年),袁譚被殺,袁尚與二兄袁熙逃亡遼西烏丸。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定烏丸,袁尚、袁熙敗走遼東,被公孫康所殺。至此,袁紹這一支算是徹底完結,退出了歷史舞臺。

那麼,袁紹的弟弟袁術又是一種怎樣的情況呢?前面說過,這個袁術因為他的媽媽是袁逢的正妻,而哥哥袁紹是小老婆所生,故自小就表現出他是嫡出而哥哥是庶出的感覺來。哥哥沾了祖上的光,飛黃騰達,他袁術也並非草包一個,他有更大的野心,也有自己的處事本事,也擁有自己的軍隊與地盤,與他哥哥不相上下。《後漢書·袁術傳》說袁術:“少以俠氣聞,數與諸公子飛鷹走狗,後頗折節。舉孝廉,累遷至河南尹、虎賁中郎將。”他曾得到董卓的賞識,提拔他為後將軍,可董卓名聲太臭,袁術不敢跟從他,就從都城逃了出來避難,後來也參加了反董的聯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討伐董卓時,袁術負責押送糧草。因妒才而不發給孫堅糧草,使得孫堅被華雄擊敗。但孫堅及時調整了軍隊,最終大敗華雄。191年,袁術讓孫堅去攻打劉表,孫堅從之,

但最終孫堅被黃祖射死在襄陽城前。袁術就收養了孫堅的長子孫策,目的是為了得到玉璽。據說當年孫堅打到皇宮裡,趁機把玉璽得到。而誰擁有這玩意兒,誰似乎就有了當皇帝的資本。袁術的野心比他哥哥還大,早就想自己當皇帝,為了得到玉璽,他極力拉攏孫策,並提出用兵馬交換的條件。後來孫策感到守著個玉璽也不能使他的勢力增強,於是就用玉璽換來了袁術的兵馬,用這些兵馬,孫策一舉平定江東,奠定了後來東吳的基礎。而不知天高地厚的袁術得到玉璽後立即宣佈稱帝,這就引起天下眾多軍閥的不滿。曹操、劉備、呂布、孫策四路人馬殺向壽春城,大敗袁術。袁術逃往汝南,繼續作他的空頭皇帝。後來,在汝南郡坐吃山空,袁術只得北上投奔哥哥袁紹。不想在半路途中被向曹操借兵的劉備擊潰。逃到壽春後,袁術找人要蜂蜜,卻又找不到,袁術大叫道:“袁術至於如此嗎?”遂吐血身亡。他的死法與其兄基本一樣,可能這兄弟二人都患相同的病,不是肝上的病就是肺上的病,或者是心臟病?說不準。袁紹與袁術兄弟之間的爭鬥由來已久,小時的相互不信任、瞧不起對方是個根子,及至各自擁兵自重後,雖也有過聯繫與合作的時候,然那樣的時候很暫短,而且即使是在合作時,如討董卓的過程中,也是彼此不融洽。在袁紹佔據冀州後,在圍繞著立哪位劉姓皇族成員為帝這個問題上,兄弟兩人觀點完全不同。袁紹開始想立劉虞為帝,可袁術始終有自己的小算盤,他是想自己取劉氏而代之,故不同意其兄的意見;後來,袁紹與公孫瓚相對,袁術卻與公孫瓚結盟,這樣兄弟之間又打了起來。當時跟隨袁紹的人多,而追從袁術的人少,袁術大怒道:那些人寧可跟著家奴,也不跟隨我袁術。這的“家奴”就是指他哥哥袁紹。之後袁術又寫信給公孫瓚,說袁紹不是袁氏子孫。兄弟倆的矛盾也就自然加深,到了袁術臨死前的199年,在走投無路時才想起了他哥哥或許還可以幫助自己,可沒想到還未見到其兄就又被打得大敗,吐血而死。他比其兄早死了三年。

從總體上看,袁紹雖也是一個無能之輩,可比袁術要稍好一點,他至少一度佔據的地盤比袁術大,在河北一帶統治時期對百姓也還不錯,而袁術除了野心比他哥哥大外,再什麼也不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評論道:“袁術無毫芒之功,纖介之善,而猖狂於時,妄自尊立,固義夫之所扼腕,人鬼之所同疾。雖復恭儉節用,而猶必覆亡不暇。”“袁術奢淫放肆,榮不終己,自取之也。”同樣是陳壽對袁紹的評價也不高:“袁紹鹹有威容、器觀,知名當世。紹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廢嫡立庶,舍禮崇愛,至於後嗣顛蹙,社稷傾覆,非不幸也。昔項羽背范增之謀,以喪其王業;紹之殺田豐,乃甚於羽遠矣。”曾是袁紹的部下與朋友的一代雄傑曹操的評價更為準確:“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曹操甚至這樣評論道: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可見,在曹孟德眼中他袁紹真是無足為道也!從袁氏兄弟的命運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的結論:家世條件好,固然可以讓你有較好的發展基礎,但最終能否做出一番成功的大事,還要靠自身的努力。有沒有遠見卓識,有沒有政治與軍事謀略,會不會用人,這是開創事業的最最重要的因素,而家庭的影響不會管你一輩子。記住陳勝的話是重要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尚老大秘製大骨


我認為他們倆兄弟齊心的話一般就能掃平各路諸侯。就怕他們二人不齊心,互相猜忌。那樣只會中了別人的離間計最後會被逐個擊破。

在三國那些割據勢力裡面袁術和袁紹兩兄弟還是很有實力的兩隻隊伍。而且他們還是兄弟兩個。如果他們齊心協力一起打天下的話,那天下多半是在他們兄弟兩個手中。

如果他們二人聯手首先收拾的就應該是曹操。曹操其志不小,能力也不弱。應該趁他羽翼未滿他們儘早聯手消滅他。對於他們二人中的任何一方曹操都是很忌怠的。尤其是袁紹更是曹操所不能輕視的。他們二人可以打著曹操是漢賊,他們要迎回天子的旗號出兵討伐曹操。而曹操一定會假借天子的名義發佈詔書讓各路諸侯前來消滅袁氏兄弟。但是各路諸侯一定不會遵從曹操的號令,他們只會坐山觀虎鬥。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招只有在對諸侯有利的時候才會有用。當他對諸侯不利了只會變成廢話一句沒人會聽。

在沒人聽曹操號令之後曹操就會在他們兄弟二人中間使用離間計來離間他們的關係。這個時候就要看他們是否齊心和看他們二人的智謀了。如果他們能過得了這關那曹操多半就是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幾天了。哪怕曹操手下有不少大將和謀士但奈何實力相差太多。恐怕曹操會很難打贏他們二人的聯軍。

在消滅了曹操之後接回天子,他們二人挾天子以令諸侯。利用天子的威望和自身的實力消滅別的割據勢力。第二個他們要消滅的可以是江東的孫策,也可以是荊州的劉表或四川的劉璋。到時候他們統一天下基本上沒有太大的障礙了。他們覺得哪個將來會是威脅到時候就消滅哪個。此時劉備還未成氣候根本就不必多慮,甚至可以將劉備拉攏過來為他們所用。

齊心才是他們能否掃平諸侯的絆腳石。正所謂兄弟齊心齊力斷金。只要他們十分的齊心恐怕曹操在他們面前也只有失敗的份兒了!!到時候打下天下之後再來決定誰來做皇帝也不遲。


南宮雁門說史


袁紹與袁術是異母兄弟,出身於官宦世家“汝南袁氏”。

袁家在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袁紹與袁術的高祖父袁安因孝廉出仕,先後擔任司空、司徒。袁安的兒子袁敞也任過司空;袁紹與袁術的父親袁逢,因家世累官,也官拜司空。叔父袁隗,曾任司徒、太尉、太傅。袁家是真正意義上的高門望族。

袁紹是袁逢小妾所生,屬於庶出,因此過繼給袁成一房。袁術則是袁逢正妻所生,袁術自認為是嫡出,所以處處跟袁紹過不去,兄弟倆的關係也越來越糟糕,袁術和袁紹雖為兄弟卻成為對手,如果兩人聯手可能三國局面會有很大的改變,而讓他們反目成仇的是血統和地位,這也是每個家族裡最為看重的東西。


袁術為嫡出,他始終認為袁紹只配給他當部將,

可袁紹生得英俊威武,年少便甚得袁逢、袁隗喜愛。憑藉世資,年少為郎,袁紹不到二十歲已出任濮陽縣長,有清正能幹的名聲。袁紹早年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曾指揮誅殺宦官。初平元年(190年),與董卓對立,被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 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佔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戰中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統一河北,勢力達到頂點。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戰中大敗於曹操。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後病逝。
袁術舉孝廉出身,拜為河南尹、虎賁中郎將。董卓進京後,拜為後將軍,畏禍出奔南陽郡。初平元年(190年),聯合袁紹、曹操等關東諸侯,聯兵討伐董卓。此後,對抗於袁紹和曹操,兵敗逃亡九江,割據揚州。建安二年(197年),僭位於壽春,建號仲氏 。驕奢淫逸奢,橫徵暴斂,導致江淮地區殘破不堪,民多飢死,部眾離心,受到呂布和曹操攻擊,元氣大傷。 建安四年(199年),嘔血而死。

按題主所言,袁術與袁紹聯合的話在東漢末年,他們就將是勢力最大的地方軍閥。


不管是所轄區域人口,財富,還是手下的文臣武將,二袁幾乎可以橫掃全部地方軍閥。但此時我們需要忽略他們二人在性格上的一些缺陷,假定二人可以聯合,那二袁必須如他們年輕時一樣,開明納諫,體恤百姓,皆是明主方可以做到橫掃諸侯,在袁紹與原術勢力範圍中間有:曹操,張繡,張揚,陶謙等地方軍閥。若兩人聯合南北夾擊。那曹操等不到官渡之戰就會被袁紹、袁術剿滅,餘下的張繡、陶謙之流更不可能是二袁的對手,在絕對力量面前任何的技巧謀略都是無用功。況且當時二袁手下武將如雲:顏良、文丑、高覽、張頜、鞠義、紀靈等等,謀士也如江流:田豐,審配,沮受等等。不需要二袁多做什麼進步,只要兩人不犯一些低級錯誤,少殺幾個忠臣,多聽一些忠言。

那袁紹官渡之戰就可擊敗曹操,進而黃河以北,整個中原,包括漢獻帝都將是袁紹掌中之物,而袁術只需要比孫策快一步,孫策打江東也是靠著一場場仗打下來的,若是袁術機靈些,不被傳國玉璽矇蔽雙眼,那江東之主就不會是孫家,而是他袁術,繼而袁紹北兵劍指荊襄,袁術江東南陽之兵往西包圍劉表,荊湘之地盡將歸於二袁。



再西進西川,漢中,涼州,一統華夏指日可待。

可惜,二袁在性格上都有很大的缺陷,出身高貴,也不是愚笨之人,但是卻在征伐的過程中連連犯錯,以至於浪費了大好局面。

故而題主所問單論實力勢力,無疑二袁聯手足可以橫掃整個漢末群雄。但是像曹操,孫堅(孫策),甚至劉備之流都是雄主英才,善於納諫,經常於必敗之處找到反敗為勝的辦法。二袁最終敗給曹操,實在是敗的無可奈何。


若有不足,請指出。


通讀歷史


袁紹與袁術聯手,那不是輕鬆加自在?雖說這兩兄弟腦子都不太好,但是畢竟兵力在那裡放著呢。當時曹操也是收編了袁紹的實力之後才逐漸成為漢朝末期第一大諸侯的。只可惜古人太注重身份,對於正室所生和側室所生的孩子區分很大。

或者說袁術有一點瞧不起袁紹,“雖然你年紀比我大,但是畢竟我是家中的合法地位繼承人。你不得好好巴結巴結我”

而袁紹心裡想的和袁術卻不一樣“合法繼承人又怎麼樣?現在不是還是我混著硬嗎?”

於是明明是兄弟的,最後卻搞成了仇人。如果兩人能聯手,一定是橫掃三國的。


近代歷史與影視作品


這恐怕不能!

畢竟在當時漢朝影響力還很大,還有很多漢朝老人是心向大漢的!

三國時期曹魏何其強大,挾天子以令諸侯,名正言順,疆域一度佔領全國二分之一,最後還不是統一不了全國!

而且曹操腦子多好用,手下文武雙全,那點不必袁紹袁術強,所以這個問題我認為不行。

當然,這也是咱們自己的看法,畢竟行軍打仗,天時地利人和,影響因素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