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胡虜破黃巾,威震八方的白馬將軍為何會敗亡於袁紹?



公孫瓚字伯珪,遼西令支人也。令音郎定反。支音其兒反。為郡門下書佐。有姿儀,大音聲,侯太守器之,以女妻焉。嘗從數十騎出行塞,見鮮卑數百騎,瓚乃退入空亭中,約其從騎曰:“今不衝之,則死盡矣。”瓚乃自持矛,兩頭施刃,馳出刺胡,殺傷數十人,亦亡其從騎半,遂得免。鮮卑懲艾,後不敢復入塞。

從《三國志魏書·二公孫陶四張傳》記載來看,公孫瓚因為相貌俊美,且聲音洪亮、機智善辯。得到涿郡太守賞識,將女兒許配給他。後逐步做到中郎將,以強硬的態度對抗北方遊牧民族,作戰勇猛,威震邊疆。


隨後在中平二年,青州聚眾三十萬進攻渤海郡,公孫瓚率步騎兩萬人在東光南大破青州黃巾,斬首三萬餘。青州黃巾軍棄輜重,奔走渡河。公孫瓚等他們過到一半時出擊,再次大敗黃巾軍,死者數萬,俘虜七萬餘人,車甲財物無數,於是公孫瓚威名大震。



從史書記載來看,公孫瓚前期,不管是對北方的匈奴 鮮卑 ,還是對陣黃巾軍,幾乎是常勝。公孫瓚在打敗劉虞佔領幽州之後,為什麼數敗於袁紹,直至兵敗自盡呢?我認為有幾點很關鍵:

一 不得人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幽州本是苦寒之地,兵員財政本不富裕,根本無法和袁紹打長期消耗,袁紹輸10次都能恢復元氣!公孫瓚只要敗一次必死無疑,而且公孫瓚佔領的幽州。本是劉虞的地盤,劉虞在幽州施仁政,為軍民所敬仰,瓚將其斬殺後,與劉虞的兒子劉和及劉虞的很多部屬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而且還間接導致了無人投靠,此其一敗。

二 公孫瓚個人用兵能力似乎還不錯,麾下還有令北方異族懼怕的白馬義從,可惜手下無大將,無謀士團,聲望也不如四世三公的袁本初,正所謂一人計短二人計長,三個臭皮匠還頂個諸葛亮呢,看看袁紹手下,再看看公孫瓚手下,沒有謀士團,此其二敗。



三 軍事戰略失誤,界橋之戰公孫瓚看到袁紹兵少,本來應該步兵壓住陣腳層層推進,白馬義從兩翼拉開,繞路後方以合圍之勢殲滅袁軍,而白馬義從確被鞠義率領的先登死士當做活靶子射,先登死士們以盾牌作掩護埋伏於陣前,就在公孫瓚的騎兵即將開始收割之際,突然暴起衝入騎兵陣中,這種不要命的打法讓公孫瓚的騎兵有點懵。還沒等醒過神來,袁紹第二波攻擊到了,數千支弩箭迎面而來,騎兵損失慘重,四處奔走逃命。而公孫瓚步兵看到騎兵敗了,也跟著亂作一團逃命去了,由此引發了公孫瓚的大潰敗,公孫瓚不得不狼狽的逃回幽州城,死守城池。兵種單一,無領軍大將,遇突發事件無良策。此其三敗。

四 為人暴躁,任人唯親,後期還貪圖享樂,而且抓到俘虜戰俘一律處死,任何年代都是殺俘不祥,抓到俘虜戰俘,必須善待,不為我所用收編,就要做思想教育放生,即使迴歸敵方陣營,也會動搖其軍心,其實跟攻城的圍三缺一,一個道理,你抓到俘虜不殺,他們不至於拼命,即使敗了被俘虜了,也能活命,公孫瓚學誰不好,偏偏學習霸王,你這一屠殺戰俘,以後跟你對戰的敵軍,無一人敢投降,必拼死與你戰鬥,羽之神勇千古無二,霸王都敗了更何況你公孫瓚。缺乏政治遠光,此其四敗。

有此四敗,公孫瓚敗給袁紹是註定的,作為一方諸侯,不得軍心民心者,焉能打勝仗。得道多助,失道者寡助,永遠是衡量一個君主諸侯的準則。

如有錯誤見解,歡迎諸位朋友指正點評賜教!如大家認同鄙人之見解,望諸位隨手一讚,謝謝各位看官了!


乞丐皇帝朱重八


公孫瓚之所以敗給袁紹,原因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一、公孫瓚開始犯了輕敵的錯誤。在界橋之戰中,公孫瓚原本具有兵力優勢,而且他的白馬義從久經戰陣,戰鬥力強悍。但是公孫瓚輕敵冒進,導致白馬義從被袁紹的弩兵大量殺傷,最後不得不敗退。雖然公孫瓚在此戰以後主力尚存,但是失去了擊敗袁紹最好的機會。

二、袁紹的人才比公孫瓚多,在進入相持階段以後,袁紹實力漸漸超過了公孫瓚。公孫瓚雖然也是貴族子弟,但他的母親出身低微,所以地位並不高,得不到幽州士族的支持。而且幽州當時地處北方邊境,屬於苦寒之地,很難吸引外地人才。所以公孫瓚得力的干將不多,除了一個田楷,還有曾經依附他的劉備能力尚可,其他的人缺乏獨當一面的能力。而袁紹的袁家四世三公,名滿天下,手下人才濟濟,不僅有麴義、顏良、文丑、張頜、高覽、田豐、沮授、審配等名將謀士,連郭嘉和荀彧等人都曾經慕名來投奔過他。這使得袁紹在和公孫瓚對峙時,能讓其他部下逐步佔領幷州和青州,以三州之力對付公孫瓚的一州,公孫瓚自然難以和袁紹對抗。

三,公孫瓚殺死劉虞樹立了新的敵人。公孫瓚因為和幽州牧劉虞之間因為在烏桓政策上的分歧,導致兩個人矛盾日增。劉虞在討伐公孫瓚時兵敗被殺。劉虞是朝廷委任的幽州牧,又是漢室宗親,有很高威望,一向得到幽州豪強的擁護。公孫瓚殺死劉虞後,劉虞的舊部鮮于輔等一直要為劉虞報仇。195年,劉虞的兒子劉和、鮮于輔和閻柔招募數萬人馬,在漁陽大敗公孫瓚軍。

三,公孫瓚樹敵太多,又不懂得妥協,最後招致兵敗。公孫瓚長於軍事而不擅長政治,加上長期和異族作戰,使得公孫瓚和幽州附近的烏桓等族關係敵對。公元198年,袁紹因為長期和公孫瓚作戰感到疲憊不堪,主動提出和談。但是公孫瓚並沒有抓住這個機會和袁紹和解。袁紹於是聯合鮮于輔、烏桓單于蹋頓等一起進攻公孫瓚據守的易京,公孫瓚最終兵敗自殺。




不沉的經遠


公勝瓚是東漢末年一位下級軍官,後通過戰功升至前將軍,是位比較有能力的人物,那麼為什麼在以後的軍閥混戰中會輸給袁紹呢,一是公勝瓚所居之處是北方屬苦寒之地、少財力支持,以前常勝屬戰術上勝利,但與袁紹爭鬥應站的更高,有戰略層的高度。二是缺少人才支撐,三是在戰略上應採取得道多助,利用軍閥割居態勢如聯合如曹操這類人進行夾擊袁紹,使袁首尾不能相顧。其實當時的戰爭拼的是經濟、拼的人才、拼的謀略、拼的人心,在這幾個方面比不了袁紹,那隻能是失敗。這與之後袁與曹的爭鬥結果袁失敗是一個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