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袁術為何不顧朝中袁氏而反董卓導致袁魁被滅門,袁氏勢力大損?

夢語獨斷


事實上,這就是袁紹一手策劃的陰謀,袁紹這盤棋下得是相當大,不僅將自已的整個家族捲入,而且還成為東漢帝國的掘墓人。

袁紹是老袁家第七代人中最傑出的代表,說袁紹傑出,是因為他除了有一個好出身(出身在四世三公的袁家)外,袁紹是袁家第七代人中長得最帥的,和最有才能的。

出身、相貌、才能,袁紹全佔了,這不得不說袁紹天生就是含著金鑰匙來到這個世界上的,袁紹由於家族名聲和自身才能,20歲就開始做官,出任濮陽縣長,隨後不久,由於黨錮之禍辭官隱居在洛陽。

袁紹在洛陽隱居期間,大肆結交黨人,進行地下政治活動,但卻不應徵朝廷的徵僻,結果引起了宦官的警覺,當時袁紹的叔叔袁隗還在朝中擔任太傅,袁隗擔心袁紹的行為會引發宦官對袁氏家族的迫害,因此袁隗嚴歷斥責袁紹,但是袁紹根本不聽,也就是說從這個時候開始,袁紹就在計劃著自已的陰謀,根本就沒有將袁氏家族當回事。

黃巾起義爆發後,東漢朝廷被迫解除黨錮,袁紹覺得時機成熟,接受大將軍何進的徵召,成為何進的幕僚。

袁紹給何進出了什麼主意?

1、殺盡宦官;

2、召外軍進京。

袁紹執意挑起外戚何進與宦官的矛盾,導致何進與宦官發生殺戮,首先是何進殺了蹇碩,接著何進又被十常侍為首的宦官殺死,然後袁紹與袁術兩兄弟帶領人馬殺盡了朝廷的所有宦官,於是外戚勢力和宦官勢力在爭鬥中雙雙滅亡。

外戚和宦官都滅亡了,那朝廷權力誰來掌管,當然是以袁紹為首的士族階級來掌管,這就是袁紹的驚天陰謀,可惜袁紹千算萬算,沒有算到董卓這個袁氏故吏,居然不按常理出牌,居然不屈從於自已,而是靠武力奪取了京城的控制權。

於是袁紹開始反對董卓,袁紹反對董卓不是因為他為了拯救東漢,而是因為董卓搶了袁紹的勝利果實。

再說一說當時袁家在朝廷的情況。

袁紹進入何進大將軍府2年後,漢靈帝設置西園八校尉,袁紹被任命為僅次於上軍校尉蹇碩的中軍校尉,之後又被任命為司隸校尉,相當於首都地區的行政一把手,有兵權和行政權,如果不是因為袁紹家的名聲和背景,也不會升官升得如此之快了,在當時的社會做官靠的就是名聲、家世和才能。

袁術是袁紹的弟弟,區別就是袁術是嫡子,就是正妻生的兒子,而袁紹是庶子,是小妾生的,袁術也因為家世背景在朝廷做官,官至虎賁中郎將,相當於中央警備團團長,有兵權有實權,袁術除了才能和長相比袁紹低一些外,其出身甚至比袁紹還要好。

其實袁紹和袁術還有一個親哥哥叫袁基,袁基也是嫡子,而且是嫡長子,按繼承製來說,袁基才是袁家第七代的家族長,這個袁基一直比較低調,當時在朝中官至太僕,太僕是九卿之一,掌管皇帝的車馬,算是個閒職。

袁基、袁紹、袁術三兄弟的父親是袁逢,早早就去世了,他們有個叔叔叫袁隗,題目中應該是筆誤,當時袁隗在朝中官至太傅,為三公之一,太傅原本是皇帝的老師,大將軍何進掌權時,袁隗與何進一起掌管尚書檯,在朝中算是實權派人物。

董卓作亂時,袁紹與袁術兩兄弟逃出京城,隨後組織了反董聯軍,壓根就沒有考慮過在京城的袁氏一族的安全,是有著深層次的目的的。

1、政治目的。

董卓以一軍閥進京亂政,引起天下共憤,只要打著反對董卓的旗號,就能贏得政治上的名聲和支持,事實上袁紹和袁術兄弟,正是通過打著反對董卓的旗號,贏得了天下的名聲和大量的支持,但實際上啥事沒幹,討伐董卓時是孫堅和曹操發兵攻打的,袁家兄弟都沒有出手。

2、家族目的。

袁紹和袁術兩兄弟在袁基活著時,是不可做袁家的家主的,只有袁基這個嫡長子死了,袁紹才有機會 ,而袁術也是這樣認為的,在這一點上,袁紹和袁術兩兄弟有著共同的目的,因此根本不顧他們的親大哥袁基的性命。

而袁隗是袁紹與袁術的叔叔,是他們的長輩,是當朝太傅,如果袁紹或袁術想在家族出頭,自已做主的話,袁隗也不能活,因為袁家第六代人中,只剩下袁隗了,袁紹早在隱居洛陽的時候,就坑過自已的叔叔袁隗,現在只不過又坑了一次。

紹與袁術扯起反對董卓的大旗時,絕對是沒有顧及過袁氏一族在朝中的安危,完全顧及的是自已的利益,是自已如何才能奪取天下的利益,至於大家族的利益,袁紹和袁術早就拋到腦後去了。

雖然東漢末年是士族政治,世家大族都是以家族利益為根本,但是家族內部由於爭權奪利,從而損害整個大家族的利益這種事,時有發生,家族內部為了爭奪繼承權自相殘殺的情節,與皇帝家兒子們爭奪皇位的殘酷是一樣的。

當在朝中的袁家族人被團滅後,袁紹和袁術自然就成為整個家族中的首領,然後再由袁紹和袁術爭奪領導權,事實上兄弟兩人就是這麼幹的,袁紹和袁術雖為親兄弟,卻聯合外人互相廝殺,這不是爭權奪利又是什麼呢?至於家族利益,在袁紹和袁術的面前,不過是為了個人利益可以犧牲的利益而已。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我們評價一個君主,往往以“雄才大略”做為標準。有些人有大略而無雄才,有些人有雄才而無大略,最終就只能成為一方諸侯級別的人物。

袁紹就是這樣,他有雄才,少大略。

如果僅論智謀的話,袁紹這個人的頭腦可不簡單。漢末三分時代的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小瞧,不要以為袁紹敗給了曹操,就覺得他水平很一般。那就錯了,以袁紹的謀略,把咱們普通人賣到索馬里去那是很輕鬆愜意的事情。

咱們今天就通過十八路諸侯會盟討董這件事,來分析分析袁紹的佈局。

漢靈帝時期,宦官專權,國政紊亂,陷入衰微。漢靈帝比較寵信他身邊的“十常侍”,這些宦官們就把持著國家最高權力,胡作非為,殘害忠良,魚肉百姓,激起了“黃巾之亂”。

忠直之士不懈於內,經過多年的徵殺,黃巾軍主力被消滅得差不多了,但國家卻被折騰得奄奄一息,漢靈帝也心力憔悴,撒手歸西。

漢靈帝死後,太子劉辨既位。國舅何進成為了大將軍掌握了兵權,當時袁紹任職司隸校尉,他去見何進,認為閹宦掌權,對何太后不利,袁紹勸說誅殺“十常侍”,武力奪取朝政大權。

那麼,具體是怎麼個做法呢?袁紹建議“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來京,盡誅閹豎”。要發動天下手握兵權之人進京勤王。


這確實是個餿主意,本來很好解決的事情,這麼一搞,局面就複雜了。英雄聚會,各懷一心,客人好請難打發,誰又對權力和利益不眼熱呢?

曹操認為,要除閹宦是很簡單的事情,“但付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兵乎?”,栽上罪名,再派幾個派出所幹警去捆回來幹掉就行了,沒必要大張旗鼓,反而更容易露餡。

但何進決定按袁紹的方法來,曹操無奈,“亂天下者,必進也。”

袁紹是智謀不夠嗎?當然不是,袁紹本來就需要的是一個亂局。

消息不知怎麼就走漏了,宦官就設下了圈套,何進受太后召見入宮,被閹宦殺害。在宮外等候的袁紹、曹操又率兵衝進宮去,把宦官們殺了個精光。

這麼一來,朝廷的權力中樞就形成一個巨大的真空,需要有人填補。朝廷中袁氏一系人物眾多,門生故吏遍於天下,袁紹又有誅殺權宦的大功,這樣的局勢對袁紹是十分有利的。

大家現在應該明白了,為什麼袁紹屢屢勸說何進誅殺宦官,還建議召天下英雄勤王。可以想想,是誰把消息洩露給宮中太監們的。

袁紹算計得精明,沒想到董卓比他下手更快,出招更狠,提前一步行動,掌握了朝局。盡收何進之軍,又另立新君,袁紹的如意算盤落空了。

計劃失敗的袁紹與董卓翻了臉,離京而去。開始謀劃反擊。

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回到家鄉招兵買馬,矯詔天下諸侯勤王。袁紹看到機會來了,率領人馬與曹操會合。

此時的京城中,袁傀仍為司徒,位高卻權卑,在朝中任職的族人眾多。袁紹這麼一來,董卓為防止他們內應,就大肆捕拿殺害,袁氏族中精英被誅殺殆盡。

袁紹並沒有投鼠忌器,而是堅決要興兵勤王。朝中袁氏人員雖多,卻並沒有掌握什麼實權,也起不到裡應外合的作用。如果袁紹事成,驅走董卓,這些人能支持袁紹登上高位,但也會分散他的權力。畢竟,無論威望還是位份,袁紹還並不是一枝獨秀。

這些在朝中的袁氏族人多是輩分更高,官職更大,他們被殺,朝廷內外地位和威望最高的就成了袁紹了,而各地的族人也會以他馬首是瞻。

袁紹利用了家族的名望,卻害了族人的性命。


和袁紹能有所競爭的還有個袁術,這廝自高自大,依仗自己為嫡出,瞧不起袁紹。袁紹也很清楚袁術的心思,就安排他掌握盟軍後勤糧草。利用袁術牽制住眾諸侯,卻把惡名推給袁術,讓眾人對袁術仇恨鄙視。

所以說,袁紹還是非常狡猾的,腦袋瓜子轉得滴溜溜,謀劃陰深,機關算盡。

但袁紹這個人,有雄才,無大略。小算盤打得叮噹響,但對大局勢總是誤判,策略失當。而他手下的謀士們,如郭圖、沮授、田豐、許攸等也大多數是這種人,貪小失大,沒有郭嘉、荀彧、程昱這類胸懷四海的大戰略家。


比起曹操來,袁紹差得是一個境界,一種格局,一腔囊括天下的雄烈猛志。


饞嘴肥貓鏟史官


當年袁紹和袁術反董卓,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當時的割據態勢已經漸漸在形成,所有諸侯都想將勢力最大的董卓先消滅掉。

至於袁隗(不是袁魁),他是袁紹和袁術的一個叔叔,也是袁氏在朝中的一大力量,可是卻是無足輕重的存在。


因為對於當時的諸侯來說,誰手裡有兵才算是王,所以對於這種世族力量,他們認為也是無足輕重的。

而且袁氏一門本來就存在各種嫌隙,先不說袁紹同袁術互相暗地裡看不起,單是袁紹一個庶出的身份,估計就飽受冷眼。

且在當時雖說袁氏一門大多在朝為官,可是偏偏屬於被董卓裹挾的存在,也就說要想繼續榮華富貴,就得順著董卓。

可這對於袁紹和袁術來說是不可能的事情,兩人都有梟雄之心,從董卓入京之後,袁紹就同其撕破了臉。

因為對於袁紹來說,他是不認可董卓的地位的,他同其他諸侯都是認為董卓是竊取了朝中大權。

並且最重要的是董卓是個草包!他控制了漢獻帝,居然不用來完成霸業,而是用來欺凌,他佔據洛陽也僅僅是為了淫樂。


這種草包占據高位,任由那個諸侯都會有不滿和想法,所以才會有了後來的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董卓。

對於袁紹和袁術來說,袁氏的榮耀已經同他們無關了,因為保證這個榮耀的皇帝都被董卓控制了,所以對於他們來說,只有兵和地盤是實的。

即便是後來袁術稱帝,袁紹選擇的策略也是坐等其滅亡,甚至中途還在考慮能不能趁機撈一把。

由此可見在亂世中,什麼都是虛的,只有地盤和手中的兵權是實的。沒有這兩樣,一家之榮華富貴都保證不了。


小司馬遷論史


歡迎來看王勇論道。

由於何進無能,導致董卓率兵進入洛陽,隨之東漢朝廷處於董卓的掌控之下。他淫亂宮廷,擅自殺戮大臣,弄得天怒人怨,而朝廷裡的一眾高官確是敢怒不敢言。此時袁紹,曹操等一些梟雄,心理在想怎樣除掉董卓,因袁紹與董卓發生爭執,於是離開了洛陽。



袁紹的祖輩都是朝廷高官,所謂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先聲明一下,題主所說的袁魁東漢末年沒有這個人,倒是明朝有名官員叫袁魁,所以我覺得題主應該指的是袁隗。袁隗是東漢朝廷的一名重臣,官居太傅。他也是袁紹和袁術的叔叔。後面由於袁紹和袁術召集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袁隗因受到牽連,被董卓殘忍殺害。

這裡不禁有人會問,為什麼袁紹和袁術起兵,不考慮叔叔袁隗的安危。現在稍微分析一下。



其一:袁紹和袁術並非刻意置袁隗於死地,只是國家大事與家族私事不能兩全。為了國家利益,袁紹和袁術必須討伐董卓,不能任由他胡作非為,但是這樣做,也必然會讓董卓殺掉袁隗。因此袁紹他們是有苦衷的,他們也不想叔叔被殺。

其二:袁隗作為朝廷重臣,被董卓控制了,不能隨意離開洛陽。袁紹和袁術即使起兵前通知了叔叔袁隗,袁隗也走不掉。在董卓眼裡,袁隗是他牽制袁氏兄弟的一塊籌碼,只要袁氏兄弟敢輕舉妄動,就會殺掉袁隗。因此袁隗被殺不可避免。

其三:袁氏家族為了家族利益,也不允許袁隗離開洛陽。畢竟袁氏佈局是按照朝中高官,在野地方大員的模式,所以袁紹和袁術在外掌兵,袁隗在朝廷當大官,最符合家族利益。只不過可憐了袁隗,因為受到牽連,被董卓殺害了。



叔叔袁隗被董卓殺害,袁氏兄弟也不想這樣。當國家利益與家族利益不能重合時,只能犧牲家族利益,如此才能拯救國家,才能拯救天下蒼生。


王勇論道


確實,最初看到袁紹不顧自己的叔叔袁隗的安危也要和董卓起衝突時,我也很疑惑袁紹為什麼要這樣不顧大局,後來仔細咀嚼了一下袁紹的行為,我覺得袁紹的心理發生了以下幾個變化。

何進掌權時,袁紹希望謀求在朝廷中的更大權力,但以失敗告終

十常侍之亂中,袁紹極力慫恿何進誅殺宦官,以圖大事,這時候的袁紹野心很大,他看清皇帝的怯弱無能,也看清了宦官們狐假虎威的專權,同時也認識到何進才是真正掌握力量的人,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時候的何進手中握有兵權。

所以袁紹在反覆掂量三方的權力以後,決心還是背靠何進這顆大樹,因為有兵有亂才是硬道理,十常侍雖然掌握著朝中大權,但這些虛無縹緲的權力在軍隊面前是不堪一擊的。以至於袁紹不遺餘力的蠱惑何進,屢次讓他誅殺宦官,但是何進因為顧忌何太后,加上自己又有點猶豫不決,這件事結果沒有幹成,反倒把自己的命給搭進去了。

而袁紹為什麼不惜讓何進引用外援呢?難道他沒有意識到“引狼入室”的道理嗎?我覺得很可能是因為袁紹仗著自己“四世三公”的顯赫家世,又憑藉何進掌握兵權的底氣所以才敢建議引用外援,因為何進不是花架子,他是有號召力和節制力的,至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各方軍閥都還受他節制,皇權的威嚴並非被踐踏的一文不值。

所以,袁紹才敢讓何進引用外援,但很可惜的是何進死了,自此朝中也就失去了能夠節制董卓的人,而何進這棵大樹倒了,袁紹自己的心裡也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所以當鮑信告訴袁紹董卓必有異心的時候,袁紹也沒有了辦法,為什麼呢?因為何進這顆大樹倒了,袁紹自己也沒有了底氣。


當董卓議廢立之事時,袁紹又為什麼要公然反對他

話說袁紹因為見何進這棵大樹已經倒了,勢單力薄的他不免有點沒有底氣,對於董卓的許多行徑也只好採取了忍氣吞聲的態度。但是當董卓越發囂張開始議論廢立之事的時候,袁紹似乎正義感爆棚,他站出來怒斥董卓,大有“殺身成仁”的氣魄。

但是,袁紹是不是真的正義感爆棚呢?還是他斷定了董卓並不敢殺自己,為什麼不敢呢?就是因為他顯赫的家世背景,我認為除了這一點沒有合適的理由解釋袁紹的行為,除非說他在那一瞬間是真的正義感爆棚。但我認為這樣的可能性不大,袁紹憑藉著自己“汝南袁氏”和“四世三公”的金字招牌,咬定董卓不會輕易殺了自己。

現實或許正如他所料,董卓沒有殺他,反而還賣了一個面子給他,把他封為渤海太守,所以袁紹很完美的詮釋了有恃無恐這個成語,其實越是在亂世,家世背景越能夠起作用,為什麼呢?因為它有號召力,有凝聚力,就像秦末時項羽也不好自立為楚帝,而是把楚國王室的子孫擁立為楚王,這就是正統的號召力。

所以後來袁紹和曹操起兵討伐董卓的時候,他就憑藉著自己的家世背景這塊金字招牌成為了各路諸侯的盟主,說明越是在亂世,越是需要一個正統的、合法的名號為自己樹立起大旗,以便籠絡人心,所以哪怕劉備只是一個賣鞋的,他逢人就會說自己是漢室宗親,其實就是為了展露自己在血統和地位上的不可取代性。

那麼袁紹為什麼不顧朝中袁氏一族而要和董卓決裂呢?

其實這就展現出袁紹梟雄本色的一面,從袁紹建議何進引用外援給何太后施壓的時候就可以看得出來,他絕不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人,反而是那種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惜手段,但我認為他之所以要起兵討伐董卓有他自己的現實考慮。

(1)袁氏大勢已去

袁氏一族最大的仰仗是什麼?答案無疑是皇權,只有皇權穩固可靠的時候,他們袁氏一族才能在朝中繼續呼風喚雨,但如今漢家天下已經分崩離析,皇帝如同傀儡已經沒有實際權力,皇權衰落帶來的後果就是門閥士族的一損俱損。

儘管他還有一個叔叔袁隗在朝中擔任太傅,但實際上也不過是形同虛設,沒有了實際權力,皇權的衰落伴隨著的必然是門閥士族的衰落,兩者是相互相成的關係。所以,袁紹必然意識到了這一點,他才不惜破壞袁氏一族在朝廷中的根基,因為他知道漢家天下這棵大樹已經要倒了,他們這些啄木鳥只能擇木而棲。

所以,這時候的袁紹還不如抓緊利用自己“四世三公”的顯赫家世另展宏圖,而不是抱著漢家天下這棵腐朽的大樹一同消亡,所以他寧願犧牲自己的叔叔也要換取自己的強大。另一方面,董卓已經把持朝政,而袁紹和董卓又水火不容,在這種情況下,註定袁氏一族在朝中將沒有什麼作為。

因為從另一方面來說,現在的天下名義上還是漢家江山,他董卓不過是一個專權的權臣,倚靠董卓無法得到天下人的擁戴,最重要的是董卓的行徑是沒有前途的,所以袁紹寧願得罪董卓,放棄袁氏根基,自己另謀發展,興許還有一絲作為。


圍爐談史


我認為袁紹、袁術可以不顧朝中袁氏有被滅門的風險,反董卓導致袁隗所在的袁家被滅門,最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認為董卓不敢滅袁家。

袁家當時在士族界有著巨大的名聲,“四世三公”更是他們家驕傲的資本,全國各地做官的門生故吏數不勝數,可以說隱隱有著東漢末年第一世家的地位。當時董卓進京後,袁術先行離開洛陽,而後袁紹反對董卓行廢立之事,也離開了洛陽。從這兩人的反應來看,在洛陽的袁家的領導人袁逢與袁隗必定明白這兩人會做出反抗董卓的事。

憑藉袁家的實力,袁逢與袁隗想走怎麼可能逃不了?但是袁家所有人都認為,董卓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真的敢對世家大族動手。尤其是袁家在董卓沒發跡前,還幫助過董卓。

自古以來,世家大族一直有著巨大的實力與能量。他們完全可以左右朝政,這點從後來東晉就可以得到論證。因此,袁家人認為董卓就算真的想動手但是對於這背後的能量需要顧忌一下。

第二,討伐董卓是積攢名望最好的捷徑。

古代,你也許走遍不了全國,但是如果你有名望,你的名字可以讓他人知道。古代人對於名望是極為看重的。為何劉備屢戰屢敗,但是最後還是可以建立蜀漢基業?就是因為他有著仁義之名,皇叔之稱。

而當時董卓在朝中的行為可以說是天怒人怨,完全是真正的國賊。討伐董卓義不容辭,也許我僅僅出幾個兵,也許僅僅只是提供點糧草,僅僅只是搖旗吶喊,壯壯聲勢,但是這在天下人口中流傳的時候,就會出現與董卓西涼大軍惡戰的高大形象。一個“忠君愛國”的名聲是絕對跑不了。

完全可以說,討伐董卓是對於自己有著巨大的回報的。

只是沒想到董卓二話不說直接將洛陽的袁家滅門。當然除了防止袁家與關東二袁互通外,還有就是覬覦袁家巨大的財富。要知道董卓遷都,不僅僅滅了袁家,更是劫掠了洛陽城中所有的大戶,還掘皇陵,聚斂了大量的財富。

至於說損失,有是肯定有的。最大的損失就是老一輩人的去世,使得二袁之間的關係沒人相勸,直接導致兩人的敵對,袁家後來的內耗才是最為致命的。至於其他,那些袁家的名望、隱藏實力,可以說都被袁紹與袁術繼承了下來,只是最後都敗光了。


秋心談歷史


袁紹說:“袁魁是誰?我不認識,他滅不滅們關我鳥事。”

袁術說:“袁魁是誰?我不認識,能幫助我當皇帝嗎?”

袁魁說:“你倆是誰?我活著的時候你倆連骨頭渣都沒了。”

當時被殺的是袁紹袁術的叔叔袁隗【kuí】,不是袁魁。

東漢時期,汝南袁氏和華陰楊氏是當時唯二的四世三公之家,家族枝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袁紹高祖父袁安為漢章帝時司徒、曾祖父袁敞為漢安帝時司空、祖父袁湯為漢桓帝時太尉、其父袁逢為漢獻帝時司空、其叔父袁隗為漢獻帝時司徒。家族四代中出了五位擔任三公職位的人,可謂簪纓世胄。

到了袁紹、袁術這一代,家族勢力達到鼎峰。東漢末期軍閥割據,袁紹統一冀州,袁術霸佔揚州,天下九州袁家佔其二。

但是正如題中所說,袁紹袁術起兵反董卓之時,朝中尚有袁家之人,袁紹袁術不怕董卓以袁家之人要挾嗎?

袁紹袁術起兵之時,留在長安城內的袁家只有袁紹袁術的叔叔袁隗和袁術的弟弟袁基。董卓怕袁隗袁基和袁紹袁術內外勾結,於是在袁紹袁術起兵之時,將留在長安的袁氏族人全部斬殺。

這件事看起來是袁紹袁術因一私之利不顧家族命運,但是將這件事放到東漢末年的大背景下就很好理解了。

東漢中後期,士族門閥逐漸興起,但除了像華陰楊氏、汝南袁氏這樣的數百年豪族,大多士族政治話語權還是比較少的。

到了東漢末年,天下動亂軍閥割據,各士族謹遵“不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裡”的投資理念。像後期諸葛家族、司馬家族,四方投資,各強勢政權中都有其身影。最後無論天下歸誰,這些士族總能佔據一席之地,對於家族來說都是勝利。

袁氏家族雖然號稱四世三公,但是在朝廷裡面仍然不屬於強勢的一方,在亂世之中,更多的體現在榮譽上的,而不是實權上。

當時朝廷最為強勢的肯定是董卓。袁氏一族留人在都城,一是為了董卓,如果董卓最後勝利了,袁氏可以憑藉留在都城的族人獲得利益;二是因為皇帝還在,雖然皇帝是個傀儡,但是名義上天下還是劉家的,作為四世三公的家族如果全都跑了,道義上說不過去。

可惜袁氏千算萬算,沒有算到董卓不按規矩出牌。出生於羌地的董卓自幼尚武好鬥,對於這些儒家的道義並不看重,你反我我就滅你族。因此袁氏家族受到了打擊。


別酒流年


並不是大損,相比較而言,當時的袁家可能是做了一個最好的打算。

我想講袁家四世三公為什麼這個名號說起所以那麼嚇人,其實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當時全國的官員任職都必須得通過中央的朝廷大員,尤其是三公進行推薦以後才能夠獲得舉薦並且當官成功。

袁紹所謂的門生故吏遍佈天下。這並不是一句空話,四世三公壟斷這個官職位置最起碼幾十年,在這幾十年的時間裡面,任何一個官職上面的官員想要獲得朝廷的認可,就必須得去討好袁家或者常規袁家的門生,這就是資本,這就是能力,這就是袁紹和袁術兄弟兩個後來能夠有雄心奪取天下的真正原因。

可是這一切在董卓入金以後,很大的問題,你們想沒想過董卓把持朝政以後等於就是把袁紹或者是那些大家族一腳踢到一邊,自己獨攬朝政,誰如果想當官先討好我董卓,你想想看,當時袁紹一家對於董卓的恨之入骨,本來這件事情是我壟斷的,我靠這個東西收穫名聲,收攏自己的勢力,但是你這麼一弄我什麼都沒撈到,反而成全了其他的人。提醒一句董卓入金,這是袁紹提的建議。

這件事情才是對於袁家的一次削弱,袁家經過了這一次事情以後,實際上是利大大削弱,在這之後袁魁被殺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可你要說這個裡面勢力被削弱了,這就大錯特錯,因為當時袁紹這個家族把持天下世子職位的能力已經被董卓給篡奪了,(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他留在朝廷內部的這個叔叔也起不了任何的作用,頂多就是傳傳情報或者噁心一下董卓,這個時候袁紹的叔叔死了,無傷大雅,對於袁紹家族來講,他的事例並沒有受到削弱。

在這之後袁紹這個家族的勢力不斷的增長,袁紹拿下了冀州以後,又拿下了青州幽州,幷州,是立大志統一了北方,即便再這之後元素被曹操,呂布,劉備,孫策這樣的組合擊敗,並且袁家一半兒的勢力被抹平,此時袁紹一族才迎來了自己真正的巔峰期和輝煌。

由於徹底與中央劃清了界限,袁紹做事情再也不會束手束腳,相反做起事情來可以如魚得水,甚至眼界也變開闊,不再侷限於朝廷內部的那個皇帝了,所以袁紹在這個時候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就是我隨便拉一個人做皇帝,我成為柱國大臣,我不是能夠權傾朝野了嗎?這也是袁紹為什麼後來拒絕去迎接漢獻帝的原因之一,但這本身也成為了袁紹的敗因之一。

袁紹叔叔的死並沒有削弱袁紹這個家族的實力,相反此時袁紹的家族迎來了一個迷茫期,但是很快袁紹就把這個迷茫期給直接度過了,袁紹基本拿下了北方四周以後,袁家的實力達到了一個巔峰期,但很快又再次隕落下去。


漩渦鳴人yy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袁紹、袁術為何不顧朝中袁氏而反董卓,最終導致袁家被滅門、袁氏勢力大損?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是件很複雜的事情,怎麼講呢?不是袁紹不顧,而是袁紹與袁氏家主袁隗政見本來就不同。


其實這說來就話長了。袁紹可以是反董的第一人,是反董的先行者,早在董卓進京之前,他就堅決向大將軍何進反對不能將董卓召入進京。可是何進沒有聽進去,最後被十常侍所殺,而董卓也在這時順利入京。

可即使如此,袁紹也鮮明地反對董卓,在董卓擅行廢立之事時,袁紹幾乎可以說是與董卓決裂了,為了以防董卓所害,袁紹逃出了洛陽,在渤海當了一方太守。不過這跟袁氏被滅門有什麼關係?關係可大了。當時袁氏也參與董卓廢立一事,當時袁家在洛陽當官有太傅袁隗、太僕袁基,還有虎賁中郎將袁術,他們當時都沒有離開朝廷。


而作為家主的袁隗更是旗幟鮮明地同意了董卓的廢立提案,還親自參與了進去,只有袁基和袁術態度未明,過了一段時間,袁術尋了一個由頭逃出了洛陽。

按道理,袁隗是支持董卓,最後為什麼慘遭滅門呢?

這就跟袁紹袁術兩兄弟興兵討董有關了。雖說袁紹是反董的先行者,但是他起兵卻是比較晚了,在他前面,就有曹操、張楊、鮑信等人。因為韓馥態度未明,作為渤海太守的袁紹因此被軟禁。後來在橋瑁偽造的三公書信上,韓馥最後選擇了起兵反董,袁紹也因此隨後起兵了。


至於為什麼袁紹沒有通知袁隗等人離開,我以為應該是兩人政見不和。袁紹本來就是因為反對董卓廢立而離開的,而袁氏家主袁隗卻支持,甚至參與了廢立。很明顯,兩人沒有共同的政治目標,可以說在袁紹洛陽的時候,兩人就已經決裂了。

所以說,袁紹決心反董之時,已經不在乎袁隗等人是否會遭到董卓的報復。


青史回聲


當時在董卓身邊的還有袁氏家族成員,袁紹兄弟還是依然選擇討伐董卓,最終導致了袁紹的叔叔袁隗、兄弟袁基被殺。

袁紹逃往冀州,董卓原本想通緝袁紹。有很多人勸董卓:“袁氏樹恩四世,門世故吏遍於天下,若收豪傑以聚徒眾,英雄因之而起,則山東非公之有也!”董卓因此就任命袁紹為勃海太守,賜給他邟鄉侯的爵位。

袁紹兄弟很有可能因此認為董卓不會殺害袁隗等人,當然這裡也許有些僥倖的心理在裡面。

董卓想廢掉弘農王劉辯,擁立陳留王劉協為帝。袁紹是持反對態度,而袁紹的叔叔袁隗則是持同意的態度。這其實就是袁氏家族產生了分歧。當然也不排除家族為了利益和自保,採用在兩面下注的策略。

袁氏一族和那些門閥世家一樣,都是以家族做為一個整體。以家族為支撐,就會比個人更好地獲得資源,從而積累自己家族的資本。家族的資本提上來了,那麼個人的資本也就跟著上來了。

袁氏一族通過累世公卿,積累了大量的資本。袁紹的叔叔袁隗在朝中任職,在袁氏家族積累的資本里面,只是佔到很小的一份兒份額!袁氏家族更大的資本其實還是在朝廷之外、京師之外!

家族雖然是一個整體,但是和朝廷一樣,也會在利益之間做出取捨。不管是袁紹和袁隗產生了分歧,還是出於策略兩面下注,總有一方會因此而成為犧牲品。

處於董卓身邊的袁隗,其實已經沒有多少活動能力了。處於外圍的袁紹兄弟,由此掌握了決定家族命運的主動權。

袁紹的叔叔袁隗等人的被殺,對於袁氏一族來說,損失並不是很大!

恰恰相反,袁隗等人的被殺,反而把所有的力量都重新整合到了袁紹兄弟身上了!

袁氏一族的勢力大損,是因為袁紹和袁術兩人紛爭導致的。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