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贪、不能贪、不敢贪的官员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不必贪、不能贪、不敢贪的官员

《群书治要360》讲座第70集11全文1705字,阅读需5分钟

【夫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这句话出自于《群书治要》卷四十七《刘廙政论》。

不必贪、不能贪、不敢贪的官员

这句话很简单,说『为政』就是治理政事,没有比使官吏清廉更好的了。这句话虽然简单,但是要展开来也是有无穷的义理。问题就在于怎么样使官吏清廉?大家都知道要使官吏清廉,但是用什么样的方法使官吏清廉却未必能够达成一致。

要使官吏清廉,第一就要使他“不必贪”。譬如说我们给官员的工资、俸禄非常地稳定,让他保持一个有尊严的生活绰绰有余。所以现在有很多地方都提倡高薪养廉,前面我们也讲过高薪养廉的必要性,以及高薪养廉的前提。要让这些为官者有一个比较好的,可以维持有尊严的生活的收入,这是非常必要的,让他没有必要去为了生计、为了赡养父母、照顾家庭而去贪污受贿。

还有要做到“不能贪”。也就是我们的法制、监督机制很健全,他想贪污受贿,马上就发现了,他不能够去贪污。

不必贪、不能贪、不敢贪的官员

还有“不敢贪”。要让他知道贪污受贿的结果是很严重的,这个法律很严厉,一贪污受贿,就会被抓进监狱,锒铛入狱,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的不敢贪,就是要让他深信因果,要提倡因果的教育。像《大学》上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你这个财富是不正当的收入获得的,也会以不正当的方式败散掉。这些道理一定要经常的宣讲。

《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尚书》上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像《春秋左传》上也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尚书》上还说:“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说一个人对内兴起迷恋女色之风;对外喜欢打猎、游玩,没有节制;喜欢饮酒,沉溺于靡靡之音;住的房屋又高又大,墙上还雕刻着花纹,这几件事有一件事做到了,那就没有不灭亡的。你看这些教育多好。

不必贪、不能贪、不敢贪的官员

《太上感应篇》中有一个形容讲得更好,它说:“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说取不义之财的人,就如同是吃了有毒的肉、喝了有毒的酒一样。本来是想止息自己的饥渴,但是因为采取了这些不好的手段,就像喝了有毒的酒、吃有毒的肉,不仅止息不了饥渴,还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这个《太上感应篇》是古代的状元、宰相必读之书。不是说你读了《太上感应篇》,一定就能做到状元、宰相,而是说你要做好状元、宰相,必须要读这一部书。你看你受到这样的教诲,对于因果的道理非常地明确,怎么还敢去贪污受贿、以权谋私?

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做到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原因在哪里?原因在于他从小熟读圣贤书,对于圣贤教诲深信不疑。所以这个不敢贪,除了有法律之外,更重要的是让人从心里不敢贪,他明了因果,惧怕因果报应的事实。

不必贪、不能贪、不敢贪的官员

还有就是“不愿贪”。也就是要兴起伦理道德的教育,让他有羞耻心、有气节。《弟子规》上都说:“德有伤,贻亲羞。”如果一个人有孝心,他念念想到父母,知道我贪污受贿,一旦锒铛入狱,我的父母因为我蒙羞,他怎么还敢去贪污受贿?你看这个伦理道德的教育多重要,所以中国古人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要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当官?如果当官是为了发财的话,那何必去当官?我们去经商不就好了吗?当官的人,他有一种责任感、有一种使命感、有一种担当的精神,他目的就是为了把国家治理好,让社会安定和谐,让老百姓过上一个富裕的生活,这就是一个读书人、一个做官人的使命。

所以为什么古代人对士特别地尊重?士农工商,这个读书人摆在第一位?《孟子》也说:“爵一、齿一、德一。”尊重那些有爵位的人,用我们现在话来说就是领导者,尊敬有德行的人,尊敬那些上了年纪的人。为什么古人对于领导者这么样地尊敬?就是因为你选择当官这个职业,你就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来的。你为了什么?你就是要在这个职业上成圣成贤的。什么是圣贤人?圣贤人念念是为了天下的苍生而着想,他的心中没有自己。所以做官办政治,办的是什么政治?办的是圣贤政治。圣贤人当官才能够当好官。所以这是靠什么得来的?这个是靠教育来成就的。所以“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个理念特别地重要。

通过这些方式,就可以让官吏清廉了。他不必要去贪、不能去贪、不敢去贪,也不愿意去贪、不想去贪,这个官吏不就清廉了吗?

不必贪、不能贪、不敢贪的官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