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就是不发朋友圈呢?

手机用户77198499147


我就是几乎不发朋友圈的人。

没啥,就是不喜欢发而已。

微信刚开始流行时,我也加了几个朋友,时不时也看他们的朋友圈,还感觉很有意思,经常点个赞啥的。

后来,有一小段时间,我也偶尔发个朋友圈,但是,真的是感觉“事情比较重要才会发”

再慢慢地,朋友越加越多,有的是同事或朋友关系,有的是工作关系,朋友圈里都好几百人,这时候,我猛然发现,有的人真的太爱发朋友圈了。关键是,随时随地都在发。

我看了以后,感觉有的时候很厌烦,又不是什么特别值得吹捧的事情,何必要呢?

突然又感觉:推己及人,自己发的,人家一定也是这么感觉,至于嘛?拿出来让大家看。所以,我几乎不发朋友圈了。

因为:

朋友圈确实是公开的圈。大家都能看

不过也没有必要谴责人家,因为各人有各人的活法:

愿意发就发,不愿意发就不发

愿意看就看,不愿意看就屏蔽

就这么简单。

有时候看朋友圈,还是很有意思的:

1,看他们积极做生意,人人都是微商高手


2,看他们都过得繁花似锦,替朋友高兴



3,在朋友圈里,看,他们孩子一天天长大;看他们的吃喝玩乐;看着一天天的喜怒哀乐…………

(哪天,真能抚摸着一个孩子的头,温柔地说“你是我在朋友圈里看着长大的!我还给你点过赞呢!”这也跟“我还抱过你”,效果差不多吧!)

您就跟过去的皇上一样,每天,打开手机,“阅”一遍“朋友圈里各路折子”,想批示,就点赞留言。不想批示,就视而不见。

不省的寂寞了嘛!


Longsuixinyuan


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发朋友圈?

刚玩微信的我最热衷的就是发朋友圈,那时刚处于毕业时的阶段,偶尔工作烦恼时发发朋友圈,心情低落时发发朋友圈;煮个看像好的菜也发个朋友圈;受个小伤也发个朋友圈…然后感受来自朋友的各种评论,点赞。

然后呢,这两年我也不想发朋友圈了。因为阿,心里有不痛快的还是找个聊的来的朋友倾诉一下来的靠谱。

或者有些人生活太忙碌,忙到拿手机看的时间都没有,又哪来的时间发朋友圈呢。我有个亲戚,他真是忙的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他在家养了好多家禽,猪,鸭都满山的养。因为山上没建有屋子放饲料,是需要自己把饲料从山脚下挑到山上去喂养家禽的。还需要给购买家禽的人提供送货,捡鸡蛋…总之有次下午四点多去他家抓只鸡,他都没空给你抓,因为是熟人,他说你们去抓吧,我先炒个饭吃,还没吃饭。

今年初四去我姑那吃饭,这个亲戚刚好也住在附近,在我们吃完饭时,这个亲戚抓了三只鹅给隔壁人家,20块一斤。然后其他人跟他打招呼说新年快乐,发大财。他说“你看我穿的邋邋遢遢,怎么发财”,说完摇摇头回去了,说太忙了。他养的鹅放在田里,直到八点多都没看他来赶回去,估计还没忙完。有次他家的鹅还把人家种的菜吃了,隔壁的人都说他忙傻了,做傻了。而且他老婆没什么帮忙的,就他一个人每天忙到凌晨一两点。


Hello无脚鸟


为什么一定要发朋友圈,人各有喜好。

有的人是生活单调,没有什么可以发,有的人是生活丰富多彩,只是对发朋友圈不感兴趣而已。

就像我认识的一个人,天天吃喝玩乐,这里吃吃那里玩玩,可他就是不发朋友圈,自己过得舒服才是真,干嘛一定要发啊。

而有的人,生活单调平凡,几户单位家里两点一线,却天天发这发那,显得自己生活丰富多彩。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也会频繁发广告卖东西,点赞打折之类的。

反正我是不爱发,没什么好发的。


情感杂烩饭


好事坏事,最终都会成为往事,不必过于执着。不发朋友圈的人,正是不执著的人。

成长是一个不断调静音的过程,看惯了生活的琐琐碎碎,看淡了生活的万千烦恼,不再一惊一乍,什么事情都要发个朋友圈昭告天下。

在网络上看过这样一句话:

“没人在乎你怎样在深夜痛哭,也没人在乎你要辗转反侧的要熬几个秋,外人只看结果,自己独撑过程。等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便不会在人前矫情,四处诉说以求宽慰。”

我们总得学会一个人舔伤口,一个人用心甘情愿的态度,去过随遇而安的生活。

一切都会是过往云烟,沉默的成熟最美。


另外,发朋友圈是个技术活,需要占用你的时间和精力,而你的时间和精力,本来应该好好享受生活,而不是为了发朋友圈而生活。

之前和几个好友约出来喝早茶,本想泡上一壶茶,点些点心,聊聊天谈谈心,然而是我想得太美了,同行的三个人中,就有两个拿着手机噼里啪啦地拍照,各种角度、各种姿势、各种摆拍。

“你把那盘薄皮虾饺和玛拉糕往我这边移一下,没入镜,往左,再往左一点,对了……”

她们卡擦卡擦拍了好久,然后修图、拼图去了,再美美发个朋友圈,配文:友谊万岁,难得一聚。

我没空去朋友圈给她们点赞,还是趁着茶点还热乎,吃个痛快!

你问我为什么不发朋友圈,因为可以吃多一点啊!说好听一点,就是好好享受生活,享受美食。

最好的生活体验,你要用心去感受,而不是在朋友圈博取关注和点赞。

真正的生活就是懂得享受生活,我所理解的享受生活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心灵自由即可,不发朋友圈,可以避免无效社交中的纷纷扰扰。


影坛看客


☞本篇由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吴琼燕老师回答。

我个人认为发不发朋友圈都无可厚非,这里面没有对错、没有评判。

发朋友圈是对自我的一种暴露,暴露自己的喜好、特长、经历、故事、生活……等等。

心理学上,人们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羞耻感(Shame)。比如,众目睽睽之下被父母大声吼叫的孩子会有羞耻感,他可能很难面对公众场合;长期被父母情感忽视的孩子会有羞耻感,他认为自己的情感不该得到回应。

自我暴露会让人们感到一定的羞耻感,这种潜意识里不被觉察的感受,让一些人羞于去表达自我,羞于发朋友圈。

然而, “羞耻感”实际等于“我希望被爱(shame = wish to be loved)”,人人如此。

自我暴露对于安全感比较弱的朋友有一定的困难。他可能觉得这世界并不那么安全,比如担心会不会有黑客攻击;他可能焦虑于自己是否会受到朋友圈的欢迎,担心自己发了朋友圈,如果没有回应,会感到受伤。

安全感欠缺的朋友也一样地“希望被关注、被回应、被喜欢……”

这跟自我价值感也有一定的关系,自我价值感高的朋友无论是否暴露自我,他不在乎别人是否点赞、是否回应,自我价值感较低的朋友自我暴露后对点赞、对回应有潜意识里的期待。

是否自我暴露?暴露什么?暴露多少?决定权在你自己,当然要保护你的隐私,当然要确保你的羞耻感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也要看你有没有时间,你愿不愿意。

★妇专委协会近期推出线上系列公益微课,每周一次,欢迎收听,详询请发私信或留言。



心理卫生协会妇专委


分享一个去年发生在我身边的真事:有一个销售部的同事,3月份发的工资奖金非常高,他非常激动地发了一个朋友圈,可是没成想,会给他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很多其他部门的人,认为销售部定的绩效很不合理,提成比例过高。于是传来传去传到了老板的耳朵里,为了照顾其他人的情绪,老板宣布降低销售部门的提成比例,本来很开心的一件事情,最终导致如此悲剧的结局。
销售提成往往是一件需要保密的事情,这也是很多公司的潜规则,可是那位同事却触犯了规则,连累了整个销售部。尽管他是刚毕业不久,可是谁也不想为他的错误买单,最终那位同事过于惭愧选择了离职。
后来我也再没有看他发过朋友圈,而他的个性签名也变成了:“谨言慎行”四个大字。
其实这个小故事也反映了一部分人不发朋友圈的原因。刚开始的朋友圈绝大多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朋友,可是后来随着不断的发展,朋友圈夹杂了太多各种各样的人,有老同学,有新同事,有刚认识的合作伙伴等等,慢慢朋友圈就变了味道。
朋友圈,已经不再是只有朋友存在的圈子,各种各样的人都融入到其中。我们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想让所有人去看。
于是渐渐地,简单聊一聊心情的朋友圈,慢慢的就不适于全面公开了。而且自从朋友圈有了标签功能之后,朋友圈的味道其实已经不像以前那么简单而又纯粹,每次发朋友圈还要设置分组,还要斟词酌句很麻烦,少了很多随意,多了太多的约束。最后导致很多人开始喊出了“逃离朋友圈”的口号。
另外我们要知道,你看到的朋友圈,只是对方想让大家看到的朋友圈,里面更多了很多表演的成分,是对方精心打造的人设,很多人感觉有些虚伪,于是连看别人朋友圈的热情,都减退了不少。你有同感么?

夜泊痕


对于有些人不发朋友圈,或者频繁发朋友圈这件事,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一天发好多条,有的人一年发一条,有的人几年都发不了一条。每个人发朋友圈的心情与目的是不同的。

发朋友圈的人

(1)纯粹分享生活,分享快乐

这种人比较单纯,比如今天去了游乐场觉得过山车很有意思,就发个朋友圈,分享分享自己的感受与经验。今天看了一句话很有感悟,就发个朋友圈,让朋友也体会体会。

(2)向亲戚朋友报个平安

前不久看过一个报道很心酸,说的是每天发一条朋友圈,只是让亲友知道他还活着。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山东济南的拆弹专家张保国。

(3)作秀心理

有的人,作秀心理在作祟,屁点的事儿都要发朋友圈,显得自己生活多丰富多彩似的,目的就是想让别人羡慕他。

不发朋友圈

(1) 内向,缺乏安全感的人,很在意他人的感受。

(2) 谨慎保守的心态。

(3)觉得没必要。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帮助!


综艺淘笑点


我就是一个不发朋友圈的人,屏蔽朋友圈好几年了。而且,据我了解,身边的朋友很多人也对朋友圈没有兴趣,选择了“不看、不评、不发”。

发不发朋友圈不过是个人爱好而已,没必要探究别人为什么!就如你喜欢吃大米,别人喜欢吃面食,你总不能好奇别人为什么不吃大米吧!朋友圈也是如此,有些人喜欢热闹,有些人喜欢安静。你喜欢热闹,总不能让别人也一样咋咋呼呼吧。这都是性格问题,没什么深意。

再者说,也确实不知道发什么。秀恩爱?实在是难以启齿!发鸡汤?那玩意自己都不信,所以也不想毒害别人!炫富?穷得都快揭不开锅了,既没名包,也没豪宅,真没什么可炫耀的!晒孩子?还是算了吧,我们还怕被坏人盯上呢!思来想去,自己一不做微商,二不想骗钱,实在是不知道发什么!

再来说说朋友圈有多大的意义。其实,所谓的朋友圈,有多少真正的朋友呢,大都是一些同事而已。同事并不是朋友。朋友是生活中的,以友情为纽带。同事是工作中的,以利益为纽带!所以,同事就是同事,很难成为生活中的朋友。既然不是朋友,何谈什么朋友圈呢!既然不是朋友,自己的生活与他人有关吗?他人的生活与自己有关吗?

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觉得朋友圈很无聊。对不起,我用了无聊这个词,不喜勿喷。有些人发个朋友圈,别人不给自己点赞,就闷闷不乐,甚至疑神疑鬼。其实,那些点赞有什么意义呢?难道给你点赞就是喜欢你,就是认可你吗?殊不知,很多人的点赞不过是浮皮潦草的应付而已!既然不喜欢,又何必应付呢,何必让自己活得那么累呢!人要为自己活着,没必要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所以,我们选择了屏蔽朋友圈!

1.阅后如果喜欢,不妨关注和点赞一下,谢谢

2.如果喜欢职场和管理知识,关注本号阅读相关文章!


管理那点事


与那些常常发动态发朋友圈的人相反,不发朋友圈的人也各有各的原因:

有的人不怎么发朋友圈,并不表示她没有什么信息动态向别人分享,相反,她可能更习惯与通过私聊等方式向自己很熟悉、亲近的朋友讲述分享,因此就没必要再发条朋友圈去表达自己的感受。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种人往往做事比较独立,喜欢自己消化和解决自己的问题,并且性格偏内向,社交圈子比较窄,关系亲密的人基本上就那么几个,更倾向于在小圈子里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感受。

并且,朋友圈往往即有熟悉的人也有很大一部分不那么熟悉的人,因此有的人会觉得自己的个人隐私、生活习惯、经历的感慨与事情没必要向所有人展示,这种私密空间的需要也是他们不怎么发朋友圈的原因。

更有甚者不怎么使用社交软件,因此更不会发什么朋友圈了。有的人认为社交网络带来的弊大于利,就拿微信朋友圈来说,我们几乎一没事就会拿起手机刷刷朋友圈,甚至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使得我们越来越容易分心、难以集中注意力,有时候在和家人朋友或者同事聊天的时候也会忍不住拿起手机翻一翻,影响了真实有意义的人际交流,让别人觉得你交流过程中一直玩手机,显得不真诚也不尊重人。甚至有的人为了发朋友圈,在吃饭前会习惯性的照自己的食物,去旅游时也一直拍照,费尽心思去在朋友圈中展示自己的优越等,这便是过于依赖朋友圈了。因此,有的人反对这种习惯,干脆就不碰朋友圈了。

关注小明的两个原创头条号。《赵小明心理团队 》与《心伙伴》~被头条网评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类专栏。

赵小明 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心伙伴


我以前还发发朋友圈,但三年前就关闭了朋友圈功能。以前发是因为觉得朋友圈功能很新鲜,赶赶时髦、随随大流,后来发现朋友圈已经无形中消耗了大量的时间,而且觉得朋友圈大同小异,如果非要照顾别人的情绪(点赞互动什么的),更增加了无效时间。于是,干脆关闭的朋友圈,从此节省了许多时间,也省去了许多纠结的烦恼。

第一,我现实有朋友圈,不需要虚拟世界的朋友圈。我工作生活比较有规律,没有什么大事需要告知天下的。家人的动态有微信群和电话,也不需要靠朋友圈动态来了解亲人的动向,别人的动态,也没有太多精力去关注,更没有脑力去琢磨哪个要点赞哪个要互动。我自己的生活,也不需要别人来喝彩来评价。我觉得自己日子靠自己经营过好就行。

第二,我也很少看别人的朋友圈,因为我关闭了朋友圈功能。因为我发现朋友圈里朋友只占一小部分,大多数都是各种各样关系的人,有的是熟人,有的是刚认识的,有的是客户,有的就是快递,有的是中介,有的路人,有的商铺,等等。如果每天刷一遍朋友圈,至少要两三个小时,严重减少了我的学习看书写作时间。要想保持自己的规律,只能割舍其他的时间,那么,关闭朋友圈就是有效的利用时间。有人说,你可以分组啊,你可以有选择的看啊。呵呵,何必呢,我连选择的时间也省了。

第三,朋友圈还有多少价值看呢?刚开始的朋友圈,是围绕朋友来设计的,比如,亲朋好友的生活工作动态,大家互动一下,增加了解,增进情谊。但是,也带来安全隐患,不认识、不熟悉的人越来越多,你的动态暴露了太多的个人信息,你的生活品味和习惯,你的孩子你的住房你的车子你的圈子,带来的安全隐患。大家对自己的个人动态注意保护之后,发的信息越来越同质化,比如,养生保健、鸡汤励志、八卦生活、财经军事、时事新闻等等,满屏都是。然后就是各种微商、广告、拉票、众筹,不堪其扰。

总之,你不需要活在别人的关注之中,其实别人关注不关注,对你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过好自己的日子,经营好自己的情感,做好自己的职业,才是真正的王道。活在真实的世界里,比活在虚拟的世界里,更脚踏实地,更扎扎实实。朋友圈虽然也有许多好处,分享、关注、互动、赞美、交流,但如果占用你有效时间太多,分析利弊,取舍在己。发不发朋友,取决于自己,至于什么其他外因,不值得一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