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浦東縣

歷史上的浦東縣

浦東縣地圖

老一輩的浦東人可能都知道,浦東歷史上曾出現過“浦東縣”的建制。浦東縣的歷史雖然很短,前後只有2年2個月時間,但也是浦東歷史上的重要一頁。

新中國成立初期,上海市在浦東地區的建制為高橋區、洋涇區、楊思區。1952年11月,上海市政府把原洋涇區高廟至張家浜沿江一帶地區劃出,成立東昌區。1956年2月,又將原楊思區所屬沿江自塘橋至周家渡一段劃歸東昌區。之後的東昌區,其區域為:東以浦東大道、浦東南路為界,西臨黃浦江,北至八號橋,南達周家渡,面積13.16平方公里,下轄9個街道辦事處,人口25萬。

1956年2月,上海市政府為了推動浦東的發展,把高橋、洋涇、楊思3個區合併成東郊區。東郊區因地處上海市東郊而得名,區轄耀華、艾鎮、六里、嚴橋、孔橋、涇南、二塘、海濱、凌橋、金橋、陸行、張橋、東溝、高東、高南等15個鄉和高橋、洋涇、楊思3個鎮。新的區組建了,但原來的3個區之間沒有一條像樣的道路,影響經濟發展。為此,東郊區的幹部群眾經一年奮戰,築建了一條起自楊思至高行鎮(後延長至高橋鎮)的幹道,以兩鎮字首為名,稱楊高路。

1958年8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把東昌區、東郊區合併成浦東縣。浦東縣東鄰川沙縣,西臨黃浦江,南至上海縣界,北達長江口,面積158.85平方公里,縣下轄11個公社、3個縣屬鎮和6個街道辦事處,全縣約12萬戶,52萬人。

1960年10月,根據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決定,撤銷浦東縣建制。撤銷後的浦東縣,農村地區的11個公社,3個縣屬鎮劃入川沙縣;6個街道辦事處分別劃入楊浦、黃浦、南市3個區。

浦東縣從組建到撤銷,前後僅2年2個月時間。期間,浦東縣的領導做了一件事:徵集史料,編修了《浦東縣誌》。這部油印的《浦東縣誌》,是新中國成立後上海的第一部志書,雖然僅僅是一部志稿,但作為國家檔案裡的一個卷宗,不僅記錄了有關浦東的豐富史料,還為後人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