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刘墉?乾隆时期的刘墉是个什么职位?

用户9773280871334


刘墉是山东诸城人,刘墉家族在清朝可是一个望族,几代下来出了十一个进士,其中有七个是二品以上的官员。

刘墉的曾祖父是顺治九年的进士,刘墉的祖父当过四川布政使,而刘墉的父亲叫刘统勋,那更是了不得,担任过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军机大臣。

那我们再来看看刘墉的经历。

乾隆十六年,刘墉直接以举人的身份参加科举,也就是说他不能参加乡试获得举人身份,因为他的父亲是刘统勋,成绩也很好,直接是二甲第二,也就是排名第五,因为一甲只有三个人,成为翰林院编修、侍讲。

从乾隆二十一年起的二十多年,刘墉一直是外放官,担任了多处的学政(省教育厅厅长)和知府(市委书记),可见刘墉有丰富的地方中基层的工作经验。

乾隆四十一年,刘墉被任命为《四库全书》副总裁,纪晓岚是总纂官,和珅是总裁官,后被任命为吏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刘墉被任命为湖南巡抚。

乾隆四十六年,刘墉被任命为都察院左都御史,与和珅审理了山东巡抚国泰案。

乾隆四十八年,刘墉担任直隶总督,吏部尚书。

嘉庆二年,刘墉被任命为体仁阁大学士。

嘉庆四年,刘墉加封太子太保,三月,审理和珅案。

嘉庆九年,刘墉病逝,终年八十五岁。

虽然电视剧有,刘墉、纪晓岚都斗过和珅,而且还屡占上风,让和珅吃了不少苦头,可事实上,这两个人都没办法与和珅抗衡,相反,纪晓岚给和珅不少意见,而刘墉常常与和珅说笑话。

但总的来说,刘墉的名声还是很不错的。


历史简单说


刘墉出生官宦之家,可不仅仅是他父亲刘统勋、祖父刘棨这么简单,刘统勋那一辈共有10兄弟,出了3个进士,7个举人,全有功名,祖父刘棨官至四川布政使,堂祖父刘果官至刑部主事,堂叔刘纯炜官至浙江布政使等,刘墉这一辈登士籍者更是有18人之多,他们家可是有为官训导的,正儿八经豪门显宦之家,刘家在民间有“天下第一家”美誉,乾隆也赞刘墉他们家是“海岱高门第”。

刘墉画像。

刘统勋是乾隆股肱之臣,26岁中进士,41岁为从一品左都御史,为朝廷大员,54岁为军机大臣,56岁为陕甘总督,主政一方,67岁升为东阁大学士,正一品,成为宰相;作为儿子的刘墉,在乾隆朝一直在追赶老子的脚步,31岁中进士,60岁为湖南巡抚,主政一方,62岁入京为从一品左都御史、直隶总督,几经浮沉,嘉庆继位后,刘墉授予体仁阁大学士,达到正一品,这年已经76岁了。在乾隆一朝时,刘墉最高官做到了直隶总督,但经常惹乾隆不满意,《清史稿》记载,一次嘴长,泄露皇帝聊天内容被罢官;祭祀文庙时坏了规矩,引不满;又牵连考生贿赂案;在上书房玩忽职守被降职;担任会试主考官,阅卷马虎,所以乾隆时,停留于从一品,无法迈向正一品顶峰,与同朝的和珅比,差距不止一点点,刘墉只能屈于委蛇,自保。

图为刘墉信札一通。

嘉庆皇帝即位时,新皇帝新气象,一番封赏,刘墉也是逮着这个机会进一步,结果失望了,名单没有他,到了嘉庆2年,才把资历深厚的刘墉授体仁阁大学士,对于乾隆和嘉庆来说,刘墉就是一杆枪,甭管好坏,使好了是枪,使不好是挡箭牌,给了一品大学士就给办棘手事情,山东黄河决口和惩办和珅,两件事合乎嘉庆的心意,1802年嘉庆皇帝前往承德避暑,令大学士刘墉主持朝政,这一年刘墉的权利声望达到顶峰。

图为刘墉墓。

刘墉在嘉庆初没几年就去世了,活了85岁,长寿,刘墉在民间比在朝中有名气,他在世时,民间已经开始流传其事迹,并以各种形式文学作品呈现,有除暴安良的,有平反冤狱的,比如《刘公案》、《君臣斗》,特别是他早年在江宁知府时,留下很多佳话,所以刘墉肯定是个清正廉洁的官员,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他死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这个待遇着实有点让人失望,也侧面反映了实际的与伟说的差别。


图文绘历史


提起刘墉,就不得不先说说刘统勋。

刘统勋是刘墉的父亲,在乾隆打击张廷玉时,刘统勋积极献言献策。当时担任左都御史的刘统勋建议乾隆:

“敕下大学士张廷玉,会同吏部衙门,将张姚两姓部册有名者,详悉查明。其同姓不宗与远房亲谊不在此例。若系亲房近支,累世密戚,现任之员开列奏闻,自命下之为始,三年之内,停其升转。”

对于刘统勋的弹劾和建议,乾隆表示赞赏,刘家从此开始飞黄腾达。

第一、刘墉的起点

在《宰相刘罗锅》里,刘墉是皇太后的干儿子,也就是乾隆的干弟弟。但在清朝历史上,根本没这回事,乾隆从来没有刘墉这位干弟弟。

刘墉虽然出生于官宦之家,但从他家族的历史来看,他的学习成绩并不是特别突出。

刘墉的爷爷刘棨,28岁考中进士;

刘墉的爸爸刘统勋,26岁考中进士;

刘墉考中进士时,已经32岁,他不仅比祖父辈的晚,同辈甚至晚辈考中进士时也比他年轻。

话说,刘墉中进士那年,有很多人建议乾隆,给他点一个状元,但有两个人反对。一个是刘统勋,另一个是乾隆。

刘统勋反对自己的儿子点状元,他打的是什么算盘呢?

刘统勋当时是乾隆面前的宠臣,已经位极人臣,本来就已经很招人嫉恨了,然后将儿子点为状元,那不是恨上加恨吗?

点了状元就要留在京城为官,对手不弹劾他,天天拿着“游标卡尺”盯他儿子。刘墉哪件事办的不如意,就会有人以此做文章,指桑骂槐地针对刘统勋。

所以,在刘统勋看来,刘墉不仅不能当状元,叫榜眼、探花也别干了,就有个普通进士算了。普通进士大多外放,到了外地当官,山高皇帝远。何况以刘统勋在庙堂的地位,天下无人不知,他儿子待在地方也不会有人欺负。

此外,刘统勋如此谦让,既能为自己家族谋平安,还能博一个好的名声,增加在乾隆面前的印象分。

乾隆不同意点状元又是为何呢?

他已经重用了刘墉的爸爸,如果再点刘墉为状元,知道情况的人会觉得刘墉有文采,许多不知道情况的人就会觉得有裙带关系。

乾隆如果真的点刘墉为状元,刘统勋再关照一下他儿子,不利于刘家父子忠心皇帝。

所以,乾隆不能给刘墉状元,只给了一个二甲第二名,但继续留在京城,入翰林院,从基层的庶吉士做起。

第二、因父亲而受牵连

1755年,刘墉考上进士没几年,从庶吉士做到了编修,又熬到了侍讲,突然天降横祸。这个不幸,来源于他爸刘统勋。刘统勋身居高位,伴君如伴虎,因一件小事惹得乾隆勃然大怒。什么事呢?

乾隆年间,回部有位首领阿睦尔撒纳叛乱,出兵占领了乌鲁木齐,清军被迫撤退,撤到东边的巴里坤与哈密。

1755年,乾隆派刘统勋去新疆视察清军驻地,也就是代表朝廷察看军情和慰问将士。刘统勋实地考察形势后,给乾隆写了一封信,建议乾隆放弃巴里坤,全军退守哈密,整军备战。等时机成熟,再反戈一击。

乾隆受到信后,非常生气,下令将刘统勋押送回京,抄家,刘统勋家人也被一起下狱。乾隆为何生气?

他非常担心刘统勋是汉人的代言人,与回部的阿睦尔撒纳勾结一起。刘统勋是军机大臣,在军中颇有影响力,是能够调动士兵的,万一出现乾隆担心的情况,大清就会不堪设想。

这些事完全是由于乾隆的多疑而引起,如果前往视察的是满人,乾隆段然不会大怒,更不会抄家。

两年后,乾隆发现完全是自己多想,刘统勋是无辜的,就将财产还给了他,还让其官复原职。经此一跌,刘统勋赶紧安排刘墉去外地当官。

这次抄家事给刘墉的影响特别大,给他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刘墉吸取经验,此后为人处世风格、为官之道也发生转变。

刘墉也开始变得会讨好皇帝,这也是无奈之举。他深知全家的小命都在皇帝一个人手里,只有让皇帝高兴,他才能平安。

第三、迎合乾隆,制造文字案件

1761年,刘墉担任江苏学政,主管的是教育、民风、民俗之类的事情。这年春天,江苏有个叫阎大镛的举人批评朝廷,被人举报,这事归刘墉负责(当时普通人由按察使负责,举人的案件由学政处理)。

刘墉为了找证据,派人到阎大镛家中搜查,搜出两大个箱子,里面全部都是骂朝廷的纸。然后,刘墉继续审理,越审问题越多。这位阎大镛对刘墉很不满意,将刘墉自费出版的书给烧了。刘墉一看火来了,赶紧写了两封信,一封给江苏巡抚,准备让别人负责此案;一封给乾隆,把阎大镛骂朝廷的事汇报上去。

在清朝那个环境下,辱骂朝廷的结果可想而知,乾隆知道后很生气,立刻下令杀掉阎大镛。

这个事情对刘墉而言,好处是利用文字案件迎合了乾隆的心意,他因此成了太原知府,坏处是他有公报私仇之嫌。

1777年,刘墉第二次担任江苏学政,这次他制造一起“一柱楼诗集”的案件。在很多文艺作品中,将此案算到了和珅头上,但在历史上,这事与和珅的关联度不大,主要承办人是刘墉。事情是这样的:

江苏徐家有本书——《一柱楼诗集》,里面有些不正确的话,因而被人举报。刘墉一查,发现书确实不符合大清规范,比如书中写道“大明天子重相见”,很容易被解读成反清复明;“且把壶儿搁半边”,“壶”与蛮夷的“胡”同音,被解读成辱骂清朝时胡人……刘墉故技重演,将此案情汇报给乾隆,同时还大力搜查相关人员的罪行。

最后,十几人涉案,八人被处决,连同一些省、府、州、县相关责任人也一并被问罪。

1780年,刘墉因功升任湖南巡抚。

第四、为官期间的善举

一、他在担任学政期间,提出过许多良好建议,比如依据学子的水平高低,分别管理。此外,他还为朝廷举荐过许多人才,其中有一位叫潘世恩。这位潘世恩后来做道光朝的军机大臣时,又发现并提携了一位人才,叫林则徐。

二、处理许多积压案件。他在担任太原知府期间,短短三年,就将之前积压的案件处理完,还与乔家合作,填补了太原的府库亏空。

三、他在地方任职期间,为普通百姓做了很多实事,以至于他还未离任,就在当地产生许多歌颂他的民谣。比如,在当湖南巡抚时,为了治理水患,他不惜自掏腰包。

秋媚说:刘墉在乾隆朝,谈不上有很大作为,为官以讨好乾隆为准绳,这也是为了自保的无奈之举。他的艺术形象,胜过他的历史形象;他是一位文人,尤其在书画界,可谓赫赫有名。


秋媚读史


刘墉在现实历史中是一个非常刚直不阿的人物,但是在面对和珅这个乾隆朝位高权重的大贪官时,他的刚直不阿却被他隐藏了起来。

历史中,他非常懂得明哲保身的道理,知道自己和和珅对抗就是以卵击石,为了防止遭到和珅的报复,他不敢和和珅爆发太多的冲突,遇到事,就打出一手他原本十分厌恶的太极拳,把事情给推出去。


虽然这些事情与他的本心不合,但他知道,这是自己想要生存的唯一法则。

真实历史中的刘墉

刘墉在电视剧中的形象和和珅一样,都有些被过于丑化。

现实历史中的和珅非常高大帅气、又极度有才华,与电视剧中猥琐矮小的和珅,有着天壤之别。

而现实历史中的刘墉也是如此,他虽然不如和珅帅气,但却有将近1米9的伟岸身高,整个人站起来就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大汉,跟电视剧中那个矮小驼背的老人有着巨大差别。


刘墉的家世非常不凡,他的家中三代以上都是清朝有功名在身的人。

他的父亲更是厉害,在刘墉还没有进入朝廷之前,就已经成为了乾隆手下掌握着巨大权势的朝廷大员,权势地位之重,被民间冠之以了相国的称号。

刘墉能进入朝廷中,就与他的父亲有着莫大关系。

在清朝的科举考试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功名,这个功名就是“恩荫举人”,是清朝专门为一些大臣后代准备的,刘墉在他年轻之时,就凭借着他父亲的关系获得了这个功名,接下来参与到了意义重大的殿试之中。

刘墉早期的官场人生

刘墉虽然是凭借着自己父亲关系获得这个机会的,但却并不意味着他本身没有才华。

在考殿试的时候,他从那全国各地精挑细选出来的众多进士中杀出了一条生路来,考到了第五名。

经历过这一次殿试考试的他,仿佛一条跃过了龙门的鲤鱼,开始平步踏上了自己的青云之路。

他接下来很快高升,被乾隆皇帝授予了一个能非常靠近乾隆皇帝本人的官职。

在那些封建王朝的年代,虽然这个官职听起来不是特别厉害,但正所谓丞相门前七品官,能接近得了皇帝的官职,又有哪个是简单的呢?

不过他的青云之路并没有走得太过于长远,因为他父亲犯错受到乾隆皇帝惩罚的原因,他这位为人子的也受到了相应的惩罚。

他先是被乾隆皇帝降了一个等级,然后第二年就被乾隆皇帝发配出了京城,把他派到了外地去做官。

刘墉开始变得圆滑

刘墉这一发配,就被发配了二十来年的时间。

这二十来年的时间里,他在全国各地做出了很多事情。

他每到一地,都会为当地的百姓们处理冤案、治理过程中给当地百姓们做出很多有力的举措。

他的所作所为百姓们是明明白白看在眼里的,所以他就获得了来自于百姓们的爱戴,甚至一度被人们称之为“刘公”,一度被拿来与宋朝的包拯相提并论。


从这一件事情,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刚直。

不过在他被调回朝廷中后,他的行事风格却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

他开始变得小心谨慎、变得处处圆滑起来,面对棘手的问题,他从来不会迎难直上去解决,而是能推脱就推脱,不能推脱就圆滑地解决。

在现实历史中,电视剧中那般处处与和珅针锋相对的事情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刘墉的生存之道

乾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经为了他这份安然度身事外的事情嫌弃过他。

嘉庆皇帝在刚登基、乾隆皇帝还没有放权的时候,也这样说过他,不过他没有任何改变,仍旧和以往一般圆滑。

一直到了乾隆去世,刘墉才开始展露出了长时间被他隐藏着的刚直,在嘉庆皇帝完全掌握权力后,他成为了帮嘉庆皇帝处理和珅的头号大员,秉公处理起了和珅。

在嘉庆皇帝掌握大权的接下来几年时间中,他也是如此,不再如同以前一般推诿、圆滑,开始做出了很多公正严直的事情出来。

遍观刘墉的这一生,我们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

在能保全自身的时候,他会选择恪守自己的本心,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在立于危墙之下、随时有可能丢掉性命的时候,他则选择了避身世外,既不掺合,也不同流合污,倒也无愧于心。

刘墉在乾隆年间的官职

在乾隆年间,刘墉最高做到过直隶总督、吏部尚书、大学士的位置上。

清朝时期的直隶就是现如今的河北省,因为环绕着京城北京,有着重中之重的地位,这才有了直隶这个名号。

直隶总督是正二品的官职,但因为有着兵部尚书的加衔,所以一般最低都是从一品的品级,是清朝时期最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之一。

而吏部尚书主要掌管着朝廷官员的人事考核,在清朝的六部尚书之中,是权力最为巨大的,有着天官之称。

除此之外,刘墉还在某段时期内被乾隆皇帝授予过大学士的官职。

大学士在清朝是正一品的品级,地位非常尊崇,只不过刘墉后来因为犯了错,被乾隆皇帝罢免了这个官职。

所以说这就是刘墉,我觉得他是一个正直但又不死板的人,从他一生所做出的事情,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特点,至于他在乾隆时期当过最大的官职就是大学士,这是一个在清朝时期品级达到了顶峰的官职。


孤客生


这是我的第一个回答,就来回答关于这位山东老乡的问题吧。

刘墉,刘统勋长子,山东诸城人。一代名臣,老百姓心中的好官。可惜,这么一个人物,其传记在《清史稿·卷三百二 列传八十九》,一共只有388个字。

正式评价:

有清名,工书,有名於时,谥号文清。

根据《清史稿》的这些评价,可以看出刘墉基本上是个清官,书法家,在当时是就很有名。

世代为官

曾祖父是顺治朝进士;祖父是康熙朝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一代名臣,雍正二年进士,历经雍正、乾隆两朝,官至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军机大臣。不过,刘墉的后代,只记载了刘墉的侄子做官,不见其他记载。

宦海沉浮

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工部尚书、尚书房总师傅、直隶总督、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嘉庆四年,加太子少保。年八十五而卒,赠太子太保,祀贤良祠。这期间,有过多次被贬官的经历。起起落落许多次。

刘墉是做过很多官的。

好官,也会犯错误,没有跟和珅对着干

刘墉总体上是一个好官,官声不错。不过,刘墉不是一个看不惯就要上本弹劾的那种人。相反,有时候还是个滑头。乾隆五十四年,以诸皇子师傅久不入书房,降为侍郎衔。作为帝师,却经常不去上课,其实,就是不想参与皇位之争。宁可被降职。

和珅得势之时,刘墉和纪晓岚都不是和珅的死对头。不过,保留了那么一点书生气质,不跟和珅对着干,也没有恭维和珅,这俩倒是关系挺好。嘉庆处理和珅,刘墉倒是处理了和珅及其党羽的相关案件。

并非罗锅

《清史稿》里没有关于刘墉是罗锅的任何记载。可能是晚年岁数大了,背有点驼,嘉庆倒是称刘墉为“刘驼子”,那是刘墉已经是八十左右了。如果刘墉是罗锅,那是有失官体的,能出仕做官,做到高官的概率不高。


总之,刘墉整体上是一位能臣、清官、书法家,是一位官宦子弟,也是一位深谙圆滑处世的官场老臣。


东东历史


看官:看官场不倒翁刘老锅值得我们反思为人之道,而“拼爹”,“圆滑世故”,“像坐过山车一样的人生”,那个是他最适合的形容词呢?


《仕途》:仕途之路全靠老爹

1:说起刘墉,就不得不提他爹刘统勋,他为人清廉正直、敢于直谏,深受乾隆信任,称他为股肱之臣,刘墉很自然就沾了他爹的光。

2:年轻时候,就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从翰林院庶吉士很快迁为侍讲,正是进入了仕途。刘墉在任山西太原知府时,因下属贪污国库银两,未能及时处理,按照律例要革职被判极刑,乾隆只给发配一年,不久就再次出任江宁知府。在刘统勋病故,乾隆念他多年功绩,还诏授刘墉内阁学士,任职南书房。


《性格》从正直干练到打太极高手

正直铁臣:刘墉在踏上仕途初期,和他父亲一样,都是嫉恶如仇、雷厉风行。在任江苏学政期间,他严格把关,让一些浑水摸鱼考生难以进入考场,对徇私舞弊考官,按律给与处理。在任湖南巡抚时,因湖南水灾严重,贪官污吏猖獗,刘墉逐一查明原因,据实弹劾贪官污吏,很快就库银充实,民粮丰足。

《太极高手》:刘墉在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时候,终于和和珅有了交集。乾隆安排二人审理山东巡抚舞弊案,刘墉微服私访,终于查清案情,准备严办山东巡抚,结果和珅亦有意袒护,但最终乾隆还是听从了刘墉意见。不过由于乾隆听信和珅,在以后政治较量中,刘墉开始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在这一过程中,刘墉为暂避锋芒,对乾隆安排的事情经常办理不好,官职也是一直下降。



老龙:不过让人不敢揣摩的是在嘉庆帝时,将审理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交于他,刘墉这次没有隐忍退让,再次展现不畏权势的一面,查明和珅多项罪行,使得嘉庆随记处死了和珅。

曲线官位:刘墉的官职可以说是曲线

刘墉被称为浓墨宰相,可见他是书生气的官员。在他仕途中,也是从学政监督科考开始,这正符合他的性格。他在这方面,严肃考纪,深受学子爱戴。因为政绩突出,被乾隆委任担任一方要员,在这过程中,他遭遇了仕途滑铁卢,被罢官免职。虽然后来又得到重用,但因为与和珅冲突,结果又是被贬。在乾隆年间,好不容易给授予了体仁阁大学士,结果乾隆还说他懒政不干活。。

喜欢老龙的小伙伴都点关注点点赞👍啊!

老龙史社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为清代政治家,书法家,生于公元1719年,卒于公元1804年。

著名的宰相刘罗锅,便是刘墉,可以说刘墉为人刚正不阿,也可以说其人处世圆滑,乾隆年间,刘墉以清正廉明闻名于世,其书法造诣也让后世之人称其为浓墨宰相。

刘墉的一生很复杂,说他是刚正不阿也不错,其人的确为官清廉,惩奸除恶,但面对和珅这样的巨贪时,却又装聋作哑。

仕途得志

刘墉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其曾祖父为顺治九年进士,其祖父为康熙二十四年进士,而其父亲为雍正二年进士,刘墉家长辈皆为清廷肱骨之臣,身为名门之后的刘墉,自然也不会差,乾隆十六年,刘墉同样考中进士。

乾隆二十六年,刘墉任职安徽学政,就监生管理的问题,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一时间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认可,乾隆同样都刘墉寄予厚望,毕竟刘墉为名门之后,若是真正的平庸下去,倒也不值得后世对其称赞。

刘墉为政严肃,可以说正是靠着清正廉洁,刘墉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赏识。

其人为官一生,经历了宦海浮沉,从一开始的在北京任职到被调往地方,在地方为官,刘墉的确严格管理,对待贪污腐败行为绝不姑息,但后来入京担任左都御史以后,却对大贪官和珅表现出其圆滑的一面,再也没有了那种雷厉风行。

晚年的刘墉,却在工作上经常出现纰漏,刘墉也因此经常被降职。

<strong>

时机成熟,刘墉又恢复了过去的清正廉明

后来乾隆帝驾崩,嘉庆皇帝正式握住权柄,刘墉却又勇敢的站出来指责和珅,列举了和珅的数十项罪状,将大贪官和珅一举击败。

嘉庆年间,刘墉也常常因为工作出现纰漏被问责,但因为有打倒和珅这一功劳,刘墉却是再次被任用。

在地方为官之时,刘墉雷厉风行,严厉打击贪官,这是因为刘墉本身就是一个正直的人,地方官吏贪污腐败在刘墉看来便是不可忍受,所以刘墉能够赢得清正廉洁的名声,但进京以后,刘墉却被大贪官和珅钳制,不敢有任何触怒和珅的举动,毕竟和珅背后站着的是乾隆皇帝,触犯和珅的下场可不是刘墉想要的,也为了避免与和珅有间隙,有过许多过失。<strong>

刘墉去世于嘉庆九年,死后被追封太子太保,得以善终,便观刘墉的一生,可以知道,刘墉的确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但其人又擅长自保,在面对强大的和珅时,刘墉懂得进退,趋利避害,一旦时机成熟,刘墉又一次成为了清正廉洁的好官。


魏青衣


刘墉,别名刘罗锅,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映的一部名叫《宰相刘罗锅》的电视剧,其实讲的就是刘墉本人。与电视剧不同的是,由于历史上的刘墉出生于山东的名门望族,从小在名门相府成长,家族又世代为官。所以,他后来首次步入仕途多多少少是因为家族的缘故,当然这自然也和他自己的努力,以及他从小受到的良好教育有关系。

刘墉,出生于1719年,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官员,当官期间,一直奉公守法,清正廉洁,不仅如此,他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还被世人尊称为“浓墨宰相”。乾隆十六年时,因为父亲的关系,刘墉凭借恩荫举人的身份参加会试和殿试,随后被授予官职。在乾隆在位期间,刘墉曾被授予很多官职。从最初进入官场起,到后来这四十五年来,刘墉的官职是升升降降,降降升升,不断变换着。



乾隆十六年,三十二岁的刘墉在家族的庇护下,参加考试并考中进士,接着便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担任编修工作,不久又升迁为侍讲,这是他步入仕途的起点。

四年后,因为刘墉父亲因办理军务不当而锒铛入狱,他自然也收到了牵连,被贬为翰林院编修。



又过了两年,刘墉被外调为地方官,此后直到50多岁都在地方当官,先后担任过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和江宁知府等职。

乾隆二十一年,被提拔为安徽学政,三年后,调任江苏学政。

乾隆二十七年,被认命为山西太原知府,三十年,升任冀宁道台,次年因所属阳曲县令段成功贪侵国库银两被发配军台。

乾隆三十四年,因父亲的缘故被重新起用,担任江宁知府一职。

三年后,调任陕西按察使,第二年,因为父亲刘统勋病故,刘墉辞官回家,又三年,服丧期满还京,授内阁学士一职,任职南书房。随后几年官职一直上下徘徊。

直到乾隆四十八年,升至直隶总督、吏部尚书,兼理国子监事务,达到其事业顶峰(乾隆时期)。

刘墉在乾隆时期担任过很多官职,有高有低,官职也一直处于不大稳定的状态,但他为官期间一直兢兢业业,为民着想,所以说直到嘉庆年间官职还在不断上升。从这就可以看出刘墉还是一个很不错的人。


据史料记载,刘墉在为官期间,继承了父亲刘统勋正直干练,雷厉风行的德行。他当政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相传其出任学政时因为把关特别严格,使得一些想作弊的人不敢入场。在刘墉任江宁知府时,在政期间,秉公办案,为政公正清廉,这也使得他的名声传播开来,百姓们都称赞他的品行和为官之道将其比做包拯。后来嘉庆初年的弹词《刘公案》,就是以刘墉在江宁知府任上决断疑案、为民做主的故事为蓝本改编而成。

不仅如此,连皇帝对他都多有嘉奖,在其上任之时还为其题诗以表示自己的厚望。史料记载,在刘墉前往安徽赴任前,乾隆还特意召见并赐诗,其中有“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之句,意思是希望刘墉能够不辱门楣、有所建树。当然,刘墉也没有辜负皇帝的期望。

从这些事件中就可以看出来,刘墉是一个集才华和能力于一身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刚正不阿,值得托付重任之人,办事认真严峻,只不过在晚年的时候经常犯错以至于不太讨乾隆欢心,官职也有所下降。


小姐姐讲史


说起《宰相刘罗锅》,相信很多小伙伴们都看过这部电视剧吧。不过你知道吗,历史中的刘罗锅刘墉其实既不是像影视作品中刻画的那么矮,是个“罗锅”,也不是宰相。这是怎么回事呢?事实上,真实的刘墉身高起码有一米八,比一米六五的乾隆不知道高哪儿去了,之所以叫他刘罗锅,是因为古代做臣子的不好俯视皇帝,刘墉作为高个子,腰自然弯的最厉害,这才有了“刘罗锅”的说法。

之所以说他并不是宰相,是因为从明朝开始,朝廷已经没有宰相制度了,民间是因为知道他是个清廉正义的大官,又不清楚他究竟是什么官,才把心目中这个除了皇帝最大的官“宰相”送给了他。刘墉是一个特别聪慧的人。这一点从乾隆过生日时发生的一件事就可以看出来,怎么回事呢?

刘墉因为两袖清风,不像和坤那样贪得流油,所以乾隆皇帝过生日的时候,别人都打算送奇珍异宝,他却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最后,乾隆生日宴上,其他群臣都拿出自己家里的宝贝献给乾隆拍马屁,到刘墉的时候,他却拎出了一桶生姜出来,其他臣子一下子都笑翻了,嘲笑他穷到这种地步,连给皇帝的礼物都拿不出来了。不过,乾隆却没有龙颜大怒,他知道刘墉聪慧过人,必定也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只是淡淡地说道,“你这礼物是不是有些难看了”。没想到接下来刘墉一句话就把乾隆逗得龙颜大悦!他问乾隆,您看这生姜的造型,细看看像不像一座山?乾隆不语。他又接着不疾不徐地说,这桶生姜的寓意,就是一统江山!乾隆反应了一会儿,然后瞬间开怀大笑!还命人赏了很多财宝给刘墉,这下可把其他那些送大礼的大臣们看傻了眼。

其实,乾隆之所以没对送生姜的刘墉动怒,除了知道他有自己的想法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清楚刘墉是一个清官,没有财富是他最好的证明。都说乾隆爷子看似爱玩乐,其实心里都有打算,比如就有一个说法是乾隆之所以任由和坤捞油水,聚敛钱财,其实是因为他把和坤当成了一个积累财富之地,等嘉庆上位可以充实国库,这点也从嘉庆刚即位就杀了和坤的行为中得到证明。

其实,当代的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也应该做到刘墉这样,做官就要两袖清风,为国为民,要有人民公仆的觉悟。即使没有什么财富,也不需要去讨好谁。只要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认真负责,表现终究会被英明的领导者所认可和接纳。


历史云顶


刘墉乾隆年间的进士,官至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刘墉并没有做到宰相,对于刘墉的评价我只有十六个字,清正廉明、忠君爱国、才华横溢、书法有成。

首先从乾隆六十大寿说起

乾隆六十大寿,大臣纷纷献宝,富有四海的皇帝怎么会觉得大臣敬献的宝物是他们口中所说的奇珍异宝呢?不过由于主要是庆祝自己过六十大寿,对于礼物只要差不多就可以,不要太珍贵。


等刘墉敬献礼物的时候,众人都蒙了包括乾隆皇帝。他提了一个大铁桶上来,众人看不到里面放有的物品,认为刘墉可能会是将大量的钱财放到了铁通里,要知道当时的刘墉是乾坤钦点的清官。


不过等刘墉说出敬献宝物时,引的哄堂大笑,只有乾隆暗自生气。刘墉说的是:臣敬献铁桶一个,生姜一桶。众人笑的是就算你刘墉再清廉也不至于在乾隆爷大寿之日来上这么一出吧,这难道不是打乾隆爷的脸吗?


乾隆爷恼的是自己明明赐给刘墉许多价值连城的宝物,今日居然提了一桶生姜来给自己拜寿,难不成是在存心羞辱自己吗?乾隆便问刘墉:刘墉这是何意?


刘墉便答:这桶里的生姜是山,今日是皇上您的大寿,我刘墉在此祝皇上一统江山,此江山像铁桶一样的牢靠。乾隆当众大喜重重的赏赐了刘墉一番,众人皆看但却傻了眼。难道这一桶生姜比自己辛辛苦苦弄来的夜明珠之类珍奇宝物还要入乾隆法眼?


因此可以看出刘墉清正廉民,才华横溢,机智聪明。

其次从刘墉奔波各地为官来说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刘墉被任命为山西太原知府。乾隆三十年(1765年)升任冀宁道台。第二年,刘墉因失察所属阳曲县令段成功贪侵国库银两,按律革职被判极刑。但乾隆皇帝爱其才,加恩诏免,仅发配军台效力赎罪,第二年被赦免后在修书处担任行走。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刘墉因父亲的缘故被重新起用,授予江宁知府。刘墉十分珍视这次机会,为政公正清廉,声名远播,百姓叹服刘墉的品行,将其比为宋朝的包拯。 刘墉对于乾隆爷的做法丝毫没有怨言,也能看出其忠君爱国的高贵品质。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刘墉调任陕西按察使,四库全书第二年父亲刘统勋病故,刘墉辞官回家服丧。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刘墉服丧期满还京,清廷念刘统勋多年功绩,诏授内阁学士,任职南书房。十月又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并派办《西域图志》及《日下旧闻考》总裁。


次年七月,充江南乡试正考官,不久后复任江苏学政。在任期间,刘墉曾劾举秦州举人徐述夔著作悖逆,要求按律惩办,年底因办事有功和督学政绩显著,迁户部右侍郎,后又调吏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刘墉升任湖南巡抚。当时湖南多处受灾,一些无灾州县盗案迭起,贪官污吏猖獗。刘墉到任后一面查明情由,据实弹劾贪官污吏,建议严办。一面稽查库存,修筑城郭建仓储谷,赈济灾民。仅一年余,库银充实,民粮丰足,刘墉得到当地百姓爱戴。

综上所述:乾隆皇帝是非常器重刘墉的,可刘墉对于政治方面并不善长,而对于书法文学展现出超人的天赋,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