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刘墉?乾隆时期的刘墉是个什么职位?

用户9773280871334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刘墉?罗锅子。呦!纪大烟袋纪大人!呦吼!蹲那扣脚丫子闻味那个,那是谁呀?和大人啊!

老梁整这么一句,估计全中国的老百姓都知道,老梁在说谁!没得法子,现在满屏幕的辫子戏,摇头晃脑的晃的老梁脑仁疼。

如果没这三人还真来不了一台戏,所以话说回来,您如果真不知道这三位,您这辈子电视剧算是白看了。

那么乾隆这十全老人手底下这三大中堂,真的像电视剧里那样,没事蹲一起逗闷子,玩蝈蝈的拿乾隆开心?快拉倒吧,那都是电视剧里骗小孩玩的。您没听人家导演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吗?

人确实有这么个人,至于事您就当天上飞的那牛,吹过了就得了,可千万别放心上。

和珅在乾隆面前那真叫个宠,至于纪大烟袋和刘墉整个就是俩边缘性的人物。纪大烟袋当年为满清编写书的时候,好悬没被乾隆这位爷给咔嚓了,要不是和珅从中说情,咱这纪大烟袋早抱着他那烟锅子装棺材板里了。

聊了这么长,老梁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伙,千万别被电视剧里的这三大脑袋给误导喽!那么今天老梁就和大家伙掰扯掰扯这刘墉的事,捎带着回答题主的问题。

开头的刘墉

首先老梁修正一下误传,刘墉这人不是电视剧那个模样。人家一米八的个头,那脑瓜顶上哪五官说不上帅,但也没那么猥琐。当然至于电视剧里那锅子真没有,只是人老了,由于长年伏案的缘故,这背确实有一点点驼。

被嘉庆帝瞅见了,开玩笑的叫刘墉——刘坨子,人家八十岁的时候才捞这么个外号。至于乾隆朝就开始叫的那刘罗锅,那是被电视剧高于生活给搞上去的,历史上根本没这事。

好了,咱接着聊刘墉的生平。

刘墉出生在1720年,这人是山东诸城的人,他老爹是刘统勋。刘统勋这人那官帽子都戴到了宰相的位置上了,所以刘墉也算是官宦世家,也算是名门望族。

乾隆十六年的时候,粘了父亲的光,脑袋上扣了一顶恩萌举人的帽子,就参加里会试和殿试。

扯到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老梁,这啥叫恩萌举人?听着似乎明白,但仔细一瞅啥也不清楚的,解释一下?”

其实这恩萌是世袭制的一种变形存在。满清的时候,明文规定文职的京官只要是四品以上,外放的官员三品以上,当然还有那存在感及其低微的武职弄个二品的帽子,那么这帮人的孩子就能有一个蹲国子监里受孔子他老人家的熏陶的权利,这叫恩萌。

当然如果皇帝他老人家过个生日啥的,再或者搞个国家庆典啥的,也能凑着热闹来一次恩萌。

咱这刘墉一辈子就粘了老爹这一次光,跟着就跟老爹一起倒了霉喽。

首先是这考试,乾隆拿着卷子一划拉,感觉刘墉不错,这要是一般情况,刘墉头名状元没跑了。可乾隆却心血来潮的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宽宏大量,海纳百川的气量,所以脑瓜这么一转,就决定搞一个出生寒门的状元。得,这头名状元的头衔就没了。

但不管咋说,这也算是走了体制之内了,一点小插曲而已,没啥大的影响。但有句话不是说的好吗?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的,刘墉的老爹刘统勋因为办理军务,被乾隆搞了办理军务不利的高帽子就给下了大狱里去。

捎带着刘墉吃了挂劳,那脑瓜顶上的帽子也被摘了,换了一顶小一号的御林院编修的帽子戴上了。

第二年,也许是为了惩戒刘统勋,这刘统勋是放出来了,但刘墉却被乾隆一脚给踹出了京城,成了一名外放的京官。

这么说吧,刘墉和刘统勋不亏是父子俩,都一个德性那脖子硬的邦邦响,俩眼珠子就盯着前边,根本就不会拐弯。

您在他的眼皮子底下搞个啥贪污受贿,千万别让这位知道,知道就没你好果子吃的,蹲那都为老百姓做事。

当年做江宁知府的时候,声明远播,那官当的一水的清廉,被誉为堪比宋朝的包拯,就这事到了嘉庆年间,有人还搞了一弹词就叫《刘公案》,这事的原型就是当江宁知府的刘墉。

当然,乾隆老爷子从中央发布的旨意,做也是很到位,积极响应。

外放二十年,那官帽子是一顶接着一顶的戴,而且是越戴越大,陕西按察使,湖南巡抚。拉出那政绩杠杠的,没得说啊!

于是乾隆瞅着不错,这不掐着脖子就给提回了北京城。

回京的刘墉

这么说吧,刘墉不是个傻子,再加上自己个老爹给乾隆干了大半辈子了,所以乾隆是个啥人,心里那叫个门清。刘墉一到北京的地头上,嘴巴就闭了起来,眼睛也闭了起来,装傻充愣的,啥事都不理不睬的。

这个时候朝堂上最大的贪官就是和珅,这小子呼风唤雨的好不得意,很多烂事破事都和他有着联系,您要是想碰这些事,就得和和珅撞一起,和和珅撞一起,首先伸出来的大脑袋就是乾隆,接着乾隆不管你对不对,一个大耳光糊你脸上算是轻的,重一点就下大牢了,再重一点可就剁了脑袋喽。

这么吃力不讨好的事,谁干呀?没人!所以刘墉就开始装傻子。乾隆蹲一边不明所以:“俺把你找来是为了做事的!你这是啥意思,连个那啥都不嘣一个?啥意思啊?”

玩恼了的乾隆,一脚又把刘墉给踹大门外边,自己一帮人议论国家大事,得,刘墉算是被搁置起来了。

可转过脸来,乾隆这十全老汉给崩了,刘墉俩大眼珠子可就睁开了,拿着嘉庆给的俩大棒槌往死了敲和珅,得和珅一口气都没喘上来,这就下了大狱,家也被抄了。

而且刘墉为了稳定朝局,还劝阻嘉庆不要把事闹大了,咱把和珅办了,把国家的窟窿先补上,朝堂上的事,咱的一步一步来。

这个时候的刘墉又变成了外放时候的干练,辅佐嘉庆,都快八十岁的人,冷不丁瞅一下还以为一个大小伙,那精力充沛的让老梁羡慕。

死后被嘉庆帝给送进了贤良祠,加了太子太保的衔,还给了一个文清的谥号,一辈子也算是值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清史稿》记载,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生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卒于嘉庆九年(1804年)。刘墉出身于官宦家庭,其父是乾隆最宠信的汉官刘统勋 ,他继承了乃父清正廉明、刚直不阿的优良品德,在任时因与乾隆帝最宠信 、最炙手可热的奸相和珅斗智斗勇而在青史中留下美誉。

刘墉自幼攻书,于乾隆十六年(1751)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后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去世后追赠太子少保。刘墉不仅官声甚好,还学富五车,尤其是写得一手龙飞凤舞的好字,是清代著名书法家,据说与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并称“清四家” ,其代表著述《石庵诗集》流传至今。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流传着“宰相刘罗锅” 的故事,在草根百姓的心目中,他是正义与智慧的象征,是“挑江山秤杆上那颗定盘的星”,是骨鲠钢直、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表率。这位诙谐幽默、于嬉笑怒骂中替人排忧解难的“刘罗锅”就是刘墉。

刘墉其貌不扬,背还有点驼,所以人送绰号“刘罗锅”。刘墉和同在翰林院为官的纪晓岚(名昀)志趣相投,相处融洽,是莫逆之交,两人的友情维持了漫长的五十八年。纪晓岚和刘墉个性并不相同,纪风流儒雅,刘刚直方正,但两人有一个共同特点,皆不阿附权贵、不畏惧强权。二人在漫长的仕宦生涯中,同舟共济,肝胆相照,相知相携,称得上是险恶官场上不愿同流合污、互相慰藉的两脉清流。

乾隆四十六年,本担任湖南巡抚的刘墉奉调回京,与“巨贪”和珅同朝为官。

和珅背靠乾隆这座大山,在朝中擅权跋扈,作威作福,势焰熏天。为了保住头上的顶戴花翎,大臣们纷纷趋附和珅。但刘墉、纪晓岚、铁保等铮臣始终不肯向和珅屈服,自然引起和珅之忌恨,于是千方百计刁难这些硬骨头又坚持正义之人。乾隆很欣赏刘墉的才华,想攫拔他做吏部侍郎。因为吏部负责遴选考核天下官员(相当于今天的组织部),该部侍郎位高权重,而刘墉又不愿谄媚和珅,不肯为其所用,于是和珅便以刘墉个子矮小、颜值不高、背有“驼峰”有碍国体、观瞻为由,试图打消乾隆任刘墉为吏部侍郎的想法。

刘墉不愧是博览群书的文曲星,各类历史典故驾轻就熟、信手拈来。他当即怼道:“和大人所说全无道理,晋代的五柳先生陶渊明眼斜貌丑,照样在朝为官,而且他为官清正廉明,遂得以名留青史,流芳百世,至于陶渊明是否真的眼斜貌丑,可以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经典诗句中找到答案。如果他眼睛不斜视,如何在东篱采菊时能悠然看到南山呢”? 话音刚落,众人哄堂大笑,就连乾隆也顾不得帝王的尊严,捧腹直呵呵, 夸他才思敏捷,机智中不乏幽默。和珅面红耳赤,很是尴尬。他本想阻止刘墉当吏部侍郎,遂当众刁难他,不想他以“急智”化险为夷,还得到了皇帝的首肯以激赏,不仅稳获吏部侍郎一职,而且让自己在乾隆与众臣面前丢丑。此后,两人的矛盾与积怨更深了。

刘墉与和珅在朝共事长达二十四年之久,正是和珅被乾隆宠溺、权倾朝野之时,虽然碍于乾隆,刘墉不便与炙手可热的和相发生正面冲突,不得不表面上以“太平卿相”的面目示人,但生性刚直的他又很看不惯只手遮天、贪得无厌的和珅,更难以容忍他的狂妄自大与胡作非为。虽不便公开与之发生冲突,但他常与其暗中较劲,旁敲侧击,冷嘲热讽,借以挫挫和相的威风。

刘墉天资聪颖,反应奇快,又能言善辩,所以两人明枪暗箭的较量大都以刘墉胜出,和珅当众出丑、难堪、无法反击实乃家常便饭。

每逢正月初一,和珅都会准时给乾隆爷拜年。某年正月初一,刘墉身穿一件鹑衣百结、满是油渍烂衣裳,命人在家门口泼上水,端把椅子坐在门口。

不一会儿,和大人坐轿经过他家门口。他急忙迎上前去,施了个大诺,请和相下轿到府里小坐片刻,大过年的不好推脱,和珅只好下轿。谁知刘墉见他下了轿子,立刻跪地行了个大礼。按清廷礼制,同级官员必须以礼相待。和珅自然不敢怠慢,只好极不情愿地跪地回礼。起来时,他为见皇帝特意穿戴的裘皮大衣已经沾满泥巴了。和珅知道刘墉一贯喜欢捉弄自己,今天又着了他的道儿,又急又气,于是跑到乾隆那儿声泪俱下的哭诉一番,不料乾隆竟一笑置之,恼羞成怒的和大人遂只得强自忍耐,拿刘墉无可奈何。

乾隆三十一年(1766),山东、直隶两省大旱,粮食绝收。这年冬,这两省饿殍遍野,惨不忍睹。无奈当时国库乏银,朝廷无法全力拯救饥民。时任内阁学士、吏部侍郎的刘墉与挚友纪昀便想到了富可敌国的和珅,并策划了一出“请君入瓮”的好戏,目的是向大清首富和珅募集赈灾钱款。

数日后,和珅得知刘墉偷偷往山东老家运了二十万两银子,无偿赈济灾民的消息。他兴奋极了,以为彻底扳倒刘墉的机会来了,于是便带着一队人马,在路上截住了刘府的驮车队。和珅指望当场拿赃,赃物在手后告刘墉一个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罪,不想打开箱子一看顿时傻眼了。原来箱子里装的都是鹅卵石,他再次中计,反被刘墉以私自拦截赈灾银两、置数十万灾民死活于不顾的罪名告到了乾隆那里。

在乾隆面前,两人互不相让,唇枪舌剑,吵个不休。刘墉一口咬定箱子里装有二十万两白银,和珅却说都是石头,还连呼“中计” ,乾隆难以裁定,这时,纪晓岚等朝臣纷纷作证,说亲眼见二十万两赈灾银装箱驮运,乾隆为了维护和珅,只得顺水推舟,命和珅速速回府,拿出四十万两白银,交刘墉运往山东、直隶灾区,救民于水火之中。

刘墉巧施妙计,用几箱石头为灾区募得数十万两救命银,无数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百姓得到了救济。刘墉不惧权势,机智多谋,敢于虎口拔牙的义举赢得了朝野之士的交口称赞。和珅却吃了个哑巴亏,赔了夫人又折兵,却无法申辩,于是对刘墉恨之入骨,但却在后来无数次的交锋中始终无法占据上风,对刘墉又恨又怕,却莫可奈何。

嘉庆九年(1804年),刘墉病逝,享年85岁,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 。

刘墉在乾隆朝曾历任翰林庶吉士、太原知府、江宁知府、湖南巡抚、吏部侍郎、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不攀权富贵,刚正不阿,坚持真理,秉持公正,为官清廉著称于世。他的书法造诣极高,人称“浓墨宰相”。为维护公正,他甚至敢拔逆鳞,不惜冒犯上之罪,譬如为让嘉庆帝亲政,他竟敢从太上皇乾隆手中强讨传国玉玺,由此可见其人的秉公任直、骨鲠强项、不畏强权。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铁马冰河wu


刘墉在现实历史中是一个非常刚直不阿的人物,但是在面对和珅这个乾隆朝位高权重的大贪官时,他的刚直不阿却被他隐藏了起来。

历史中,他非常懂得明哲保身的道理,知道自己和和珅对抗就是以卵击石,为了防止遭到和珅的报复,他不敢和和珅爆发太多的冲突,遇到事,就打出一手他原本十分厌恶的太极拳,把事情给推出去。


虽然这些事情与他的本心不合,但他知道,这是自己想要生存的唯一法则。

真实历史中的刘墉

刘墉在电视剧中的形象和和珅一样,都有些被过于丑化。

现实历史中的和珅非常高大帅气、又极度有才华,与电视剧中猥琐矮小的和珅,有着天壤之别。

而现实历史中的刘墉也是如此,他虽然不如和珅帅气,但却有将近1米9的伟岸身高,整个人站起来就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大汉,跟电视剧中那个矮小驼背的老人有着巨大差别。


刘墉的家世非常不凡,他的家中三代以上都是清朝有功名在身的人。

他的父亲更是厉害,在刘墉还没有进入朝廷之前,就已经成为了乾隆手下掌握着巨大权势的朝廷大员,权势地位之重,被民间冠之以了相国的称号。

刘墉能进入朝廷中,就与他的父亲有着莫大关系。

在清朝的科举考试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功名,这个功名就是“恩荫举人”,是清朝专门为一些大臣后代准备的,刘墉在他年轻之时,就凭借着他父亲的关系获得了这个功名,接下来参与到了意义重大的殿试之中。

刘墉早期的官场人生

刘墉虽然是凭借着自己父亲关系获得这个机会的,但却并不意味着他本身没有才华。

在考殿试的时候,他从那全国各地精挑细选出来的众多进士中杀出了一条生路来,考到了第五名。

经历过这一次殿试考试的他,仿佛一条跃过了龙门的鲤鱼,开始平步踏上了自己的青云之路。

他接下来很快高升,被乾隆皇帝授予了一个能非常靠近乾隆皇帝本人的官职。

在那些封建王朝的年代,虽然这个官职听起来不是特别厉害,但正所谓丞相门前七品官,能接近得了皇帝的官职,又有哪个是简单的呢?

不过他的青云之路并没有走得太过于长远,因为他父亲犯错受到乾隆皇帝惩罚的原因,他这位为人子的也受到了相应的惩罚。

他先是被乾隆皇帝降了一个等级,然后第二年就被乾隆皇帝发配出了京城,把他派到了外地去做官。

刘墉开始变得圆滑

刘墉这一发配,就被发配了二十来年的时间。

这二十来年的时间里,他在全国各地做出了很多事情。

他每到一地,都会为当地的百姓们处理冤案、治理过程中给当地百姓们做出很多有力的举措。

他的所作所为百姓们是明明白白看在眼里的,所以他就获得了来自于百姓们的爱戴,甚至一度被人们称之为“刘公”,一度被拿来与宋朝的包拯相提并论。


从这一件事情,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刚直。

不过在他被调回朝廷中后,他的行事风格却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

他开始变得小心谨慎、变得处处圆滑起来,面对棘手的问题,他从来不会迎难直上去解决,而是能推脱就推脱,不能推脱就圆滑地解决。

在现实历史中,电视剧中那般处处与和珅针锋相对的事情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刘墉的生存之道

乾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经为了他这份安然度身事外的事情嫌弃过他。

嘉庆皇帝在刚登基、乾隆皇帝还没有放权的时候,也这样说过他,不过他没有任何改变,仍旧和以往一般圆滑。

一直到了乾隆去世,刘墉才开始展露出了长时间被他隐藏着的刚直,在嘉庆皇帝完全掌握权力后,他成为了帮嘉庆皇帝处理和珅的头号大员,秉公处理起了和珅。

在嘉庆皇帝掌握大权的接下来几年时间中,他也是如此,不再如同以前一般推诿、圆滑,开始做出了很多公正严直的事情出来。

遍观刘墉的这一生,我们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

在能保全自身的时候,他会选择恪守自己的本心,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在立于危墙之下、随时有可能丢掉性命的时候,他则选择了避身世外,既不掺合,也不同流合污,倒也无愧于心。

刘墉在乾隆年间的官职

在乾隆年间,刘墉最高做到过直隶总督、吏部尚书、大学士的位置上。

清朝时期的直隶就是现如今的河北省,因为环绕着京城北京,有着重中之重的地位,这才有了直隶这个名号。

直隶总督是正二品的官职,但因为有着兵部尚书的加衔,所以一般最低都是从一品的品级,是清朝时期最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之一。

而吏部尚书主要掌管着朝廷官员的人事考核,在清朝的六部尚书之中,是权力最为巨大的,有着天官之称。

除此之外,刘墉还在某段时期内被乾隆皇帝授予过大学士的官职。

大学士在清朝是正一品的品级,地位非常尊崇,只不过刘墉后来因为犯了错,被乾隆皇帝罢免了这个官职。

所以说这就是刘墉,我觉得他是一个正直但又不死板的人,从他一生所做出的事情,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特点,至于他在乾隆时期当过最大的官职就是大学士,这是一个在清朝时期品级达到了顶峰的官职。


孤客生


刘墉是身前人臣,身后鬼臣。


刘墉在大众的眼中是“宰相刘罗锅”,是大清王朝的一滚清流,他是清廉之官,颇受百姓的爱戴,但是既然作为满清大臣,自然就拥有臣子们的权谋心术。


自古帝王,上有帝王心术,下有驭下之术。


我们所熟知的“宰相刘罗锅”真的是好官吗?


刘墉出生于康熙年间的一个官宦之家,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无疑给刘墉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不仅如此刘墉的为官之路也显得颇为顺利,在他年轻的时候,利用父亲的裙带关系考中了进士,这其中的缘由可窥一二。(生得好,不如有个好爸爸)


但是刘墉的这个老爸很快就倒霉了,因为乾隆觉得他消极怠战,将他们一家子都扔进了大牢。


在1755年,当时刘墉的老爸刘统勋在巡视的途中,正好新疆地区发生了叛乱,一时间清军独断后撤,形势危急,看着清军这种危急的情况,刘统勋赶紧给乾隆皇帝上书,希望乾隆皇帝能够撤兵,逼其锋芒。


但是,乾隆皇帝不听啊!因为刘统勋的这番话还彻底惹怒了乾隆皇帝,你不是希望消极迎战吗?好!那你给我老老实实的待在监狱中吧,我大清有的是人才,刘墉可能也很纳闷,这乾隆到底是什么鬼?


也许是因为老爸的这件事情,刘墉受到了刺激,开始了自己拍须溜马的为官之路。


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


“鬼臣”刘墉开始出现在大清的舞台上,乾隆皇帝大兴文字狱,杀了不少无辜的人,这其中的参与者和帮手就有咱们所熟知的“宰相刘罗锅”的大手笔。


清朝文字狱中的“闫大镛”案件就是出自刘墉之手,闫大镛因为小事被捕入狱,但是刘墉却借题发挥,将闫大镛置于死地借此来讨得乾隆皇帝的欢心,一向喜欢作诗的闫大镛被刘墉整治的够呛,就是在他的诗中大做文章,最后闫大镛直接被乾隆皇帝下令斩首。


“委蛇其间”这四个字被刘墉运用的淋漓尽致,无以复加。


清朝的每一个大官员,他们往往都精通为官之道,尤其是官宦之家出生的孩子,他们骨子里面那种圆滑也许很多寒门子弟一辈子也学不会,虽然刘墉做过坏事,但是他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中等好官。


之所以用中等好官来形容他,是因为他是“好官”,但也同时是“差官”。


刘墉在担任湖南巡抚的时候,当时的湖南水灾泛滥,但是官员腐败,导致民不聊生。但是这个时候的刘墉开仓济民,帮助这些受灾的老百姓渡过难关,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刘墉就将湖南这块地方管理的井井有条,人们生活富足,安居乐业,在这一点上,他是一名好官。


总的来说,作为一名官员,刘墉的能力是有的,但是官场的圆滑也同样在身上能够体现出来,乾隆皇帝宠爱和珅,他就不是那种专门和和珅较真的人,反而顺着他们的意思,所以在这一点上,刘墉的官场情商是极其的高。


刘墉在乾隆王朝的职位:

刘墉的一生在大是大非的面前,有功也有过,我们评价他不能以民众心中的那个影视形象来对他加以褒贬,而是刘墉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个王朝,那个局势来判断一个人。


所以,刘墉只能说是清朝官员中千千万万中,一个普通的京官,彪炳史册的人并不见得是好人,也并不见得是坏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有功有过才是合理的人,只有有点的话,还说不准没人喜欢这个人呢!


历史总探长


先说职位吧,这个简单。

在乾隆时期,刘墉仕途虽然经过许多波折,数次差点被杀头,但是总体说来,官衔还不差,最高做过直隶总督、吏部尚书。直隶总督是最有权势的外放大员的一种,而吏部尚书更是吏部最高的官员,主宰者众多官员的仕途。


如何评价刘墉呢?应该分四个阶段来说。

一、初出茅庐,努力做官

刚做官的刘墉,应该是很有抱负的,起码一直在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他生在豪门,祖辈都是大清命官,等他高中进士之后,还和父亲一起做官很久。这个阶段的刘墉仕途基本都是顺当的,除了起步阶段,随着父亲一同被下狱,后来一直受到乾隆的看好。

他在各地做知府的时候,为地方百姓办了许多事实,做学政的时候,把考生也治理得井然有序。所以乾隆还曾经写诗勉励过他。


二、宦海沉浮,终至高位

乾隆三十年的时候,他的部下曾经盗用库银,按律他要跟着被杀头。但是刘家世代都是大清重臣,所以乾隆就亲自下令,免去他的死罪,并在不久之后,就调任做了江宁知府。

这个时候的刘墉,经过了一次生死考验,可能是生出了天恩浩荡的感觉,于是心生报国的心思,在任上狠狠地干了几年。因为政绩非常好,所以后来又被调任做了巡抚。他在巡抚的任上继续努力工作,他一面差人治理水患,一面对于各县案情进行梳理,并在后来将一些复杂的案件都一一审讯完毕,惩治了奸佞,充实了国库,当地的百姓再度集体夸他。

在他任左都御史的时候,曾经与和珅一起办案,他亲自前往民间查案,很快就把案情查了个清楚。但是在后来走奏报的时候,和珅却屡屡回护一些官员。此时的刘墉不畏权臣,坚持把自己查到的东西都罗列出来,最后终于让大奸之人受到惩罚。

三、屡次犯错,多次遭到贬谪

之后不久,刘墉被任命为直隶总督等职,权利很大,但与此同时,乾陵还十分信任和珅。刘墉家毕竟世代为官,刘墉不可避免的沾染了一些官场世故,所以此后他屡屡犯错,而且在任上倦怠,不再认真为官。

这些事情被乾隆看在眼里,多次批评刘墉,并将其一贬再贬。但是刘墉却一直没有什么进步,看起来已经成了一个老糊涂鬼,对此乾隆也无可奈何。但是刘墉所犯都是一些不大不小的问题,虽不在显位,但是也没有彻底脱离朝局。

四、积蓄多年,再度出击

乾隆死后,嘉庆继位。开始的几年里,刘墉依旧是老样子,但是在1799年的时候,嘉庆决定彻查和珅一案,他突然再次站起来,将这些年掌握的证据通通罗列出来,最后将和珅彻底查办,一举将这个满清最大的贪污犯给拿下。

此时的刘墉已过八旬,但是在办这件事的时候精神头十足。 在扳倒和珅后不久,刘墉就无疾而终,据说死前的几天里,还在夜间招待客人。


小镇月明


这是我的第一个回答,就来回答关于这位山东老乡的问题吧。

刘墉,刘统勋长子,山东诸城人。一代名臣,老百姓心中的好官。可惜,这么一个人物,其传记在《清史稿·卷三百二 列传八十九》,一共只有388个字。

正式评价:

有清名,工书,有名於时,谥号文清。

根据《清史稿》的这些评价,可以看出刘墉基本上是个清官,书法家,在当时是就很有名。

世代为官

曾祖父是顺治朝进士;祖父是康熙朝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一代名臣,雍正二年进士,历经雍正、乾隆两朝,官至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军机大臣。不过,刘墉的后代,只记载了刘墉的侄子做官,不见其他记载。

宦海沉浮

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工部尚书、尚书房总师傅、直隶总督、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嘉庆四年,加太子少保。年八十五而卒,赠太子太保,祀贤良祠。这期间,有过多次被贬官的经历。起起落落许多次。

刘墉是做过很多官的。

好官,也会犯错误,没有跟和珅对着干

刘墉总体上是一个好官,官声不错。不过,刘墉不是一个看不惯就要上本弹劾的那种人。相反,有时候还是个滑头。乾隆五十四年,以诸皇子师傅久不入书房,降为侍郎衔。作为帝师,却经常不去上课,其实,就是不想参与皇位之争。宁可被降职。

和珅得势之时,刘墉和纪晓岚都不是和珅的死对头。不过,保留了那么一点书生气质,不跟和珅对着干,也没有恭维和珅,这俩倒是关系挺好。嘉庆处理和珅,刘墉倒是处理了和珅及其党羽的相关案件。

并非罗锅

《清史稿》里没有关于刘墉是罗锅的任何记载。可能是晚年岁数大了,背有点驼,嘉庆倒是称刘墉为“刘驼子”,那是刘墉已经是八十左右了。如果刘墉是罗锅,那是有失官体的,能出仕做官,做到高官的概率不高。


总之,刘墉整体上是一位能臣、清官、书法家,是一位官宦子弟,也是一位深谙圆滑处世的官场老臣。


东东历史


刘庸的敢做敢为与他的身世是分不开的。小时听书已知刘庸父是刘统勋,官很大,是相国什么的,(那时弄不懂相国是干什么职务的,只知皇帝比他大而已)。刘庸做江宁职府有两个得力干将陈进·孙安。对刘庸的忠诚和拥戴真可说是铁杆的。此亊是民间艺人书说,历史录记才是真刘庸。

在乾隆朝刘庸官职最高也就是礼部尚书及内阁大学士。

刘庸仕途初始借光其父刘统勋免试保举,直径殿试得进士,可谓青云直上。但其后官职几经起落,流放外地为官二十余载,使得他的处世做事,一改刚正不阿为左右圆通,老奸巨滑型。为自保,不得不如此也。在其晚年被重用时,在审理和申之案时仍旧再现了其当年的大公无私刚正不阿的人之本性。

本人认知,说不到之处,望大家点评指正之,愿洗耳恭听之。


浩贤2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有一句歌词“故事里有好事也有坏事,故事里有多少是是非非”,我觉得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刘墉的一生。刘墉的一生的确很复杂,充满是是非非。他为官正直干练,但在面对大贪官和珅时却装聋作哑不失圆滑;他任学政时,革除时弊,整顿学风,但在乾隆58年任会试主考官时,工作失误阅卷草率;他恪尽职守,勤于政事,但晚年却被嘉庆皇帝指责为办差懒散敷衍了事。真是一言难尽刘宰相啊!



刘墉生于官宦世家,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九年的进士,官至户部广西司员外郎;祖父刘棨是康熙24年的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史载刘棨非常善于应变,这一点刘墉倒是得到了爷爷的真传。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则是雍正二年的进士,是乾隆皇帝股肱之臣。刘墉出生在这么一个一门三进士的家庭,受到了正统良好的教育。虽然因为父亲刘统勋做大官,刘墉不用考试就直接“恩荫”得到举人身份,但刘墉绝不是一个平庸的“官二代”,他是有真才实学的。

乾隆十六年的时候,刘墉考中进士,进入仕途。但好景不长,乾隆二十年的时候,时任陕甘总督的刘统勋在抗击回兵之战中,赞同定西将军永常退守哈密,引起乾隆的震怒。刘统勋和永常被革职回京。后来乾隆帝又对刘统勋从宽免罪,补授他为刑部尚书。刘墉也在此案中受到牵连,从翰林院侍讲降为了翰林院编修。

此后,刘墉由京官空降地方,下到基层历练。他在任安徽学政、江苏学政期间,针对当地学政的混乱状况,切中时弊,大力惩治,收到良好效果,深为乾隆帝嘉许。


乾隆二十七年时,刘墉知太原府。三年后升冀宁道台。次年,阳曲县令段成功贪污案发,刘墉因失察差点也掉了脑袋,赦免后在修书处任行走。

此后,刘墉历任江宁知府、陕西按察使、湖南巡抚等职。在任期间,为官清正、严惩贪官污吏,政绩有口皆碑。

刘墉在地方任职时,严办贪官毫不手软。可是在入京担任左都御史后,对圣眷日隆的贪官和珅却敬而远之,表现出其圆滑的一面。

此后,刘墉历任直隶总督、吏部尚书等职,但工作中纰漏不断。先是泄漏乾隆帝与高官的谈话内容,被拿掉了大学士;又在祭拜文庙时礼数不周被太常寺卿德保参劾;不久又因上书房的师傅们无故缺勤,而作为总师傅的刘墉却不予纠正,于是刘墉又被降为侍郎。


嘉庆即位后,刘墉依然被嘉庆指责为工作懒散。直到在查办和珅一案中,刘墉再现神勇,查明和珅二十条罪状,将和珅绳之以法。此后刘墉继续受到重用,在嘉庆帝离京时,都会命刘墉主持朝政。

嘉庆九年的时候,85岁的刘墉去世。刘墉一生官海几经沉浮,在死后被赠太子太保、入贤良祠,也算是善始善终了。

纵观刘墉的一生,应该说刘墉是一个刚正为民的官员,同时也是个深谙官场之道的官僚。面对强权的和珅,背后有乾隆强大的靠山,他圆滑应对以求自保,以至于工作缩手缩脚、畏首畏尾,受到指责。而乾隆死后,和珅折翼。在嘉庆帝的支持下,刘墉又找回状态,重现神勇。可以这么说,刘墉是刚正的,但不是宁折不弯的,趋利避害还是他的首选。


岁月是一条河流


刘墉之所以被我们熟知,应该得益于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主演是三个实力派演员张国立、王刚和李保田,人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其实三个男人也是一出好戏啊。



刘罗锅与和珅之间斗智斗勇,相互拆台,令人啼笑皆非。和珅心术不正,经常恶搞和捉弄刘罗锅,但每次都被刘罗锅巧妙化解,和珅不仅如意算盘没打响,还经常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看到和珅受到惩罚,观众无不拍手称快!这是一部嬉笑怒骂间,让人感受到人间冷暖和宦海浮沉的好剧。

不过,这都是电视剧的演绎,历史上真实的和珅是个大帅哥,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乾隆皇帝之所以宠幸和珅,他的颜应该也加了不少分吧。可惜的是王刚演技是超一流的,只是颜值稍微弱了点。刘墉其实不是罗锅,他只是有些驼背,天天低头哈腰颈椎出现问题,给人以驼背的错觉,而且他思考问题的时候耳朵也不会动。



其实,刘墉与和珅之间也没有斗智斗勇,反而相处的很融洽。刘墉比和珅大了31岁,和珅发迹的时候,刘墉大部分时间在外地做官。刘墉回到京城后,和珅已是乾隆身边炙手可热的大红人。刘墉宦海浮沉这么多年,深谙官场之道,自然不敢傻了吧唧去招惹和珅。

来看刘墉的生平。



刘墉出生于山东,家世显赫,世代高官,曾祖父是顺治年间进士,祖父是四川布政使,父亲是刘统勋则是乾隆朝名臣。得益于家族优渥的环境,刘墉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后来在父亲的关照下,没参加乡试,直接以恩荫举人的名义参加会试和殿试,考中了进士第二名。

自乾隆二十年后,刘墉一直担任地方官,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当然,他也曾积极贯彻执行乾隆的旨令,查文字狱所涉的禁书,清剿反清复明的白莲教匪徒等等。



乾隆四十一年,刘墉回京被授予内阁学士,同年十月和纪晓岚一起编制《四库全书》,纪晓岚是总编,刘墉是副总编,因功被提拔为户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刘墉升任湖南巡抚。

乾隆四十六年,刘墉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

乾隆四十七年,刘墉奉调入京出任左都御史。

乾隆四十八年,刘墉升任 直隶总督、吏部尚书。

乾隆五十一年,任职玉牒馆副总裁。

乾隆五十二年初,因泄露乾隆谈话内容被免去大学士职务。

乾隆五十四年,因犯错被降为侍郎。

吏部尚书应该是刘墉做的最大的官了!


一半秋色


提起刘墉,大家肯定就会想到这一个清朝历史上著名的驼背宰相刘罗锅。李保田的《宰相刘罗锅》更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电视剧,不管历史考证,刘墉是否驼背大都是在民间流传已久的一个清正廉洁的驼背宰相。刘墉可以说是清朝著名的书法绘画家和出色的官员。

刘勇可以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父亲大学士刘统勋身居要职,实乃肱骨之臣。但是因为他的父亲在军机处任职期间办理军务欠妥。这一不妥当的行为,给刘统勋带来了牢狱之灾,他的儿子刘永也受到了牵连被贬,担任一些基本上没有什么事务的职位。后来刘勇被调到安徽担任学政,当时安徽的贡生监生管理十分混乱,刘墉根据当地的情形,对当地的建设和贡献进行严加看管,并且择优录用,他的方法也得到了上级的十分认可。



刘墉在安徽担任学政期间成绩十分突出,于是就被调任到了江苏继续担任学政。虽然是平调,但是其实也是算一种升职,毕竟当时江苏的重要性要远高于安徽。刘墉不惧当地豪强,丝毫不畏惧当地的派系,惩奸除恶,一系列措施都合理的解决了,当时江苏的决的问题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赞赏。不久就被调到山西太原府当知府,这期间刘墉遇到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坎,因为当时山西的阳曲县令贪污国库银两,作为支付的留用,没有及时发现和上报,被因此而判处死刑。乾隆皇帝赏识他的,才能对他重新发落,才免了他的死罪。


后来刘墉担任了江宁知府,后来又调到京师工作,这时候刘墉开始和和珅有交集。或许很多影视题材和很多通俗小说中的刘墉和和珅的对手戏都是从这里开始汲取智慧的。刘墉被派去协助处理山东巡抚舞弊案,而这个案件的主审就是和珅。在这一个案件中,和珅偏袒当时的布政使国泰,刘墉却如实上报据理力争,最后国泰被依法定罪。在小说《刘公案》中就以这个事件为基础,描述了刘墉与当时的皇妃和珅斗智斗勇的情景,体现了其大智慧,正直的形象。


刘墉最后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正一品官衔,死后被追加为太少太保。刘墉在民间的地位十分高大,经常被人们称为包公再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