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的字真是不知道怎么欣赏,大侠指点个?

天阙867


大众对刘墉的印象,可能更多停留在影视作品中的刘罗锅身上,实际上,身为乾嘉时期的高级官员,他精通经史百家,工诗善对,尤其是书法出众,善用浓墨,被称为“浓墨宰相”。



刘墉书法,初看似圆滑,若团团棉花,细观则骨骼分明,内含刚劲,善用浓墨而不板滞,为使气息流畅,他拉大字距行距,改变布局方式,增强线条的拙味,其书法境界可用“静、淡、清”三字概括。


刘墉的书法韵味醇厚,初从赵孟頫,法魏晋,学钟繇,兼颜真卿、苏轼及各家法帖,中年后更为貌丰骨劲,自成一家。

他与同时期的翁方纲、成亲王、铁保合称“翁刘成铁”,与稍后受汉学影响,追踪汉魏六朝,突破馆阁体束缚的金农、郑板桥等人声气相应。


《东坡游记》是其代表作,其字错落有致,肥腴中见清刚,如太极高手,浑厚中寓轻灵,字字珠玑,精彩绝伦。

顺便说一下,刘墉传世作品中,代笔和赝品较多。特别是,风流的刘罗锅有三姬,能书善画,其书皆能以假乱真。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乾隆十六年(1751年),刘墉因为父亲关系,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当年会试和殿试,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

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病逝,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对颜真卿和米芾的书法有深刻的体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刘墉的书法不但以用墨浓著称,他的用笔也是很“浓”的,这就是题主提问,刘墉的字,为什么是“一坨一坨”的原因。

我们欣赏刘墉的用笔用墨,不要只看“局部”,要从一个字的整体来欣赏。

刘墉的书法之所以得到世人的欣赏,这是有他的艺术机智的。


刘墉的书法我们可以用浓淡生辉,千钧一发来形容。

例如这个对联书法作品,我们选择几个典型的字,来说明这个特点。

例如“山水”二字。

“山”字浓墨重彩,写的很有厚度,而且稳重。


而“水”字中间的竖勾这个笔画,一下就打破了浓墨重彩统治下的僵局,不但给“水”这个单字带来变化和震惊,就是在“山水”二字和下面的“遥看”二字之间,也起到了化平淡为绚烂的神奇之功。

刘墉这种绵里藏针,无声听雷的神奇用笔用墨,就是米芾也可以自叹弗如了。


例如,这个“水”字写得,真如一个窈窕淑女,挑两个比她的腰粗好几倍的大桶,我们觉得她怎么挑得起,但是,她却举重若轻,悠游自得,这不是有一种“千钧一发”之妙吗?

就是以现代视觉审美,我们也为这种大胆的强烈对比感到神奇。

我们再看看“画图”二字的艺术处理。刘墉的用笔用墨,主要就是大胆用笔用墨,但是又以巧妙的机智,让你感到难道我只有大胆就没有细心了?

对联中的“图画”二字,再次机智地体现出刘墉的绵里藏针,声东击西的巧妙用笔结体之妙。


我们首先来看这个“画”字,刘墉的艺术处理是比较罕见的。

他把上面写的既小又细,与下面的既大又粗,写成了鲜明的对比关系。n经过他怎么一比,一个非常有形象感的字就出来了。而且,还不到简单的就此打住,他在写下面“田”字的时候,又把空间再次密聚,与上面的细而疏的关系形成呼应和补充。一个“画”字,画得如此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真的很佩服他不经意之间的“用兵如神”了。

我们在看看对联最后一个字“图”。这个“图”字,即是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也是这一幅对联的最后一个字,加上是一个国字框,所以,刘墉把这个框写得很稳,用墨也很重,似乎变不出什么花样了,但是,艺术永远存在机会,如果找不到机会,就没有艺术了。


我们看,刘墉似乎是胸有成竹地,在框里做文章,他把里面的“各(图)”字,写的行云流水,疏密得当。而且“各(图)”字的上部比较疏下部分比较密,用笔总体比外框用笔细一些,写成了“墙外无色墙里红”的艺术效果。

当然,这幅“烟霞尽入新诗句,山水遥看古画图”的对联,并不是只有“山水”、“图画”这两个字有艺术趣味,而是我们只列举了这四个比较典型的字,来说明刘墉的用笔用墨和结体艺术的,我们只是想举一反三而已,因为要一个一个的去说,实在太不容易了。

刘墉的书法总的特点,就是浓墨重彩之中不乏水墨丹青,排山倒海之势,又不乏细雨清风。

他的字绵里藏针,稳重矜持。有人说,他的字有“肥”、“厚”、“稳”、“浓”的特点。如果我们以这样的眼光去看,恐怕也未必看出刘墉绵里藏针的机智和千钧一发的静中取闹了。

我们上面列举和分析的“山水”、“图画”四个字,就是希望欣赏书法,既要大处着眼,也要细处求精。例如“水”字、“图”字。其实,刘墉的每一个字都安排的非常到位。


千千千里马


著名学者徐北文先生一九六三年曾经对刘墉的书法有如下评论,可做参考。但未有所指之书法真迹可见是一大憾事。

“刘墉为清代杰出之书法家,早年学颜真卿、赵孟頫,后远师晋人,近法董其昌,创为一雍容华贵之独特风格。极善用墨,浓如漆,光如珠,秀美沁人。尤致力於字体行间布局,结构巧丽,醉人心脾。碑学盛行后,人或讥其字为墨猪,实为偏颇之间,不足信也。

此幅作字尚未全部形成其独独风格,结体近颜、赵之间,用笔则纯是晋唐法度,盖为其中年作品。但反而能令学者从中窥其笔法,有路可循。但其晚年佳作火气全无,笔法内含,初学者则较难领会也。此幅结体偶有拘束不当之处,不如其佳品之自在从容,係常品也。”



仲刚51


不懂书法,只觉得其字字凝重浑厚圆润,力透纸背,丝毫不拖泥带水,有惜字如金之感。个人拙见,贻笑大方,见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