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是宋朝一代名將,卻被認定為奸臣,後代為生活只能改姓

熟悉宋朝歷史的朋友一定知道楊家將,那麼奸臣潘仁美大家一定也是非常熟悉。在文學作品中潘仁美嫉妒楊業的功勞,並且對楊家使出了各種手段陷害,讓看客們對這個人恨之入骨。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上,潘仁美應該叫潘美,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而且絕對沒有一門心思陷害忠良,可以說他蒙受了幾百年的冤屈,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潘美。

他本是宋朝一代名將,卻被認定為奸臣,後代為生活只能改姓

潘美和趙匡胤一樣都是柴榮的部下,兩個人帶領兵馬南征北戰打過不少勝仗。後來趙匡胤掌握了軍隊的指揮權,不久被部下擁立為皇帝,潘美這個時候順應時勢的為趙收復了不少將領,得到了趙匡胤的賞識,開始受到重用。在後來趙匡胤平定其他南方反對力量的過程中,潘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為北宋的開國將領。

他本是宋朝一代名將,卻被認定為奸臣,後代為生活只能改姓

潘美這個人打仗是一把好手,喜歡身先士卒在前面衝鋒,所以他的部隊戰鬥力非常強。而且潘美還是個比較看重仁義的人,趙匡胤成功奪得權力後雖然給了柴家後人們一個安穩的生活,但是關注的並不多。潘美可能是對於自己沒有保護柴榮的兒子有些愧疚,於是私下裡對柴家人非常關心,就是在這種庇護下他們才能夠始終安全的生活。

他本是宋朝一代名將,卻被認定為奸臣,後代為生活只能改姓

但是這樣一個有情有義的名將,卻在作家們的筆下成為了一名奸佞小人,整天只知道在皇帝的耳邊說楊家壞話。其中的原因還是和楊業有關,我們都知道楊業原先是北漢將領,後來在敗給宋軍後投降,所以在他的心裡其實一直有些自卑,北宋朝廷的將領們也都對這個降將比較輕視。

他本是宋朝一代名將,卻被認定為奸臣,後代為生活只能改姓

雍熙年間北宋朝廷過於高估了自己的實力,派出三股大軍向北進攻遼國,潘美作為其中一路兵馬的總指揮展現了自己過人的軍事才能,他一路勢如破竹几乎沒有遇到什麼有效地抵抗。但是宋軍另一路遭到大敗選擇撤退,這樣一來潘美也只能放棄進軍原路返回,這個過程中楊業與遼軍交戰時被俘虜,潘美的軍隊卻沒有派出士兵救援,結果導致楊將軍最終丟掉性命。

他本是宋朝一代名將,卻被認定為奸臣,後代為生活只能改姓

按照一直以來的說法,是潘美強迫楊業前去和遼軍戰鬥,後來又因為排擠他不願意出兵幫助,結果導致了這個慘劇。但是仔細研究文獻資料會發現,北宋是一個比較特別的朝代,趙匡胤靠軍事手段登上皇位,所以對手下的將領們非常忌憚,他本人用比較仁慈的方法收回了兵權,但是後來的皇帝們普遍執行了重視文臣輕視武將的做法。

他本是宋朝一代名將,卻被認定為奸臣,後代為生活只能改姓

這樣的結果就是將領統率軍隊出征並不能得到完全的信任,很多事情即便是主將同樣做不了主,當時潘美的軍隊中就有個叫王侁的監軍。這位並不是一員武將,沒有作戰經驗的他居然在這樣一場重要的戰爭中成為監軍,名義上是協助潘美處理事務,很難說他是不是受了朝廷的委派監視軍隊中有沒有異動。

他本是宋朝一代名將,卻被認定為奸臣,後代為生活只能改姓

楊業當時其實提出了一個聲東擊西的可行辦法,如果採納這個意見完全可以戰勝遼軍成功撤退,但是王侁卻對這個方法很不認同,甚至還嘲諷楊業作為一個敗軍之將有什麼資格在這裡指手畫腳。潘美雖然心裡也明白楊業的做法有道理,但是無奈受制於人只能聽從王侁的擺佈。

他本是宋朝一代名將,卻被認定為奸臣,後代為生活只能改姓

結果王侁命令楊業帶兵正面對抗遼軍,自己率領大部隊在後邊接應,然而王侁這個人不僅毫無戰鬥經驗而且上了戰場就嚇得只想逃跑,於是說好的援軍並沒有到來。陷入重圍的楊業只能硬著頭皮抵抗,後來在糧草用完人困馬乏的時候被俘虜,不願意再次投降的他選擇絕食身亡。

他本是宋朝一代名將,卻被認定為奸臣,後代為生活只能改姓

潘美心裡一定也對這個王侁恨之入骨,但是在皇帝都不重視武將的朝代,他能夠做的也只能服從。可能潘美唯一的不足就是在王侁帶領士兵逃跑的時候沒有及時出面阻止,如果他能夠做到這一點,可能楊業就不會被遼軍包圍。後來的文學作品可能只看到了潘美的缺陷,就加上了自己的想象,結果留給我們的就是一個奸詐無比的小人形象。

他本是宋朝一代名將,卻被認定為奸臣,後代為生活只能改姓

潘美作為一個為北宋王朝立下大功的將軍,按理說不會對一個降將楊業有多少成見,在那樣的大環境下楊家也不可能對潘美造成什麼威脅,所以他完全沒必要去費盡心思陷害。文學作品有時候就是這樣,可以把原本的忠義之士描繪成大奸大惡之徒,也能把原本普普通通的人物吹捧成頂天立地的大功臣,蒙受了不白之冤的潘美只能默默地忍受幾百年。據說後來潘家人始終被人們唾罵,沒有辦法的情況下他們只能改掉姓氏低調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