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科學與社會科學最前沿的的交叉融合研究

這是一套關於

神經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交融的叢書

如神經科學與哲學、經濟學、美學

倫理學、宗教學、管理學、法學、政治學

的跨學科研究

展現神經科學對社會和社會科學

諸研究的廣泛影響

這套叢書的著譯者

均為各個學科領域知名學者

該叢書是由

浙江大學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CSLC)

浙江大學物理系交叉學科實驗室

浙江大學神經管理學實驗室

浙江大學跨學科社會科學研究中心(ICSS)

等機構聯合推出

目前該叢書第一輯八冊已經全部出版

神经科学与社会科学最前沿的的交叉融合研究

《靈魂之塵》

意識的魔法

《對話意識》

學界翹楚對腦、自由意志以及人性的思考

《神經經濟學分析基礎》

《審美的腦》

《信任腦》

來自神經科學的道德認識

《看不見的視力》

對有意識和無意識視覺的探索

《心智、大腦與法律》

法律神經科學的概念基礎

《腦功能成像及在人文社會科學中的應用》

原價592元

哲園獨家套裝特惠價

460元

部分書籍目錄

神經經濟學分析基礎

保羅·W.格萊姆齊是一位*的神經科學家,他還是一位勇敢的跨學科探索者。在《神經經濟學分析基礎(精)》一書中,他以現代神經科學、經濟學和心理學為參照點,探討了把所有這三個學科領域綜合起來的價值,並奠定了將它們融合為神經經濟學之道路的基礎。本書為神經經濟學這個激動人心的新學科制定了標準。

保羅·W.格萊姆齊,紐約大學教授,紐約大學神經經濟學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神經科學、經濟學與心理學。著有《決策、不確定性和大腦》,主編《神經經濟學:決策與大腦》等。

目 錄

導論 為什麼是神經經濟學?

問題的提出

哲學基礎

應用神經經濟學

本書結構

第一篇 來自神經經濟學的挑戰

第一章 站在新時代的門檻上

理解行為

經濟學家的答案

心理學家的答案

生物學家的答案

我們已經站在突破的門檻上了嗎?

第二章 各學科融合的認識論限制

未來的神經經濟學面臨的“形而上學”的限制

現代還原主義的起源

我們能夠還原到什麼程度?

湧現屬性與反還原主義

綜合的障礙和益處

跨學科理論修正和還原的一個範例

跨越門檻

第三章 經濟學中的“自然類”:理解經濟學思想的抽象和美感

古典經濟學的決策模型

伯努利的貢獻

參數的問題

新古典主義革命:現代經濟思想的工具和美學特徵的確定

保羅·薩繆爾森

顯示偏好的一般化公理

理解經濟“理性”

公理體系:根據顯示偏好的一般化公理建構的“世界”

顯示偏好弱公理和顯示偏好的一般化公理這類工具的侷限性

加入一些公理:邁向一個更豐富的期望效用理論

期望效用定理

結論

第四章 通過心理學,在經濟學中理解大腦

在黑暗中摸索:一個寓言

這個例子值得認真對待:暗視覺的心理物理學

“暗感知”

還原:從感知到視紫紅質

恩斯特·韋伯與現代心理物理學的誕生

古斯塔夫·費希納的貢獻

S.S.史蒂文斯

信號檢測理論

隨機效用模型

成功的“甜蜜”

第五章 行為經濟學:突破傳統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模型的限制

阿萊悖論

埃爾斯伯格悖論

稟賦效應

卡尼曼和特維斯基:面對損失時的追求風險的偏好

前景理論在經驗上的侷限性

前景理論在理論上的侷限性

邁向跨學科綜合:第四條道路

第六章 是因為,而不是“似乎”

米爾頓·弗裡德曼

一個例子

對弗裡德曼的一個回應

探尋經濟學的“硬理論”

結論

第二篇 選擇機制

第七章 神經生物學的“自然類”:理解神經生物學思想中的抽象

人類大腦的感覺系統

靈長類動物大腦的運動系統

眼動

身體動作

結論

第八章 “硬”的期望效用理論與標準模型的雛形

“硬”的期望效用理論:一個簡單的理論

將感覺與反應聯繫起來

一些問題及其答案

結論

第九章 隨機性以及效用與選擇的分離

第一目標

第二目標

通過機制將主觀價值與行動鏈接起來

“Argmax運算”的“神經實現”

理解神經科學中的“另類”模型

小結

隨機性,本地相關以及“硬”的期望效用理論的一個嚴重缺陷

結論與含義

第十章 神經隨機性的意義與關於選擇的行為模型的皮質表徵

期望主觀價值和隨機選擇

神經隨機性與行為隨機性

相對主觀價值

皮質標準化

選擇與“皮質理論”

相對期望主觀價值的經驗測度

第十一章 本篇結論:融合選擇機制

選擇機制小結

行動中的選擇機制

“硬”的期望效用理論、“硬”的隨機期望效用理論與相對期望主觀價值

超越眼動系統和猴子決策

我們不是用眼睛進行選擇的,但是……

我們不是猴子,但是……

可是,猴子選擇的只是動作……

結論

第三篇 估價

第十二章 價值問題

心理物理學:“多少”?

“參照點”的漂移導致絕對價值無法恢復

編碼函數對相對價值的轉換

經濟學:邊際效用與“有多好”的問題

背景與選擇:什麼時候甚至連行為數據也會“寵愛”一個非常“好”的理論

行為層面的參照依賴

在“硬”的理論中如何直面參照依賴

儘量減少損害:處理參照依賴的新古典主義方法

參照點在一個“硬”的理論中意味著什麼

第十三章 多巴胺能神經元:我們如何學習和存儲價值

對多巴胺和大腦估價系統的解剖分析

強化學習理論

多巴胺的生理機能與關於多巴胺的理論

多巴胺的生物物理學分析

結論

第十四章 在大腦前部定位和構造主觀價值

內側前額葉皮質和紋狀體:主觀價值的“首都”

價值的構造

結論

第十五章 超越新古典主義:行為神經經濟學

選擇集的編輯與期望主觀價值的符號化傳達

期望主觀價值的符號化傳達

結論

第四篇 總結和結論

第十六章 神經經濟學模型基礎

與主觀價值相關的信號

與學習相關的信號

在理論模型中的變量與神經活動之間建立聯繫

規範神經經濟學

結論

第十七章 結論

總結

若干懸而未決的問題

若干規範性問題

最後的結語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

譯後記

對話意識:學界翹楚對腦、自由意志以及人性的思考

在《對話意識(學界翹楚對腦自由意志以及人性的思考)》一書中,作者蘇珊·布萊克摩爾採訪了當代意識研究領域*著名的研究者,共同討論了一系列關於意識的論題,特別是意識的本質以及如果理解人類心靈。與以往相關著作不同的是,本書中的研究者大都是通過神經科學的方法來探討意識問題的,並使得本書內容富有洞見、令人鼓舞。

內容簡介

意識問題是什麼?意識是與腦分離的東西嗎?我們都會變成屍嗎?我們有自由意志嗎?我們是否能無自由意志而生活?意識的演化有理由嗎?蘇珊·布萊克摩爾著的這本《對話意識(學界翹楚對腦自由意志以及人性的思考)》記錄了蘇姍·布萊克摩爾與20多位世界一流的哲學家和神經系統科學家之間生動而迷人的對話,展現了對話者究竟如何思考心智、腦和意識,顯示出這些有影響力的思想家與眾不同的個性和風格,並且揭示出他們的學說和信念中大量極為迷人的細節。本書堪稱是世界上最傑出的學者對如何思考“人類存在”這一深刻問題給出的一個靈活、可讀和深入淺出的導論。

蘇珊·布萊克摩爾,英國自由撰稿人,最初在牛津大學攻讀心理學和生理學的學位,之後在薩里大學完成了超心理學的博士學位。她的研究興趣包括意識、演化理論和米姆理論(memetics)。蘇珊也進行禪修。她的早期著作包括《米姆機器》、《意識導論》和《意識簡論》。

目 錄

致謝

導言

伯納德·巴爾斯(Bernard Baars)

內德·布洛克(Ned Block)

大衛·查默斯(Davaid Chalmers)

帕特里夏&保羅·丘奇蘭德(Patricia and Paul Churchland)

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

丹尼爾·丹尼特(Daniel Dennett)

蘇珊·格林菲爾德(Susan Greenfield)

理查德·格雷戈裡(Richard Gregory)

斯圖爾特·哈梅羅夫(Stuart Hameroff)

克里斯托弗·科赫(Christof Koch)

斯蒂芬·拉伯奇(Stephen LaBerge)

托馬斯·梅青格爾(Thomas Metzinger)

凱文·歐里根(Kevin O’Regan)

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

維拉亞納·拉馬錢德蘭(Vilayanur Ramachandran)

約翰·塞爾(John Searle)

佩特拉·施特里希(Petra Stoerig)

弗朗西斯科·瓦雷拉(Francisco Varela)

馬克斯·威爾曼斯(Max Velmans)

丹尼爾·韋格納(Daniel Wegner)

術語表

索引

譯後記

信任腦:來自神經科學的道德認識

在帕特里夏·S.丘奇蘭德著唐孝威、羅衛東主編袁鎣、安暉譯的《信任腦(來自神經科學的道德認識)(精)/神經科學與社會叢書》一書中,神經哲學的開拓者帕特里夏-丘奇蘭德提出道德源自腦的生物學依據。腦經由演化而形成的結構、過程和化學使得人類傾向於不僅要為自我保存,而且要為擴展的自我——開始是後代,然後是配偶,再次是親屬,等等——的福祉而努力。分離和排斥會造成痛苦,而陪伴則會產生快樂;為了回應這些感受,腦會調整它們的迴路以適應地方習俗。如此一來,關心得以分配,良心得以塑造,道德直覺得以點滴滲透。丘奇蘭德這一分析建立起一種具有煽動性的道德譜系,讓我們重新評估在解釋道德的基礎時宗教、*法則和純粹理性所獲得的優先性。對是什麼真正使得我們有道德這個問題,《信任腦》給出了一個重要的新解釋,它挑戰了我們去重新思考我們*為珍視的一些價值的起源。

帕特里夏·S.丘奇蘭德,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榮休哲學教授,以及索爾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的兼職教授,其在神經哲學與心智哲學方面貢獻卓著。她的書包括《腦智》(Brain-Wise)、《神經哲學》(Neurophilosophy)等。1991年,她榮獲麥克·阿瑟獎。

目 錄

1.導論

2.基於腦的價值

3.關心與關心對象

3.1 家庭價值:歸屬與期待歸屬

3.2 配偶依戀

3.3 除了催產素還有什麼?

3.4 雄性養育

3.5 依附和道德有何關係?

4.合作與信任

4.1 哺乳動物中的合作究竟是什麼?

4.2 哺乳動物中的合作:幾個例子

4.2 信任與催產素:它對人類有什麼影響?

4.3 懲罰與合作

4.4 社會張力對合作的影響

4.5 演化與人類合作

5.網絡化:基因、腦和行為

5.1 基因網絡

5.2 與生俱來的道德原則和與生俱來的道德基??

5.3 喬納森·海特與道德基??

6.社會生活的技能

6.1 社會知識、社會學習和社會決策

6.2 學習社會技能

6.3 良心養成

6.4 把心智狀態歸因於自我和他人

6.5 鏡像神經元和心智歸因(心智理論)

6.6 人、意圖與鏡像神經元

6.7 鏡像反應和共情

6.8 模仿和“鏡像神經元”

6.8 心智理論、自閉症和鏡像神經元

6.9 模仿、無意識模仿和社交能力

7.並非作為規則

7.1 康德和他的絕對命令

7.2 後果論和功利最大化

7.3 有關規則運用的事實

7.4 規範性與道德上的“應當”

7.5 自然主義謬誤

8.宗教與道德

8.1 良心和道德

8.2 道德與宗教

8.3 這是否意味著道德是一種錯覺?

8.4 道德、信任以及文化生態位建構

註釋

1.導論

2.基於腦的價值

3.關心與關心對象

4.合作與信任

5.網絡化:基因、腦和行為

6.社會生活的技能

7.並非作為規則

8.宗教與道德

參考文獻

索引

致謝

審美的腦:從演化角度闡釋人類對美與藝術的追求

內容簡介

神經美學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旨在從神經科學的角度瞭解藝術與美,研究人類審美的神經基礎和進化原理。《審判的腦(從演化角度闡釋人類對美與藝術的追求)(精)》作者安簡·查特吉是神經美學領域的專家之一,富有創見。本書通過神經科學和進化心理學的雙重視角,關注美、快樂和藝術三個令人感興趣的主題。作者引導讀者穿越廣泛的話題,從面孔、身體和景觀的視覺感受,到人類如何享受食物、性和金錢,以及古代藝術和現代藝術的比較和分析。本書是對神經美學這一前沿領域的好介紹,它不僅從認知神經科學的視角描述人類的審美是如何進行的,同時也透過進化心理學的視角解釋了人類為什麼會有審美心理機制。多重理論視角和證據的綜合,奇妙地呈現出了我們這個時代對審美現象的科學理解。

目 錄

導論

第一部分 美

第1章 何謂美

第2章 迷人的面孔

第3章 面孔美的測量標準

第4章 身體美

第5章 腦的運作機制

第6章 腦對美的反應

第7章 美的演化

第8章 風景美

第9章 數字美

第10章 美的非邏輯性

第二部分 快樂

第1章 何謂快樂

第2章 食物

第3章 性

第4章 錢

第5章 喜歡、想要與學習

第6章 快樂的邏輯性

第三部分 藝術

第1章 何謂藝術

第2章 生物學視角與文化視角下的藝術

第3章 描述性科學視角下的藝術

第4章 實驗性科學視角下的藝術

第5章 概念藝術

第6章 藝術的起源

第7章 演化的心智

第8章 演化的藝術

第9章 藝術是孔雀的尾巴抑或是孟加拉雀的鳴叫

第10章 藝術是一種意外收穫

致謝

推薦書目

參考文獻

索引

靈魂之塵:意識的魔法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尼古拉斯·漢弗萊(Nicholas Humphrey)是著名的心理學家,憑其對人類智力和意識的進化的研究而聞名。在本書中,他提出了一個驚人的新理論——“靈魂之塵”。他認為,意識只不過是我們頭部中大舞臺的一個神秘魔術表演。這場自制的表演為我們點亮了世界,讓我們感到特殊和超越。由此,意識為靈性鋪平了道路。

“靈魂之塵”的情節引人入勝,閱讀起來十分愉悅,靈魂之塵為*深刻的問題提供了答案,它與困惑我們所有人的“意識的難問題”相吻合——對死亡的恐懼,生命該如何生活。在神經科學和進化論中,這是一本毫不妥協但鼓舞人心的書,它絕不會失去意識的威嚴與神秘。

看不見的視力:對有意識和無意識視覺的探索

視覺,在對我們心智生活的支配上遠勝過其他感覺。我們的視覺體驗如此豐富和細緻,以至於我們很很難把主觀世界與真實事物區分開來。梅爾文·古德爾、大衛·米爾納在《看不見的視力(對有意識和無意識視覺的探索)(精)》這本書中指出,對世界的視覺體驗並非我們視覺能力的一切,相反,發生在我們視覺中一些*重要的事情,根本沒有進入意識。古德爾和米爾納提出了一個視覺的“雙流”理論。她們推斷人的視覺系統內部存在著兩個準獨立系統,一個是負責知覺視覺加工的腹側流,一個是負責行動視覺加工的背側流;前者能形成有意識的視覺體驗,而後者能引導行為但通常是無意識的,並且每個側流都可以相對獨立地行使自己的功能。儘管如此,在實際生活中,這兩個視覺加工流卻必須協同工作才能使個體產生適應行為,而且腹側流的終極意義也在於使個體形成恰當的行動,只是它較為間接的行使這個功能。

目 錄

1.一起悲慘的事故

看不出形狀的視覺

視覺失認症

小結

擴展閱讀

2.看不到但做得到

郵箱測試

抓取尺寸

抓握形狀

四處走動

她是如何做到的?

小結

擴展閱讀

3.當行動視覺失敗時

巴林特綜合徵

視覺共濟失調症哪裡出了錯王

與視覺共濟失調症相關的其他困難

小結

擴展閱讀

4.視覺的起源:從模塊到模型

視覺的起源

知覺視覺

行動視覺

視力點:靈長皮層中的兩個視覺流

只讓一個側流工作

在腦上監測神經元

雙路徑導向何處?

小結

擴展閱讀

5.流中流

腦損傷如何影響我們的知覺?

透視腦的內部

人腦內的“可逆損傷”

運動視覺:一個特例

視覺指導行動的建構模塊

小結

擴展閱讀

6.有意識視覺和無意識視覺的解剖學

視覺共濟失調症和視覺形狀失認症的神經成像

視覺共濟失調症患者不是迪伊的鏡像

“盲視”

小結

擴展閱讀

7.我們為何需要兩套系統?

腦內有一個觀看電視的模塊?

時間和觀察者

基於場景的參照系相對於以自我為中心的參照系

小結

8.兩套系統如何工作?

視覺錯覺

所有錯覺都是一樣的嗎?

背側流如何計算尺寸和距離?

腹側流如何建構我們的視覺世界?

9.總 結

把想法付諸行動

自上而下的動作控制

動作的語義

腹側流也是一個視覺運動系統嗎?

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視覺

尋找腦活動與意識之間的相關性

引導我們行動的視覺加工真的是無意識的嗎?

小結

10.後記:迪伊此後25年的生活

小結

索引

譯後記

腦功能成像及在人文社會科學中的應用

人腦由自然界中*複雜的物質構成,腦功能是自然界中*複雜的運動形式。腦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和深遠的哲學意義,揭示腦的工作原理是當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哲學面臨的共同挑戰。要認識腦,必須探測腦和研究腦,特別是在實驗上無損傷地、實時地測量和研究腦高級活動時腦內發生的變化。

唐孝威、包尚聯、高家紅主編的《腦功能成像及在人文社會科學中的應用》介紹了*腦功能成像技術原理及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應用,以便相關學科的研究人員更好地瞭解和利用這些技術,推進腦領域的實驗研究和科

原價592元

哲園獨家套裝特惠價

460元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