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的小鎮,在歷史裡沉睡,金澤古鎮大上海最後一塊“靜土”

好久沒去金澤古鎮了,其實,5月份才剛剛去過,又開始想它了。於是,趁著天好,又到金澤古鎮逛了一圈,徜徉在江南水鄉的古橋間,那份寧靜與滿足,是難以用言語所描述的。一條金溪路將古鎮分成南北兩塊,再次來到金澤古鎮,這次選擇了逛古鎮北片。

安靜的小鎮,在歷史裡沉睡,金澤古鎮大上海最後一塊“靜土”

從滬青平公路左轉,沿金溪路一直走到金溪橋後左轉,這條小河是古鎮的精華,河兩岸的兩條老街分別為上塘街和下塘街。

安靜的小鎮,在歷史裡沉睡,金澤古鎮大上海最後一塊“靜土”

上塘街214號 “狀元古樓”,遠近聞名的茶樓。據《金澤小志》記載,金澤歷代進士名錄裡,僅以明代為例,單楊舍即出了4名進士,即楊道亨、楊銓、楊繼禮、楊汝成。舉人更多,明清兩朝,從楊舍走出來的文、武舉人總共有23人。至於文苑人士及雜途仕官者,屬於村中楊姓人家的就更多,達21人!故楊舍村在古時是聞名江南的狀元村。楊舍村即是現在澱山湖風景區的大觀園。

安靜的小鎮,在歷史裡沉睡,金澤古鎮大上海最後一塊“靜土”

狀元古樓內場景,登樓察看,茶桌已然變成了麻將臺。老闆娘問“喝茶嗎?”,儘管還能喝茶,但古老茶館的影子全無。

安靜的小鎮,在歷史裡沉睡,金澤古鎮大上海最後一塊“靜土”

早上是茶館,下午是麻將室,站在石橋上,就能聽到古樓裡傳出的麻將聲和說話聲。

安靜的小鎮,在歷史裡沉睡,金澤古鎮大上海最後一塊“靜土”

當地的百姓常在忙完生計之餘,來此喝茶聊天,更有文人墨客,泡一壺清茶,坐在臨水的一角看書、下棋,成為金澤狀元文化的一道別致風景。

安靜的小鎮,在歷史裡沉睡,金澤古鎮大上海最後一塊“靜土”

古樓邊有一座塔匯橋,橫跨北勝浜,跟天王閣橋隔河相望。始建年代無考,明嘉靖年間重建。橋系單孔石樑橋,橋因幾經修建,現如今已變成水泥石板橋。橋石材看已較新,已無古味。但其歷史上是水路交通的樞紐而曾盛極一時……此橋的橋名來歷,有一段史話,據《金澤小志》記載:清乾隆三十二年,即1767年春,地方疏浚市河,要開深塔匯橋之河,民工們在水底深處,發現巨樁無數,木樁年代已久,排列整齊,據名匠驗測,這是古塔的塔基,又據金澤老人分析,這木樁是古塔所在地。這塔匯橋之橋名,就由此而來。

安靜的小鎮,在歷史裡沉睡,金澤古鎮大上海最後一塊“靜土”

橋下的北勝浜波光粼粼,二岸是白牆黑瓦的民居,一股江南水鄉的古樸風味迎面撲來。

安靜的小鎮,在歷史裡沉睡,金澤古鎮大上海最後一塊“靜土”

茶樓邊上的一家理髮店,主人忙裡偷閒打個盹,寵物狗警惕地看護著店鋪。

安靜的小鎮,在歷史裡沉睡,金澤古鎮大上海最後一塊“靜土”

金澤古鎮的老房子不是太有特色,而且多數都被重新粉刷過,但是這裡的橋真的非常有特色,形態各異,各具風格。

安靜的小鎮,在歷史裡沉睡,金澤古鎮大上海最後一塊“靜土”

用石塊砌成供人洗滌或泊船的埠頭,有些年頭了,這臨水臺階還是不可移動文物,已經成為區文物保護單位。

安靜的小鎮,在歷史裡沉睡,金澤古鎮大上海最後一塊“靜土”

可以說金澤古鎮是個世外桃源,因為遠離市區,還未被開發,遊人又不多。而且有原住民居住,非常有生活氣息,人煙稀少,很安靜,適合靜心漫步。

安靜的小鎮,在歷史裡沉睡,金澤古鎮大上海最後一塊“靜土”

原住民還是習慣在河裡洗刷東西。

安靜的小鎮,在歷史裡沉睡,金澤古鎮大上海最後一塊“靜土”

北勝浜街,這裡沒有江南水鄉名鎮遊人如織的景象,沒有喧囂,沒有滿大街大同小異的古鎮特產,沒有專賣店,沒有吆喝聲,沒有掛遍大江南北的大紅燈籠。和朱家角相比,金澤安靜得有些離譜,平日幾乎看不到一個都市遊客,因此民風淳樸。

安靜的小鎮,在歷史裡沉睡,金澤古鎮大上海最後一塊“靜土”

上塘街,是一條老街,街邊的住戶多是老人,很安靜。這裡的人們也習慣在街上小憩閒聊。

安靜的小鎮,在歷史裡沉睡,金澤古鎮大上海最後一塊“靜土”

萬安橋,青浦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鎮北市梢,單孔石拱橋,橋面呈弧形,橋長29米,寬2.6米,高5.5米,拱跨10.2米,拱高4.8米,此橋與鎮南普濟橋造型、結構、用石基本相同,同跨一河,故稱姐妹橋。

安靜的小鎮,在歷史裡沉睡,金澤古鎮大上海最後一塊“靜土”

金澤古鎮成了大上海最後一塊“靜土”。不像上海其他的水鄉古鎮,金澤的河道里並沒有擁堵不堪搶著做生意的遊船,有的只是來往的漁船,看上去就讓人心情舒暢。

安靜的小鎮,在歷史裡沉睡,金澤古鎮大上海最後一塊“靜土”

站在橋上展望著兩邊的景色

安靜的小鎮,在歷史裡沉睡,金澤古鎮大上海最後一塊“靜土”

市河的兩岸分別是“上塘街”和“下塘街”,古鎮保留了典型的“兩街夾一河”的格局。

安靜的小鎮,在歷史裡沉睡,金澤古鎮大上海最後一塊“靜土”

林老橋,青浦區文物保護單位。青浦區文物保護單位,據《金澤小志》記述,此橋是一位叫林青的老人出資所建,為紀念這位老人,故稱該橋為林老橋。林青,元代金澤人,官至宣慰使,好學多智,為人謙恭,家多藏書,對金澤的造橋、建廟,傾囊而為,對建鎮作過重大貢獻,重建楊爺廟,重修萬安橋,他親筆作詞,題寫碑文。

安靜的小鎮,在歷史裡沉睡,金澤古鎮大上海最後一塊“靜土”

林老橋在金澤鎮北首,是單孔石拱橋,橋北對著關帝廟,故又名關帝橋,建於元代(1264~1294年),明、清兩代作過重修,故橋身保養較好。橋長24米,橋高4米半。因年久,橋面青石十分光滑,顯得古樸典雅。

安靜的小鎮,在歷史裡沉睡,金澤古鎮大上海最後一塊“靜土”

多數人不知道!上海居然藏在如此原生態的古鎮,原生態的平民生活,古鎮由於未被開發,民俗民風保存得非常完好!

安靜的小鎮,在歷史裡沉睡,金澤古鎮大上海最後一塊“靜土”

枕河而居的人家

安靜的小鎮,在歷史裡沉睡,金澤古鎮大上海最後一塊“靜土”

下塘街許家廳,青浦區文物保護單位。以下是摘自牌上的介紹:

屋舍高大,由東向西佈局,前有市河,建河埠、廣場,造平屋、堆實物,有男傭居室,河埠後面是長街,正門高大,共六進建築。第一進為牆門屋;第二進是天進;有花卉磚雕,過天井是茶廳;第三進是儀門,屋簷下有“春華秋實”四個大字,旁有備弄,以便女眷進出;第四進又是天井,過天井是大廳,大廳寬敞;第五進為樓廳,是主人居室等;第六進為廚房、餐廳等;第六進後面是花園,由小橋過小河,為許宅花園,祖先墓地。

安靜的小鎮,在歷史裡沉睡,金澤古鎮大上海最後一塊“靜土”

許家廳應該是比較大的古屋建築。從門口看去也有好幾進,裡面還有居民住著,不好貿然進入。但沿著過道兩旁舊物堆滿,一片雜亂無章。

安靜的小鎮,在歷史裡沉睡,金澤古鎮大上海最後一塊“靜土”

天皇閣橋,也稱天王橋,青浦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下塘街,與上塘街的塔匯橋遙遙相對。因橋北堍有天王廟,即以廟名為橋名。始建於明代,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重建,橋為三孔石拱橋,長22.2米,寬2.8米,中孔拱跨6.8米,拱高4米。兩邊孔拱跨4米,高1.8米。天皇閣橋橋身高大,僅次與朱家角的放生橋,是江南少有的三孔連拱石橋。

安靜的小鎮,在歷史裡沉睡,金澤古鎮大上海最後一塊“靜土”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座城市最吸引我的,從來不是歷史名勝或者商業中心,而是菜市場。”所以,我每次來金澤古鎮,臨走時,都會來這裡的菜市場逛逛,順便帶點新鮮的水產、蔬菜回去。

安靜的小鎮,在歷史裡沉睡,金澤古鎮大上海最後一塊“靜土”

一塊錢一隻的草雞蛋,兩塊五一斤的毛豆,三塊五一斤的茭白,五塊一斤的螺螄……在這裡,蔬菜都是本地農民自留地裡種的,生鮮水產類都是漁民從澱山湖裡捕來的,特別新鮮。

安靜的小鎮,在歷史裡沉睡,金澤古鎮大上海最後一塊“靜土”

菜市場雖然嘈雜,但卻也始終保持著井然有序。

安靜的小鎮,在歷史裡沉睡,金澤古鎮大上海最後一塊“靜土”

生活味、人情味十足的菜市場,不僅是很多人過日子的一個重要去處,也成為不少地方充滿吸引力的一道民生風景。下次來金澤,別忘了去逛逛菜市場!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