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 水碼頭,旱碼頭|記憶中的金口古鎮


#古鎮# 水碼頭,旱碼頭|記憶中的金口古鎮

金口槐山磯之石駁岸

與嶽州城陵磯,嘉魚簰洲灣類似,金口是長江邊上的古老小鎮。

城陵磯的名氣,是洪水的印記襯出來的,那裡有個名震九州的水文站。簰洲為國人所知,是1998年那場滅頂之災。金口有赤磯山三國古戰場的箭簇弓弩揚威,還有民國期間建造的全國聞名的金水閘(閘名乃蔣公題寫),現今又以“中山艦”蒙難地及其打撈修復之所令國人心馳神往。

槐山磯,石駁岸。建於明嘉靖年間,迄今近500年,為萬里長江僅存的石質駁岸,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鎮# 水碼頭,旱碼頭|記憶中的金口古鎮

#古鎮# 水碼頭,旱碼頭|記憶中的金口古鎮

民國時期興建的金水閘

金口隸屬武昌縣,現為武漢市江夏區,江夏之謂乃三國時期之名諱,算是復古啦。

記憶中的金口,蠻小:南北沿江一條街,長不過裡許,東邊一條街亦長不到半里,在西街口拱成一個“T形”。因西街的盡頭是江岸碼頭,這條街短得沒資格叫街。日本鬼子飛機丟炸彈轟炸“中山艦”那年月,金口鎮居民大抵不足三千人。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我們幾個十二、三歲鄉里伢挑柴賣把子,走十五里路歪歪倒倒擁進古鎮時,卻感覺人滿為患了:挑著擔子沿街叫賣,在二、三米寬的巷道擠來擠去,蠻費勁。當然,我指的是早市,金口是水碼頭,有班船直達漢口的四官殿,六十里水路,那時的票價是人民幣四毛錢。班船是兩層樓的那種,樓上樓下有一排排長靠背椅,一次可裝幾百、千把人。

#古鎮# 水碼頭,旱碼頭|記憶中的金口古鎮

昔日金口

#古鎮# 水碼頭,旱碼頭|記憶中的金口古鎮

今朝金口碼頭

#古鎮# 水碼頭,旱碼頭|記憶中的金口古鎮

今朝金口鎮

金口當然也有旱碼頭,有來往班車路過,省裡的長途車通嘉魚,縣內的由縣城紙坊往返。

記憶中的金口,是破舊不堪的。由農村的土路步入狹窄的東街,如遇陰雨天必須趟一截泥巴路,這是城鄉過渡帶,村夫村婦腳上的泥土滲在青條石鋪成的路縫裡,久了,便攪成熟泥,令人不堪入目。東街的中段,有家“高坡子”水泥牆房子,叫土產日雜商店,是最高的建築,四層樓。它的旁邊是頗有聲名的金口劇場,門樓很舊,也矮,劇場也只能容納五六百人,座椅也是高靠背的條形,舞臺也小得可憐,最突出的特點只有兩個字:暗、髒。當然,這一點也不妨礙我們小伢子逃票看戲看電影,假如偶爾上街能趕場的話。

#古鎮# 水碼頭,旱碼頭|記憶中的金口古鎮

昔日劇院,今朝仍是戲臺

#古鎮# 水碼頭,旱碼頭|記憶中的金口古鎮

從“高坡子”再往西街口,左邊轉角是一家最熱鬧的百貨商店,由於處在拐角位置,房子便呈孤型狀,上下兩層,無論早晚,這裡都人頭攢動,鬧熱非凡。六十年代初,無論東街、西街、南街、北街、所有店鋪的門全都是木頭的,而且是屬於頂凹下凸、門板與門板相嵌,人卻在門後拿一根方木橫著當栓使用,看店鋪開張或打烊,這開門和關門的操作,就曉得金口鎮很古老很古老了。


#古鎮# 水碼頭,旱碼頭|記憶中的金口古鎮

古鎮遺痕:石板路

小時候印象最深的是在金口鎮的十多個舊書攤上看“小人書”。家裡窮,祖輩人不讀書,子孫們除卻課本別無其它,我的一點古典文學知識,大抵都是從這裡的書推上獲取的。書推上買書的人少,大都是在一排排夾掛牆頭的“三國”、“水滸”、“西遊記”、“隋唐演義”、“紅樓夢”、“西廂記”等系列連環畫裡選出一兩本,然後往條形木凳上一坐,先看,看完了按厚薄給推主二分或一分錢。我那時與小夥伴一起,幾乎每個星期天都挑柴到金口來叫賣,三四十斤換得五六毛錢。飯可以不吃或少吃,小人書是必看的。看小人書上癮,你看了之一之二,豈能不看之三之四?實在沒空在此久呆,就乘推主不注意,偷偷地將另一本書藏在胸內,坐在凳子上看完一本便掏一分錢走人。回家後躺在床上,手捧精美的連環畫,我好得意喲:做偷書賊,看來並不難!

#古鎮# 水碼頭,旱碼頭|記憶中的金口古鎮

古鎮破舊老街

小時候去金口叫“上街”,聽金口人講話,尤其是聽吵架,看熱鬧,是挺好玩的。金口人平常講話抑揚頓挫,帶很長的拖音,像唱歌,吵起架罵起人來,個個怒目圓瞪,手舞足蹈,嘴巴張合的頻率之高,髒話醜話的遣詞造句之妙,令圍觀者賞心悅目。

其實,吵和罵“冤家”多,真打起來的,絕少。金口人女性溫柔,長得也水靈,男性卻多缺乏陽剛之氣,打架,怎麼可以呢?金口話是獨具特色的,既非武漢腔,也不是紙坊話,更不是嘉魚簰洲的語系。想來,它應屬水旱交通要衝各地散客遷徙融合的產物,人多音雜,日久天長,彼此都異化了,形成了獨特的鄉音。

哦,金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金口,是這個模樣兒麼?


#古鎮# 水碼頭,旱碼頭|記憶中的金口古鎮

西街口碼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