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有哪些著名的歷史人文景點推薦?

高成兒


紹興位於 浙江省 中北部、 杭州灣 南岸,是具有 江南水鄉 特色的文化和生態旅遊城市,下面就把紹興的歷史人文景點予以介紹:

1、 魯迅故里

位於紹興市區魯迅中路上的魯迅故居,是國家4A級景區,是一條獨具江南風情的歷史街區,是原汁原味,解讀魯迅作品,品味魯迅筆下風物,感受魯迅當年生活情景的正式場所,一條窄窄的青石板路兩邊,一溜粉牆黛瓦竹絲臺門,魯迅祖居、魯迅故居、壽家臺門、百草園、三味書屋、魯迅筆下風情園穿、咸亨酒店穿插其間,一條小河從魯迅故居門前流過,烏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讓人想起魯迅作品裡的場景。

2、 沈園

沈園位於 紹興市 越城區 春波弄,是國家5A級景區,宋代著名園林,沈園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沈園,又名“沈氏園”,南宋時一位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園,始建於宋代,初成時規模很大,佔地七十畝之多。園內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綠樹成蔭,江南景色是紹興歷代眾多古典園林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宋式園林。

3、東湖

湖在紹興市六公里處,是國家4A級景區,景區內以崖壁、巖洞、石橋、湖面巧妙結合,成為著名園林,東湖因它的奇石、奇洞所構成的奇景使東湖成為大家公認的罕見的“湖中之奇”。

4、大禹陵

大禹陵古稱禹穴,位於 紹興市 越城區會稽山麓,距紹興城區3公里,是 大禹 的葬地。它背靠 會稽山 ,前臨禹池,大禹是 上古時代 一位治水英雄,中國第一個王朝, 夏朝 的開國之君,被後人尊為“立國之祖”是國家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5、蘭亭

蘭亭,位於紹興市紹興縣蘭亭鎮,是 東晉 著名書法家,書聖 王羲之 的園林住所,是一座晉代園林。相傳春秋時期 越王勾踐 曾在此植蘭,漢時設驛亭,故名蘭亭。現址為明 嘉靖 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時任郡守 沈啟 重建,而後幾經改建,於1980年修復成明清園林的風格,是國家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快樂的旅行



紹興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名城,有著大量的歷史人文景觀。可以說,歷史人文景觀才是紹興最核心的旅遊參觀點。現推薦部分如下:

1.魯迅故里。這應該是目前紹興最為熱門的旅遊景點了,一般去到紹興,都會參觀下魯迅故里。這個景區主要由魯迅祖居,壽家臺門,魯迅紀念館,魯迅故居,咸亨酒店等小景點構成。景區是免費的,憑身份證就可以入內。

2.沈園。與魯迅故里也就相隔了幾十米,因為流傳著南宋大詩人陸游和其表妹唐婉的愛情故事,使得這座原本很普通的私家園林,平添了一份迷人的色彩,也是到紹興旅遊的必到點。

3.蘭亭。因為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在這裡寫出了天下第一行書一一蘭亭集序,蘭亭由此就成為了天下書法家朝拜的書法聖地。

4.大禹陵。據說大禹治水成功後,就在紹興的會稽山下論功封賞。在他去世之後,還埋葬在會稽山下。今天這裡還有紀念大禹的祠堂,廟宇等。

生活似旅行,有緣即同行!更多旅遊資訊或江南遊線路定製,請關注本號:【筆尖上的旅行】,一個致力於讓文字帶上趣味和態度的旅遊創作號!


筆尖上的旅行


紹興是越文化的核心區域,有相當多的歷史人文景觀。

蘭亭: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會與會稽山陰之蘭亭,王羲之曾經與好友相會於此,留下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蘭亭位於今天紹興市的西南角,參觀者絡繹不絕。

王陽明墓:在蘭亭不遠的地方,有心學大師王陽明的墓地。1529年在贛南去世後,王陽明被家人、學生葬在此處,這是他生前選好的地方。“立德、立功、立言”,是對王守仁一生的評價。

沈園:八百多年前,陸游寫下了《釵頭鳳》,流露出對唐婉深深地思念與不捨。

大禹陵:相傳治水功臣大禹就埋葬在會稽山上,山頂處有巨大的雕像。

魯迅故里:百草園、三味書屋、烏篷船,那些中學課本里多次出現的地點,在這兒都能找到。

秋瑾故居:鑑湖女俠秋瑾的故居,寄託了紹興人民對英雄的懷念。

更多內容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時拾史事


首先簡單介紹下紹興吧!紹興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簡稱越)。紹興市位於浙江省中北部、杭州灣南岸。相對於其他南方水鄉,紹興更多了分書卷氣和黃酒香。紹興飄著酒香,蕩著水韻,其風情堪與蘇杭媲美。

紹興好玩的地方還是蠻多的,如果說是一日遊,個人覺得應該先去魯迅先生故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再品嚐下孔乙己的黃酒茴香豆體驗一把魯迅先生那時候的歲月。




其次到鑑湖做烏篷船,坐在烏篷船上看戲也是不錯的體驗(青山隱隱,綠水迢迢,水上社戲,古老紹劇)。




晚上可以去看大善塔,感受紹興夜晚的魅力!(這大善塔屬於明代建築歷史悠久!)




以上為個人建議,只能作為參考!

打字回答不易,各位看官請點贊關注,謝謝!


分享Sharing


魯迅故里



cjp暙巻貔


魯迅故里,鹹享酒店,三味書屋百草園,蘭亭,東湖,吳越古道等等。


水木青一


沒有值得推薦的,都不是原汁原味,失去了歷史值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