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珍:六問銀行轉型之道

Golden Quote

王玉珍:六问银行转型之道 |银行与信贷
銀行轉型是世界性難題,也是世紀性難題。在目前全球化、國際化的大視野下,我國的銀行業只有加快轉型才能面向未來,只有創新發展才能走向未來,只有提升合規創新能力才能競爭未來,只有人才戰略才能贏得未來,這就是轉型的要義。——王玉珍

銀行需要轉型嗎?銀行業內人士肯定很奇怪,銀行一直在轉型,為什麼會有此一問。但是業外人士又會說,銀行那麼好過的日子,為什麼要轉型?但是銀行業內人士雖然知道銀行一直在轉型,但是向哪裡轉型呢?這確實是一個痛苦的問題的選擇。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當代銀行人最大、最深的感觸,更是探索未來前行的最佳機遇。

筆者作為銀行工作者,以自己的親身感受從銀行業火熱的轉型大潮中感受了這個我們所處在的最好的時代,銀行家是一批有夢想的人,現實在不斷改革的新常態也為銀行家實現夢想提供了機遇和可能;創新、發展、金融新科技工具的應用層出不窮,讓銀行家實現夢想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同樣,我們也處在一個最壞的時代,國際動盪、金融危機、經濟下滑、競爭加劇、破產來臨。特別是債券信用分層、銀行信用分層、違約常態化以及5G金融革命的到來都將對銀行形成前所未有衝擊。

那麼,這個時代對銀行而言到底是好是壞呢?關鍵在於我們自己的選擇。對銀行而言好的是我們有了更多的選擇和機會,壞的是我們要面臨選擇的痛苦併為選擇的結果承受代價和惡果,而這取決於銀行經營管理者的決策能力和戰略管理能力。

面對國際經濟形勢的風雲變幻,面對國際金融改革的風起雲湧,面對金融科技的日新月異,面對5G金融革命的到來,我國的銀行業如何開啟轉型之道呢?這個難題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仍然是銀行必須面對的問題。比爾蓋茨說過,銀行是二十一世紀的恐龍。銀行會不會成為恐龍呢?一直是銀行人的魔咒。在中國的銀行業,馬雲也有一句著名的名言:“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

因此,我們正面臨的是一個顛覆的社會,顛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率改變著我們的生活,而每一次的顛覆都是對銀行的衝擊,如果說現代科技的發展顛覆的是人們對世界的認知的話,那麼面對現實中銀行這個龐然大物,所有的顛覆好像都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要消滅銀行!

金融脫媒的本質是使商業銀行失去了金融融資的主導地位,銀行存款規模和貸款規模增長受到強力約束限制,從而導致以存款、貸款利差收入為主要收入來源的銀行業由於利差收入減少而面臨經營危機。

金融脫媒化無論是程度還是趨勢都將在未來對商業銀行形成很大的顛覆,實際上金融脫媒化的本質就是金融脫離銀行。

互聯網金融嚴重衝擊傳統銀行業,導致傳統銀行業疲於招架而走上下坡之路,近幾年來的互聯網金融業的野蠻生長更證明了這一點。

甚至有網友提出: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銀行會必有一戰嗎?誰會贏得未來?

最後對銀行業形成致命衝擊的一定是利率的市場化。這才是對銀行業破產和消滅的最重要的因素。而我國利率市場化的腳步正一步一步地向我們走來,特別是2018年存款利率上限的放開實際上已經成為完全利率市場化的標誌。

銀行破產衝擊著所有人的心,因為連人們最信賴的銀行都可以破產,那麼還有什麼是安全的呢?這就是人們對銀行又愛又恨的地方,也是最關注銀行的原因所在。

銀行的破產理論上將成為現實,畢竟法律法規、處置條例已經存在,有銀行破產已經具有現實的可行性,那麼,銀行業應該怎樣迎接這種破產現實性的挑戰呢?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法則在銀行業同樣存在。這就是銀行轉型的根本所在。

銀行只有加快進化才能避免成為世紀恐龍的命運,而銀行近一個世紀的發展也證明了不斷的進化恰恰是銀行生存和發展的根本生命力。銀行的進化轉型也終將成為我們這個時代賦予銀行業的一個生存還是毀滅的世紀難題。

商業銀行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轉變時期。但商業銀行不是“恐龍”,只要積極應對挑戰,在戰略、管理、策略、創新等方面提高自身經營管理的質量和效率,我們相信,商業銀行仍然會迎來美好的明天。銀行轉型是商業銀行不斷提升生存和發展能力的基礎,只有不斷進化才能鳳凰涅槃,商業銀行如果不想成為21世紀的恐龍,只有不斷地轉型。但銀行轉型千頭萬緒,銀行轉型和進化困難重重,銀行轉型牽一髮而動全身。面對銀行轉型我們應該如何抉擇呢?

第一,零售銀行是不是已經成為銀行輸不起的轉型戰役?

近幾年來,通過轉變經營管理模式,重塑核心競爭力,避免同質化的競爭已經成為各銀行的共同任務。由於歷史的侷限性和認識上的趨同性,各商業銀行的轉型不約而同地採取了向零售銀行轉型的戰略。

大家雖然都看到了並把向零售銀行轉型作為銀行的發展出路,但現實中是不是應該向零售銀行轉型在銀行的內部決策中一直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在各銀行的內部如何向零售銀行轉型以及到底轉變的程度一直處於左右搖擺之中。

幾年前,招商銀行原行長馬蔚華說過:不做對公,今天吃不上飯;不做零售,未來吃不上飯。這被認為是銀行業發展困境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是銀行向零售轉型的囚徒困境。

商業銀行向零售銀行轉型的根本困境在於:一是大家對銀行轉型的認識趨同、手段相同,因此向零售銀行轉型的結果是從原有的同質化轉向新的同質化;二是向零售銀行轉型的過程中只有人海戰術和網點擴張戰術導致商業銀行向零售銀行轉型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但同時效果的體現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因此,很多銀行轉不起型。

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特別是金融4.0的打造,為商業銀行的轉型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手段,從而可以實現商業銀行向零售轉型的整體目標:減少成本、精準營銷、財富服務、高效低價、降低風險。

通過金融科技手段助力商業銀行的零售銀行轉型,不但使商業銀行向零售銀行轉型成為可能,更重要的是通過新的科技、大數據的廣泛應用可以使商業銀行更精準、低成本、批量化的獲客。

客戶的價值就是銀行的價值所在,銀行真正的核心價值是有多少有價值的客戶。在向零售銀行轉型的過程,如何提高銀行的獲客能力是最關鍵的要素。

那麼,零售銀行轉型中獲客的秘密在哪裡呢?通過智能化大數據的應用、精準低成本營銷、卓越化的客戶體驗如何為大眾提供高效低價的財富管理服務?

卓越化的客戶體驗已經成為未來零售銀行競爭的焦點,銀行零售業務的客戶獲取金融服務已經從銀行網點為主演變為從數字化渠道為主,卓越的客戶服務體驗必須依賴於金融科技、信息化手段的發展和進步,特別是銀行4.0技術的發展使銀行零售銀行業務的數字化業務能力得到提升,而全新的客戶體驗將成為零售銀行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如何打造零售銀行卓越的客戶體驗呢?銀行的網點會不會消失一直是很多人

關注的焦點。但是傳統銀行網點的消失並不代表銀行網點的消失,相反,銀行未來的網點將插上智能化的翅膀也許會飛得更高。

隨著中國的銀行業格局發生的巨大變化,中國銀行業面臨著巨大的轉型,資產荒僅僅是銀行面臨的壓力之一,利率市場化更是倒逼銀行進行轉變,面對互聯網金融場景化的衝擊,銀行也不可能只有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越來越多的銀行都在不斷嘗試探索金融場景服務並角逐未來。

因此,場景金融將進一步廣泛地融入我們的生活,只要有生活場景就可能打造成場景金融平臺和場所,從而為零售銀行提供廣泛的市場空間。

第二,銀行對公業務這一銀行利潤的傳統支撐是不可有可無?

對公業務一直是商業銀行的利潤主要來源,是我國商業銀行的最主要的資產、營業收入、淨利潤的主要來源,人們常說的“過去的十年是銀行業的黃金十年”從根本上說,實際上是指的銀行對公信貸業務的黃金十年。

我國經濟改革開放40年,對銀行而言,受衝擊最大的就是銀行的對公業務,商業銀行向零售銀行轉型的核心壓力就來自於對公業務的衝擊,其中對銀行對公業務衝擊最大的無疑是金融脫媒。

當我們說銀行信貸風險過大是因為企業融資中間接融資佔比過大的時候,說的是銀行承擔了企業融資風險的全部風險,企業出現的任何信用風險和經營風險都必然向銀行風險積聚,從而導致銀行成為社會經濟風險的最終積聚地和最大的風險集中區,專家、學者和權威們紛紛建議弱化企業融資對銀行的依賴。

因此,以直接融資為主體的債券市場、證券市場等形成了對銀行融資的部分替代。當銀行正在為弱化了企業融資的金融風險而興高采烈時,金融脫媒卻對銀行形成了強力的背後一刀,企業的直接融資弱化了銀行間接融資依賴的同時也弱化了銀行的基本融資能力。

我國的金融脫媒已經呈現出典型的時代特徵。金融脫媒不僅僅是脫了銀行業務的媒,更是脫掉了銀行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業務基礎。以弱化銀行風險的初衷出發,資本市場和債券市場的發展為銀行自己挖個金融脫媒的大坑,成為金融脫媒對銀行發展的背後一槍。中國的銀行業能否通過金融的脫媒的衝擊而進行重整和改革後實現重生,是中國銀行業必須面臨的考驗。

未來五年,交易銀行、投資銀行會不會是對公銀行業務的重要增長點?銀行的傳統對公業務在未來是不是會成為一種雞肋呢?銀行的對公業務如何通過綜合化服務提升銀行的整體服務能力? 如何通過提升客戶及產品關聯管理能力?如何打造綜合智能服務平臺實現立體化金融服務,通過公司銀行業務數字化挖掘市場需求和發展潛力,大力發展投行業務將成為公司金融未來的盈利點,打造銀行和客戶的夥伴文化?交易銀行這一“新時代的公司銀行業務”會不會帶給銀行管理理念和對公金融產品服務供給形式的全面轉型呢?更重要的是,我國的銀行如何通過對公業務的蛻變而創造未來呢?這是我們必須回答的問題。

第三,在大資管時代銀行理財如何走出迷局?

很多金融機構斷言“人們已經進入資產配置的大資管3.0時代”。那麼什麼是大資管?大資管究竟“大”在哪呢?為什麼資產管理監管規定頻出呢?互金巨頭與傳統銀行如何展開對決?

從互聯網金融“顛覆”銀行的雄心,到銀行與互聯網巨頭戰略合作,無不預示著中國傳統金融正在向科技金融轉型,金融科技將如何推動資產管理業態的升級和發展?互聯網平臺金融其發展處於規範發展的時期,規範以後的發展是不是值得期待?而銀行如何獲取高收益資產越來越難的破解之道?

高收益資產的獲得越來越難是一種必然的趨勢,銀行業在轉型中要認清一種現實即高收益資產一定會越來越少,我們不要企圖去改變這一趨勢,而是在這一大趨勢下如何提高銀行業的資產管理業務發展能力。

金融大數據是不是破解傳統銀行獲取高收益資產的未來?金融大數據的應用不僅可以推動金融機構的戰略轉型,更可以通過金融大數據的應用降低信息的不對稱程度,增強風險控制能力,強化資產的獲得能力,提高資產的收益能力。

在此背景下,銀行在大資管體系中的優勢和核心戰略是什麼?在大資管時代,銀行作為大資管體系中的一部分,擁有什麼樣的優勢呢?銀行如何在大資管時代生存和發展呢?銀行在未來發展大資管會採取什麼樣的核心戰略呢?

銀行的輕型化正在成為一個大的趨勢,大資管和大投行業務是上市銀行推進戰略轉型、培育核心競爭力的重點發展方向之一。智能化、大數據、雲計算將推開銀行資產管理的另一扇窗,讓資產管理插上騰飛的翅膀,為銀行系資產管理的大資產管理時代帶來核心的驅動力。

資產管理新規將改變未來的金融理財產品市場格局,也將改變著銀行的存款品種格局和產品創新的未來方向。那麼,銀行理財產品的發展方向是什麼呢?

第四,銀行同業業務如何實現穿透式監管並解除馬甲外衣?

中國的銀行同業業務之所以說是穿馬甲,是因為內部的人看不清,外部的人看不懂,風險不知道在哪?影響越來越大。有人說銀行的同業業務是火中取栗,好吃但也會燒手。但只要有利可圖就會有人去做。

我國大力推進中間業務收入的十年,實際上是與同業業務大發展的黃金十年分不開的。正是監管政策對同業業務馬甲高容忍度和保護,使銀行的同業業務成了銀行非利息收入的主要來源和創新方式,以“同業負債+委外投資+同業理財”為代表的同業套利模式成為同業業務發展的重要模式。

隨著監管對同業業務的加強,商業銀行通過各種馬甲進行銀行創新與監管的博弈,導致同業業務的馬甲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同業業務創新背後所顯現的是風控難題如何解決?這已經不僅僅是銀行風險和金融風險,也成為監管部門的風險控制難題。

同業業務面臨監管去槓桿的難題,如何將槓桿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和水平之下?在同業業務未來以穿透監管為主、以降槓桿為手段、以降通道為監管目標的前提下,同業業務的創新和發展有哪些機會和可能?

第五,銀行人才保衛戰,人工智能會幹掉多少銀行的員工呢?

曾經有一句話特別流行,二十一世紀什麼最貴?人才。那麼,在銀行轉型中什麼最難?也是人才。人才不僅關係到銀行未來的轉型成敗,人才更決定著銀行的未來。

而目前,銀行員工面臨的三大難題:焦慮、焦慮還是焦慮。銀行員工面臨的三大困境:飯碗、鐵飯碗和泥巴碗。對於銀行人來講,打破飯碗才是對銀行業員工來說最致命的因素。

智能化會在多大程度上導致銀行對員工和人才的需求下降?銀行的員工面臨在未來面臨怎樣的生存和發展的難題?銀行面對人員的風光不再和人才流失的不可避免,如何應對人才保衛戰才能應對未來?

人才精英的流失不可避免。銀行的生死一線全在於人才。

在商業銀行面臨人才的轉型挑戰時,不得不說的是,是不是更多的是對商業銀行高級管理人才領導力素質的挑戰?商業銀行高級管理人才的領導力在多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商業銀行的轉型成敗?

銀行人才面臨轉型、收入降低、壓力加大、對外流失的多重衝擊,同時人工智能的發展、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智能機器人的上崗將是不是對銀行人才的更大沖擊?

智能金融帶來的將是競爭邊界愈加模糊的新格局,金融服務與非金融服務之間的界限更加模糊,同時人工智能與銀行員工的邊界也越來越模糊,這是不是對銀行員工的更大挑戰呢?

銀行戰略家將成為未來銀行發展的關鍵,面對智能銀行發展的新未來,一家銀行的戰略選擇和制定對銀行的未來至關重要。所以,一家銀行的高級經營管理者是否有戰略管理能力和戰略引領力,會不會成為未來銀行發展最重要的因素?

第六,監管升級,銀行未來之路該咋走?

2016年以來特別是2017年以來,如果說有什麼事情會讓銀行從業人員刻骨銘心同時又有切膚之痛的話,則非監管升級莫屬。銀行業的監管越來越嚴格,處罰力度越來越大,而且這種嚴查、嚴處、問責已經成為未來銀行監管的常態。如何與監管博弈未來,超越監管?

銀行與監管正是在博弈中推動了銀行業的發展與進步,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世界一些大銀行的成長和發展,無一不是與監管博弈的結果,因此,一部銀行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與監管的博弈史。

同樣,我國的銀行與監管的博弈也從來沒有停止過,並通過與監管的博弈實現了瓶頸的突破而取得了發展。那麼。在目前嚴格監管的高壓監管態勢下,抑制創新、抑制套利已經成為大多數銀行人的共識。

在這種大監管環境下,我國的銀行機構如何實現超越監管、與監管博弈未來?如何防止層層加碼監管的過度監管,防止監管的過嚴、過重、層層加碼?商業銀行如何建立和明確合規創新是第一要務的銀行監管理念?實現在創新的過程中通過“先買票再上車”的合規性和合法性,弱化和減少不合規創新風險?超越監管是在監管硬約束的前提下,如何爭取最大的監管合規能力,從而提高監管的最大支持銀行發展的效能?優秀的銀行管理者如何通過自身的經營管理行為影響監管的行為,獲得監管對銀行創新業務的理解和支持?銀行如何建立良好的管理的機制包括治理機制和決策機制,讓監管部門真正認同銀行的風險控制能力和創新的自我約束能力?優秀的銀行如何儘可能爭取對監管標準的制訂權和建議權主動適應監管、主動接受監管、主動提出監管標準、主動對監管標準提出建議?考驗的是銀行與監管的主動博弈能力。

主動實行自我監管要素提升銀行應該通過自我監管主動適應監管,通過自我約束實現創新和發展,超越監管不是不要監管同樣,商業銀行只有超越監管、主動與監管博弈才能實現更好的發展,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銀行轉型是世界性難題,也是世紀性難題。在目前全球化、國際化的大視野下,我國的銀行業只有加快轉型才能面向未來,只有創新發展才能走向未來,只有提升合規創新能力才能競爭未來,只有人才戰略才能贏得未來,這就是轉型的要義。

我們期待您的來稿

王玉珍:六问银行转型之道 |银行与信贷

歡 迎 訂 閱

深刻|思想|前瞻|實踐

專注於經濟金融政策解讀與建言的

智庫型全媒體平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