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沒有“輸了戰役,贏了戰略”的戰爭?

不才講史



1947年初,國軍的全面進攻在損兵折將之後,已經無法繼續,於是將全面進攻改為了重點進攻,這裡說的重點進攻的重點,就是陝北和山東兩個戰場。因為這時候中原軍區已經被迫突圍,國軍已經佔領了大別山區,華北地區局面也比較穩定。所以,國軍將重點放在陝北和山東。

而在陝北和山東兩個戰場中,實際上更重要的重點就是山東。原因很簡單,這時候華中野戰軍粟裕部已經北撤山東,和山東野戰軍合併,組建了華東野戰軍。這時華野完全處於被國軍戰略包圍的態勢,根據地面積在國軍壓迫下日漸縮小,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山東除了王耀武指揮的部隊之外,南邊有國軍重兵集團,河南也有國軍重兵集團,北邊的華北地區也處在國軍不斷壓迫華北解放軍的狀態。所以,山東的華東野戰軍完全處在國軍的戰略包圍態勢之下。因此,國軍統帥部認為,只要穩紮穩打,逐步推進,最後將華野壓迫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迫使華野與國軍進行戰略決戰,就可以一舉消滅華野,將華東戰場的解放軍徹底肅清。


但粟裕並不這樣認為,他仍然在尋找殲滅國軍有生力量的機會。按照解放軍此前的作戰經驗,這時候解放軍應該尋找敵人戰線中比較突出,而且戰鬥力相對比較弱的部隊來打。但因為國軍靠得很緊,哪個部隊都不突出,每天推進速度都很慢,粟裕等待的這種戰機始終沒有出現。考慮再三,粟裕決心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圍殲國軍五大主力中的御林軍,也就是整編七十四師。

整編七十四師的前身是七十四軍,從抗戰時期就已經成長為國軍中戰鬥力一流的部隊。在粟裕率部北撤之前的蘇中戰役中,張靈甫率領的整編七十四師就曾多次和解放軍交手,雖然也曾被消滅過一部分,但是沒有遭遇過殲滅性的打擊,尤其是在漣水戰役中表現突出,打得華中野戰軍部隊損失慘重,狼狽撤離戰場。因此,粟裕決心打整編七十四師,這是一招險棋。如果成功,就可以打破敵人的計劃,如果失敗,就有可能被迫提前與敵人進行戰略決戰。

結果是眾所周知的,粟裕在孟良崮之戰中成功迫使張靈甫放棄重武器,也沒有在垛莊堅守待援,而是主動上了孟良崮。最後,粟裕一邊命令一部分部隊阻援,一邊令一部分部隊圍殲張靈甫。張靈甫驕狂輕敵,率部上了孟良崮之後才發現,這是一座連樹木植被都沒有多少的石頭山,而且也沒有水源。三萬多人的軍隊上了孟良崮,很快就被華野以優勢兵力全部乾淨的消滅掉了,僅有一千多人漏網。


這就是著名的孟良崮之戰,以整編七十四師被全殲,張靈甫被擊斃告終,看起來華野大獲全勝。而且,在整編七十四師被殲滅後,國軍其餘部隊全線後撤,山東戰場的壓力暫時減輕了。但實際上,雖然孟良崮之戰戰果輝煌,但是卻並沒有完全改變解放軍在山東戰場面臨的困難局面,根據地依然被壓縮的很小,仍然處在國軍的戰略包圍之中。也就是說,孟良崮之戰並沒有完全改變解放軍在山東的內線作戰態勢。

因為華野此時部隊已經達到二十五萬人左右,而解放區面積被國軍壓縮到了方圓縱橫一百多公里的狹小範圍內,局面非常被動。這樣,解放軍無論是兵源還是糧食,在山東都處於極端困難的狀態。最後不得已,粟裕只能同意中央的指示,將華野一分為二,一部分部隊轉移到外線去尋找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另一部分則留在山東根據地內繼續堅持鬥爭。這也就是華野分兵的原因。

因此,客觀來說,雖然解放軍在孟良崮之戰中消滅了敵人最精銳的整編七十四師,贏得了戰役,但是在戰略上卻並沒有取得太大的成績,因為這一戰的勝利並沒有完全改變華東戰場的態勢,也就是戰略上是沒有多少收穫的。反過來,從國軍的角度看,孟良崮之戰則是輸掉了戰役,但是卻贏得了戰略,迫使華野不得不分兵,從而使華東戰場的形勢更加有利於國軍。

也就是說,孟良崮之戰雖然是解放軍取得了勝利,但是基本的戰略態勢並未改變,解放軍在華東的處境仍然非常緊張。尤其是根據地被大幅壓縮的情況,讓解放軍內線作戰的迴旋餘地變得越來越小,再繼續留在山東根據地內線作戰,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只能打到外線去,以此來減輕山東根據地的壓力。而最終改變這個局面的,不是別的,正是中野千里躍進大別山。


蕭武


解放戰爭的第一年裡,蔣軍被殲滅總數達到56個整編旅,平均每個月損失接近6個整編旅的兵力,這樣的損失速度是任何軍事集團都難以承受的。由於蔣軍在各地損兵折將,機動兵力大為減少,再像1946年那樣搞“全面進攻”已無可能,所以南京方面1947年初改變戰略為“重點進攻”,選擇山東和陝北為兩個戰略區作為主要進攻目標,其他戰場維持均勢或守勢。

《保衛延安》彭德懷劇照

山東方面蔣軍集中了24個整編師共60個整編旅,大約45萬人的嫡系精銳部隊,編成三個機動兵團(湯恩伯、王敬久和歐震)分路合擊,企圖擊破華東野戰軍主力,解除距離南京最近的威脅,一馬當先的自然是“網紅部隊”整編第74師。而陝北方向的進攻指向性更加明確,為此蔣軍動用了最大的戰略預備隊胡宗南軍事集團主力。

抗日戰爭結束後,原第一戰區改製為“西安綏靖公署”,胡宗南由戰區司令長官改任“綏署主任”,一度擁兵五個集團軍40多萬人馬,雖然調出一部分投入到華北等地區(比如接收石家莊的第3軍),但仍然保有20多萬裝備精良的部隊,且未經大的戰役戰鬥,建制完整氣焰囂張。



而西北我軍的實力是最為薄弱的,西北野戰兵團成立時僅有26000人,還不及華東戰場張靈甫一個整編師的兵力數字,而在此地區不僅有胡宗南的部隊,還有“馬家軍”的10餘萬人和榆林鄧寶珊的20000人槍,雜七雜八總數在40萬人左右,實力對比非常懸殊。

所以這個提問之下,較具代表意義的其實是“延安保衛戰”,因為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後不久,延安就成為我黨中央的駐地和指揮中樞,到1947年胡宗南部隊進犯陝甘寧邊區為止,延安成為中國革命的中心長達12年之久,從感情上說,我軍指戰員確實捨不得放棄。

《保衛延安》胡宗南劇照

1947年3月敵人從南、西、北三個方向發起進攻,入侵延安的兵力為23萬餘人,其中胡宗南所部出動了15個整編旅14萬餘人。戰役之初,我軍高層是對保住延安持樂觀態度的,當時曾有外國記者採訪,問及蔣軍是否有進攻延安的企圖時,得到的回答是:“進攻延安的計劃早已定了,還要打,但有很大可能是我們把進犯的敵人軍隊打垮”!

當然,這樣的自信不是完全依靠26000人的西北野戰兵團,3月6日延安方面命令陳賡率五個旅南渡黃河,襲擊隴海鐵路洛陽至潼關段,同時電令晉冀魯豫軍區劉鄧部隊攻擊平漢路,所以延安保衛戰的總體戰略佈局是“內線防禦,外線解圍”。然而僅僅四天後,胡宗南進攻延安的15個整編旅即已完成集結,而我陳謝、劉鄧兩部的外線進攻尚未準備就緒。



這樣便僅能實施內線防禦了,延安的防禦部署是以教導旅和警備第7團、第一縱隊和新編第4旅、警備第1旅和警備第5團分成三個戰役集團阻敵,然而加一起也不及敵人兵力的八分之一,且戰士們每支槍平均10發子彈,彭總曾經詢問第一線的教導旅長羅元發能守幾天?得到的回答是五天,其實這個回答已經很有勇氣了。11日,我軍再緊急調動晉綏軍區王震所部的兩個旅增援延安。

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的大舉進攻開始了,三天後突破保衛延安的第一道防禦陣地,至3月18日逼近了延安南面的三十里鋪,城內已經可以聽到清晰的槍聲,由於敵眾我寡,守住城池已無可能,當晚8點黨中央撤離延安,延安保衛戰宣告失利。仍然留在城內的幾名外國記者,就放棄延安一事採訪彭總,西北野戰兵團司令員回答說:“蔣介石除了一點面子之外,什麼也得不到,如果他把他的軍隊全都消耗在面子上,他就完蛋了”!



彭總的分析其實一針見血,就戰略價值來說,地貧民脊的陝北根本無足輕重,我黨中央也隨時可以轉移,在哪裡都可以指揮全國戰局。而在東北、華北、中原和華東都兵力不足的情況下,蔣介石把唯一的戰略預備隊大部投入陝北戰場,是非常愚蠢的。儘管我軍保衛延安的戰役未能取得成功,但是在此後一年轉戰陝北的過程中,牢牢地拖住和牽制了胡宗南的主力部隊,減輕了其他戰場的壓力,在戰略上贏得了全盤主動。

由於胡宗南主力陷在陝北,直接造成黃河防線兵力空虛,隨著劉鄧大軍的躍進和陳賡兵團的戰略展開,胡宗南的部隊又不斷被從陝北調出馳援,顧此失彼的結果是,不到一年就被趕出了延安並且損兵折將。與此同時,蔣軍在最需要增援的東北和華東戰場上,屢戰屢敗,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蔣介石為面子而作戰的惡果,迅速顯露出來。

《保衛延安》蔣介石劇照


度度狼gg


歷史上有沒有“輸了戰役,贏了戰略”的戰爭?

解放戰爭初期,以湯恩伯張靈甫等人的淮陰戰役、漣水戰役最為典型。

從1946年6月開始,國民黨反動派冒天下之大不韙,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大肆向解放軍發動攻擊,大片解放區被攻佔。具體到新四軍這邊來說,中原軍區全部丟失,華中軍區也幾乎全部丟失,新四軍為基礎建立起的兩大軍區全丟了,最後只好到山東軍區去了。

這裡面要說明的是,華中軍區、中原軍區和山東軍區的關係。華中軍區是新四軍主力活動範圍,後來因為新四軍第五師為主的部隊開闢了中原軍區,山東的八路軍115師主力闖關東了,於是新四軍一下子有了三個戰區——中原華中和山東。

令人鬱悶的是,新四軍三個戰區僅僅幾個月就全丟光了。

中原軍區主力6萬多人,在劉峙帶領的國軍30萬大軍的擠壓和圍攻下,很快損兵折將,只好選擇突圍。本著“生存第一”的原則,6萬軍隊最後存活下來的不足2萬多,成建制的只有一個皮定均旅5000多人。

中原之戰,國軍基本取得了大獲全勝。但這場戰役,同時也牽制了國軍中最精銳的部隊,促使我軍挺近東北、在華北打開局面的戰略得以實施。

相比中原,華中軍區的困難要大得多。中原軍區的倒下,國軍的主力開始瞄準了與南京只有一條長江的華中軍區,國軍拿出來的,都是清一色的美械部隊。想要戰勝他們,談何容易。

華中軍區只有十幾萬軍隊,而蔣介石進攻的部隊則有50萬之眾,敵眾我寡的情況下,華中野戰軍依然打出了蘇中七戰七捷。可是,蘇中戰役後,國軍還是以絕對優勢攻克了華中軍區大部分土地,解放軍損兵折將,也讓國軍損失慘重。

最為典型的便是漣水戰役。

淮陰是華中軍區首府,不能輕易丟棄。整編74師等部瘋狂進攻,解放軍做出了圍殲74軍的計劃。當解放軍準備在淮陰城下圍殲74師時,卻發現74師以偷襲手段攻克了淮陰城。不久後,張靈甫有攻佔了淮安。解放軍避敵鋒芒,退入了蘇北根據地。

張靈甫在淮陰和淮安兩次戰役戰役中表現出來的悍勇和狡詐,證明了這個人並不是坊間傳聞的現代馬謖,反而是在戰術上很有一套。不少解放軍參戰部隊說,整編74師比日本軍隊還能打,患上了“恐74師病”。

就在這種情況下,漣水的爭奪戰爆發了。

張靈甫認為,華中野戰軍主力屯集在蘇北,是他建功立業的好機會,當蔣介石招他會南京修養時,他斷然拒絕,說“等打完蘇北最後一仗再回南京”。堅守漣水的成鈞第五旅,這個部隊在淮陰已經敗了一場,這次振奮精神再次作戰。在漣水城的南門渡口,一個排戰士全部犧牲,也沒能擋住國軍的進攻。

當國軍打開陣地即將衝入漣水時,王必成帶領第六師趕到,雙方短兵相接,我軍以白刃戰一小時就滅了74師一個營。在王必成的堅決防守下,74是連續發動8次突襲,都沒能奏效。有一次圍殲74師的戰績即將到來。可是,當我軍寂靜完成對74師的包圍時,張靈甫忽然退了。第二次圍殲張靈甫的機會又丟失了。

張靈甫一戰漣水,損失了7000多人,稍作補充後,74師捲土重來。74師和28師在正面排開將近100門重炮,對解放軍陣地進行狂轟濫炸,隨後有開始了坦克引導步兵進行猛攻。王必成第六師第一線陣地開始陷落。

當王必成和譚震林都以為張靈甫主攻方向在南面時,張靈甫帶著主力從西面發動了忽然襲擊,我軍損失慘重,西門南門相繼丟失。經受過嚴格巷戰訓練的74師,以班排為單位,充分發揮美式火焰噴射器和M1“巴祖卡”火箭筒的威力,與解放軍進行逐街逐屋的爭奪。最後,解放軍只好撤退,不少戰士困在城中壯烈犧牲。

二戰漣水,張靈甫近萬傷亡取得勝利,我軍的王必成將軍受到追究。

從兩淮戰役到兩次漣水戰役,華中軍區在張靈甫為先鋒的國軍面前損兵折將,丟失了經營多年的蘇皖解放區,毫無疑問,這是新四軍在解放戰爭初期承受的比較重大的失利。

可是從另一個方面去看,發現華中軍區丟了,中原軍區也丟了,可是我們的部隊卻更加集中了,更加有利於開戰大兵團作戰,集中力量圍殲敵人了。

果不其然,漣水戰役後華中野戰軍進入山東,和山東野戰軍合併為華東野戰軍。漣水戰役過後沒多久,華野先後打出了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和孟良崮戰役。僅僅五個月的時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事實上,解放軍的戰略本來就是“向南防禦,向北發展”,距離南京太近的根據地,最後肯定會丟失的。在長期的戰爭中,國軍重心在於爭奪地盤,解放軍的重心在於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最終結果是,1946年6月—1947年6月的戰略防禦階段,我軍殲滅了敵人71萬,國軍的一線作戰部隊,從117個旅,下降到了85個旅。

贏了戰役,輸了戰略,解放戰爭第一階段的主基調就是這個。


歷史知事


在歷史上,“輸了戰役,贏了戰略”的戰役有很多。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抗日戰爭中“輸了戰役,贏了戰略”的一場戰鬥。

這裡肯定有人會說是淞滬會戰了,確實,淞滬會戰中,中國軍人們英勇奮戰,以血鑄成了一道堅固的長城,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但是我們今天說的這場戰役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淞滬會戰,甚至是有過之而不及。


這場戰役就是武漢會戰。自淞滬會戰日本佔據上海後,對中國的侵略步伐加快了不少。1938年6月,武漢作為當時中國的軍事中心,交通中心,決不能輕易將其拱手相讓,為此國民政府派遣海陸空總計14個集團軍、50個軍,作戰飛機約200架,艦艇30餘艘,總兵力超過100萬人,甚至蔣委員長親自坐鎮指揮,想要與日本拼個你死我活。此次戰役規模之大,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地區。大小戰鬥數百次,歷時4個半月,是抗戰以來戰線最長、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並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次會戰。在這場戰鬥中,我們的抗日英雄們,英勇抗戰,雖然這場戰役我們輸掉了,但是在這場戰役中我們卻謀得了戰略上的勝利。


為什麼說武漢會戰“輸了戰役,贏了戰略”呢?

首先,武漢會戰後日本“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被徹底粉碎。

在抗日戰爭中,日本曾宣言“三個月之內滅亡中國”。但是我們先在淞滬會戰中給了日本迎頭一棒,又在武漢會戰中讓日軍感受到我們中華的強大。在武漢會戰中,日軍為了能夠迅速拿下中國,先後投入了超過30萬的兵力,更是出動各型艦艇約120艘,各型飛機約300架。面對裝備如此先進精良的日軍,我們的抗日軍人們並沒有退縮,先後撲向戰場。在國民革命軍的頑強抵抗下,日軍損失慘重,4個半月後,國軍主動撤出武漢,這才讓日本佔領武漢。


其次,武漢會戰後,抗日戰爭由戰略防守轉入長期相持階段。

日軍在武漢會戰中,損失慘重。根據日方戰後發表的資料看來日軍損失3.55萬人,但是中方卻統計日軍傷亡高達25.6萬人,很顯然這兩個數據都不太真實。但是此戰之後日軍侵略中國的腳步明顯慢了下來,由此可以看出日軍的損失一定不小。況且,日本本國戰略資源較少,一直以來都是採取“以戰養戰”的政策來維持侵略戰爭的消耗,而日軍侵略腳步太快,此戰的消耗又如此巨大,日本的國力已經開始出現崩塌的跡象。所以,在武漢會戰後,中國的抗日戰爭已經由戰略防守階段轉為長期相持階段。此戰可以說是抗日戰爭中的重大轉折點之一。


最後,武漢會戰後,我們並沒有為此放棄抵抗,反而使我們的抗日決心變得更加堅定。

雖然武漢會戰以國軍落敗而結束,但是國軍們也將這場戰鬥打得有聲有色。中國空軍在蘇聯志願航空隊配合下,與敵激戰,取得重大戰果,共擊落日機62架,炸燬日機16架,炸沉日軍艦艇23艘,有力支援了地面部隊作戰。此外,在武漢會戰中還發生了一次抗戰以來第一次幾乎殲滅日軍一整個師團的著名戰例-萬家嶺大捷。表現了中華民族敢和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慨。這些抗日戰爭的精彩戰例,極大的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更是鼓舞了我們國民革命軍的士氣,這場戰役打出了我們的民族尊嚴、打出了國威。雖然我們最後失敗了,但是我們並沒有放棄,反而更加堅定了我們要持久、全面的與日軍反抗到底的決心。


我們的革命先烈們,用血與生命為我們換來的安定,我們一定要珍惜!我們也決不能因為安逸,而忘了國家的恥辱。我們每一箇中華人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應該將此永遠的牢記在心。

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近代解密


筆者認為,歷史上這樣的戰爭例子太多了,今天給大家說說延安保衛戰。

1947年3月,國民黨召開重點進攻,兵鋒直指延安和山東。

這兩個地方,延安是當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駐地,山東是關內最大的解放區。

國民黨對這兩個地區的進攻,說明了他們對延安是非常看重的。


號稱天子第一門生的胡宗南,親自率領20萬進攻延安。

之所以稱之為天子門生,是因為他是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也是這一期學生中職位最高,兵權最大的人。

他和陳誠,湯恩伯並列為三大派系,可以說是當時中國最有權勢的人物,因為掌握著西北地區軍政,所以被人們成為西北王。

這次胡宗南對延安勢在必得,他估計對方會全力以赴,和延安共存亡。

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早在前一天毛澤東和其他領導人就撤離了延安。

毛主席認為: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從這一句話中,也能看出毛主席是一個比較務實的人,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他的眼光放在瞭解放中國這盤大旗上。

而蔣介石則非常看重地盤,他認為損失了部隊可以補給,城池丟了就徹底輸了。

這也能看出雙方的觀點有著非常大的不同。

毛主席在撤離前,讓全體人員打擾乾淨屋子,做到了從容不迫,好像這家主人是出門遊玩,早晚都會回來的場景。

胡宗南佔領延安後,曾經到毛主席住過的窯洞參觀,據說抽屜裡毛主席有一段留言,是寫給胡宗南的。


“胡宗南到延安,勢成騎虎,進又不能進,退又不能退,奈何!奈何!”

短短一句話,讓胡宗南意識到,自己已經騎虎難下。

蔣介石聽說攻佔了延安,特意坐飛機到延安視察,並且通過廣播和報紙大肆宣傳。

可是這種勝利的喜悅沒有持續多久,在彭德懷將軍的指揮下,西北地區獲得瞭解放,延安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懷抱。

毛主席用一個延安換取了全中國的勝利,不得不讓人佩服他的高瞻遠矚。


—End—



文史頻道


“輸了戰役贏了戰略”這不就是對“延安保衛戰”的完美總結嗎?延安保衛戰絕對是對這八個字最完美的詮釋!

1947年,在解放戰爭進行到第九個月左右,國民政府已經無力對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因此只能集中兵力進行重點打擊。

從1935年之後,延安就成為全國革命聖地,無數有志青年夢寐以求的地方。正因如此,延安也成為國民政府的眼中釘肉中刺,佔領延安,摧毀我黨的指揮中樞成為國民政府軍事行動的重中之重!

從1947年3月起,胡宗南指揮25萬大軍對延安發動全面進攻,當時整個陝北地區,解放軍僅僅擁有3萬兵力,實力懸殊。

13日,胡宗南8萬人在飛機的掩護下開始進攻延安,妄圖三天內功佔延安城,中央機關選擇避敵鋒芒,主動撤退。

毛主席臨走前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蔣介石進攻延安,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少則一年,多則兩年,我們還要回來的”!

果不其然,僅僅一年後的1948年4月22日,解放軍就再次收復延安!

用一句話來總結胡宗南的延安之行——有一種佔領叫做失敗!


黨中央主動放棄延安,轉戰陝北各地,我解放軍各部誘敵深入,在不斷的運動中創造戰機,適時發動對敵人的攻擊,先後進行了三次對敵殲滅戰。

分別是青化砭戰役,羊馬河戰役和蟠龍戰役,共殲敵兩萬餘人。

後來解放軍各部又在運動中打擊敵人,不斷瓦解敵人的進攻鋒芒。

特別是1948年的宜川戰役後,陝北地區的戰局被解放軍徹底扭轉,戰爭的天平已經完全倒向解放軍這邊。


可以說,黨中央當初主動放棄延安,避敵鋒芒的策略是完全正確的。胡宗南雖然一時佔領延安,但卻陷入戰略上的被動,因為在這之後,他的一舉一動,完全是被解放軍牽著鼻子走,沒有一點的主動權。

就是因為他把延安看的太重要!

太過於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反而得不償失!


Mr與川


歷史上像這樣“輸了一場戰役,贏了整個戰略勝利”的例子,真的是太多了,可以用舉不勝舉來形容。

我們說幾個中國近現代史上發生的,給中國帶來巨大影響力的幾個事件吧。還是從毛澤東領導工農紅軍起義的時候開始說起吧。

大家都知道毛澤東領導的第一次起義是秋收起義,之後他們就開始轉戰長沙,遭受到了敵軍的拼死抵抗。並且在攻打長沙的戰役時,工農紅軍失敗了。

可以說會戰長沙的失敗,就是最為典型的“輸了一場戰役,贏了戰略勝利”的例子。當時的具體情況是,中國的中大城市,都被國民黨反動派給佔領了。

在周恩來領導的南昌起義之後,黨打響了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之後,工農紅軍主要借鑑蘇聯的經驗,走佔領大城市,武裝奪取革命勝利的路線。

很顯然這種路線,在當時是走不通的,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熟悉中國國情的毛澤東陷入到了沉思當中。

很顯然蘇聯的這條佔領大城市,武裝奪取革命勝利的道路,在中國是走不通的。因為我們武器和士兵,都沒有國民黨反動派強大。

因此,這條路是不符合中國國情的,照搬蘇聯的模式,走這樣的路,是無論如何也走不通的。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提出了一個,符合中國國情,屬於毛澤東獨創的,帶領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偉大道路。

這個道路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因為毛澤東知道,中國大部分民眾,都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我們只有爭取了農民的支持,依靠廣大農民的力量,我們最終才會實現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勝利的。

在毛澤東找到了能夠戰勝敵人的正確路線後,他開始帶領工農紅軍上了井岡山,在井岡山開闢了第一個革命根據地。從此,工農紅軍的革命,如同星星之火,燒向了祖國的大江南北。

毛澤東帶領的軍隊,迎來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前四次反圍剿戰爭,四渡赤水之戰.....全部都是毛澤東的得意之作。

可以說正是因為那一次戰役的失敗,讓毛澤東贏得了戰略上的勝利,為中國的革命掀開了新篇章。

自此之後,工農紅軍的隊伍不斷壯大,在毛澤東的帶領下,依靠廣大人民的力量,我們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建立了獨立自主的新中國。

從此,全體中國人民成為了國家的主人。

所以說毛澤東領導起義之初,他所提出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就是一個典型的“輸了一場戰役,贏了整個戰略勝利”例子。


不才講史


人類戰爭史上,第一次航空母艦編隊的遠程對決,日本航母編隊獲勝——珊瑚海海戰。這就是一場典型的美軍輸了戰役,贏了戰略。

【戰役經過】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美太平洋戰爭,1942年5月,澳大利亞北邊的新幾內亞。日軍佔領圖拉吉後,準備攻佔新幾內亞的莫爾茲比港口,美軍艦隊前來阻擊。

雙方兵力對比:

  • 【美軍】2大型航母,8巡洋艦,8驅逐艦。

  • 【日軍】2大型航母,1輕型航母,6巡洋艦,7驅逐艦。另外,陸基飛機90架。

戰爭開始前,雙方都知道對方意圖。從5月3號開始,雙方艦隊到處遊蕩,探尋目標,但是提前誰也沒預先發現對方位置。遊蕩5天后,雙方終於遭遇,偵察機各自激動地將報告發現地方航母。

雙方艦隊在視距外,以空中力量展開廝殺,這就是航母對決的首例。

【戰役結果】

美軍損失:大型航母1艘,驅逐艦1艘,飛機66架。另外,大型航母“約克城”號撞傷。

日軍損失:輕型航母1艘,驅逐艦1艘,飛機77架。另外,航母“翔鶴號”重傷,“瑞鶴號”航母損失部分艦載機。

珊瑚海海戰,日軍取得勝利,以1.2萬噸輕型航母,換掉對方3.3萬噸大型航母,日軍是賺到了。

【後續影響】

日軍這場勝利,為後來的中途島海戰帶來不利影響,進而使得太平洋戰場日美海軍力量逆轉。在1942年這個時期,美國軍事部署重點在歐洲,太平洋戰場,日本軍事實力完全佔據優勢。

經過偷襲珍珠港,美軍損失大部分戰列艦,不得不倚重航母戰爭。而珊瑚海海戰,美軍雖然失敗。但是從中看出了海戰發展趨勢——大艦巨炮的時代已經過去,以航母為中心的超視距戰爭才是正確方向。

【為什麼說珊瑚海海戰,美軍輸了戰役贏了戰略?】

在這之前,太平洋戰場,航母美日對比為4比6。

珊瑚海海戰,美軍損失1艘航母,受重傷一艘,在強大工業能力下,三天就搶修好歸隊。

而日軍還是戰列艦時代的思維,2艘航母受傷,1艘修了一個月,另1艘為了等新的航載機,直接閒置了。

這樣,接下來的中途島海戰,航母對比變為:美3日4。珊瑚島海戰,美軍以損失一艘航母為代價,卻讓日軍2艘航母缺席中途島海戰。

【為什麼要著重提中途島海戰?】

中途島海戰,是二戰戰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轉折性戰役。航母、戰列艦大規模參展,美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全滅了日軍參戰的4艘航母,讓日軍戰列艦淪為看客。

此戰之後,太平洋戰場,日美海軍力量對比發生逆轉。不但讓日本海軍上喪失進攻主動權,也為美國發揮戰爭潛力爭取了時間。等到下一年,美軍艦艇下餃子一樣,出現在太平洋的時候,日軍海軍的末日也就來臨。


爾朱少帥


千年依舊,鑑往知今!


歷史上真正 “輸了戰役‘,贏了戰略”的非淞滬會戰

莫屬。

其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佈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此次戰役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誌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衝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數十萬革命先烈沒有白白犧牲, 正如前面所說,此戰不僅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更為全國人民激發了勇氣。不管男女皆有 守土抗戰之責,徹底打破了帝國主義的陰謀, 而且讓歐美列強對我華夏 刮目相看,“我以我血薦軒轅”,這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的驕傲。

此後我們的先祖憑藉廣大的戰略縱深,堅持抗戰八年,加上同盟國家的幫助,一掃光緒二十一年以來的 累累血淚!

此戰雖敗猶榮,戰略 上逐漸佔到先機!

天下興亡,皮膚有責;革命精神,代代傳承,正是有他們的犧牲 才換來我們金天的幸福生活!


日月千年依舊


不得不說打仗是個很有意思的事情,有的時候,你明明贏了很多場戰役,但是,你未必能贏得了最後的戰爭。

這就是戰略高度的問題了,也就是說你只是贏得了戰役,沒有贏取戰略上的勝利,最終迎來的也將會是失敗。

那麼歷史上什麼樣的戰爭,屬於是“輸了一場戰役,贏了戰略勝利的”偉大戰役呢?

說實話中國近現代史上,粟裕將軍帶領的華東野戰軍和國民黨高級將領陳誠之間,爭奪魯西南重地臨沂這一戰,就是典型的輸了一場戰役,贏了整個戰略勝利的例子。

可笑的是,在臨沂戰役打響之前,陳誠還信誓旦旦的發表過言論,說自己三到六個月的時間,就能滅掉中國共產黨。

當時,正是抗日戰爭結束後。蔣介石挑起了內戰,他一直都想在國內實行獨裁統治,然後徹底打敗共產黨。

為了儘快剿滅共產黨,他還特意的找來了何應欽談話,他問何應欽,若是讓他帶兵,全力剿滅共黨,他能用多長時間。

剛打完日本人,何應欽不想這麼快在挑起內戰。所以,他給蔣介石說的是三年吧。

這一答覆蔣介石當然不滿意了,所以他讓何應欽有多遠走多遠,離他遠遠的,別讓他看到何應欽,省的心煩。

蔣介石又找來了陳誠,還是問了同樣的問題。

陳誠告訴他,若是讓我帶兵的話,三到六個月剿滅他們應該不成問題。

聽到這樣的答覆,蔣介石感到很欣慰,不愧是我最為得意的學生兼心腹。這話說的沒毛病我愛聽。

當時華東戰場上國共雙方的必爭的地方,正是軍事戰略要地臨沂。

因為粟裕知道臨沂的重要性,所以,他搶先佔領了臨沂。這件事被蔣介石知道了,蔣介石勃然大怒。

他開始命令陳誠火速把臨沂再給奪過來。

陳誠壓力山大,組織了四路大軍,一起向臨沂進發。

當時的左路是胡璉率領的是11師,前身就是最能打的土木系,右翼是黃百韜帶領的整編25師,中路是整83師,整74師。

這些都是蔣介石軍隊裡的主力中的主力,可見,為了拿下臨沂蔣介石又或者是陳誠,下了多大的血本。

這時候粟裕想出軍,打陳誠大軍的側翼最薄弱的一支,好牽制他們進軍的速度,讓他們來救援,然後好在臨沂城外圍點打援。

但是,陳誠不為所動,所以,粟裕不得不改變策略。

他先是給在延安的毛澤東請示,說明了現在臨沂的情況,十分的危機。毛澤東的回覆是,必要的時候,可以放棄臨沂。

有了毛澤東的這一句話,粟裕就放心了,他可以自由發揮,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打敵人了。

在當時粟裕的華東野戰軍,確實是抵不過陳誠的四路大軍的。

關鍵是在粟裕的西北,還有王耀武軍團,若是王耀武這時候也出擊,和胡璉,黃百韜前後夾擊粟裕,那後果是不堪想象的。

所以,粟裕打算放棄臨沂,變被動為主動,然後進攻魯西北,發動萊蕪戰役,矛頭直指王耀武。

這樣的話,對於粟裕來說先佔領了魯西北,消滅了自己身後的敵人,然後再聚集我軍優勢兵力,攻打臨沂就沒有後顧之憂了。

結果正是因為粟裕的這一英明決定,讓他徹底的佔領了整個華東地區的。

粟裕放棄了臨沂,陳誠他們佔領了臨沂,然後立刻通知蔣介石,蔣介石十分高興,還大書特書。

殊不知臨沂是粟裕主動放棄的,他們根本就沒有發生戰爭,就佔領了臨沂,實在沒有什麼可慶祝的。

可是,陳誠和蔣介石沒有高興幾天,他們才知道粟裕大軍,已經秘密集結到魯西北了。這時候即使陳誠想去救,也已經來不及了。

緊接著就是萊蕪戰役打響,國民黨王耀武管轄下的李仙洲軍團幾萬人馬,全部被粟裕帶領的華東野戰軍殲滅。

然後粟裕帶領的華東野戰軍,取得了戰場上的主動性的。之後,華東野戰軍在華東這片土地上站穩了腳跟,穩紮穩打最終徹底的把國民黨打敗,趕出了華東地區的。

所以,臨沂戰役,就是輸了一場戰役,贏了整個戰略勝利的經典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