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歷史上明朝皇帝朱棣攻入皇宮時,他沒有著急登基而是殺盡宮中美女,這是怎麼回事?你怎麼看?

何昆峰


一場皇族的明爭暗鬥,一個打著以“清君側,靖國難”的旗幟,親自率領10萬“燕軍”揮師南下,一路過五關、斬六將,並最終拿下了都城應天(現南京)。這是一場叔叔對侄兒的“叛亂”之戰,一場爭奪皇位之戰,此戰一共歷時四年,最終的結果是: 侄兒不知下落,叔叔卻成功的登上了皇帝寶座。此事件在歷史上稱為“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地圖)

話說“靖難之役”能夠發生的充分條件,還得從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說起

太祖朱元璋從一個乞丐,一步步通過自己的打拼,再加上貴人(劉伯溫)的幫助,最終滅了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元朝,建立起大明王朝。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深知建國的艱辛,得之不易。為了鞏固王朝的長治久安,在建國初期,就把自己的兒孫分封到各地去做藩王,分別駐紮在北部邊疆和全國的各戰略要地,想借此通過他們,來屏藩皇室。

朱元璋的初心的確是好的,但此舉有利的同時也有弊

各地藩王遠離中央,脫離管轄,除了有食糧萬石以外,更為重要的是,還有軍事指揮權,其中最為突出的以: 駐守在北平的皇四子燕王朱棣和大寧的皇十七子寧王朱權兩位藩王為代表,他們擁兵最多,身處邊境地區,擔著保衛邊疆的重責,當時朱棣擁兵10萬,寧王朱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都是各掌一方的“大將”,其中又尤為燕王朱棣功績卓著、兵權重握。
(朱棣)


藩王的勢力過大,反過來必定對中央構成威脅!

在開國初年,太祖朱元璋便立下皇太子朱標為合法繼承人,但可能連他自己也沒料到,朱標卻在他死之前先走一步,那接下來這皇位又該傳給誰了?

在朝臣一番苦苦說辭之後,最終太祖立了朱標的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這就是後來的建文帝。不過按輩分來,也還輪不到朱元璋的孫子來繼承皇位啊,最不爽的當是手握重兵的皇四子朱棣,再加上後來建文帝實行削藩政策,目的就是為了打擊朱棣,此舉更是惹怒了這位叔叔,身在北京的朱棣在和朝臣一番“分析”之下,決定以:“清君側,靖國難”的名義,下南京,除國賊。

公元1399年,朱棣率軍揮師南下,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入金陵,江山易主,戰爭歷時四年,至此結束。


(建文帝朱允炆)

但當時朱棣攻入南京後,朱允炆在皇城中放火大燒,本人下落也不知去向,至今為迷。朱棣進入南京後,他為何又不著急登基,以穩定人心(因為國不可一日無主,必定導致人心慌亂),而是選擇殺盡朱允炆親近的人以及宮女、妃子,這其中的梗究竟為何?

說法之一: 掩耳盜鈴,為自己“正名”

我們知道,皇宮裡的所有臣子、妃嬪、宮女、太監等等,都為皇帝一人服務,皇上要是出了一個什麼差錯,這些人那就要全權負責,身為每天都待在皇上身邊伺候的這些宮女、妃子們,卻不知此時皇上的去向,或者說是皇上已葬身火海,他們沒有盡職好好保護皇帝,罪當斬立決。
(後宮佳麗)


朱棣通過如此“卑劣”的手段,來塑造自己為朱允炆報仇的有功之臣的形象,藉此來給自己洗白,順利登基。如此掩耳盜鈴的事,明白人心裡都清楚,只是他們也只有敢怒而不敢言罷了。

說法之二: 斬盡殺絕,以防後患

有一句話說的好,叫做:寧可錯殺三千,也不可放走一個。當時誰又知道宮裡的哪位妃子、宮女,萬一懷下了朱允炆的“龍種”了?如果事後哪位妃子生下龍胎,自己在名聲上豈不處於不利地位嗎?這不得又給自己添堵嗎?所以為了防患於未然,以絕後患,朱棣一氣呵成,斬殺了朱允炆身邊凡是沾點關係的宮女、妃子們!

說法之三: 防止自己慘遭謀殺

這些宮女、妃子整天待在朱允炆身邊,也慢慢的對主子產生了恩情,如果朱棣一個不少的都接收了她們,進而為自己服務,說不定其中的哪個或哪些宮女,就可能之前受到朱允炆的重託,讓她們在服侍朱棣期間,趁他夜裡熟睡之後,見準時機,一刀封喉,給自己報仇。這也倒不是不可能的事兒。

(明成祖朱棣)

以上種種說法或猜測,筆者以為以第二種說法最站得住腳跟,因為朱棣想要穩固自己“打拼”而來的江山,眼裡那是容不得半點沙子,特別是待在自己身邊有可能對自己構成威脅、侵犯的人,正如這些宮女、妃子般,必然得“斬草除根”,以絕後患。

正所謂:最是無情帝王家,用在朱棣身上也再合適不過了吧!


文史金蟬


朱棣的靖難有多艱難就不用說了,吃了這麼多苦,也該享享福了。

在他踏進南京皇宮時,並沒有立刻宣佈稱帝,並沒有勝利衝昏了頭腦,而是先把建文帝身邊的親信和姿色上乘的宮女集中起來,向他們盤問建文帝的下落,朱棣想借他們之口說出建文帝是死在戰火中的,當他們按照朱棣的想法說出了建文帝在犧牲在戰火中時,就達到了他的目的,當這些人不在了就算朱允炆沒有死也是死了。這樣他才能安心的坐上皇位。


因為皇帝也就是自己的侄子,這個罪名不能背,他不用有任何的心理負擔,加上建文帝沒有自己的一兒子早夭,另一兒子據說被囚禁五十多年,朱允炆沒有立太子,朱棣自己作為他的叔叔就更順其自然地替他掌管這個江山啦。知道這些真相的宮女還沒來得及對外人說起就朱棣全搞死了,悲哀啊,自古無情帝王家。

古代人都講究一個正統,作為朱元璋的直系血脈,朱棣繼承這個位置也算是名正言順,但是又不想背上一個殺侄子的罪名,群眾還是很講究的,皇帝雖然可以用武力壓制民變,但是管不住千千萬民眾的嘴巴,找個由頭,自己也能順利登基,這就是帝王心術。

雖然手段很殘忍,但是如果朱允炆登基也不一定有朱棣做的好,朱棣雖然用不正當的方法謀奪了皇位,但是他對於明朝的治理也是有目共睹的。畢竟在奪得皇位以後還不能治理好國家,那才是真正的沒皮沒臉,同時也會引起民眾的憤懣!


胖波侃歷史


一.皇帝寶座由來:

朱棣通過靖難之役搶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皇帝寶座的橋段,大家都熟知了,這不做闡述。

二.朱棣的性格:

聰明(從小聰慧);善忍(建文帝當皇帝之後,卻沒有表露出不滿,暗暗培植勢力);善裝(被懷疑造反期間,裝瘋賣傻,騙過小皇帝以及方孝孺等人。逃回北平藩王府);猜忌狠毒(大肆屠殺宮女,誅方孝孺十族)。

三、為什麼要開展2次大屠殺後宮宮女呢?

1.朝鮮愛妃也走了,不是正常過世,而是塑料姐妹花的呂氏謀害?

當皇帝的時候已經42歲了,他卻是個十分好戰的皇帝,時常御駕出征。公元1410年,生性喜好戰爭的明成祖朱棣親自率軍出征漠北。出征之前,他特地帶上權賢妃作為隨侍嬪妃宮女,隨軍出塞。但是令朱棣沒有料到的是,這位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嬪妃竟然在大軍凱旋迴宮的路上得病身亡,葬於嶧縣。

本以為是正常得病而死,想不到卻是同是侍奉在隨駕途中的宮女呂氏謀害身亡(朝鮮實錄記載權賢妃被毒殺。),明成祖朱棣十分惱怒,根本就沒有細查與審案,直接就開展第一次後宮大屠殺100多人,不過這第一次屠殺不是永樂初年,而是永樂八年的事情了。

這件事緣由卻只是朝鮮賈呂氏沒有得到寵幸,心理扭曲,聯合呂氏對自己的姐妹下毒手。

2.後宮骯髒的事,大肆打擊男人自尊心

好不容易又找了個心愛的女人王氏,準備讓她母儀天下之時,生病去世了。朱棣這個男人傷心欲絕,想不到這時候他聽到朝鮮宮女賈呂跟宦官私通這種骯髒的事情之後,他承受不了,雖然賈呂與宦官都上吊自殺。但朱棣開始對皇宮後宮的宮女進行審查之後,發現要“刺殺朱棣的謀反語言”,那就是犯了皇帝的大忌。朱棣對皇宮後宮的宮女與宦官進行大規模的屠殺,據說差不多有3000多人,基本上把整個後宮都給他殺掉了。

據另外一種說法說:“這件事刺激到朱棣,主要是朱棣生育有問題,就是有男性疾病”,造成無法大規模寵幸後宮,故各位看官是否知道朱棣後來的子嗣其實是非常少的。

3.朱棣晚年的昏聵,猜忌,狠毒

朱棣晚年身體衰弱疾病纏身,脾氣變得非常暴躁,經常因為小事懲罰朝廷官員和後宮下人,整個朝廷的人心裡都非常害怕。這也繼承他老爸朱元璋的一模一樣的性格,這也是封建帝王早年勵精圖治,晚年昏聵猜忌,弒殺的真實寫照。

故封建帝王的性格脾性導致跟隨他的命運各有不同,宮女宦官這下層的人那有什麼自由與地位可言,只是封建帝王的刀下亡魂,故可悲可嘆。


歷史伴讀小二


朱棣攻入皇宮時沒有殺盡宮中美女!

朱棣不滿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做皇帝,便調集兵馬以“清君側”的名義殺到南京城,來到皇宮門口的時候他卻不著急進去,因為他在等侄子的“皇位轉讓書”。但沒想到朱允炆也是暴脾氣,本著我得不到就毀掉的想法,一把火點了皇宮!這讓朱棣很鬱悶,清君側只是幫助君王清除奸臣,這下卻把皇帝逼死了。

不過朱棣也沒客氣,他進入皇宮後開始著手處理後事,自立為王,改國號為永樂。如果說朱棣進皇宮就殺盡宮女,那麼在宮內的大小事務如何執行?難道讓自己帶來的士兵去做宮女的活嗎?顯示是不可能!朱棣屠殺宮女的記錄在我們國家的史料上並沒有記載,而是記載於古代朝鮮的《朝鮮李朝實錄》!

據《李朝實錄》記載,朱棣兩次屠殺宮女,數量達3000人左右!

  • 朱棣第一次屠殺宮女,是因為寵妃權氏突然暴斃,隨後有宮女揭發權氏是被人毒殺。朱棣大為憤怒,馬上調查這件事,只要有關聯的宮女和太監均被處死,這次事件共有數百人喪命;

  • 朱棣第二次屠殺宮女,是由於宮內有人告發宮女與太監“對食”。本來這種事在歷代宮廷中都很常見,並非什麼大事,但由於朱棣的寵妃王氏剛死,而且據傳言朱棣在生理上有缺陷,因此對這種事情完全不能容忍。在處理這個事件中不斷有宮女被施以酷刑,有些宮女受刑不過,為了能夠逃脫刑罰而編造了一些謊言,說後宮有人想要造反!

要知道不管什麼朝代,造反都是最高等級的大罪!朱棣聽到這個消息自然是非常重視,於是本來只是小小的“對食”事件,最後變成了一場清剿反賊的惡戰。整個事件共有三千多人為此喪命,基本都是宮女和太監。

朱棣兩次屠殺宮女的事件都只是記載於朝鮮古書中,可信程度有多高無法考證,有人認為這是朝鮮故意抹黑朱棣,就是為了不想再向大明朝進貢宮女,因為當時的宮女很大一部分是朝鮮進貢而來。


水煮汗青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以“靖難”為名,打著恢復祖訓,清君側的旗號誓師出征,一路南下,直逼南京城,谷王朱橞與守將李景隆開金川門向朱棣投降,靖難之役到此時結束,共用時三年。


朱棣率大軍攻陷南京城,之後進入皇宮時,當時皇宮內已是相當混亂,並且到處是大火,而建文帝朱允炆卻已不知所蹤。

撲滅大火後,朱棣發現其中有幾個人的遺骸,但因屍體被大火燒焦,不能辨認,於是朱棣詢問宮中之人,據一些太監說道屍骨為皇帝、皇后和其長子朱文奎的屍骨。朱棣為了名正言順的登基也只好對外宣稱朱允炆已被燒死了。

朱棣攻入宮中後,確實沒有著急登基,他首先做的是搜捕建文帝,搜捕建文帝不得後,接著是抓捕助朱允炆削藩的齊泰、黃子澄等建文朝臣。

抓捕這些朝臣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自然是恨了,第二個則是想從他們口中得知建文帝下落,畢竟都是心腹,很有可能對此知情。

至於題主所說朱棣立馬進宮殺光宮中美女這一說,據我目前所看到的史書上並無記載。

但這種事也不能說沒可能,這也是有概率的事情。

為什麼這樣說呢?

首先這些美女跟在建文帝身邊,每個人都極有可能知道建文帝下落,居然從她們嘴中問不出個所以然來,那就將她們殺了,以免她們亂說,惹出不必要的事端,畢竟朱棣自己可是對外宣稱朱允炆已死於靖難中的。

而且這些宮中美女多為建文帝舊愛,有可能懷有身孕,寧殺錯,也不可能放過。朱棣怕建文帝沒死,也怕建文帝有後代,為了以絕後患,求個心安,他將這些人全部殺害,不是沒可能。

朱棣對待建文帝不喜歡的人基本都是重用,但對於站在建文帝這邊的人可以說是相當殘忍。比如朱棣對於那些建文朝臣抓捕後基本都是處於極刑,剝皮的有,下油鍋的也有;朝臣女眷們也被牽連被罰當官妓,摧殘至死的,朱棣就直接下令將屍體餵狗。這些宮中美女都是跟隨過建文帝的,是建文帝這邊的人,被朱棣一怒之下當作建文一黨殘忍殺害是極有可能的,即便她們什麼都不知道。


夏目歷史君


一將功成萬骨枯!何況是改朝換代,帝王更替!

朱棣靖難之役奪了侄子朱允炆的江山,功成名就,可也是血流成河,用千萬人的鮮血白骨換來的。

那麼歷史上明朝皇帝朱棣攻入皇宮時,他沒有著急登基而是殺盡宮中美女,這是怎麼回事?你怎麼看?

有書君和大家一起來回顧一下燕王戰勝建文帝時期那段歷史:

朱元璋就怕自己死後,幾個兒子為皇位起爭端,兄弟相煎,故而立皇長孫朱允炆為帝,然而他怕什麼他駕崩後就來什麼。

朱允炆登基不到四年,就因為削藩而被叔王朱棣逼得一把火燒了皇宮,從此不知所終。

朱棣攻下南京,可是朱允炆生不見人,死不見屍。

這帝王登基可得名正言順,朱棣深諳其中的厲害關係,當然得為自己登基製造合理合法的依據。

而只有讓所有人都深信朱允炆已駕崩,朱允炆的兒子也已去世,而且再無兒女,朱棣才能以朱元璋皇子的身份名正言順的登上大寶。

而掩蓋真相、不留遺腹子的最好辦法去讓知道真相的人永遠不能開口,而要讓知情人永遠不開口,殺了他們便永遠閉口了。

於是朱棣攻入皇宮時,他沒有著急登基,而是以清君側為名殺盡宮中美女。

有書君認為朱棣之所以殺盡宮中美女,真是寧可錯殺三千,也不放過一個。

目的之一是掩蓋真相,粉飾太平,給自己登上皇位掃清一切障礙。目的之二是殺盡宮女,以免留下龍種,絕了後患。目的之三是殺盡宮女,以免護舊主之人有機可乘,謀害新皇。

一、掩蓋真相,粉飾太平,給自己登上皇位掃清一切障礙。

當年朱元璋共封藩王25個,24子加1孫,意在保大明朱氏江山萬代,然而事與願違。各藩王在朱允炆建文帝時已擁兵自重,已成皇權的威脅。

建文帝深感帝位不穩,於是從弱小藩王開始進行削藩政策,建文帝此一錯誤政策,打草驚蛇,不但讓各地藩王感到岌岌可危,而且讓朱棣做好了“靖難”準備。

叔侄大戰一觸即發。朱允炆派李景隆出兵50萬攻打朱棣10萬之師,最後李景隆反戈一擊,朱允炆一把大火燒了皇宮,皇帝不見了。

當時有兩種說法一是建文帝及兒子被燒死,一是建文帝化妝成和尚逃離了京城。

朱棣為了名正言順登上皇位,不讓對自己不利的言論發聲,讓知曉建文帝燒皇宮後傳言的人永遠離開這個世界,便下令殺盡宮中美女。

二、殺盡宮女,以免留下龍種,絕了後患。

朱棣深謀遠慮,為了自己江山永固,絕不能留下任何後患。

而任何一個後宮女子都有可能為建文帝留下遺腹子,在後宮中,和建文帝有過任何可能性的女性都不能留,朱棣為一勞永逸,便下達了“殺盡宮女”的殘暴的命令。

他寧可錯殺三千,也不放過一個,斬草不留根,絕了所有後患,為自己當上皇帝,掃清一切障礙。

三、殺盡宮女,以免護舊主之人,有機可乘,謀害新皇。

建文帝仁明孝友,後宮忠心耿耿之人大有人在。朱棣擔心留下後宮女眷,難免有忠心護舊主之人活下來之後,會對自己不利。

殺盡宮女,那些愚忠之人不復存在了,那麼謀害自己的人就不復存在了。

何況當了皇帝,何愁天下無美女?殺盡建文帝時的宮女,能永保自己長治久安,能夠粉飾天下太平,能絕了後患,朱棣一舉三得,自然選擇了犧牲宮女的性命!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明朝歷史上有兩位鐵血帝王,一位是開國帝王朱元璋,一位是篡位之君朱棣。這兩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能動手的事情絕對不動嘴。在這方面,朱棣甚至超過朱元璋,殺人的時候甚至都不會告訴對方原因。



明朝立國初年,朱元璋確定了嫡長子繼承製,因此其長子朱標被立為皇太子,其餘諸子成年後被分封各地為王。朱元璋晚年為了穩固明朝江山,曾經大肆屠殺功臣宿將。後來太子朱標去世之後,朱元璋更是將能征善戰的將領全部屠殺殆盡,因此北方軍權全部落到了諸王手中。

當時北方軍事實力最強者為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寧王朱權。不過朱元璋並沒有從這幾人之中挑選繼承者,而是因為嫡長子繼承製,選擇了朱標的長子朱允炆。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時,便深深地感受到了諸王叔父勢大難以控制。



朱元璋去世的前幾年,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先後去世,因此朱棣從宗族尊卑和權勢上成為了諸王之首,並且開始和周王朱橚及齊王、代王等擁兵自重。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果斷削藩,因此激起了朱棣等人的反抗。

公元1399年七月,朱元璋去世僅僅一年以後,朱棣在北平起兵,後來僅僅用了三年的時間便攻陷南京。南京城破之後,朱允炆不知所終,但此時的朱棣礙於朱元璋確立的嫡長子繼承製,所以根本無法名正言順的繼承皇位。所以朱棣開始否定朱允炆繼位的合法性,並且試圖消除朱允炆對於大明王朝的影響。



朱棣進入南京皇宮時,第一件事就是召集皇宮內的宮女,詢問朱允炆的下落。在找到幾具已經燒焦的屍體後,經過太監和宮女的指認,確定就是朱允炆及其皇后和他長子朱文奎的屍體。雖然屍體已經焦黑,無法辨識,但朱棣也懸著的心也總算放下來了一點。

確認了朱允炆屍體後,朱棣最害怕的就是朱允炆可能留有子嗣,所以開始懷疑朱允炆可能會臨幸過某個宮女。但這種事情根本無法一一查詢,於是朱棣本著寧可錯殺三千,也不能放過一個的原則,下令處死了南京皇宮內所有的宮女。



處死宮女之後,朱棣還將朱允炆僅有的兩歲幼子朱文圭送到了鳳陽長期囚禁。直到50多年後明英宗通過奪門之變復辟之後,對同樣被囚禁朱文圭心生憐憫,才將其釋放,但釋放後沒多久就去世了。

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朱棣奪位之後,曾經短暫的定都南京。因為居住於南京皇宮之內,所以害怕這些宮女受到過朱允炆的恩惠會謀害自己,所以出於對不確定因素的恐懼,便將宮女全部處死了。



以此看來,最是無情帝王家。朱棣為了名正言順的繼位,不僅屠殺了支持朱允炆的官員,更是將朱允炆身邊的宮女全部屠殺殆盡,其鐵血殘酷可見一斑。


我是越關


我們先來看看他是如何對待那些反抗他的人的。我們先看看方孝孺,這哥們兒本來不用死那麼快的,因為姚廣孝給朱棣說過,殺了方孝孺這天下讀書的種子就斷了,朱棣雖然殘暴但是對於道衍(姚廣孝的法號)這個軍師和尚的話還是會考慮三分的。後來朱棣要求方孝孺給他寫即位詔書,他卻在紙上寫了四個大字“燕賊篡位”,朱棣問“他你不怕我誅你九族嗎?”方孝孺回答“誅十族”又如何。朱棣於是就隨了他的意願凌遲處死並誅十族。鐵鉉凌遲,還殺了他兒子。黃子澄凌遲誅三族。齊泰凌遲誅三族。此外,鐵鉉妻子、女兒,方孝孺女兒,齊泰妻子,黃子澄妹妹送進教坊司做妓女。

但是他對待老朱家那些個親王兄弟們就不一樣了,進入皇城後就立馬釋放了他們。然後就是開啟奧斯卡最佳男一號模式,對著他的那些個兄弟們說都是奸賊所為,幸好皇父皇母保佑才讓我們兄弟再次相見,這意思就是我靖難勤王是朱元璋的意思。只要你們不鬧,我也不會為難你們。

不過他最大的煩心事就是建文帝失蹤了,這尼瑪就蛋疼了。我們熟知的鄭和下西洋朱棣支持他的最大原因就是去找朱允炆,想象一下如果找到了,肯定也是殺之,這就不難理解他進入皇城把全部女人都殺掉的原因了吧!必定只要有一個懷了朱允炆的孩子,就會為以後他在皇位上留下無數麻煩,必定皇位來路不正。

個人見解,回答不周,海涵。

網圖侵刪


雜說一通曆史


我們可以試著去分析朱棣從起兵到登基這一路的心理變化,也許從中能明白朱棣為何會在登基前殺盡宮中女人。

當年朱允炆登基後便開始削藩,先後削了周王,代王,岷王,湘王,齊王,其中湘王自焚而死,其餘皆被廢為庶人,在削了這些藩王后,朱允炆就把目標轉移到了朱棣身上,他先是派人掌控了北京城,然後奪了朱棣的兵權,削了朱棣的王府護衛,可以說這時候的朱棣真的成了朱允炆的掌中玩物,之後朱允炆暗中派人準備逮捕朱棣,幸運的是那個人原是朱棣的手下,在這關鍵時刻降了朱棣,由此朱棣裝瘋殺掉朱允炆派到北京的官員並起兵。

所以說朱棣起兵從某方面來講確實是逼不得已,本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但朱棣又不是那種甘心“忠朱允炆”的人,本來朱允炆登基他就有些不服氣,再被這個毛頭小子逼到如此地步還不如反了。

起兵後,雖然朱棣以及他的手下大將都是能征慣戰之人,也多次打了勝仗,但奈何兵微將寡,面對朝廷上百萬的大軍圍剿,根本無法取得徹底勝利,而且幾次敗仗對朝廷來說也根本沒有傷筋動骨,所以起兵前三年,燕軍前景一直不明朗,甚至好幾次朱棣本人都差點戰死沙場,直到朱棣決定繞過濟南直搗南京城,這才打破僵局。


這麼看來,朱棣這一路走來都是萬分危險的,多次的九死一生使他明白了只有奪得皇位才能倖免一死,為了皇位他什麼事情都能做出來,畢竟這是關乎自己身家性命的大事。

朱棣就是抱著這種心理進入南京城的,攻入皇宮後,宮內大火,一切都成了廢墟,這時候朱棣迫不及待的抓來宮女太監們問他們朱允炆的下落,他們的回答是皇上葬身火海了,於是朱棣順勢找來一具燒焦的屍體,大聲痛哭,就這樣朱允炆“死了”。

朱允炆“死後”,眾人勸朱棣登基,朱棣並沒有立即答應,而是在楊榮的提醒下先到朱元璋陵墓前哭訴一番,再殺掉宮中女人太監還有反對他的建文舊臣。

那麼朱棣到朱元璋陵前哭訴這我們都能理解,無非就是為自己辯解一下不是真心想要謀反之類的,而殺盡宮中女人太監大臣又是為何?


前面說過朱棣決心登基,誰都不能阻止,所以任何威脅到他皇位的因素他都會及時扼殺在搖籃中,既然宮內的人說朱允炆葬身火海,那就將計就計,對外宣稱朱允炆死了,然後殺掉宮中所有的前朝舊人,不管他們說的“朱允炆葬身火海”這件事是真是假,只要他們都死了,這件事即便是假的也成真的了,所以為了不讓他們有機會把“建文帝失蹤”的消息帶到民間,而且宮內的女人中也許有曾被朱允炆臨幸過而暗結珠胎的,也為了斬草除根,朱棣才會對這些人痛下殺手。而殺掉建文舊臣也能向天下人表示自己當初確實是為了“清君側”而無奈起兵,死的這些大臣都是奸臣,都是我曾要幫助朱允炆誅殺的對象。

所以朱棣這麼做都只是為了保證自己皇位的合法性與正統性,只能說權力鬥爭歷來都是殘酷的,我們普通人或許哪天就成了這種鬥爭下的犧牲品,真的是“命如草芥”。


鹹魚閒聊


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走一個!

靖難之役是中國明朝歷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個時間節點。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地方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靖難之役的成功不僅改變了明朝皇位繼承人的家族支脈以及明朝歷史的進程,同樣也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明朝建立之後,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為了鞏固大明江山的長治久安,決定除了任命嫡長子朱標為皇位繼承人之外,將其餘諸皇子分封到地方擔任藩王,藩王在管轄區內不僅僅擁有高貴的地位,手中還擁有一定的軍事力量,而且藩王對分封地擁有一定的管理權力和治理能力,正是由於藩王擁有這些權利進而替大明皇帝看守一方。因此,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在朱元璋在位之時,與其他兄弟一樣,被冊封為燕王,駐守北京城。並且手中握有雄兵10萬,抵抗北元對轄區的侵擾和戍守邊疆。



然而在朱元璋去世之後,由於其長子朱標先於朱元璋去世,因此朱元璋將皇位直接傳讓給皇太孫朱允炆。朱允炆繼位之後,對於手握重兵霸據一方的藩王叔叔們十分忌憚。因此便著手削藩。在這樣的情況下,燕王朱棣受到了來自皇權的瘋狂打壓。最終燕王朱棣在裝瘋賣傻騙取侄子朱允炆的信任之後。起兵發動靖難之役,率兵南下直指首都南京城。


經過了三年多的鬥爭,燕王朱棣可謂是九死一生。但是由於明惠帝朱允炆的優柔寡斷以及燕王朱棣的堅持,最終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城。但是抵達南京城後的朱棣,見到的是熊熊的大火燃燒著皇城,明惠帝朱允炆卻不知所終。只找到了兩具燒焦後疑似明惠帝朱允炆和其皇后的屍體。

由於燕王朱棣無權繼承皇位,但是在明惠帝朱允炆下落不明、甚至被烈火燒死之後,燕王朱棣登上大明王朝的皇帝之位。為了以絕後患朱棣對明惠帝朱允炆的兄弟和子嗣進行了嚴格的監管。而且朱棣更做了一件“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走一個”的決定。將明惠帝朱允炆後宮之中的所有宮女全部殺死。避免這些宮女之中有人曾經受到過明惠帝朱允炆的寵幸並且暗懷龍種。日後為明惠帝朱允炆留下一兒半女,成為自己的心頭大患。



當然也有人說燕王朱棣在登基為帝之前,之所以將前皇城內的宮女全部殺害。也可能是擔心有些宮女曾經受到過明惠帝朱允炆的恩惠。因此這些宮女中可能有人在以後服侍自己的過程中伺機謀害自己。因此朱棣決定將原皇城內的宮女全部殺害,一個不留。為的就是永絕後患確保自己的皇位江山永固。

最是無情帝王家。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推翻了自己的侄子明惠帝朱允炆,並且對明惠帝朱允炆及其忠實的擁護者進行了殘酷的報復。使得大明王朝的皇位繼承人由長子朱標一支轉移到四子朱棣一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