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的諸葛亮躬耕地——“困於南陽”指的是南陽郡不是宛城!

裴松之在注《三國志》時引用《漢晉春秋》轉載的諸葛亮《後出師表》說“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因曹操曾在南陽郡宛城被張繡偷襲打敗過一次,據此有臥龍崗說支持者就想當然的認為《後出師表》中的“困於南陽”就是“困於宛城”!進而由此得出《前出師表》中的“躬耕於南陽”就是“躬耕於宛城”的結論!可以說這一說法是極其荒謬的!

歷史中的諸葛亮躬耕地——“困於南陽”指的是南陽郡不是宛城!


首先,我們看看《三國志》對宛城之戰的描述。

  • “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張繡降,既而悔之,復反。公與戰,軍敗,為流矢所中,長子昂、弟子安民遇害。公乃引兵還舞陰,繡將騎來鈔,公擊破之。繡奔穰,與劉表合。公謂諸將曰:“吾降張繡等,失不便取其質,以至於此。吾知所以敗。諸卿觀之,自今已後不復敗矣。”遂還許。”

  • 由以上記載可以看出,這次“宛城之戰”共分三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張繡投降,第二階段張繡降而復叛打敗曹操,第三階段曹操反擊,打敗張繡,把張繡從宛城趕到穰城,宛城最後被曹操佔據。

  • 臥龍崗說支持者對宛城之戰最後結局視而不見,只截取中間一次戰鬥的失敗,就說曹操困於宛城了,這難道不荒謬嗎?曹操把張繡從宛城趕到穰城,哪裡有困於宛城了?

歷史中的諸葛亮躬耕地——“困於南陽”指的是南陽郡不是宛城!


其次,“困”和“敗”是一個意思嗎?

  • 《三國志》記載“繡敗太祖軍於宛”。《後漢書》也記載“操敗於張繡”。可見史書關於宛城之戰中的這次戰鬥用的都是“敗”字!沒有誰用“困”!

  • “敗”和“困”是一個意思嗎?查查字典就知道“敗”的意思主要指輸,失利,不成功。而“困” 是指陷在艱難痛苦或無法擺脫的環境中或者指包圍的意思!顯然宛城之戰的這次戰鬥曹操是失利了,沒有被包圍也沒有陷入無法擺脫的環境中,因為曹操最終佔領宛城!

  • 可見曹操根本就沒有“困於宛城”

歷史中的諸葛亮躬耕地——“困於南陽”指的是南陽郡不是宛城!


那麼“困於南陽”到底指那裡呢?

還是看看《三國志》的記載。

  • (建安)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張繡降,既而悔之,復反。公與戰,軍敗,為流矢所中,長子昂、弟子安民遇害。公乃引兵還舞陰,繡將騎來鈔,公擊破之。繡奔穰,與劉表合。公謂諸將曰:“吾降張繡等,失不便取其質,以至於此。吾知所以敗。諸卿觀之,自今已後不復敗矣。”遂還許。

  • (建安二年)秋九月,術侵陳,公東征之。術聞公自來,棄軍走,留其將橋蕤、李豊、梁綱、樂就;公到,擊破蕤等,皆斬之。術走渡淮。公還許。

  • (建安二年)冬十一月,公自南征,至宛。表將鄧濟據湖陽。攻拔之,生擒濟,湖陽降。攻舞陰,下之。三年春正月,公還許……

  • (建安三年)三月,公圍張繡於穰。夏五月,劉表遣兵救繡,以絕軍後。公將引還,繡兵來追,公軍不得進……

  • (建安三年九月)是歲,太祖自宛徵呂布……

  • (建安四年)四年春二月,公還至昌邑。張楊將楊醜殺楊,眭固又殺醜,以其眾屬袁紹,屯射犬……. 是時袁紹既並公孫瓚,兼四州之地,眾十餘萬,將進軍攻許,諸將以為不可敵……秋八月,公進軍黎陽,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齊、北海、東安,留于禁屯河上。九月,公還許,分兵守官渡。

  • (建安四年)冬十一月,張繡率眾降,封列侯。

  • (建安四年)十二月,公軍官渡。”

從以上記載可看出從建安二年到建安四年的三年時間裡,曹操一直陷於東西兩線作戰:西線三次親征張繡都未能解決,而東線曹操先後打敗袁術、呂布,顯然西線作戰遠不如東線順利,西線明顯陷入困境。但是隨後東線又面臨袁紹強大壓力。

  • 《三國志》注引魏書曰:“議者雲表、繡在後而還襲呂布,其危必也。”

由此,張繡問題的不能解決給曹操帶來極大的危險和困境,這正是所謂“陷在艱難痛苦或無法擺脫的環境中”。這種情況直到建安四年十一月張繡率眾降,才完全擺脫,曹操才能放心大膽的在建安四年十二月親率大軍到官渡於袁紹決戰!

歷史中的諸葛亮躬耕地——“困於南陽”指的是南陽郡不是宛城!


可見所謂的“困於南陽”是指曹操在南陽地區三次征討張繡未果,而造成的戰略困境。這三次征討張繡除第一次發生在宛城地區外,其餘兩次都發生在穰城及南陽北部的其它地區。因此《後出師表》“困於南陽”指的就是“南陽郡”無疑!據此可知,諸葛亮《前出師表》中“躬耕於南陽”顯然也是指“南陽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