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秦国有重大贡献的商鞅,为何最终还是死在秦国帝王手中?

lucky小默


商鞅是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改革家,他的变法使秦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为秦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这么说,中国的第一次多民族的统一,他是功不可没的。但是商鞅却没有得到好的下场,秦惠文王以谋反的罪名将他车裂,也就是五马分尸。

奇怪的是:商鞅死后,他的变法没有被废除,仍然在秦国推行,并且还受到全国上下的一致好评。可见,商鞅并不是因他的变法而死。 那么他为什么会被秦王杀死?

先来分析商鞅的罪名——谋反。商鞅是不是真的谋反?可以先了解下他被抓捕的过程。在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继位,此时的商鞅也开始考虑身后之事了,于是他就将自己的老母亲送回到魏国养老,就在他回到魏国这个时期,有人向秦惠文王举报说商鞅谋反,于是他立刻派兵去抓捕商鞅。商鞅在回魏国之时,因为他替秦国卖命打败了魏国,并且从魏国手中拿走了河西之地,于是魏国人不给他开门入城。商鞅无奈,就只好回到秦国,就在途中他听到秦王派兵来杀他的消息,他赶紧回到封地召集人马抵抗。秦国在他的变法之下军队早已兵强马壮,双方一开打,他的部队四散而逃。他也只有逃,结果逃到了临晋关,他就被捉住了,然后押到都城车裂。

有意思的是他逃到临晋关当时天色已晚,他想找个旅舍住一宿,但商鞅变法规定:没带合法证件任何旅舍是不允许人住宿的。事情匆忙,他恰好没带自己的身边证明,所以他无地可去,就被捉住了。

·

可见,谋反只是秦王杀商鞅的欲加之罪,商鞅在整个过程最多算正当防卫。

那么他惨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其实商鞅就是一个智商高、情商低的人。我将原因概括为三个不好:

一:商鞅在秦国的上位手段不佳,名声不好。

商鞅在来到秦国之前,他是魏国人,名叫公孙鞅或卫鞅。但他没有受到魏王的重用,于是带着怨恨来到了秦国。来到秦,他通过两件事情达到了他的权力之巅。

第一件:结交太监。当时以他等级他是见不到君王的,于是他千方百计地结识了宫廷的一个太监,最终他成功出现在了秦孝公的面前。当时的社会风气就是:谁有本事谁上位,公平竞争。而商鞅是通过太监走了后门,所以在这件事情上他老被人诟病。

第二件:打败了魏国,收复了河西之地。商鞅向秦孝公进言,要求向魏国发兵,收复失地。当时的秦国还是比较弱小的,河西之地早已被魏国侵占多年,但自己却无力夺回,于是面对这样的请求,他欣然应允。商鞅率着大军浩荡出发,魏国自然不甘示弱,也派出了大军。魏军将领叫作公孙卬,是商鞅的好朋友。他就心生一计,先写信给公孙卬,说:既然咱两是好朋友,何必兵戎相见,还是各自撤兵吧。公孙卬答应了,于是做好了撤军的准备。然后商鞅又一封信,邀请他过来喝酒叙旧。结果半路中了埋伏,被商鞅杀掉了。接着商鞅袭击并大破魏军,收复了河西之地。此时开始商鞅就被重用了。

但这件事情对商鞅的名声是非常不利的。那时的人们还是注重诚信,即使两军开战,都是通知对方,然后光明正大的打一场。例如中学所学的《曹刿论战》就是一个典形的例子。虽然在战国后期慢慢形成了完整的军事谋略,但那是几十年后的事。在这次战役中商鞅用计骗杀了自己的好朋友,让商鞅的信用全无。

这两件事让商鞅成功掌权,但商鞅在秦国的名声却早已扫地。

二:推行变法时过于严苛,人脉关系不好。

商鞅在变法前期,为了人们相信变法,出了一个徙木立信的典故,还是值得称赞。但在变法过程中,商鞅为了能够让新法得到实施,一直采用酷法严律,弄得他得罪了很多人。

例如仕伍连坐法,是一种户籍制度,将老百姓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仕。其中有一人犯错,其余人全部连坐。这是一项很严厉的措施,虽然有利于预防人们犯罪,但却引得人人自危,制造了社会恐慌。

还有就在变法不久,一大批利益受损着就来都城告状,这些人上含王侯贵族,下有平民百姓。商鞅一看,就把他们发配边界,等到变法见效的时候,这些人又回到都城来称赞变法。商鞅又一看,当初说不好的是你们,现在说好的又是你们,于是商鞅将他们当作乱法之人,赶到渭河边将他们杀掉。据说当时商鞅有一天杀掉了七百余人,染红了渭河水。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当时的太子、未来的秦惠文王犯了错,商鞅不顾他的颜面,狠狠的惩罚了他的两个师傅,在太子师傅们的脸上刻字。

就是这样,商鞅将秦国从上到下除了当时的秦孝公外的人都得罪了一遍。

三:功高震主,大腿抱得不好。

秦孝公死后,商鞅开始想到了自己的身后之事,但他仍然还沉浸在自己的功劳簿当中,没有对新的国君有任何的表示。秦惠文王当太子之时,一直被商鞅拿走了光环,当时的秦国除了秦孝公外,人们知道最多的就是商鞅,而不是太子。也就说,秦惠文王一直躲在了商鞅的背后几十年,默默的隐忍,肯定对商鞅是有情绪的。商鞅功高震主,秦惠文王的位子肯定坐得不安稳。在《战国策》中记载,当初秦孝公是要将王位传给他的,但商鞅没有接受。秦孝公的动机是什么我在这里不作讨论,但这说明商鞅的功劳非常高,已经对秦惠文王的地位产生了威胁。

最终有人向秦惠文王举报商鞅,说道:“今秦妇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王,大王更为臣也。”这一句话直接戳中了他的痛点,也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此时商鞅的日子就到头了。

正是这三点,让商鞅站在了秦国所有阶层的对立面。在支持他的秦孝公死后,他的悲剧也来到了。


爱好历史的小顺子


我是孙老师,我来回答。

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强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被处死主要的原因在于极大的触碰了旧贵族的利益,秦惠文王为了缓和矛盾而牺牲了商鞅。

首先秦孝公在位期间,为了改变落后的局面,通过招贤令吸引天下人才到秦国实行变法改革。商鞅变法得以推行,通过奖励耕织,废除贵族世袭制度,奖励军功等方面,大大提高了秦国的综合国力,为后来一统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可是这种改革是牺牲了旧贵族利益的,以甘龙为代表的旧贵族,对商鞅更是恨之入骨。法家倡导王公贵族犯法与庶民同罪,期间太子犯罪,商鞅依然采取酷刑,对太子的两个师傅分别实行了劓刑和墨刑。从这一点上看,太子对商鞅也有仇恨。

秦孝公在位期间,商鞅有靠山还好,有反对者,秦孝公可以帮忙清除。但当秦孝公死后,旧贵族蛰伏的一些人就联合起来,向新即位的秦惠文王施加压力,处死商鞅。

秦惠文王也深知商鞅得罪了太多人,为了缓解与旧势力的矛盾,将商鞅车裂。虽说商鞅被处死,但变法的措施依然继续推行,这也是商鞅毅然决然赴死的原因。

自古以来,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以及本人的魄力。商鞅虽死,但足以名垂千古!

谢谢你的阅读,欢迎吐槽

我是孙老师,记得关注我哦





孙老师爱历史


商鞅最大的优点和他最大的弱点就是他是外来人口。为什么呢?作为优点来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商鞅可以将外部成功经验引进到秦国来,同时,由于秦国作为偏隅一方的思想落后地区,期待有外部专家带来先进经验的客观需求。这样就让卫国技改专家商鞅有了充分发挥的舞台。

作为缺点来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小小的商鞅居然把屎盆子扣在太子的头上。他忘了一件最关键的技术环节,就是太子的下一个角色是要当王的。这也就是商鞅一个持有暂住证的外乡人的必然悲剧。他没有当地人脉关系,不能期待有鞅粉支持,只能“作茧自缚”了却自己生命。


知行合一的人生


出身卫国贵族的商鞅来到秦国,并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实施的“商鞅变法”是引领秦国走向强兵富国之路的起点。商鞅主持的变法前后有两次,主要包括奖励耕战,世族子弟没有军功不得袭爵,废除井田制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此次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改革中最彻底的改革,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但是,所有改革必然会触及既得利益集团的切身利益,商鞅变法也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阻力,全赖秦孝公鼎力支持,不甘利益受损的世族们只好潜伏下来,等待时机予以报复。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公子驷即位,是为秦惠王。世家大族终于抓住机会报复商鞅。公子虔等乘机发动反攻,诬陷商鞅以“谋反”的罪名,将他逮捕并车裂而死。商鞅最终死于秦惠王之手,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方面:

一是商鞅变法严重损害了旧贵族世家的切身利益。由于商鞅废除井田、奖励耕战等改革措施触犯了贵族阶层对土地和官职具有的垄断特权,因而便遭到了以太子为首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早在变法之初,以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子师公孙贾为首的旧贵族势力就跳出来坚决反对变法,在被秦孝公压制后,还教唆太子驷公开出来反对。商鞅依法予以惩治,公孙贾的脸上被刻上了墨字,公子虔则因屡教不改而被割掉了鼻子。太子即位后,为了替公孙贾和公子虔报仇,借机处死了商鞅。

二是商鞅变法部分刑罚过于严苛,引发秦国人不满情绪。商鞅变法讲究以严酷法律约束引导秦国人的行为。其中,“连坐法”的推行以及轻罪重罚、什伍户籍制度及征收户赋,虽然迫使民众按照了变法方向行事,但也因此杀戮过重,使得民众私下积聚了诸多不满情绪,而世家大族则借机煽动了这一情绪,推动了秦王处死了商鞅。

商鞅变法却身死,证明了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事,都需要有人为此付出代价,但商鞅也没有白白牺牲,秦惠王以后的历代国君都继续沿着商鞅变法的主基调前进,使得秦国国力持续增强,最终统一天下。


沧海拾遗录



01、得罪于太子

有次太子犯法,商鞅说:“法之所以难以顺利进行,皆自上犯之。”依新法处罚太子,于是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也就是秦穆公的哥哥,从这件事后公子虔由改革坚定不移的支持者,转眼成为了强有力的反对者,还以墨刑处罚了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

新法施行了四年,公子虔又犯了新法,被判处劓刑,从此他十年闭门不出。 其实商鞅的这些做法完全是为了新法的顺利进行。

他只知道太子犯法与民同罪,可是却忘了太子是日后的大王,天子之威不可侵犯,君心不容践踏,秋后算账自然是难免的。

但是如果仅仅因为如此,秦惠王是不会对商鞅如此赶尽杀绝的。



02、用商鞅的死来平息贵族的怨气,得到他们的支持

秦孝公死后,最先跳出来的是公子虔,这就是所谓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可是仅凭着这些口说无凭的莫须有的罪,秦惠王为何就任由他们去抓商鞅呢?

此时的他刚刚登上王位,急需那些个老臣的支持,所以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何况还有一个老氏族在后面虎视眈眈。

老氏族有了皇室血脉的庇护,势力很大,老氏族代代相传,他们的势力和关系盘根错节,犹如铜墙铁壁。在秦穆公之前,老氏族威磊、三父等人,就在朝政兴风作浪,上演过废除国君的闹剧,秦国差点给废了。如此前车之鉴,秦国的历代君主都见识到老氏族的厉害之处,对于他们一向都是恩威并施。

商鞅变法从根本上触动了老氏族这帮老贵族的利益,他们对他早就恨得牙根痒痒,慑于秦孝公的威严不敢发作,暗地里早已蠢蠢欲动。

此时秦惠文刚上台,根基不稳,资历尚浅,他不想因为商鞅的事情和他们公然发生冲突,所以将商鞅抛出,以平息他们心中的怒火。

秦惠王将商鞅五马分尸并示众,说:“不要像商鞅那样谋反!”还诛灭了商君全家,此举深得那些旧贵族的人心 。


03、秦惠王杀商鞅既是过河拆桥,也是一种政治手腕

秦惠王杀商鞅而不毁其法,此举说明秦惠王还是个明君,他知道商鞅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说明他是一个智慧和颇有远见的君主。可是他为何又要杀了商鞅呢?

因为商鞅功劳太过,赏无可赏,李斯曾面对自己的无限繁荣富贵,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这也许是商鞅当时的真实写照。

商鞅这个炙手可热的人物到了秦惠王手里变成了烫手山芋。如果当时商鞅能听取赵良的劝告急流勇退,也许就不会遭到如此下场,真是应了赵良的话:“秦王(指秦孝公)一旦不立朝,秦国收君者岂可微哉?亡可翘足而待。”

秦惠王出于他的政治手腕,便顺水推舟将商鞅杀了,又以商鞅谋反查无实证,以公子虔和公孙贾陷害商鞅为由,将这两个人及其他们的势力也给铲除了。

秦惠王既除掉了商鞅这个烫手山芋,又除掉了旧势力顺便替自己洗白了。秦惠王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了,看来王就是王,王就是那个高高在上,翻云覆雨,挥斥方遒的人物。

看来商鞅有着必死的原因,古人都道急流勇退是明智之举,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够抵挡名利的诱惑呢?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呀!


少禾君的历史小铺


所谓一代国君一朝臣,此言非假。

例如:李牧与赵悼襄王、张仪与秦惠王、吴起与楚悼王等等,因为这些国君的信任与支持,这些臣子才能大显身手,名冠诸侯。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国君前脚刚撒手人寰,这些昔日被委以重任的股肱大臣往往惨遭毒手。李牧被杀,张仪自己跑了,一代军事家、法家吴起竟然被贵族们杀死在尸骨未寒的楚悼王身上。

为什么呢?太史公一言中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莫出左右。


本文就试着结合商鞅相秦展开。

秦孝公欲重启其先祖秦穆公之霸业,恰遇远道而来的卫鞅。卫鞅从五帝三代,再到春秋五霸,把他们的治国方略一一告知秦孝公。秦孝公说:“时间太长了,我不能等,何况贤明的国君,谁不希望自己在位的时候名扬天下,怎么能叫我闷闷不乐地等上几十年、几百年才成就帝王大业呢?”于是乎,卫鞅提出了强国之术——法治。

新法推行,得罪皇亲国戚。

新法就绪,下令“搬木者赏五十金”,后卫鞅果赏金于庶民,让百姓知道其令出必行。

新法施行一年,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依新法必处罚太子。然而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破了相是不能继位的。那怎么办?新法不能刚施行就废止,于是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墨刑处罚了老师公孙贾。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从此,百姓再没人敢私下妄议新法了。老百姓从卫鞅变法里得到好处,众望所归,卫鞅在秦国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日中天。


过了四年,太傅公子虔又犯了新法,这次比较惨,被判处劓刑。劓刑是什么,就是把鼻子割掉,通常被割掉鼻子的人被安排去戍守边关,因为面貌丑陋,不宜在大庭广众之中生活,他们多心甘情去偏僻之地了此残生。公子虔是堂堂王室之后,太子师傅,破了相又不能去边关,只能躲在家里,闭门八年不出。旧恨未消,又添新怨。这怨气也跟着积累了八年。商君出任秦相十年,很多皇亲国戚都怨恨他。

诈擒公子卬,断了自己的后路。

卫鞅看见齐国于马陵一役大败魏军,俘虏魏国太子申,射杀将军庞涓。于是向秦孝公请战,魏国派公子卬领兵迎击。两军相拒对峙,卫鞅约魏将公子卬见面,说是要与他订立盟约,各自撤兵休战。魏公子卬上当,被卫鞅的伏兵生擒,卫鞅再趁机发动进攻,彻底打垮魏军。卫鞅归来,秦孝公把於、商十五个邑封给了他,封号商君。

不听赵良之劝,错失全身而退的良机

赵良劝商鞅:“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何不遄死。您一出门,后边战车数以十计,卫士顶盔贯甲、持矛操戟。否则,您必定不敢出门。还不赶紧趁着秦孝公在世之时,告老还乡。否则孝公西去,要杀你的人还少吗?死亡可以翘足而待。”可是商鞅贪恋财富,不听劝告,也意味着失去了功成身退的唯一机会。

秦孝公去世,秦惠王即位,开启了商鞅的丧命之旅。

首先,祸起萧墙。旧恨太傅公子虔率一众皇亲国戚,告发商鞅要造反。

其次,外路被封。商鞅离秦,潜逃到魏。魏人非但拒绝收留,还把他送回秦国。

再者,伐郑被戮。商君潜逃到商邑,向北攻击郑国谋求生路,秦国出兵攻打商君,把他杀死在郑国黾池。

最后,尸分族灭。秦惠王将商君五马分尸示众,同时诛灭了商君全族。

功高震主,商鞅必死

总的说来,商鞅变法,使秦国崛起,秦孝公之时可呼风唤雨,而事秦惠王就身首异处。仅仅是因为两人过去的恩怨吗?那就太小看秦惠王了,他也是一位明君,不至于为了王室贵族们的利益,而要将卫人商鞅置于死地,后来他不也是重用了客卿张仪吗?那商鞅如何必须死呢?

虽然史记中并未详细记载秦惠王对商鞅的看法,但从后来范睢劝谏秦昭王的言语中可以受到启发,“天下只知穰候,不闻秦王。”什么意思,功高震主。

此时,秦孝公已没,于外,天下诸侯只知助力秦国崛起的商鞅;于内,商鞅数年变法,万民臣服,哪怕是太子犯法,照罚不误,所以百姓只知遵循商君之法。如果商鞅不死,秦惠王何以名扬诸侯,何以让百姓来附?

商鞅之死,表面是为公室子弟复仇,其实是成就了秦惠王的名和利。秦惠王坐收渔翁之利,对内笼络了公族之心,对外缓解了邻邦魏国的警戒之心,最重要的是从此把他送上了大秦崛起的重要历史舞台。


读春秋思无忌


商鞅之所以会被秦惠文王赢驷处以车裂之邢,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一,早在赢驷还是太子时,商鞅就因为赢驷犯法的事和赢驷结下了梁子。秦孝公狠狠的处罚了赢驷。二,由于太子是国之储君,不能杀,为彰显秦法的公正,商鞅不得不找了个背锅的人来处罚,以太子犯法,太子的老师有管教失职的罪名将太傅赢虔(秦孝公的大哥)处以翳邢(割掉鼻子),这是毁容啊!因此和位高权重的赢虔也结下了深仇大恨!本来赢虔是一直支持商鞅变法的。商鞅这样做无疑是自己将一座靠山变成了强大的敌人。三,被商鞅的变法所侵犯了利益的各大氏族无不对商鞅心怀愤恨,时刻想着报复商鞅,推翻新法。

秦孝公去世后,商鞅失去了最大的靠山,原来被秦孝公强力压制的反对派趁机反扑。反对派又分为两派,一派是先除掉商鞅,除掉商鞅后废除变法。这派的主要代表是各大老氏族。另一派是只除掉商鞅,保留变法。这一派的代表是秦国新任国君秦惠文王和太傅赢虔。两派都想置商鞅于死地,所以商鞅必死无疑。不过秦惠文王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利用商鞅的被杀,将改革派的复仇力量用来对付各大老氏族,说是他们害死了商鞅。借机把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老氏族连根拔出,消除了顽固反对派对变法威胁。所以杀死商鞅,是秦惠文王一石二鸟之计,既报了私仇,又除了老氏族。手段老辣,可怜商鞅成了秦国变法的祭品!





天不语271


各国变法皆是如此,因为变法意味着权力的转移。好比一块饼,原先每次出炉的饼都已经按约定成俗的方式来分配,分得多的人没有意见,分得少的人不敢有意见。而这时突然来了一个人说,你们这样不对,应该由我来重新分配。中国自古就有一句俗语: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所以当这个跳出来的人没有了靠山,那自然是死局了。个人以为可以从以下3点进行分析。

1.商鞅的国籍,商鞅是卫国人,且曾在魏国任职。所以他在秦国唯一的支柱只有秦孝公,商鞅变法时,他的所有压力都有秦孝公顶着,宗族势力、军队势力、新进贵族都无法直接对他产生威胁。而秦孝公死后,以往因变法失利的旧贵族必将进行报复。

2.秦惠文王,赢驷当太子时,一度触犯了禁条。当时正值有人反对新法,法令行不通。商鞅说:“法令行不通在于宫室贵族的干扰。国君果真要实行法治,就要先从太子开始。太子不能受墨刑,就用墨刑处罚他的师傅。因此他也就成了变法的第一批被执法者。新君登基,加之这时商鞅威望极高,家家户户都知道商君之法,惠文王对商鞅有所顾忌。他需要宗族、军队、官员们的支持,而杀商鞅就是唯一的一个办法。

3.秦国百姓.《史记》里说,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似乎效果很好,但实际情况是:老百姓所受的盘剥比重非常之大,始终在生存线上下挣扎,因为商鞅变法主要是为了富国强兵,从而提出了以耕战为本。而国家的富有只有对外获取,或者对内盘剥。兵强就需要老百姓们全力卖命。虽然有对应的军功制度对应弥补,而百姓也还是困苦的。加之“连坐”这些制度,改革初期也有很多普通百姓遭受无妄之灾。受制于秦法的百姓,只知守法,也不会为商鞅逃跑提供帮助。

商鞅虽亡,而新法不亡。也就有了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最终一统。


良辰美景不虚设


在古代的政治环境中,商鞅作为一个变革者就注定了他悲剧的命运。

古代的政治体制采取的是以人治国,而不是依法治国。这就导致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尤其是商鞅的变革还大大加强了君主的权威。商鞅的权力是来自于鼎力支持他变革的秦孝公。当秦孝公死去后,他最大的靠山消失了。

而在他之前的改革中,由于商鞅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度。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并且还对太子的老师实行了刑罚,得罪了太子。

新君即位后,为了平息旧贵族的怒火,保留变法的果实。商鞅就成为了一个让人发泄怒火的工具,毕竟秦国的变法已经基本完成,他最大的利用价值已经消失!所以商鞅最后死的极惨,被处以五马分尸的极刑!真可谓是大丈夫“生则五鼎食,死则五鼎烹”。



一只懒惰的猫123


历代变法者,往往善始者众,克终者寡。无论是秦孝公时的商鞅变法,还是楚悼王的吴起变法,都是这样的结局。

对秦国做出重要贡献的商鞅,为何会死在秦惠文王手里,我觉得原因如下:第一,孝公殁。秦孝公是商鞅变法的重要支持者,他力排众议,以极大的毅力和勇气帮助商鞅推行新法,大大缓解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同时,他也是商鞅的护身符,孝公活一天,就能保商鞅一天富贵平安。孝公一死,朝堂之中就会变数迭起,商鞅的靠山也就没了!第二,树敌多。变法说白了,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这样,不可避免就会牺牲一些秦国老贵族的利益。这些人在秦国根深势大,一旦有机会,就会给他致命一击。第三,影响大。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影响意义深远,使秦国国富兵强,一跃成为强国,商鞅在秦国的影响力也深入人心。新君继位,为了朝堂的稳定,既要平复老贵族的怒火,又要消除商鞅的影响力。所以,商鞅之死也就顺利成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